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超大規模市場是發展省際貿易和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撐?;谥袊鴧^域間投入產出表對國內價值鏈(NVC)進行分解,分析省際貿易網絡結構特征及演變趨勢,采用時間指數隨機圖模型(TERGM)探討省際總量貿易和增加值貿易網絡的演化機制。研究發現:第一,觀測區間內省內貿易占比最高但呈下降趨勢,省際貿易持續上升。增加值貿易以國內循環為主,但是生產和流通的鏈條較短。第二,中間投入和居民消費的網絡結構較為穩定且聚類系數較高,政府消費和資本形成網絡結構呈現非均衡特征??偭抠Q易網絡中心化特征增強且有南移趨勢,增加值貿易網絡整體上呈收縮式、非集聚化發展。第三,TERGM估計結果顯示,省際總量貿易網絡和增加值貿易網絡均存在顯著的內生結構效應,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規模對兩類省際貿易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省內交通便利程度提升使省內貿易對省際貿易產生了一定的替代效應。因此,應進一步促進省際貿易網絡發展,加強跨區域產業鏈合作。
關鍵詞:超大規模市場;國內價值鏈;省際總量貿易;增加值貿易;網絡社團分析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8482025(02)011320
一、問題提出
超大規模是中國經濟的鮮明特性[1]。數據顯示,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明顯①。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及其蘊含的經濟韌性和回旋空間,一直是中國應對全球和地區經濟波動起伏的“制勝法寶”。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并“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中國從被動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轉向積極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重大戰略調整。在當前背景下,要逐步降低對跨國公司全球供應鏈及其營銷網絡的依賴程度,通過釋放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潛力,促進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現代產業鏈和供應鏈強調以價值創造為中心,價值鏈反映產業鏈各環節的價值增值情況[2]。超大規模市場助力形成完善的專業化分工,提升生產組織關系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帶來超大的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空間聚集效應、創新創造效應、發展外溢效應、效率提升效應等,形成生產端供給側的新優勢[3]。為進一步拓展市場深度廣度、深化分工體系,擴大國內各地區和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互補性生產需求的良性循環,需要深入思考:超大規模市場下中國國內價值鏈(NVC)的區域構成如何?基于價值鏈分工的增加值貿易網絡具有怎樣的結構特征?國內貿易網絡形成和演化的驅動機制是什么?如何進一步深化區域分工協作和提升NVC分工地位?
一般認為,NVC是基于全球價值鏈(GVC)理論,依托國內外供需關系和國內市場發育,通過優化地區和行業資源配置,整合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促進國內產業升級以及全球價值鏈地位攀升,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有效提升的國家范圍內的生產分工體系[45]。與本文相關的文獻主要有兩類。一類研究NVC分工的測算、影響因素及經濟效應。主要利用區域間投入產出表,計算各地區、各行業的增加值流出和流入,進而測算NVC分工情況[67]。研究發現,外資進入[8]和數字經濟[9]等因素能顯著提升NVC地位,促進NVC與全球價值鏈協同發展;NVC分工能夠促進國內產業升級[10]、增強地區間經濟周期的聯動性[11]、推動區域經濟增長[12]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13]。另一類研究超大規模市場下國內區際貿易和價值鏈網絡特征。隨著中國區際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區際貿易成本有所下降[14],區域間貿易不平衡的問題較為突出[15]。一部分文獻基于網絡視角,分析國民經濟循環的區域網絡結構特征[16],考察區際價值鏈協作網絡特點與空間格局演變情況[17]。
超大市場規模下,對國內經濟循環的研究仍需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現有文獻較少關注NVC的區域和產業分工,對國內區域間的動態價值聯系分析不足。國民經濟在各地區循環往復,形成區域間的經濟互動,必然形成多邊網絡關系,本文從網絡視角分析國內經濟循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邊際貢獻。一是在研究對象上,立足省級層面,將GVC和NVC置于統一分析框架,緊密結合超大規模市場分析國內各地區商品貿易及區際價值分工的特征事實,探索新形勢下國內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路徑,揭示國內市場一體化的進程和特點。二是在研究視角上,不僅關注省際總量貿易的網絡特征,還探討了增加值貿易網絡的特征及其與總量貿易網絡的關系,并從產品和價值流轉兩個層面分析國內區域間的動態貿易聯系,有助于更全面地展現國內省際貿易的比例結構和發展趨勢。三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復雜網絡分析方法,通過對省際總量貿易和增加值貿易網絡的拓撲結構、節點特性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貿易網絡的內在結構和演化規律。采用TERGM模型,綜合考慮影響網絡形成的內在結構、外生屬性和時間因素,分析超大規模市場下總量貿易網絡和增加值貿易網絡的演化機制,能夠克服既有貿易網絡研究大多僅考慮網絡形成的外生因素和靜態特征的局限性,也為闡釋國內市場一體化的動態過程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
二、主要分析框架
(一)NVC分解模型
實證分析采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碳核算數據庫(CEADs)"編制發布的2012、2015和2017年中國區域間投入產出表(MRIOT)。借鑒Johnson等[1819]的做法,以中國區域間投入產出表(MRIOT)為基礎,將MRIOT的進出口額、總產出和增加值等數據作為外生變量,結合世界投入產出表(WIOT)或全球投入產出表(ICIO)涵蓋的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投入產出數據,補充和展開MRIOT,得到完整的中國省市—世界投入產出表(MRWIOT)。
國民經濟的總量貿易主要使用MRIOT的中間投入和最終需求匯總數據。其中,中間投入矩陣為中間投入加進口值,中間需求矩陣則是中間投入加出口值。總量貿易旨在展現超大規模市場下國民經濟各地區、各部門內部及相互間的基本供需情況,可以分為中間投入、中間需求、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和資本形成等5類貿易,是研究國民經濟循環的邏輯起點。
NVC與GVC的對接融合,既有利于激發內陸省份的出口潛力、提升出口國內增加值率,也有利于延
