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討論“禁”與“不禁”手機,似乎無法觸達問題的根本。這背后是整個社會生態的變化,現代數碼工業、游戲工業、社交媒體文化、家庭因素、高考壓力、師生關系都與此緊密相連,甚至更遠的,還聯結到整個教育系統的更新與梳理上。在剛擔任教師之初,劉維也曾經認為手機是“洪水猛獸”,而當他在一線工作時間越長,跟學生的交流越多,他其實越發理解到,“其實我們沒辦法阻止他們接觸網絡,但我感覺還是要相信我們的孩子,他們愿意去承受風險,擁抱新的事物”。
@FKab
成年人戒不掉手機,小孩子模仿也是必然的了。電子產品低齡化使用太普遍,現在去外面吃飯,還在坐嬰兒椅的小寶寶都要看iPad視頻才不會哭鬧。
@左小小
雷軍能不能出一款兒童手機,定制合適的App和內容。就像學習機一樣的,也滿足社交屬性和娛樂消費安全等屬性,兼顧學習。同時屏蔽掉不安全不合適的內容。如果能將啟智和娛樂完美結合那是最完美的。比如簡單好上手的俄羅斯方塊、貪吃蛇等經典游戲,這些給孩子們玩玩不無裨益。
對基本常識的漠視,已成為特朗普時代的語言病癥。但這不是唯一的病癥。因為特朗普的關稅新政不僅是一套經濟政策,也不光是國際博弈策略,而進化成一套精心設計的文化武器。近期,在福克斯的節目上,專欄作家巴蒂亞·昂加爾-薩爾貢直言,關稅可能是拯救美國“男子氣概危機”的關鍵,她甚至稱特朗普關稅為“特朗普的男子氣概關稅”(Trump’s manly tariffs)。她提到,體力勞動崗位的海外外包,讓許多美國男性感到失去目標和自我價值,而特朗普通過這些強硬政策,迎合了他們對“恢復力量”的渴望。
@安軍
瘋了,瘋了。
@Zoe
做鞋子的梗圖,馬斯克居然站C位。
@周銳
不遠的將來,我們會穿上美國人制造的襪子,而美國會坐上我們制造的飛機,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
@朔豪
可見國家強調國內大循環的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