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全國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的發展現狀及其模式特點,為成渝地區探索跨區域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新模式提供實證依據與決策參考。本文系統收集并分析國務院新聞辦年度知識產權工作新聞發布會、川渝兩地知識產權相關新聞發布會以及相關省份知識產權官方數據,以“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為核心數據源,數據截止時間為2022年12月31日,研究從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的規模效應、產品數量、地區分布、優質知識產權儲備及證券化模式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研究發現:全國范圍內知識產權證券化規模效應較小,產品數量有限;川渝地區優質知識產權供給不足,知識產權金融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度有待提升;全國知識產權證券化模式相對單一,市場占比偏低?;诖耍疚奶岢鲆韵陆ㄗh:圍繞成渝地區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構建高質量底層資產池;成立成渝跨區域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指導工作組;構建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多方協同參與機制;加速推進知識產權評估體系及專利許可費收費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加快推進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以促進知識產權與金融的深度融合,激發成渝地區跨區域創新活力。
關鍵詞: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成渝地區;跨區域;專利許可
中圖分類號:F127;DF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4(b)--04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對強化成渝地區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實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識產權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1],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2],強化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是推動知識產權工作服務于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支持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措施,知識產權金融作為知識產權運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國家戰略、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知識產權證券化作為知識產權金融的高端形式,是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工具。
2022年7月,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綱要》,明確提出“推廣運用知識產權保險產品,支持有條件的區縣依法依規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3]。2022年12月,川渝兩?。ㄊ校┕餐“l《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聯合實施細則》[4],明確提出在成渝地區規范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逐步完善知識產權評估、交易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支持知識產權金融產品及衍生品創新[5]。當前,成渝兩地正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將進一步釋放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作用,為推動建設川渝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示范區,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知識產權投融資體系提供了充分的政策空間、人才支撐和環境支持。然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在重慶尚未有突破。2023年4月,四川發行了西部地區首單知識產權ABS,雖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仍面臨規模效應較小、優質知識產權供給少、證券化模式較為單一、融資企業多集中在特定區域和行業,且底層資產的風險分散程度較低等問題,未能充分發揮成都、重慶擁有的金融綜合實力獨特等優勢,亟待進一步加強改革探索,促進知識產權與金融深度融合,持續釋放成渝地區跨區域創新活力。
新時代下,隨著成渝地區的高新產業協作發展,迫切需要借助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助力知識產權價值實現,探索成渝地區跨區域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新模式,將有效推動川渝兩地的科創要素更好集聚、更好發揮出優勢互補的作用,為川渝兩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然而,相較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地區,四川、重慶在推動知識產權證券化工作進度上尚有一定差距。
1 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現狀分析
1.1 知識產權證券化規模效應較小,產品數量較少
根據《全國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發行情況分析報告(2022)》數據,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國共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101單[6],累計發行規模246.48億元,所在地區包括北京、廣州、深圳、上海等城市,覆蓋八個省級行政區。重慶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群建設中唯一未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的國家中心城市,與重慶直轄市地位和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標要求不相適應(見表1)。
2023年4月20日,“興業圓融—成都中小擔1期知識產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西部首單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落地四川成都,本證券化產品的實施為1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1億元的融資支持,但僅占全國總發行規模額度的0.4%,且在發行數量和規模方面,與全國城市群建設中其他地區還有一定差距,未能形成規模效應以持續幫助更多科創企業破解知識產權融資難題。
1.2 優質知識產權供給少,知識產權金融貢獻度不足