伸價值鏈的國內部分、強化在國際市場的議價能力,有效抵御外部不確定因素的影響[19]。GVC體系下的國內價值鏈分工通常表現為兩類形式:一是生產和流通環節利用了進口中間產品和國外市場,表現為嵌套于GVC的國內價值鏈分工(NVC1);二是所有生產環節在國內接力完成,更多依賴國內資源和國內需求,屬于基于內生能力的國內價值鏈分工(NVC2)[20]。借鑒GVC研究思路,參考Koopman等[6,20]的做法,將NVC做如下分解:
∑r≠1E1r=∑r≠1V1B11F1r①+"V1B1rFrr②+∑r≠s≠1V1B1rFrs③+"V1B1rFrR④+
∑r≠1[KG*3]V1B1rFr1⑤+V1B1rAr11-A11-1F11⑥[KG*3]+∑r≠s≠1[KG*3]VrBr1F1r⑦+VrBr1A1r1-Arr-1Frr⑧[KG*3]+[KG*3]VsBs1F1r⑨+VsBs1A1r1-Arr-1Frr⑩[KG*3]+∑r≠1[KG*3]VRBR1F1rB11+VRBR1A1r1-Arr-1FrrB12[KG*3]+∑r≠1[KG*3]V1B1rAr11-A11-1X1*B13+VrBr1A1r1-Arr-1Xr*B14+VRBR1A1r1-Arr-1Xr*B15[KG*3][JY](1)
[HJ2.4mm]
其中,r指中國31個省份(不包括港澳臺地區),R指除中國以外的世界其他經濟體;Vr是r地區的增加值率,B1r是里昂惕夫逆矩陣B=(I-A)-1中地區1對地區r的塊矩陣;Xr為地區r的國內流出及出口之和。F1r是地區1對地區r的最終需求矩陣。國內地區1對地區r的區域間流出可以分為5類增加值,其中,項①~項④是地區1對地區r流出所實現的本地區增加值,項①②為直接增加值,項③④為間接增加值。項③是通過地區r加工后再次流轉到國內其他地區實現的增加值,項④則是通過地區r加工后出口而實現的增加值。項⑤⑥是地區1流出的產品經地區r加工后再次返回地區1的增加值。項⑦~⑩為地區1流出中包含的國內其他地區增加值,項
B11B12為地區1流出中包含的國外增加值,項
B13B14屬于國內增加值的重復計算,項
B15屬于國外增加值的重復計算。
增加值貿易是基于全球價值鏈分工框架,從價值分工角度展開,側重分析地區間產品交換和加工的價值增值。通過對總增加值的分解及其意涵的梳理,可以看出項④B11B12B15具有NVC1的特征,其他部分屬于NVC2的范疇。顯然,對于重塑國內產業體系以及尋求全球價值鏈攀升的中國而言,進一步優化總量貿易的比例結構和空間分布,深化國內價值分工,增進地區間產業關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網絡測度指標
國民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在區域間的循環必然形成一個復雜的經濟網絡。從網絡視角透視國民經濟循環能夠清晰地展現區域分工協作的重要細節。本文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和增加值分解數據,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以各省份為節點、省際貿易關系為邊、省際貿易額為權重分別構建省際總量貿易和增加值貿易網絡。采用以下三類網絡指標揭示貿易網絡時空演化特征:一是網絡整體屬性指標,主要分析網絡結構、密度及通達性;二是網絡節點中心性指標,反映各地區在網絡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三是網絡社團分析指標,考察貿易的空間聚集效應。各網絡指標的公式和釋義如表1所示。
(三)時間指數隨機圖模型
貿易網絡的邊變量存在結構自相關性,與傳統計量經濟模型中變量的獨立同分布假設相悖,當存在內生性結構依賴時,后者會錯誤地將結構效應歸因于協變量,從而對變量的解釋產生偏差?;贛arkov假設的TERGM合并不同類型的微觀網絡構局以處理復雜的網絡依賴關系,一方面能夠同時分析網絡形成的內生和外生機制,估計它們對網絡形成和演化的影響;另一方面綜合考慮了網絡數據的時間依賴特征,適用于動態觀測網絡研究[21]。
借鑒已有文獻的做法[2223],分別以省際總量貿易網絡和增加值貿易網絡為被解釋變量,選取三類解釋變量構建模型,即內生結構變量、個體屬性變量和外生協變量網絡。其中,Nt表示t時期的總量貿易或增加值貿易網絡;1/C(·)是歸一化常數,θ表示待估參數,第t期k階馬爾科夫網絡的概率分布可表示為:
PNt|Nt-k…Nt-1,θ=exp∑iθigiNt…Nt-k+∑jθjgjNt…Nt-k+∑mθmgmNt…Nt-k[JBgt;2/][C(θ,Nt-k…Nt-1)][JY](2)
三、國民經濟總量貿易和增加值貿易分析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強調整體性,包括國內市場、各地區、各部門以及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的協調統一,又強調主次性,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因此,比例結構和空間分布是分析國內國際循環的重要基礎。
(一)國民經濟貿易總值構成分析
總量貿易反映國民經濟循環中各地區和各環節的基本供需情況,將中國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劃分為中間投入、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三類矩陣,其中最終需求矩陣又分為居民消費、政府消費、資本形成三個矩陣,分別從省內貿易、省際貿易和國際貿易三個維度展現國民經濟貿易總值的主要結構及變動趨勢。從整體上看,總量貿易的貿易額整體呈上升趨勢,由2012年的269.51萬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372.21萬億元。本文基于上述矩陣分類計算出2012、2015和2017年反映總量貿易的15項具體指標,并進一步對總量貿易的區域分布展開詳細分析。
如表2所示,從貿易類別上看,省內貿易在三類貿易中占比最高且均在70%以上,國際貿易占比最低。在觀測期內,國際貿易在絕對數量上呈上升趨勢,但其占比卻在下降。盡管省內貿易依舊占據主導地位,但是省際貿易的比重逐漸上升。隨著國內價值鏈的拓展和區域間分工的深化,超大規模市場帶來超大需求總量,形成日益增長的省際貿易流量。
從國內貿易構成來看,2012—2017年中間投入、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絕對總量均有所增長,中間投入增幅較大,分別是居民消費和資本形成的3.15倍和2.56倍,政府消費增幅最小。中間投入(需求)和最終需求在2012—2015年增速較大,平均為8.78%;2015—2017年中間投入(需求)增速大幅降低。最終需求的增速則有所上升,其中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增長較快,資本形成的年均增速略有下降。從國際貿易構成來看,觀測期內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規模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17%和360%;最終需求總體上保持增長趨勢,其中居民消費規模增幅達53.61%,資本形成規模下降幅度較大,降幅為13.02%。
從省內和省際貿易的區域分布上看,省內貿易地區排名較穩定,觀測期內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四川等7個地區在各組成部分貿易中均排名前十。中間投入貿易上述7個地區合計占比有上升趨勢,由2012年的53.75%增至2017年的56.31%。居民消費與中間投入相似,2012、2015和2017年的7個地區合計占比分別為51.56%、51.75%和52.98%。政府消費貿易中,7個地區合計占比平均為47.13%。資本形成貿易中,7個地區合計占比分別為46.45%、47.79%和49.36%??梢钥闯觯偭抠Q易的核心地區占比均呈上升趨勢,“長三角”的蘇浙、環渤海地區的京冀、“中原城市群”的豫鄂、“珠三角”的廣東、“成渝城市群”的四川等地區在省內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
