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變,久之必生弊,需制法以去之,法以去弊;然法久又生弊,又須制新法以去之。社會、文學、藝術皆然。秦法太繁太苛刻,引起農民(陳勝、吳廣等)起義,導致秦朝滅亡。劉邦制新法,以去秦法繁多之弊,僅“約法三章”,可謂簡矣。(《史記·高祖本紀》:“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保┑喠?,很多事無法處理,蕭何又重新制法,還是要參考秦法。法久又生弊,又制新法。
藝術也如此。明末,董其昌提倡“南北宗論”,提倡柔軟瀟灑、清空虛淡的藝術,徹底去除了“浙派”粗筆硬線濫墨之弊,王原祁在《麓臺題畫稿·仿大癡卷》中還強調“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健為和柔”。此法一出,影響至深至廣,但久之,畫壇又是一片軟甜萎靡之態,毫無生氣,死氣沉沉。
“以禪入畫”實際始自唐后期,宋士大夫尤為認真。至明董其昌以“南宗禪”喻文人畫,于是畫家作畫,一味的虛淡、清空、柔軟,緩緩地、輕輕地畫,最后導致萎靡甜俗。
清末以降,眾人則開始攻擊“以禪入畫”,并制新法以變之。先是康有為提出政治變法,稍后,他又提出美術變法:“吾國畫淺疏,遠不如之。此事亦當變法?!彼凇度f木草堂論畫》中說:“唯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里芭蕉》始,后人誤遵之。……此中國近世畫所以衰敗也?!庇峙小白詵|坡謬發高論,以禪品畫……”乃是導致中國畫衰敗的根本。康有為提出反對以禪入畫的方法是“以復古為更新”,然后“合中西而為畫學之新紀元”。
魯迅也反對“以禪入畫”后形成的“空虛”局面。他說:“我們的繪畫,從宋以來就盛行‘寫意’,兩點是眼,不知是長是圓,一畫是鳥,不知是鷹是燕,竟尚高簡,變成空虛?!保ā短K聯版畫集》序《記蘇聯版畫展覽會》,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7月版)
魯迅又說:“我想,唐以前的真跡,我們無從目睹了,但還能知道大抵以故事為題材,這是可以取法的。在唐,可以取佛法的燦爛,線畫的空實和明快,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茍之處是可取的。米點山水,則毫無用處。后來的寫意畫(文人畫)有無用處,我此刻不敢確說,恐怕也許還有可用之點的罷。”(《魯迅全集·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此文最早發表于1934年5月4日上?!吨腥A日報動向》,署名“常庚”)
看來,魯迅對這些受禪宗精神影響的“空虛”“寫意”畫是十分不滿的。
但真正制法改變這些形式的,是徐悲鴻等一批留學生。徐悲鴻提出:“畫之目的,曰:惟妙惟肖。”因而他提倡寫實主義,提出“素描乃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直接師法造化”。這樣就改變了“兩點是眼”“一畫是鳥,不知是鷹是燕”的風氣,變寫意為寫實。此法一出,則去“空虛”“抽象”之弊。結果風靡全國,產生了蔣兆和、方增先、劉文西、黃胄、楊之光、周思聰等一大批名家,還有李可染等山水畫大家,畫風為之一變。
在中國主流畫風中,“以禪入畫”的風氣差不多全被改變。香港、臺灣的畫風,雖與大陸不同,但也多數引進西方繪畫思潮,也改變了“以禪入畫”的狀態。
但大陸以寫實為基礎、以素描為基礎的畫久了,又生弊端,即中國畫的傳統筆墨趣味不顯了。所以,觀者又不滿。又有人出來反對寫實和“以素描為基礎”的方法。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繪畫思潮大量涌入大陸,各種“現代派”時髦起來。有的在紙上潑一盆墨汁,便是作品;有的在畫面上貼一張報紙,有的在畫紙上挖幾個洞,有的用自行車在紙上軋一下便是作品……有的在展覽會上洗腳便是藝術;有的把牛肚子割開,自己鉆進去,又鉆出來;有的把自己血管割破,流血而死,便是行為藝術……這些“作品”和以前確實不一樣。但幾十年過去了,大家又覺得更沒有意思,又要求回歸傳統。
寫實主義又抬頭,而且勢力很強。工筆畫太多了,有人說,不能老用那種方法畫,寫意畫才是中國畫的主要傳統,又提倡大寫意……
所以,法亦去弊,法亦生弊。弊生了,再以新法去新弊,新法久了,又生弊,再以更新法去其弊,“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法生法滅,法滅法生,這就成就了一部繪畫史,歷代不同。
《孟子·盡心篇》有云:“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崩L畫之“豪杰之士”無須模仿他人,他能自造新法以去時弊,自創新法,別開生面,成為一代楷模,“凡民”又隨其后而興……這就是繪畫史,也是繪畫理論史。
(本文為新時代美術高峰課題組、中國畫“兩創”課題組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