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咖啡”改名“加拿大咖啡”。抵制美國產(chǎn)品,抵制Netflix和Disney。取消赴美旅行計劃。賣掉美國房產(chǎn),放棄美國國籍……
過去一段時間,美國和加拿大這一對“模范鄰居”的關(guān)系急轉(zhuǎn)直下。隨著特朗普對全世界無差別舞動關(guān)稅大棒,還聲稱要把加拿大變成“第51個聯(lián)邦州”,加拿大的反美情緒就爆發(fā)了。
抵制美國不是加拿大獨有現(xiàn)象。遠在歐洲,美國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的銷量斷崖式下跌。法國人號召停止購買可口可樂。在德國,64%的民眾希望盡可能避免購買美國產(chǎn)品。在丹麥,大量用戶退訂Netflix,轉(zhuǎn)向北歐本土流媒體平臺Viaplay。
特朗普上臺才100天,美國不僅沒有變得偉大,其商品、服務(wù)、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全世界成了“過街老鼠”,曾經(jīng)親密無間的盟友,紛紛舉起了抵制的大旗。
自冷戰(zhàn)以來,美國政治學(xué)者約瑟夫·奈教授提出美國除了要靠軍事和經(jīng)濟“硬實力”,還要用“軟實力”讓全世界“折服”:讓世界艷羨的科研能力,多年標榜的自由多元的生活方式,乃至輸出到世界各地的美式流行文化。
當特朗普掄起大棒對全世界一通暴擊,美國的形象轟然坍塌,苦心經(jīng)營大半個世紀的軟實力,也開始蒸發(fā)了。
裂隙其實早就出現(xiàn)在有著特殊關(guān)系的“好兄弟”—英國身上。社交媒體上,英國人呼吁取消原定9月的特朗普訪英之約。一些組織宣稱,如果特朗普真的到訪英國,將會組織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示威活動。
英國人對特朗普的厭惡,早已有跡可循。
“特朗普身上缺少那些英國傳統(tǒng)文化上珍惜的特質(zhì)。譬如,他沒有品位、沒有魅力、沒有冷靜、沒有信譽、沒有同情心、沒有機智、沒有熱情、沒有智慧、沒有細膩、沒有敏感、沒有自知之明、沒有謙遜、沒有榮譽感、沒有優(yōu)雅。”
這是英國作家Nate White若干年前發(fā)布的批判特朗普個人特質(zhì)的文章。如今,這篇文章在英國又獲得了新的關(guān)注。文章與其說批判了特朗普的個人形象,不如說是抒發(fā)了一定數(shù)量的英國人對特朗普代表的那個美國的真實看法。
這篇在5年前寫成的文章,仿佛如有先見之明那樣,描述了當下特朗普第二任期下的美國:一個霸凌者。而更壞的是,當面對更強大的人,“他又會突然變成一個畏縮的跟班”。
YouGov的民調(diào)顯示,特朗普在英國民眾的支持率只有16%,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外國領(lǐng)導(dǎo)人排名榜中位列20。另外一個英國民調(diào)機構(gòu)“More in Common”,在特朗普再次當選總統(tǒng)后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有3/5的英國受訪者對特朗普不抱好感。
受訪人群對特朗普使用最多的形容詞分別是“蠢蛋”“危險”“搞笑”和“自戀”。
作為跟美國有著“特殊關(guān)系”的傳統(tǒng)盟友,英國人面對這位“注定會給對手出陰招”的“無賴總統(tǒng)”,又不得不抱著“捏著鼻子”的態(tài)度,與之共處。
特朗普上任后,英國首相斯塔默是最早一批前往白宮的外國領(lǐng)導(dǎo)人,還遞交一封英王查爾斯的信,邀請美國成為英聯(lián)邦的準成員。特朗普也掩蓋不住對英國王室的“奇怪崇敬”(strange reverence for royalty),還在社交媒體上大聲“示愛”:“我愛查爾斯國王。(加入英聯(lián)邦的提議)聽起來不錯!”