省際貿易地區排名變動較大。中間投入貿易中,2012、2015和2017年北京、河北、上海、江蘇、浙江、河南等8個地區合計占比分別為48.61%、50.18%和49.77%。其中,江蘇和河南始終排名前三,廣東排名上升較快,觀測期內以年均32.18%的增速升至首位。居民消費貿易中,河北、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5個地區排名靠前,合計占比平均為33.20%,北京、上海、河南、廣東增長較快。政府消費貿易排名變動較大,北京、吉林、上海、江蘇等核心地區占比持續上升,內蒙古、河南、重慶等部分地區觀測期內增幅較大。資本形成在觀測期內區域分布較穩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重慶等7個地區,合計占比分別為56.77%、60.35%和55.36%。2017年,遼寧和陜西的資本形成貿易規模大幅上升,主要源于廣東和河南對其資本投入增加??偟膩砜矗噍^于省內貿易,省際貿易在觀測期內規模增長較快,區域分布變動較大,尤其是江蘇、河南、重慶等交通樞紐地區,在省際貿易中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二)地區流出增加值分解
價值循環是經濟循環的核心內涵,增加值分解是對價值分工的重要測量方法。傳統貿易理論假設一國出口產品的全部增加值均由該國創造,這在以GVC為基礎的國際生產分工體系下呈現出明顯的局限性。只有國內創造的增加值才能直接促進國民收入的增加和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因此,剝離出口品中的國外增加值能更準確地測度增加值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20]。利用完整的MRWIOT和NVC分解模型,測算2012、2015和2017年兩種形式的國內價值鏈分工及其組成部分貿易增加值,可以發現增加值總額貿易規模在觀測期內保持上升趨勢,由2012年的22.15萬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37.22萬億元,對經濟的貢獻度從41.13%升至44.74%,極大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NVC2貿易居主導位置,占增加值總額的比重由86.59%逐期上升至87.50%,表明增加值貿易對國內市場的依賴加深。直接增加值貿易(項①②)在觀測期內增長較快,年均增長率達10.60%;間接增加值的國內流轉部分(項③)規模和增速均高于出口部分(項④),表明增加值貿易的國內生產鏈條較短,涵蓋多個區域的增加值貿易較少。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各地區流出增加值中含國內其他地區增加值(項⑦~⑩)遠高于所含國外增加值(項B11B12),但國外增加值貿易的年均增速15.24%卻高于國內增加值的11.96%,表明生產過程中對國外中間品的依賴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供給具有緊迫性。
為進一步研究各地區之間深層次的貿易關系,重點分析基于內生增長能力的國內循環,對MRWIOT進行省級層面的價值分解,分別測算31個省份的15項增加值。從分解結果可以看出
限于篇幅,未展示分解結果,留存備索。由于WIOD數據庫缺乏2015和2017年的數據,本文做了以下處理:2015和2017年數據用OECD的ICIO表替代,為減少結果誤差,對比了兩個數據庫現有2012和2014年的數據,所有國家總投入絕對值誤差在4%以內,95%以上的單個國家誤差在10%以內,因本文用的是投入產出系數矩陣,比值誤差更小,使用ICIO數據有其合理性。,在NVC2中,各地區的直接增加值占比最高,遠高于間接增加值,其次是使用國內其他地區中間品所含的增加值(項⑦~⑩)。間接增加值中國內流轉部分普遍高于出口實現部分。這些事實表明,國內價值鏈分工以“國內循環”為主,增加值大部分通過兩地區的直接貿易實現,涵蓋多個區域的增加值貿易占比有待提高,產品生產鏈條較短,應進一步拓展和深化跨區域的產業鏈分工協作。在NVC1中,嵌入全球價值鏈較深的東部地區主要由于項B11B12占比較高,即生產過程中更多地利用進口產品;中西部地區的項④占比較高,表明其參與國際循環的主要方式是出口產品增加值。
不同地區NVC1和NVC2的相對份額如圖1所示,從中可以看出國內價值鏈分工存在明顯的區域異質性。所有地區NVC2占比均超過75%,其中中西部省份的NVC2占比較高且均高于85%,說明中西部地區參與國內循環的程度較東部沿海地區更深;東部省份的NVC1占比相對較高,表明其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程度更深,較多地使用進口中間產品或出口產品增加值。隨著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跨區域合作共建等深入推進,東部地區參與國內價值鏈分工存在很大的增長潛力。同時,本文對2012和2015年數據也進行了測算分析,能夠得出類似的結論。
四、省際貿易網絡結構特征及社團演變
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合作的加強,使得區域間貿易往來和產業鏈關聯日益緊密。超大規模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會產生豐富的應用場景,市場主體間的產品和信息交換也會加速技術和知識積累,這些優勢通過區際貿易網絡形成放大和倍增效應,高效促進各地區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有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24]。本文采用社會網絡研究方法揭示不同地區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的地位和作用,尋找驅動國民經濟循環在區域上的關鍵點位?;谇拔膮^際總量貿易和增加值貿易矩陣,分別構建總量貿易網絡和增加值貿易網絡。借鑒呂延方等[25]的研究,采用地區間貿易均值作為閾值,提取網絡核心結構,篩選后的兩類網絡的貿易量分別占貿易總額的75%和72%以上,具有較好的網絡代表性。進而利用Gephi軟件測算各網絡特征指標并進行網絡社團分析,揭示中國不同地區貿易往來,探索國民經濟循環的運行規律。
(一)省際總量貿易網絡
由前文可知,省內貿易遠高于省際貿易,如果將二者加總后提取核心網絡開展分析,會忽略很多地區間的重要貿易聯系,也降低了各貿易網絡間的可比性。為更加細致深入地揭示區域間貿易聯系,接下來使用省際貿易額分別構建4個總量貿易網絡,即中間投入(需求)網絡、居民消費網絡、政府消費網絡和資本形成網絡,計算網絡統計特征參數,分析省際總量貿易網絡的演化特征。
1.網絡整體結構特征
超大規模市場有利于增強國內貿易網絡的韌性和穩定性。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超大規模市場如同經濟的“穩定錨”,能夠增強國內貿易網絡抵御風險的能力。2012、2015和2017年總量貿易網絡的整體特征見表3。觀測期內,中間投入網絡的平均節點度和網絡密度略有下降,聚類系數和模塊度有所增加,網絡直徑基本不變,表明中間產品的地區間貿易呈現集聚式發展趨勢,各網絡社團內部聯系日益緊密。居民消費網絡有效節點、平均節點度和網絡密度呈上升趨勢,表明地區間居民消費貿易日益密切。聚類系數和平均路徑長度有所降低,說明社團間的貿易聯系較社團內部增長更快,地區間的貿易路徑變短,網絡整體通達性更好,易形成更大范圍內的交易市場,整個網絡結構更加緊密。政府消費網絡的平均節點度、網絡密度、網絡直徑均呈下降趨勢,有效節點、聚類系數卻顯著增加,說明整體上地區間貿易聯系減少,小團體現象更為突出,社團內部的地區間貿易聯系明顯增加。
2.網絡中心性
中心性是描述節點屬性的指標??坍嫺鞯貐^網絡中心性常用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間中心度和PageRank指數等指標。
