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了中國科技創新驅動的全面轉型,這一轉型不僅涉及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還包括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核心,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然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诖耍疚奶接懭绾瓮ㄟ^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以應對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帶來的挑戰,以期推動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經濟增長;社會進步
中圖分類號:F062.9;B0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4(b)--04
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推進工業體系現代化和高質量生產力發展做出了明確規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創新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F代工業系統以智能化、集成化、綠色化為顯著特征,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與構建現代工業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于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借助科技創新,可以最大程度地優化生產要素,推動工業的深層次變革與發展,進而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在此背景下,探究新型工業體系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互動機制,對于科學合理地制定產業發展策略與相關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1 新質生產力概述
新質生產力是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勞動者、材料、對象的最佳組合。它由科技革命、生產要素創新分配以及工業深度轉換和升級構成。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提出,將發展重點置于構建現代工業體系和提升新質生產力。必須確保創新的領導地位得到最大程度地彰顯,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實現社會生產力飛躍發展。
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及構建國際競爭優勢的關鍵,正日益依賴于新的生產力發展。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進行視察期間,首次提出了新質生產力概念。隨后,在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強調了通過科技創新引領工業創新,培育高質量生產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以技術創新推動現代工業體系發展的戰略構想。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全國兩會期間對江蘇進行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科技的引領作用,要求鞏固和強化傳統工業基礎,同時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并積極培育面向未來的工業體系。他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國家硬實力的重要體現。當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人工智能、算力算法、量子計算等,正處于迅猛發展的階段。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現代工業系統的核心力量,而現代工業體系則是這一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平臺。新質生產力與現代工業體系共同構成了高質量發展的兩大支柱,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2 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意義
2.1 推動各項產業政策落地見效
必須加強產業政策與宏觀政策之間的銜接與協作,深入進行宏觀調控一致性評估,確保各項政策方向的統一性,以發揮政策的協同效應。應全面規劃“硬投資”與“軟建設”,以高標準促進“兩重”發展,通過投入強化工業系統的短板,提升產業優勢。同時,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居民消費意愿與消費水平,培育新的消費模式與熱點,以消費的升級促進工業進步,進而提高整個工業體系的品質與效率。
2.2 不斷促進產業體系融合化發展
以數字化為核心特征的新一代公共科技不斷突破行業間的技術壁壘,促進了行業一體化進程。新興的生產力推動了科學技術在多個領域的應用,催生了創新的產品、服務及商業模式,并促進了不同產業間的深入交流與合作。在此背景下,傳統生產要素如土地、勞動力、資本與新興要素,如數據、知識、信息相結合,形成了全新的生產要素組合。這種組合促進了產業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為產業體系的一體化和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新質生產力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能夠迅速捕捉市場動態,推動企業與服務的融合與創新,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顧客需求,這些需求趨向于多樣化和個性化。
2.3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依托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由新興工業領域與尖端技術相結合構成的,其建立得益于對工業進步和結構優化的不懈追求。這種產業體系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和新質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和不可或缺的載體?,F代化產業體系不僅涵蓋了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還包括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如高科技產業、綠色能源產業、智能制造產業等。
同時,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聚集和整合各種關鍵要素的能力,這些要素包括人力資本、科技創新、新興產業等。通過這些要素的有機結合和高效運作,現代化產業體系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優化,能夠為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和專業人才;科技創新的不斷推進,能夠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能夠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增長點。因此,現代化產業體系已成為推動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其不僅支撐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還是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3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形成過程,實質上是一個逐步升級和改造傳統優勢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合理布局未來產業的過程[1]。該進程不僅推動了傳統工業體系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還導致傳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以及勞動結合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通過這一系列的變革,能夠看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得以提升,勞動資料的科技含量和自動化水平顯著提高,勞動對象的范圍和深度也得到拓展。這些變化共同推動了產業體系的現代化進程,為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1 科技創新需要在生產中得到推廣及應用