知識產權證券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優質知識產權的充分供給。截至2022年末,重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48件,四川省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為5.06件,而深圳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為81.5件,北京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為218.3件,深圳、北京的數量分別約是重慶的14.9倍和39.8倍,為四川的14.8倍和43.1倍,相較深圳、北京等地區,川渝兩地優質知識產權明顯不足。其次,截至2022年末,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金額為4868.8億元,四川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登記金額累計84億元,重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登記金額累計16.24億元,分別僅占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金額的1.7%和0.3%。放眼全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登記額度累計與廣東(970.24億元)、浙江(1681億元)、江蘇(1000億元)還有一定差距,知識產權金融創新有待提高。由此可見,四川、重慶雖然具有較好金融優勢,但在知識產權與金融融合的力度不足,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在服務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還略顯不足(見表2、表3)。
1.3 知識產權證券化模式較為單一,且占比較低
目前,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的基礎資產包括知識產權售后回租應收租金、知識產權轉讓應收賬款、知識產權二次許可應收許可費、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應收本息四大類型[7]。對比現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模式分析,以廣州(知識產權許可債權模式)、北京(知識產權許可債權證券化模式、知識產權融資租賃債權證券化模式)、深圳(知識產權轉讓應收賬款證券化、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債權證券化模式)為代表。深圳、北京能形成規?;闹R產權證券化產品,其根本原因在于多樣化的知識產權證券化模式能夠有效地適應不同的融資場景,而單一模式不利于滿足各類型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成都采用“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債權證券化”模式,較為傳統且單一。其次,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2022年資產證券化發展報告》[8]顯示,2022年我國共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19772.7億元。據此,知識產權證券化占總資產證券化的比重約為1.1%,而川渝知識產權證券化占總資產證券化的比重僅為0.005%。
數據來源:國新辦舉行2022年知識產權工作新聞發布會、2022年四川省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新聞發布會、2022年重慶市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新聞發布會以及相關省份知識產權官方數據。
1.4 川渝知識產權金融服務跨區域協調機制仍待健全
2020年4月29日,川渝兩地知識產權部門簽訂《川渝知識產權合作協議》,提出將強化知識產權金融領域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創建國家級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示范區。自簽訂協議以來,川渝地區立足各地比較優勢,建立健全川渝知識產權統籌協調機制,提升川渝地區知識產權的整體影響力和競爭力,為推動成渝地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強大助力。2025年初,重慶市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印發《2025年全市知識產權工作要點》,提出“加快推進成渝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知識產權運營平臺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持金融機構開發面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企業特點的知識產權金融產品”。但由于受到行政區劃的限制,推動構建知識產權金融生態、創建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示范區、多元化知識產權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方面仍顯不足,建設“一體化”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臺還未開通,在政策協同以及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調節相對有限,極大程度上阻礙了成渝地區聚焦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亟須高標準、高起點做好謀劃,加強政策指導和培育引導,助推區域協調發展的步伐。
1.5 知識產權證券化跨區域跨境情況
2023年,全國首個深港跨境“N+1”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在深圳市成功落地,創新性地推出了“境內+境外”知識產權綜合融資的新模式。該模式通過知識產權在岸質押,并結合跨境反擔保增信等方式,有效解決了境內企業知識產權無法在境外質押、融資資金短缺等問題,從而成功打通了企業知識產權的境外融資通道[9],有效盤活了企業輕資產,突破了傳統融資方式的限制。有學者建議探索穗港、穗澳跨境知識產權證券化,賦能灣區科創企業高質量發展[10]。
2 啟示
2.1 圍繞川渝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構建優質底層資產
一是圍繞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四川“3+4+ 4+N”現代制造業集群,向川渝地區廣泛征集、整合、建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知識產權清單目錄,或通過專利數據庫選取,構建(知識產權)底層資產入庫篩選清單備選目錄,從源頭提升基礎資產質量;二是探索依托重慶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成都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轄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等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智能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組建知識產權包或產業專利池,增加優質知識產權供給,優化專利備案申請主體的專利申請預先審查服務流程,提高重點領域專利快速預審審查質量;三是強化地方政府、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協助配合,圍繞產業集群及產業上下游供應鏈效應,在權力重構功能領域發揮各自優勢,指導幫助企業有效實現融資目的,為實體經濟引入金融“活水”。
2.2 組建成渝地區跨區域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指導工作專班
強化知識產權金融領域的工作合作,共同探索開發和完善知識產權評估方法以及風險控制體系。建議由川渝地區省(市)級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牽頭,聯合川渝兩地金融監管部門同向發力,可采用“揭榜掛帥”方式公開遴選跨區域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項目,共同探索知識產權金融跨區域融合發展新模式,組建成渝地區跨區域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指導工作專班,針對知識產權證券化過程中的價值評估、風險控制、風險評估、質物處置難等問題,開展充分專題調研,積極吸收沿海地區好經驗好做法,總結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探索知識產權成果資本化的新路徑,有效解決制約知識產權證券化的資產確認、價值評估、法律適格性和風險緩釋等核心障礙。