中間投入網絡在整個觀測期內中心化程度略有增強。無論是程度中心度還是其加權值,前六位分別是江蘇、浙江、上海、河南、安徽和廣東,其中4個地區屬于東部沿海。河南是中部地區重要的經濟樞紐,這一點從河南的接近中心度和中間中心度指數也可以看出,其數值甚至高于浙江和上海,說明河南對其他地區的經濟聯系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安徽與河南相似,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中轉站”之一,其前兩期的中間中心度指數也較高,但2015年后其中心性明顯下降。對比安徽省內、省際中間投入的貿易額可以發現,2015年后安徽的省內貿易大幅上升,部分中間品貿易由省際轉向省內。河北、遼寧、山東等省份接近中心度較高,表明這些地區在空間貿易網絡中能夠快速與其他地區建立貿易聯系,但同時也容易受其他地區貿易影響;上海、重慶、陜西等中間中心性較高,這些省份在貿易網絡中有較強的影響力,是各要素和資源流動的重要樞紐,成為控制中間品貿易的關鍵節點。不難看出,長三角地區、中部的河南和珠三角的廣東等是連接各地區中間品貿易的主要節點,對于構建國內貿易網絡起到關鍵作用。
居民消費網絡中心化呈增強趨勢。程度中心度前六位的地區與中間投入網絡的演變趨勢一致。2017年,北京超過安徽成為居民消費的核心省份之一。江蘇的接近中心度一直居于首位,表明江蘇與其他地區建立貿易聯系的能力較強;上海、河南和廣東的接近中心度顯著上升,尤其是廣東,其節點出度、中間中心度和PageRank指數均增長較快。廣東從以接收其他地區貿易為主轉向雙向貿易并重,不僅在貿易規模上有較大提升,且作為其他地區貿易互通的橋梁作用也明顯增強,逐漸成為南部地區居民消費網絡的核心省份。進一步考慮貿易強度和相對重要性,觀測期內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區PageRank指數較高,尤其是浙江和廣東的上升幅度較大。
政府消費網絡中心化也呈增強趨勢。中心性指標區域分布變動較大,2012年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的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間中心度均顯著高于其他地區,2015—2017年黑龍江、遼寧、重慶等地區的中心性上升較快。一方面,隨著《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的實施,2015年后中央陸續出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相關政策,政府對東北三省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并對環渤海經濟圈發展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歐班列等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提高了西南地區對外開放水平,極大地改善了各地區基礎設施,增進了地區間互聯互通。結合貿易伙伴的重要性程度發現,觀測期內黑龍江、上海、河南、重慶等地區的PageRank指數較高,表明這些地區在政府消費貿易網絡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資本形成網絡中心化增強趨勢明顯。觀測期內,上海、江蘇、浙江、河南、廣東與其他地區在資本貿易中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廣東的中心性在2015—2017年快速提升,超越江蘇、上海等地區居首位??赡艿靡嬗谥槿堑貐^與內地日益緊密的經濟合作和產業轉移,2016年湖南引入了一大批珠三角的企業項目,江西在“十三五”期間引進的來自珠三角產業項目近600項,投資總額5"925.79億元
2021年江西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合作活動新聞發布會在南昌舉行[EB/OL].(20211210)[20241010]."https://www.jiangxi.gov.cn/art/2021/12/10/art_5862_3781783.html.。PageRank指數與其他中心性指標表現不盡相同。2012—2015年,天津、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區的PageRank指數較高,接近中心度和中間中心性卻很低。進一步分析發現,上述地區的節點(加權)入度均較高,且都與江蘇這個貿易樞紐聯系頻密。江蘇的中間中心度很高,表明江蘇在投資貿易中起著十分重要的橋梁作用,與其建立貿易聯系會提升其他節點在網絡中的相對重要性,符合“近朱者赤”的網絡特征[25]。
綜上,觀測區間內長三角地區的上海、江蘇、浙江,長江經濟帶的重慶、安徽,中部的河南以及珠三角地區的廣東等在總量貿易網絡中起到關鍵作用,尤其是廣東、重慶等南部地區貿易規模和中心性迅速上升,表明各網絡中心有南移趨勢。另有一些地區在不同貿易網絡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如政府消費網絡中的北京、黑龍江、遼寧、重慶等,資本形成網絡中的天津、內蒙古、吉林等。除此之外,環渤海經濟圈的山東、長江經濟帶的湖北和海峽西岸城市群的福建等地區,盡管經濟體量較大、工農業基礎較好,但是在省際間貿易網絡中的表現不算突出,網絡中心性相對較低。究其原因,這些地區的省內貿易占比較高,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與其他地區之間的貿易聯系。
3.網絡社團演變
超大規模市場為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和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需求拉力和廣闊的成長空間。本文以Modularity"Class算法為基準劃分模塊,通過分析網絡社團劃分及變動趨勢來考察貿易網絡中地區間的集聚效應。表4和表5分別展示了中間投入貿易網絡和居民消費總量貿易網絡的社團構成及演變情況。貿易占比用各社團成員的加權節點度之和占所有地區的加權節點度總和的比例刻畫,社團名稱按貿易規模從大到小排序。加權節點度為0的地區往往單獨被劃分為一個社團,未在表格中列示。利用PageRank指數刻畫節點大小,貿易額作為邊的權重,還可以繪制總量貿易網絡拓撲結構圖限于篇幅,網絡拓撲結構圖留存備索。
中間投入貿易網絡各節點PageRank指數差異較大,“核心-邊緣”結構特征突出,模塊度和平均聚類系數上升,小團體現象有增強的趨勢且社團內部聯系更加緊密。2012—2017年,各社團內部的成員構成和社團間的聯系程度都有較大變化。2012年,京津冀地區和長江中下游經濟帶的浙江、河南、上海等地區構成最大的貿易社團,第二大社團的核心省份江蘇和廣東自身的貿易規模較大,但其所在社團其他地區的貿易規模較小。2015年,江蘇與安徽、河南、浙江等地區的貿易往來大幅增加,均超過2012年的兩倍,形成最大的貿易社團;而上海、北京、天津加強了與廣東、福建、湖北等地區的貿易聯系,形成第二大貿易社團。2017年,網絡的模塊度和社團數量增加,非均衡性更加突出,社團的區域性特征明顯。廣東、重慶、陜西、四川等省份,浙江、上海和京津冀地區,江蘇、山東、安徽等以及東北三省分別構成四大貿易社團,網絡非均衡性更加突出,廣東、江蘇、河南、浙江等不同社團核心省份間的貿易聯系也更加密切。
居民消費網絡在觀測期內社團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但各社團的成員構成變化較大。2012年,以上海、廣東、浙江為核心的三大貿易社團形成。2015年,上海和北京的中心性有所下降,與廣東、安徽等形成第一大貿易社團;浙江的中心性明顯下降,與江蘇、天津等構成第二大貿易社團;重慶、云南貿易規模和相對重要性增長較快,與河南、福建等貿易較發達的省份構成第三大貿易社團,社團的中心性明顯增加。2017年,居民消費網絡整體呈擴張趨勢。廣東、江蘇、北京、浙江等東部重要貿易省份間的內部聯系加深,形成同一社團,成員數量和貿易規模較2015年均有明顯提升;第二大貿易社團包括河南、重慶、安徽、陜西等中西部省份,社團的區域性特征明顯。網絡的聚類系數上升也表明各社團內部的貿易聯系更加緊密。
分析省際總量貿易網絡的拓撲結構演變情況還可以發現,政府消費網絡具有非均衡性特征,整體網絡結構松散、網絡密度低、社團數量較多且穩定性較差。資本形成網絡與政府消費網絡相似,平均節點度和網絡密度偏低,大規模資本往來集中在少數核心地區,網絡非均衡性特征明顯。
(二)流出增加值貿易網絡
1.網絡整體結構特征