特朗普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對英國進行元首級別的國事訪問了。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nèi),接待他的還是伊麗莎白二世,在全世界仍然對特朗普充滿新鮮感的背景下,當時的國事訪問還算是順利的。
但到了第二個任期,英國民眾對特朗普的再次訪問感到不滿。這種不滿,不僅來自特朗普對烏克蘭問題的處理,還有特朗普試圖影響英國國內(nèi)選舉,更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特朗普的內(nèi)政也感到不滿,他們匯集成一個名為“阻止特朗普大聯(lián)盟”的組織,企圖給特朗普的訪英之旅一點顏色瞧瞧。
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讓特朗普走到哪都“不好過”的景象,已經(jīng)開始在很多國家蔓延。
美國的名聲和信譽,在親密盟友中崩塌,英國不是單獨的個案。
根據(jù)民調(diào)公司Ipsos在4月15日的調(diào)查,在29個國家中,認為“美國對世界事務(wù)總體上有積極作用”的受訪者,從半年前的59%下降到46%。相比之下,中國首次在同樣一份報告中超越美國,成為受訪者認為的“積極作用”最高的國家。
有意思的是,在這29個受訪國家中,對美國印象最糟糕的國家,反而是過去美國最親密的盟友。那些認為美國“對世界事務(wù)總體上有積極作用”人數(shù)少于40%門檻的國家,分別是英國、意大利、愛爾蘭、澳大利亞、西班牙、法國、德國、比利時、瑞典、荷蘭和加拿大。
這“多虧”了特朗普奇特的對外作風(fēng):與美國的關(guān)系越親密,遭受的霸凌行為就越?jīng)]有底線。
比如,近在咫尺的加拿大,從貿(mào)易到能源,再到防空系統(tǒng),幾乎與美國一體化,卻被特朗普多次稱作“第51個聯(lián)邦州”,惹起加拿大人的反感,甚至引發(fā)了史無前例的反美熱潮。
兩國舉行冰球賽事前,美國國歌的演奏,遭遇了加拿大觀眾的喝倒彩;美國多種品牌的酒類和零食,在加拿大超市被下架;“買加拿大貨”成為了該國社交媒體的熱詞。
根據(jù)加拿大《國民郵報》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相比2024年,加拿大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度下降了20%,只有1/3的加拿大人對美國依然抱有好感,是25年來的歷史最低點。
如何反擊前者的霸凌行為,面對美國展示“競爭性強硬”,成了加拿大大選期間政黨爭取支持者的焦點。原本在民調(diào)中大幅度落后于對手的自由黨,因新任黨魁馬克·卡尼對美國展示強硬姿態(tài),掰回了劣勢。
“加拿大永遠不會變成美國的一部分!”卡尼贏得自由黨黨魁選舉后,第一次以準總理身份這樣喊話。
“他們是大熔爐,我們是馬賽克!”
“在美國,醫(yī)保是一門大生意;在加拿大,這是基本權(quán)益!”
“我們不要美國那種校園槍擊案!”
“美國人想要拿到我們的水資源,我們的能源,我們的土地。想想吧,如果他們成功了,他們會摧毀我們的生活方式!”
