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的愛無疑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是面對挫折時重新崛起的力量源泉。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這份無條件的愛。
冠勛這幾日總是一副垂頭喪氣的模樣。七年級第一次期中考結束后,他內心充滿了恐懼,害怕成績糟糕到自己無法面對。還記得參加新生入學軍訓時,看著身邊的同學個個才華橫溢,他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為了讓他成為有用的人,父母安排他進入一所升學率極高的名校。這所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極其嚴格,每天的教學安排都滿滿當當,幾乎占據了冠勛所有的時間。
從上小學開始,作文、英文、小提琴這些課程就成了冠勛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升入七年級后,不斷加重的課程讓冠勛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他不敢向父母傾訴,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期中考試結束后,冠勛不知不覺開始啃起了手指甲,甚至把指甲邊的皮都撕破了。
冠勛覺得,每當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迎接他的只有父母的憤怒。仿佛只有自己表現出色,父母才會愛他。因此,他從心底害怕自己成為“沒有用的人”。升入中學后,他愈發焦慮,卻只能默默承受。
曾有機構針對九歲到十五歲的少年兒童做過問卷調查,結果令人深思。近半數的孩子缺乏自信,三分之一的孩子常因害怕失敗而不敢走出舒適圈,近半數的孩子擔心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升入中學后,孩子們有了心事不向父母傾訴,而是花費大量時間與網友聊天,自愈能力較弱。
當孩子步入青春期,身體快速發育,體內激素急劇變化,課業競爭異常激烈。他們的自我認同尚未確立,連自己都不明白情緒為何會起伏不定,發出的各種求救信號(癥狀)很容易被誤解,因而被貼上“叛逆”“古怪”“搞憂郁”“抗壓性不足”“玻璃心”等標簽,還要遭受批評與責備。
調查顯示,有五成的孩子擔心成績不好會讓父母不喜歡自己,也常常覺得比不上別人,在意他人給予的負面評價,因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新事物。而那些經常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往往更加自信,情緒復原能力也更強。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評價。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個孩子非常喜歡繪畫,但父母卻認為繪畫沒有前途,只有學好數理化才能出人頭地。每當孩子拿著精心創作的畫作給父母看時,得到的總是冷漠的回應和批評。漸漸地,孩子失去了對繪畫的熱情,變得沉默寡言,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后來,孩子在學校的一次繪畫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老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他的父母,希望他們能給予孩子鼓勵。然而,父母卻覺得這只是一次偶然的成功,不值得驕傲。最終,孩子徹底放棄了繪畫,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孤僻。
還有一個女孩,性格內向,學習成績一般,但她非常喜歡跳舞。每次學校有文藝活動,她都積極參與,父母卻覺得跳舞是不務正業,總是阻止她。有一次,女孩偷偷報名參加了一個舞蹈比賽,還獲得了不錯的名次。當她滿心歡喜地拿著獎杯回家,期待得到父母的贊揚時,父母卻指責她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從此,女孩再也沒有跳過舞,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這些事例讓人痛心,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父母對孩子的否定和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
人就像氣球,情緒壓力不斷累積,一旦超過承受負荷,就會爆炸。孩子們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需要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讓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消化。調查顯示,與父母關系親密的兒童,感到快樂的比率高出與父母關系不親密者近兩倍之多。學校、家庭人際連接強,心理復原力也較強。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不能忘記“表達無條件的愛”。管的是行為,教的是態度和價值觀,不能因孩子不符合期待就全盤否定他們。親密并不是天天黏在一起或要求孩子聽話,而是互相溝通交流、理解與尊重。表達愛要具體肯定孩子的表現,要把愛說出口,尤其不要附加條件或要求必須完成什么事。
作為父母,我們應當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和選擇,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和支持。當孩子遭遇挫折時,要陪伴在他們身邊,鼓勵他們勇敢面對,幫助分析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要讓孩子們明白,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父母的愛都會一直陪伴著他們,這才是孩子在成長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無條件的愛中茁壯成長,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戰,擁有一顆堅強而溫暖的心。
責編/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