基于各地區流出增加值總額、“國際循環”增加值、“國內循環”增加值構建貿易網絡,分析嵌入GVC的NVC1和基于內生增長能力的NVC2增加值貿易網絡的基本特征。如表6所示,觀測區間內增加值總額、NVC1和NVC2貿易網絡整體上均呈收縮式、非集聚化發展,地區間貿易聯系減少但趨于均衡化。增加值總額和NVC2貿易網絡的平均路徑長度降低,表明地區間貿易通達性較好。NVC2網絡整體的平均出度和網絡密度明顯高于NVC1網絡,說明基于內生增長能力的增加值貿易網絡內部聯系更緊密,地區間貿易往來頻繁,網絡通達性更好,“國內循環”發展潛力巨大;NVC1網絡的聚類系數整體上高于NVC2網絡,且平均路徑長度較長,說明NVC1網絡的集聚性結構特征更明顯,但社團間貿易通達性較差,整體網絡結構較松散。
進一步分析增加值貿易各組成部分的網絡結構,揭示各項流出增加值的經濟學含義及其貿易額占比的演變情況。如表7所示,整體上看,NVC2組成部分網絡的平均節點出度、網絡密度、模塊度均高于NVC1,與前文分析一致。直接增加值(項①②)網絡的平均出度、網絡密度呈下降趨勢。間接增加值(項③④)網絡與之相反,呈上升趨勢,表明國內一個地區流出到另一地區所形成的直接貿易聯系減少,經國內流出后再流入其他地區或出口的間接貿易聯系增加;間接增加值網絡的聚類系數增加、平均路徑長度下降,表現出網絡的通達性更好且易形成貿易集聚。綜合來看,NVC呈現出分工深化和鏈條延長的趨勢。國內增加值網絡平均出度及其加權值、網絡密度明顯高于國外增加值網絡,表明前者的貿易規模較大、交易頻率更高,“國內循環”市場潛力更大;兩者的平均聚類系數均呈下降趨勢,且國內增加值網絡略高于國外增加值網絡,表明兩類貿易的地區分布趨于均衡,進一步結合各節點的網絡指標分析可知,國內增加值網絡中地區間的貿易聯系更頻繁,貿易通達性也有顯著提升。
2.網絡中心性
增加值總額網絡的中心性呈下降趨勢。觀測期內,江蘇、浙江、河南的中心性保持較高水平,2015—2017年北京、上海、廣東中心性增長較快,北京和上海與其他地區的貿易頻率和規模增大,加權出度和接近中心度顯著增加;廣東則作為各地區間貿易聯系的橋梁作用增強,貿易規模和中間中心度迅速提升。NVC1網絡整體中心性呈上升趨勢。中心性指標較高的地區是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山東、廣東等,即“國際循環”增加值貿易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2015年后,長三角地區的江蘇、上海、浙江中心性逐漸下降,而珠三角的廣東和西南的重慶貿易規模和重要性不斷增大,對其他地區貿易的影響力即中間中心度顯著上升,逐漸發展為省際貿易的核心樞紐。NVC2網絡中心性呈下降趨勢,2012—2015年江蘇、河南、廣東、浙江、安徽、上海等地區的中心性較高,2015年后上海和安徽的中心性明顯降低,北京和陜西的中心性明顯升高。另外,河北、遼寧的接近中心度和山東的中間中心度在個別時期的中心性也較高,表明除傳統貿易較發達的地區外,更多其他內陸省份也積極參與到“國內循環”的貿易中來。綜上,3個增加值貿易網絡在觀測期內仍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為中心,NVC2貿易中部分內陸地區的中心性逐漸提升,未來將有更多地區參與“國內循環”貿易。
進一步分析增加值貿易的具體構成,利用網絡指標刻畫分項貿易網絡的中心性特征。直接增加值網絡中心性呈先升后降的趨勢,觀測期內江蘇、上海、浙江、河南、廣東等5個地區中心性較高,其中上海、江蘇、山東的中心性逐漸下降,浙江、廣東、北京的中心性呈上升趨勢。間接增加值網絡核心節點及其變化趨勢與直接增加值網絡一致,2015年后北京的中心性顯著上升。直接增加值的網絡密度和貿易規模均高于間接增加值網絡,表明各地區流出增加值以直接增加值為主,涵蓋多個區域的增加值貿易較少,與前文結構分析一致。國內增加值(項⑦~⑩)網絡和國外增加值(項B11B12)網絡中,北京、江蘇、上海、浙江、河南、廣東等地區的中心性均較高,但前者地區間的貿易頻率和規模都遠高于后者。
增加值貿易網絡中心性較高的地區PageRank指數也保持較高水平,表明核心地區的貿易伙伴在網絡中也處于重要位置。部分地區盡管節點中心性不高,但PageRank指數卻排名靠前,如NVC2網絡中的重慶和陜西。通過分析發現,向上述地區發送貿易聯系較多的地區均是核心貿易地區,換言之,高質量的貿易伙伴提升了該地區的中心程度。直接增加值網絡(項①②)中各節點的PageRank指數分布呈集中趨勢,即部分貿易發達的地區(廣東、江蘇、浙江、重慶等)指數表現為上升趨勢,指數相對較低(天津、內蒙古、吉林等)的地區呈下降趨勢。國內增加值網絡(項⑦~⑩)的PageRank指數分布則趨于均衡,即PageRank指數較高的地區(廣東、上海、江蘇)呈下降趨勢,指數較低的地區(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表現為上升趨勢。
綜上所述,相對于“國際循環”集中于少數東部沿海地區,“國內循環”貿易網絡更為復雜且地區間貿易聯系更加緊密。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河南、廣東等均是增加值貿易總額及其各個組成部分網絡中心性較高的地區,這些地區在網絡中處于核心地位,與其他地區建立貿易聯系的能力較強,同時作為重要的貿易“中介”有效推動了省際貿易網絡的形成,深化了區際貿易分工,形成縱橫交錯的NVC貿易網絡。觀察各網絡整體的中心性變化趨勢,不難發現網絡中心向南偏移,廣東和重慶的中心性上升明顯,河南穩中有升,遼寧、天津、河北、江蘇等地區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網絡社團演變
類似地,表8展示了3個年份增加值總額貿易的網絡社團構成和演變情況??偟膩砜矗黾又悼傤~網絡呈現出“核心—邊緣”結構特征,觀測期內網絡社團數量減少,小團體現象有減弱的趨勢,社團內部聯系降低、成員變動較大。2012年,以江蘇、廣東、上海為主要成員的第一大社團覆蓋范圍廣、貿易規模大,內部成員中心性和聚類系數均較高,地區間貿易往來密切;第二大和第三大社團分別以河南和浙江為核心樞紐,與第一大社團貿易規模差距較大,貿易不均衡性特征明顯。2015年,社團數量減少,貿易網絡呈收縮趨勢,分別以江蘇、廣東、浙江為核心的三大社團間貿易聯系有所加強,社團內部成員間貿易聯系相對減弱。2017年,網絡平均聚類系數進一步下降,整體貿易分布趨于均衡,基本形成以蘇浙粵、京滬皖、長江中上游城市群為核心區域的三大貿易社團,社團間貿易規模差距縮小,且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NVC1貿易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社團數量保持不變,聚類系數呈下降趨勢,各社團內部成員有所調整。2012—2015年,分別以上海和浙江、廣東和江蘇為核心區域的兩大貿易社團的中心性和貿易規模差距不大,增加值貿易在社團間分布較均衡。2017年,社團成員變動較大,北京、河南、江蘇、浙江、廣東、重慶、陜西等省份形成最大的貿易社團,網絡模塊度下降,貿易集聚性進一步降低,內陸地區通過加強與沿海地區的貿易聯系,逐步嵌入全球價值鏈分工,經濟的對外開放度相應提升。
NVC2貿易網絡社團數量保持穩定,但內部成員變動較大。從表9可以看出,2012年,以江蘇、廣東、上海為主要成員的第一大貿易社團貿易聯系主要集中在少數中心性較高的地區之間;以河南、浙江、北京為主要成員的第二大社團內部貿易分布相對均勻;2015年,以江蘇、浙江、河南為主要成員的第一大貿易社團涵蓋了60%以上的貿易額,第二和第三社團核心省份安徽和廣東的貿易占比分別為7%和8%,其他地區貿易規模較小。2017年,網絡模塊度有所上升,三大社團間貿易規模和分布趨于均衡,總體上分別形成以河南、廣東、江蘇為核心的三大貿易社團。相較于NVC1,NVC2貿易網絡的社團內部地區貿易聯系密切,呈現出區域貿易集聚的趨勢,社團之間的貿易聯系相對減少,這一趨勢不利于消除地方貿易壁壘和深化區際產業分工,甚至可能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觀測期內直接增加值網絡的社團數量保持不變,各社團成員變動較大,成員間貿易聯系進一步加深。2012年,社團成員間的同區域性特征顯著,分別形成以廣東、浙江、江蘇、河南為核心地區的四大貿易社團。2015—2017年,廣東加強了與安徽、湖北、湖南等中部地區的貿易往來,江蘇加強了與天津、東部三省的貿易聯系,河南加強了與重慶、陜西等西部地區的貿易聯系,形成4個新的貿易社團,社團間貿易差距擴大。間接增加值網絡社團數量有所增長,網絡整體規模和密度較低,貿易集聚性上升,基本形成以廣東、浙江、河南為核心地區的三大貿易社團。國內增加值網絡社團數量總體保持不變,廣東、浙江、河南分別是三大社團的核心樞紐,東北三省、蘇浙滬、魯豫鄂等毗鄰地區形成小范圍內的貿易集聚。2017年,三大社團的貿易規模和中心性趨于均衡,社團間貿易聯系有所增加。國外增加值網絡社團數量、模塊度均有所下降,網絡呈擴張趨勢,“核心—邊緣”特征突出,2017年形成分別以廣東和河南、浙江和上海為核心區域的兩大社團在貿易規模和中心性上差距較大,社團間的貿易聯系增加。