在MAGA眼中,“能做美國人應(yīng)該羨慕才對”,如果是過去,這的確說得通。畢竟,特朗普上臺前,每年有十多萬加拿大人移居美國。更不用說,每到冬天,那些被稱為“雪鳥族”的加拿大人,一窩蜂南下美國過冬。而他們?nèi)缃駞s紛紛拋售在美國的房產(chǎn)。
佛羅里達州一位地產(chǎn)經(jīng)紀人說,目前她掛牌出售35處房產(chǎn),有30處是加拿大人所有,但卻沒有一個加拿大買家來求購。這是過去12年從未有過的情況。
也就是說,美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世界極具吸引力的招牌,在自家后院有了垮塌跡象。
“軟實力”是軍事和經(jīng)濟之外的手段,借助文化、價值觀和信仰等力量,去“說服”另外一個國家跟隨自己的意志。當今的美國,在特朗普的領(lǐng)導(dǎo)下,對“軟實力”毫無興趣,而是訴諸赤裸裸的霸凌,為達目的,逼迫鄰國向自己臣服,不再強調(diào)共同價值紐帶和共同利益,凡事都要進行“交易”。包括烏克蘭的生死存亡和整個歐洲盟友的安危議題,已經(jīng)不能通過價值觀打動特朗普,而是必須通過“交易”來保障。
特朗普這種“交易性”(transactional)的外交準繩,生動演繹了一個笑面相迎而后又漫天要價的“推銷員”。如此猙獰的新面目,其實早已暗藏在美國社會文化的深處。
“美國充滿各種漂亮的小鎮(zhèn)和正直的人們,而兒子們,他們都認識我。整個新英格蘭的上上下下,都認識我。當我養(yǎng)大你們的時候,那些最精英的人們,也將為你們打開大門。這是因為,我有朋友。我可以把車停在新英格蘭的任何街道上,而警察會像看護自己的車那樣看護它。”
美國作家阿瑟·米勒的劇作《推銷員之死》中,作為銷售員的男主角威利,一輩子習(xí)慣于以討好換取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自認為成功人士的他,向兒子們勾勒出一幅讓人羨慕的“美國夢”。他以出色的交際能力,聞名于整個新英格蘭。可不幸的是,隨著時間過去,他的生活逐漸失控,還出現(xiàn)了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與情境閃現(xiàn)(flashback)等一系列精神癥狀,他不斷失去顧客和交易,也失去了長途駕駛的能力,最終黯然自殺。
阿瑟·米勒描述出20世紀30年代美國中產(chǎn)家庭的破落悲劇,也道破“美國夢”背后的空虛,更重要的是,他借助推銷員這個形象,點出了美國社會文化的真面目。
開朗而熱衷于“自來熟”的美國中產(chǎn)白人,一開口就是彩虹屁的美式校園文化,各種讓看客耳目一新的消費商品文化……不得不說,美式文化有著極強的“討好性”。然而,歸根到底,這種“討好”的行為背后,還是雙方要達成買賣和交易。
可以說,在美式文化的資本主義語境下,一切的彩虹屁背后,幾乎都是為了交易。一杯美式咖啡承載著各種沉重的環(huán)保道德議題,但要享受這杯讓你感到道德安慰的咖啡,你就得付出比市價更高昂的費用。
只是,來到特朗普這一任“推銷員”,那一套傳統(tǒng)的推銷話術(shù),已經(jīng)難以自圓其說。或者說,已經(jīng)沒有號召力了。就像阿瑟·米勒筆下,那位年邁的威利,終究無法在電話中等來他臆想中的交易。
如今這位白宮主人,常年被政敵譏諷為“蛇油推銷員”(snake oil salesman)。在美國的都市傳說中,“蛇油推銷員”指的是高價售賣假藥或者價值很低的保健品,通過一套膚淺的騙術(shù),去騙取缺乏醫(yī)學(xué)常識的人群。這種騙子的基本話術(shù)是,一個藥方就能包治百病,所有問題只需要采用他的方法,就能迎刃而解。
而作為“蛇油推銷員”,特朗普在競選第二任期時,的確許下很多今天看來讓人捧腹的諾言:美國股市會繼續(xù)騰飛,“勝利一個接一個多得讓人厭倦”,俄烏戰(zhàn)爭會在“一天之內(nèi)解決”……
外界一看就不大可能的諾言,毫無意外地,未能實現(xiàn),但特朗普卻多次大言不慚地辯護,拙劣地為自己打圓場。這樣一個“蛇油推銷員”,放在國際舞臺上,逐漸淪為笑柄。
但作為一國總統(tǒng),特朗普不是一個普通的推銷員,而是手握核按鈕的“三軍大統(tǒng)領(lǐng)”。面對各國,自己那一套“蛇油推銷術(shù)”失靈時,特朗普接下來能做的,只能是訛詐、施壓,揮動關(guān)稅大棒,乃至展示軍事壓力。
在全球化逐漸退潮的今天,美國選民們已經(jīng)不大熱衷再推選奧巴馬或者克林頓那樣的“好好先生”。放下“軟實力”的面具,在世人面前搞赤裸裸的威脅和恫嚇,成為了美國當下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