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心念一動,機器便能響應你內心的指令。這不再是科幻小說中才有的情節,腦機接口技術正將這一幻想逐步變為現實。它不僅為殘疾人士打開了一扇改善生活質量的大門,更是在醫療、娛樂、教育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據統計,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在2023年已達到19.8億美元(1美元約等于7.2元人民幣,19.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2.6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至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46.4億元)。







由埃隆·馬斯克創立的腦機接口技術公司“神經鏈接”開發的N1芯片是一個硬幣大小的植入物,通過手術機器人R1精準植入大腦皮層。它能實時捕捉大腦神經信號并無線傳輸至外部設備,幫助腦損傷或脊髓損傷的患者重新建立大腦與身體的信號連接。
“神經鏈接”公司的首位人類受試者諾蘭·阿博因脊髓受傷而四肢癱瘓。植入N1芯片后,他能在不接觸電腦的情況下,“用意念”下國際象棋或玩電子游戲。
“神經鏈接”公司還在開發一項名為“盲視”的腦機接口技術,旨在恢復盲人視力。馬斯克表示,有了“盲視”設備,即使是失去雙眼和視神經的人也能恢復視力。然而,當前技術也具有局限性。研究表明,一部分辨率為4.5萬像素的貓咪影片畫面極其清晰,但模擬在視覺皮層植入4.5萬個電極的患者所感知到的畫面時,貓咪圖像則變得幾乎無法辨認。電極數量并不等同于高分辨率的視覺恢復。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健康中心開發的腦機接口技術,成功幫助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患者凱西·哈雷爾恢復了交流能力。這項突破性技術通過植入式微電極陣列實現實時語音解碼,準確率達97%,為失聲者帶來了希望。哈雷爾已使用該設備累計交流超過248小時。
腦機接口技術公司“精密神經科學”研發出一種電極膜,厚度約為一根頭發的1/5,通過外科手術植入大腦皮層下。這種電極膜被命名為“第七層皮質接口”,意指人的大腦皮層由六層細胞層構成,而它將起到第七個細胞層的作用。該公司用它幫助癱瘓患者恢復運動能力,同時探索治療帕金森病、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可能性。圖為公司的兩位員工觀察顯微鏡載玻片上的“第七層皮質接口”植入物。
腦機接口技術公司“同步”專注于血管內腦機接口技術,其核心產品“支架電極”是一種植入式神經假體裝置。與傳統的開顱手術不同,這種半侵入式設備通過頸靜脈植入大腦運動皮層附近的血管,避免了開顱風險。
神經康復技術公司“神經創新”推出的“同側手”通過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將患者的大腦信號轉化為機械動作,從而驅動外骨骼手套進行手部運動訓練,幫助中風患者恢復手部功能。目前,“同側手”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用于18歲及以上中風患者的臨床康復治療。
腦機接口技術公司“神經科技”推出的“MW75神經”頭戴式耳機是一款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通過內置在耳墊內的腦電圖傳感器監測用戶的大腦活動,根據用戶的心情和注意力狀況自動播放音樂,并通過腦波信號控制設備,如自動靜音或切換歌曲。
編輯: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