2.3 構建川渝兩地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多方主體參與機制
一是政策鼓勵各類機構積極參與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業務,強化財稅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統籌協調,規范并推動知識產權融資模式的創新,繼續完善高效、順暢的知識產權運用機制,發揮政府部門在金融服務模式創新中的引導作用和杠桿效應,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投向科技型中小企業[11];二是以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為契機,充分利用成渝兩地的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內的協同創新和政策協調,優化區域功能布局,構建起具有特色、相輔相成的知識產權金融生態體系;三是積極引入擔保、證券、信托、評估等優秀專業團隊開展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業務全流程服務,為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成功上市創造有利條件[12];四是探索在重慶璧山區、重慶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成都市、四川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開展跨區域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創新方式,為川渝兩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2.4 加快知識產權評估及專利許可費收費標準研究
一是探索開展知識產權(專利)價值評估方法研究、專利價值評估、專利開放許可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等前沿領域研究,可參考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印發《專利開放許可使用費估算指引(試行)》(國知辦發運字〔2022〕56號)文件,以及附件中《“十三五”國民經濟行業專利實施普通許可統計表》,探索建立以成本法為評估方法的成本法評估專利使用費方案;二是探索開發更加精準有效的價值評估模型,構建以知識產權大數據為基礎,融合金融大數據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模型,運用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案例的參考作用,提升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服務行業的專業化和智能化水平,嘗試引入AI技術,進一步提升評估效率和準確性。三是探索開發服務不同應用場景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工具,豐富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工具供給,圍繞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的知識產權作價投資、轉讓許可、折算股份、投資融資等分類需求,提供客觀、獨立、公正、規范、便捷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服務[13]。
2.5 加快推進川渝地區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加快川渝地區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示范區建設[14],強化知識產權運營平臺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探索建設“一體化”互辦互認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臺,支持金融機構開發面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企業特點的知識產權金融產品[15]。二是探索支持設立川渝地區“知識產權金融服務特派員”,擇優遴選組建一批業務能力強、專業素養高、服務質量好的專家團隊,深入轄區內中小企業,為開展知識產權金融工作提供點對點的精準服務,建立企業知識產權投融資項目數據庫、專家庫,搭建企業、金融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對接平臺,探索打包購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評估服務模式[16]。三是充分發揮重慶市知識產權投融資促進會、成都高新區知識產權服務聯盟等行業組織作用,探索開展成渝地區跨區域知識產權金融服務相關標準研制,共同籌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知識產權金融研究院(研究中心),共建知識產權服務專家人才庫,共享專家資源,推進行業交流協作。鼓勵兩地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機構在川渝互相布局設立分支機構、辦事處。四是增強知識產權金融創新活力和綜合服務能力,支持川渝兩地知識產權金融產品及衍生品創新,盡快啟動基于供應鏈金融、專利許可、信托等路徑的知識產權證券化改革試點。
參考文獻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J].知識產權,2021(10):3-9.
趙亦楠.大連市高新區知識產權金融服務現狀調查研究[D].大連: 大連理工大學,2019.
市委市政府印發《重慶市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綱要》[N].重慶日報,2022-07-31(001).[2025-2-23].
游洋.重慶市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路徑研究[J].當代金融研究,2023,6(9):100-108.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聯合實施細則的通知[J].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報,2022(21):1-13.
王沁.科技型企業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效果分析[D].成都: 西南大學,2023.
何硯.比較視角下北京市知識產權證券化的發展現狀、趨勢和路徑優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2):55-57.
劉爽.2022年資產證券化發展報告[J].債券,2023(2):64-72.
張海梅,梁綺婷.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 助力新質生產力形成[N].深圳特區報,2023-11-07(B2).[2025-2-23].
蔡永幸,張海梅.廣州努力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進階之路[N].羊城晚報,2023-06-27(A6).[2025-2-23].
西部首單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落地成都[N].成都日報,2023-04-22(001).[2025-2-23].
推進知產證券化開辟價值實現新路徑[N].中國質量報,2023-04-27(03).[2025-2-23].
肖培,譚鑫,張煥景,等.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對策研究: 以石家莊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10):62-64.
李恩付,劉玲.成渝協同爭創知識產權金融生態試驗區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J].財富時代,2021(6):17-20.
魏良益,張倫,李璇.知識產權金融生態體系要素、運行機制與構建的路徑和策略[J].時代金融,2023(5):23-26+48.
四川加強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示范區建設[N].消費質量報,2023-08-04(02).[202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