五、省際貿易網絡形成和演化的驅動機制
超大規模市場為中國經濟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回旋空間,既能夠實現本地化的產業集聚和規模經濟,也能夠實現區域間的產業關聯和分工深化。接下來,建立TERGM模型分析省際總量貿易網絡和增加值貿易網絡的形成和演化機制。結合現有文獻,外生屬性變量選取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產業結構、對外開放度、交通便利程度、城市環境、科技投入等。內生結構變量選擇互惠性、傳遞閉合性和網絡穩定性。網絡協變量選取省份相鄰網絡、經濟地理距離和區域間鐵路貨物網絡
[HJ*5]省份相鄰網絡是指表示兩個省份之間是否相鄰的0—1矩陣;經濟地理距離以31個省份(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為權重,使用Matlab測算的地理空間加權矩陣衡量;區域間鐵路貨物網絡指行政區域間鐵路貨物運輸量(萬噸)數據來自中國交通年鑒。。由于省際貿易網絡是有向網絡,因此從發送者效應和接收者效應兩個方面分別考察個體屬性對貿易網絡的影響。同配性變量選取省份所在的區域,即東部地區賦值1,中部地區賦值2,西部地區賦值3,東北地區賦值4。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中國交通年鑒》。
(一)省際總量貿易網絡演化機制
不同貿易網絡背后的微觀機制有所不同,中間投入貿易網絡選取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產業結構升級、對外開放度和省內交通便利程度等個體屬性變量。在基準模型的基礎上,依據不同網絡的特點,居民消費網絡增加居民平均消費傾向、政府消費網絡增加財政支出、資本形成網絡增加城市環境等個體屬性變量
使用人均GDP刻畫經濟發展水平,以常住人口刻畫人口規模,以各產業占GDP比重衡量產業結構。使用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衡量對外開放度,進出口總額包括境內目的地進口總額和境內貨源地出口總額,按每期的美元平均匯率折算成人民幣。采用省內公路里程來衡量交通便利程度。以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除以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刻畫居民平均消費傾向。采用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描述財政支出,其中,2015和2017年財政支出以2012年為基期進行平減,然后再取對數。以人均城市綠地面積刻畫城市環境。采用各地區的研發經費內部支出與GDP的比值刻畫科技投入。??偭抠Q易4個組成部分貿易網絡的TERGM估計結果見表10。
從網絡內生結構變量來看,中間投入網絡和居民消費網絡的互惠性系數在觀測期內均顯著為正,表明各地區傾向相互發送貿易關系,利用信息優勢和“回程貨”機制,減少貿易的不確定性和降低運輸成本[16];政府消費和資本形成網絡的傳遞閉合性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各地區易于形成聯系緊密的貿易閉環。貿易聯系中第三方發揮了積極的連接作用,隨著分工的細化和加深,消費品和資本品流通的各環節對分工協作的要求更高,共同的貿易伙伴有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和降低貿易風險[26]。4個網絡的時間穩定性系數均在1%水平下顯著為正,即網絡聯結傾向隨時間變化保持穩定,總量貿易網絡結構整體上處于穩定狀態。
在中間投入網絡中,經濟發展水平的發送者效應在10%的水平下顯著為正,表明經濟發達的地區傾向于主動向其他地區輸送中間產品,促進省際貿易網絡的形成。人口規模的發送者和接收者效應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人口資源增加是勞動力持續供給的前提,超大規模市場蘊含巨大的人力資源潛能,將人力潛能轉化為人才動能有利于細化生產分工和擴大貿易網絡。產業結構升級的接收者效應顯著為正,表明產業結構更加高級的地區更多地接收其他地區發送的貿易聯系。產業結構升級可以促進產業內和產業間分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就業吸納能力。省內交通便利程度的發送者和接收者效應均顯著為負,表明省內公共道路越通達、交通越便利,越有利于降低省內貿易成本、增加省內貿易需求,這會對省際貿易產生一定替代性,并相應減少地區間的貿易往來;而區域間交通便利性有利于省際中間品貿易網絡的形成,相鄰省份協變量系數顯著為正也佐證了這一點。
在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網絡中,經濟發展水平的發送者效應在1%的水平下均顯著為正,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生產效率和最終產品產量均較高,可以給其他地區提供更多的消費品。對外開放度的發送者效應均顯著為負,由于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地區(多為東部沿海地區)更傾向于嵌入GVC,生產的消費品主要用于省內消費或經過加工出口,較少與內陸其他地區的建立雙向的貿易聯系。省內交通便利性發送者效應顯著為負,與中間投入網絡相似,省內交通發展有利于推動區域內市場的整合和統一,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省際貿易的形成,也表明不同區域間仍然存在一定的貿易壁壘。特別地,居民消費網絡中產業結構升級的接收者效應顯著為正,結構升級帶來的區際產業分工深化和收入效應的提高,促使該指標較高的地區更多地接收其他地區發送的消費品。2015年底,中央提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消費需求、擴大有效供給,超大規模市場能加速釋放消費潛能、增加公共產品需求,提升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提供大量、多元化產品服務,雙向促進市場擴容。人口規模的發送者和接收者效應均顯著為正,說明人口增加帶來的產業分工深化和市場需求的擴大,有效促進了地區間的居民消費品貿易往來。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發送者效應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有研究表明,2013—2017年東部地區的居民平均消費傾向最高,中部地區最低但有所上升[27]。隨著中西部地區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加快,依據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規律,可能出現更多的居民消費品由高消費傾向的東部流入中西部地區的現象。政府消費網絡中,財政支出的發送者效應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政府通過增加財政支出規模和優化支出結構更好地滿足公共需求,為居民和企業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進而有效刺激消費和提升生產效率。
在資本形成網絡中,經濟發展水平的發送者效應顯著為正,表明經濟實力越雄厚的地區,越傾向于主動向其他地區尋求投資機會。人口規模的發送者和接收者效應在觀測期內均顯著為正,人口規模增加促進產業分工細化,不僅能夠培育更多的企業家資源、催生更多創新和變革,也更容易吸引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本投入,產生更多的對外投資機會。產業結構升級的發送者和接收者效應均顯著為正,產業結構較高級的地區勞動生產率和第二、三產業占比較高,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較完善,更容易與其他地區建立資本聯系。與前述的貿易網絡相似,省內交通便利程度提升也不利于構建省際資本形成網絡。