我國的科技成果轉移具有產業鏈完整、生產組織效率高、市場規模大等特點,是實現技術成果轉化的重要條件。產業的提升與結構的優化,使人才、技術、技術等核心因素的集聚,是新質量生產率可持續增長的保證?,F代化產業體系不僅在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上獲得了顯著提升,還在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使科技成果能夠更快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現代工業系統所產生的產業集聚效應,能夠實現企業間資訊資源的共享,并促進整個產業鏈的轉型與升級。這種集群效應使企業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彼此優勢,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這種方式,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能夠更加緊密地協同工作,提高整體效率,為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提供強大的支撐,推動了整個產業的創新發展。因此,這種集群效應還帶來了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使產業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質的飛躍[2]。
3.2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新質生產力的興起與進步通常依賴于尖端科技的突破和顛覆性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的發展,均需在前沿科技的支撐下,構建起相應的支撐體系。通過持續不斷地推進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突破,這些產業能夠催生全新的產業形態、商業模式以及發展動能,從而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新質生產力。這種生產力的提升不僅僅體現在生產效率的提高上,更在于引領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革,推動整個社會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發展邁進。在國家重要戰略需求的引領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潛力和創新力,對經濟的長期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推動和導向作用。這些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關鍵力量,不僅能促進工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還能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未來產業則代表了科技發展的前沿方向,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突破,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提升開拓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能為社會帶來全新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需求。
3.3 升級傳統優勢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
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實現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為達成此目標,必須積極研究新技術與新工藝,以推動制造過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通過這一系列的變革,傳統產業不僅能夠顯著提高生產效率,還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3]。此外,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還能顯著提升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從而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產品基礎,為新興產業的崛起創造了有利條件。
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過程,需要通過多種創新手段來實現。首先,技術創新是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力。通過不斷研發和應用新技術,傳統產業能夠突破原有的技術瓶頸,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其次,管理創新也是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通過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傳統產業能夠優化內部管理,提高運營效率,從而實現降本增效。最后,模式創新同樣不可忽視。傳統產業需要積極通過開拓新的市場領域,傳統優勢產業能夠拓展業務范圍,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
總之,傳統優勢產業能夠借助技術革新、管理革新以及模式革新等多種途徑實現轉型升級。通過積極探索新商業模式和市場領域,這些產業實現經濟增長。這一過程不但能推動傳統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能為整個經濟體系注入新的活力,進而推動高質量的發展[4]。
4.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
4.1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產業體系現代化建設
4.1.1 對現有產業結構進行全面評估
細致分析各個行業和領域的現狀與潛力,在此基礎上,迅速采取措施淘汰那些技術落后、效率低下、污染嚴重的產能,以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整合和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最大效益,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此外,要積極布局未來產業規劃,提前謀劃和布局那些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從而在新一輪的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發展新賽道的主動權。通過這些綜合措施,可以有效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4.1.2 充分發揮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及其他先進技術作用
為實現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杠桿作用,需針對各行業發展需求,運用大數據技術為不同行業提供專業建議,以促進我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可為行業發展趨勢預測、消費者行為分析及經營策略優化提供建議,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進而提升決策質量。要充分利用數據因素的放大效應,打破傳統產業鏈的限制,推動產業鏈的最優化整合,從而提高產業鏈的整體運行效率和競爭力。數字化改造不僅有助于企業在降低成本和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還能借助智能技術實現個性化定制和柔性生產,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數字化變革亦能促進企業間合作,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資源共享與最優配置,進一步提升全產業鏈的協同效應和綜合競爭力。
4.2 建立適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
4.2.1 深化科技創新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需不斷完善和創新體制機制,建立新型的生產關系[5]。這種新型生產關系應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以確保兩者之間的高度匹配和協調。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借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式,推動各項改革任務的順利進行。政府需不斷提升服務質量,以更好地滿足民眾需求,整合各項政策資源,確保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最大效用,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在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突出抓好體制機制的構建,重點突破新質生產力下的瓶頸,保證制度的順利運轉。防止在新制度、新法律和新規定等方面出現新的瓶頸。在制定新體制、新立法、新法規時,充分考慮到實際需求和可能產生的問題,確保它們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而不是成為新的制約因素。通過這些措施,才能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國家的長期穩定與繁榮。
