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指的是生殖系統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痛經,臨床上90%的痛經都屬于原發性痛經,一般在初潮后1~2年就可能出現。而繼發性痛經往往是因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子宮肌瘤、急慢性盆腔炎等器質性疾病。只有解除病因,痛經才會徹底緩解。
建議:應先到醫院進行檢查,診斷是否存在器質性疾病,并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合理治療,同時定期復查。
月經是否正常有4個指標:兩次月經的時間間隔為21~35天;近一年月經周期之間的變化小于7天;經期3~7天;月經量大于80毫升為月經過多,表現為每1~2小時就必須換一次衛生巾,月經量小于5毫升則為月經過少,表現為只有點滴出血。
建議:造成月經紊亂的原因較多,包括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病變等,但大多數女性多為排卵功能障礙性月經紊亂。不同的人月經周期、出血量等都不一樣,關鍵是要有規律。第一次發生異常時可自行觀察,如果超過兩次,就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性激素六項、甲狀腺功能、婦科超聲等檢查。
生氣、煩悶、憂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會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導致孕酮減少,雌激素增高,從而影響乳房健康。
建議:有壞情緒時,千萬不要憋著,運動、深呼吸、向朋友傾訴、轉移注意力等都是很好的緩解方法。建議在每次月經結束后的10~14天,做一次乳房自檢,此時腺體回縮,乳房最小最軟,而腫瘤一般不會回縮,容易被發現。
“卵巢囊腫”是指卵巢內或表面的一種囊性結構,通常通過超聲、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發現。常見的生理性囊腫有卵泡囊腫、黃體囊腫等,這些均是正常月經周期內產生的生理性結構,大部分不會造成疼痛,可在2~3個月內自行消失。
建議:生理性囊腫對卵巢功能的影響較小,其他卵巢囊腫,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持續存在都可能破壞卵巢功能,應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藥物或手術治療,并定期復查。
研究表明,有60%~80%的女性在孕期和產后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其中20%會發展成抑郁癥。產后抑郁的主要癥狀包括情緒低落、焦慮、易怒、失眠、食欲改變等,通常會持續數周至數月。產婦還可能出現自責、無助等負面情緒,以及對嬰兒過度擔憂或疏遠等行為。
建議:產婦可以參與孕期保健活動,學習有關妊娠、分娩和育兒的知識,減輕對未知的恐懼和焦慮。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飲食與運動,有助于緩解壓力和焦慮。如果產后出現嚴重的抑郁癥狀,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治療。面對產后抑郁的產婦,親友要給予她們足夠的鼓勵和肯定,讓她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