(二)省際增加值貿易網絡演化機制
增加值貿易網絡TREGM選取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產業結構、對外開放度、省內交通便利程度和科技水平等個體屬性變量,模型估計結果見表11。從內生結構變量來看,增加值總額、NVC1和NVC2網絡的互惠性在1%的水平下均顯著為正,說明國內增加值和國外增加值貿易均傾向于地區間互惠互利;傳遞閉合性不顯著,表明增加值貿易的局部集聚性特征不明顯,不易形成小范圍內的貿易閉環。結構穩定性系數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表明增加值貿易網絡結構具有較好的穩定性。網絡協變量省份相鄰矩陣顯著為正,表明地理位置的臨近有利于省際增加值貿易網絡的形成。
在增加值總額及其組成部分的貿易網絡中,經濟發展水平的發送者效應均顯著為正,表明經濟實力較強的地區會更加積極地參與跨區域價值鏈分工,向其他地區的發送貿易聯系,從而提高產業鏈價值增值能力和提升產品附加值。人口規模發送者和接收者效應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人口規模和勞動力供給通過收入和價格渠道影響產業增加值[28],人口擴張帶來的勞動力供給增加傾向于流向第二、三產業,相比于第一產業價值增值空間更大。省內交通便利程度系數為負,反映了對省內貿易的路徑依賴阻礙了省際貿易網絡的形成。在增加值總額和NVC2貿易網絡中,產業結構升級的接收者效應均顯著為正,該指標較高的地區通過深化產業分工和擴大市場需求,有能力更多地接收其他地區發送的增加值貿易。對外開放度顯著促進了國外增加值貿易網絡的形成。超大規模市場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依托,是聯通國內外貿易網絡的橋梁和紐帶,反過來,高水平對外開放又能全面激發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在NVC1貿易網絡中,科技投入的發送者效應為正,表明科技創新投入增加有利于拓展中間品國際貿易網絡關系、促進出口本國增加值的增長。事實上,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可以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等提供足夠規模的市場條件和迭代空間,通過分攤試錯成本、完善產業配套、提供資金和人才支持加快技術突破壘和產品升級,從而提升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改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以及獲取更多的貿易利益[29]。
本文對兩類貿易網絡模型分別進行了擬合優度和穩健性檢驗。檢驗網絡數據的擬合效果選擇測地線距離、邊共享伙伴數、出度、三元組等關鍵網絡特征分別進行500次模擬,發現真實網絡的特征值絕大多數落在仿真網絡95%置信區間的箱體內,說明仿真網絡能夠較好地解釋觀測網絡。將TERGM參數估計的蒙特卡羅極大似然估計法(MCMCMLE)方法替換為極大偽似然估計法(MPLE),發現系數的估計值和顯著性基本保持一致,表明得到的實證分析結果具有較好的穩健性。
六、結論與啟示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經濟體量大、體系完整、層次豐富、持續升級,為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和NVC拓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賦予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強大韌性。本文基于中國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對NVC進行分解,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構建國民經濟總量貿易網絡和國內增加值貿易網絡。同時考慮國內國際雙循環,通過定量測算、網絡社團分析、TERGM建模分析國民經濟循環的基本特征和貿易網絡的動態演化機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對2012—2017年總量貿易中間投入(需求)矩陣以及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和資本形成3個最終需求矩陣的分析表明,總量貿易整體呈上升趨勢,中間投入(需求)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消費和資本形成在觀測期內變化趨勢相反。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貿易總量呈上升趨勢,國際貿易占比趨于下降。省內貿易占比最高且均在70%以上,但呈現下降趨勢。省際間貿易量居中,其占比逐期上升,表明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在增強,各地區貿易聯系加深,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第二,基于內生增長能力的NVC2增加值占比高于嵌入GVC的NVC1,且占比均超過75%,表明國內市場和貿易的發展空間巨大。其中,中西部地區NVC2占比更高且超過85%,表明其參與國內循環的程度較東部沿海地區更深。隨著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跨區域合作共建等深入推進,東部地區由深度嵌入GVC分工逐漸轉向積極參與國內價值循環。各地區流出增加值中國內增加值占比最高,且直接增加值遠高于間接增加值,表明增加值貿易以“國內循環”為主,且大都通過NVC2實現,但生產和流通鏈條較短,價值鏈國內延鏈還有待進一步延展和提升。
第三,中間投入和居民消費的網絡結構較為穩定且聚類系數較高,政府消費和資本形成網絡結構具有明顯的非均衡性特征,網絡社團成員變動較大??偭抠Q易網絡中心化特征增強且有南移趨勢,長三角地區的蘇浙滬和中部地區的皖豫中心性較高,珠三角地區的廣東中心性迅速上升,逐漸成為南部地區的貿易樞紐。增加值貿易網絡整體上呈收縮式、非集聚化發展,NVC2貿易網絡的平均節點出度和網絡密度均高于NVC1,表明地區間國內增加值貿易往來更為密切。間接增加值網絡的平均出度、網絡密度呈上升趨勢,表明國內價值鏈呈現出鏈條延長和分工深化的趨勢。相較于國際循環貿易集中于少數東部沿海地區,國內循環貿易網絡演化更為復雜,省際貿易聯系更加緊密。
第四,TERGM估計結果顯示省際總量貿易網絡和增加值貿易網絡均存在顯著的內生結構效應,表明網絡自身的結構和關系模式對網絡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而不僅僅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規模對兩類省際貿易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省內交通便利程度增加可能對省際貿易往來產生負面影響。對外開放度對總量貿易和國內增加值貿易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有利于國外增加值貿易網絡的形成。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和財政支出增加分別對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網絡關系形成有正向促進作用,有助于發送和建立地區間的貿易聯系??萍紕撔峦度朐黾佑欣谕卣怪虚g品國際貿易網絡關系。