4.2.2 在創新要素配置方式上下功夫
對數據、資金、高端人才等關鍵生產要素進行周密規劃與高效利用,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TFP),保護私營企業合法權益,激發技術創新。加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確保企業創造的經濟價值得到充分實現。增進在科學、文化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完善相關制度,營造有利于企業創新創業的文化環境,推動企業持續發展。
4.3 科技創新需要在生產中得到推廣與應用
我國的現代工業體系,憑借完善的產業鏈、高效的生產組織以及龐大的市場容量,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6]。這一制度通過產業的持續提升與結構的優化,將人力資本、科技創新等核心因素進行高效集成,為新質量生產率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通過產業集群作用,實現企業之間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從而帶動產業鏈的升級。這種轉型升級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加速了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使整個產業體系更具有競爭力和創新能力。通過這種良性循環,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為社會的繁榮和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4.4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科學技術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在生產工具、產品以及生產資料的創新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作為技術革新的先驅,以其廣泛應用的高新技術為標志,依托于新興工業和形勢的支持,引領人類生產活動邁入嶄新時代。
4.4.1 提升0-1的科學探索精準率
為使戰略性人才更有效地發揮領導作用,必須進一步深化和拓寬其研究領域,并積極促進其成長與進步。基于此,應重視對技術的培養與開發,致力于打造更先進的“制造”技術,確保在科學與技術的競爭中占據優勢[7]。特別需要在基礎新型材料、高端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操作系統等關鍵領域實現科技創新。在這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將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緊密結合,形成強大的動力,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同時,應保持高水平的科技自主性,加強理論與技術的融合,充分利用研究院所等機構的功能,提升理論和思維的先導作用。在此基礎上,加強對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源頭創新性突破,在新質生產力的培養與發展中,實現新的動能轉化與互補。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科學技術的競賽中保持優勢,為民族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貢獻。
4.4.2 縮短1-N創新的路徑和周期
在關鍵領域,應構建一系列機制靈活、運行高效的新型科研院所。這些機構將致力于研究跨產業、跨領域的核心共性技術,突破現有技術瓶頸,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8]。通過這些努力,培育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具有創新精神的科技企業家,為其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創新平臺,有助于促進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和融通創新,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升級與發展。
4.4.3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充分利用大型企業、平臺企業以及產業鏈核心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將企業作為核心,深化產學研合作。在此基礎上,廣泛推動企業家參與科研與創新活動,進而構建一個以大型企業為支撐、中小企業積極進取的新型發展模式[9]。具體來說,大企業、平臺企業、鏈主企業等科技領軍企業應充分發揮在行業中的引領作用,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同時,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將企業的實際需求與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相結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推動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此外,弘揚企業家精神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因素。企業家精神包括創新、冒險、執著、合作等多方面的品質,這些品質可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推動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10]。
5 結語
綜上所述,新質生產力正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為了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的核心地位,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鏈水平,同時注重人才培養和引進,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此外,國家需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構建有利于企業技術革新、推動企業成長的外部環境。通過這些措施,我國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王梁華. 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24,41(18):55-65.
劉勝,郭蓉,吳亮. 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內在邏輯、關鍵問題與實踐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2024 (3):20-33.
張旭超.“雙碳”目標下新質生產力賦能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J]. 海峽科技與產業,2024,37(6):45-48.
張曉強. 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數字經濟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研究[J]. 發展研究,2024,41(5):1-7.
郭晗,侯雪花. 新質生產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理論邏輯與路徑選擇[J]. 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37(1):21-30.
史亞洲. 新質生產力視野下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邏輯和著力點[J].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1):1-14.
周密,郭佳宏,王威華. 新質生產力導向下數字產業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研究[J]. 管理世界,2024,40(7):1-25.
王一鳴. 新形勢下的科技創新戰略和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路徑[J]. 全球化,2024(1):5-14.
譚小芬,殷高峰. 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J]. 新視野,2025(1):66-75.
李修遠. 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內涵、困境與路向[J].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1):9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