為更好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促進省際貿易網絡發展,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第一,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覆蓋全國、聯結世界的貿易網絡體系。一是大力發展省際貿易網絡。加強跨省交通、物流、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傳統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改造與重構,提升省際貿易的通達性和便利性,降低貿易成本,提高省際貿易網絡的整體運行效率。二是強化區域中間品貿易網絡。中間品是國際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最為緊密的產品,也是鏈接產業上下游的紐帶,應搶抓“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機遇,增進互聯互通,不斷深化
中間品貿易合作,持續鞏固中國在區域貿易網絡中的核心樞紐地位。三是拓展全球貿易網絡。積極參與全球自貿區網絡建設,推動與更多國家和地區建立自由貿易關系,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提升貿易網絡體系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
第二,打造開放合作的NVC,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一是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制定科學合理的NVC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破除地區壁壘和區域分割,延長NVC,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全產業鏈發展水平,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并增強整體競爭力。二是加強跨區域產業鏈合作,鼓勵企業采取跨區域垂直整合、橫向聯盟、跨界合作、產業轉移等形式重構國內產業分工體系,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減少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競爭。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與信息共享,形成高效協同的產業鏈生態。三是推動NVC和GVC有效銜接,吸引更多高質量外資參與國內市場,鼓勵企業高水平“走出去”和加大對跨境貿易和投資的支持力度,推動國內外企業的合作與競爭。
第三,增進貿易網絡社團合作,織密區域間貿易網絡。一方面,充分發揮貿易網絡中心度高的地區的牽引作用,如東部的京津冀、蘇浙滬,中部的豫皖鄂,南部的粵港澳等地區,對內引領NVC、對外融入全球價值分工,形成多點支撐和多級發力的貿易網絡格局,增加貿易聯系的頻率和深度。另一方面,打造內外循環的重要連接地,如“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西南地區增長極重慶、四川以及西北地區科技創新高地陜西等,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要素連接、產能連接、市場連接、數據連接,依托重大戰略打造新增長極。
第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增強貿易網絡的動力機制。一是大力推動國內法規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對接,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建設,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二是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引育高科技人才,完善金融信貸體系,強化品牌建設,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客戶黏性,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未來產業接續發展。三是鼓勵企業創新貿易模式,如發展跨境電商、服務貿易、離岸貿易等新興業態,加快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貿易領域的應用,提升貿易網絡的智能化水平和運行效率,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培育更多本土跨國公司并增強其全球市場勢力,促進中國企業向GVC更高端躍升。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馬建堂,張軍擴.充分發揮“超大規模性”優勢nbsp;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從“超大”到“超強”的轉變[J].管理世界,2020(1):17.
[2]倪紅福,田野.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產業鏈升級和價值鏈重構[J].China"Economist,2021(5):72102.
[3]干春暉,劉亮.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研究[J].社會科學,2021(9):312.
[4]BEVERELLI"C,"STOLZENBURG"V,"KOOPMAN"R,"et"al."Domestic"value"chains"as"stepping"stones"to"global"value"chain"integration[J]."World"Economy,2019,42(5):"14671494.
[5]黎峰.雙重價值鏈嵌入下的中國省級區域角色:一個綜合理論分析框架[J].中國工業經濟,2020(1):136154.
[6]KOOPMAN"R,WANG"Z,WEI"S"J."Tracing"valueadded"and"double"counting"in"gross"export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4,104(2):"459494.
[7]WANG"Z,"WEI"S"J,"YU"X"D,"et"al."Measures"of"participation"in"global"value"chains"and"global"business"cycles[R].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2017.
[8]戴翔,華笑燁.“雙循環”促進利用外資“穩中提質”的效應評估[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476.
[9]王彬,高敬峰,宋玉潔.數字經濟對三重價值鏈協同發展的影響[J].統計研究,2023(1):1832.
[10]張少軍,劉志彪.產業升級與區域協調發展:從全球價值鏈走向國內價值鏈[J].經濟管理,2013(8):3040.
[11]邵朝對,李坤望,蘇丹妮.國內價值鏈與區域經濟周期協同: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18(3):187201.
[12]盛斌,蘇丹妮,邵朝對.全球價值鏈、國內價值鏈與經濟增長:替代還是互補[J].世界經濟,2020(4):327.
[13]邵朝對,蘇丹妮.國內價值鏈與技術差距:來自中國省際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9(6):98116.
[14]袁凱華,彭水軍,余遠.增加值貿易視角下中國區際貿易成本的測算與分解[J].統計研究,2019(2):6375.
[15]喬曉楠,李欣,郝嘉鵬.區際貿易、價值轉移與區域平衡發展: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11):157178.
[16]李敬,劉洋.中國國民經濟循環:結構與區域網絡關系透視[J].經濟研究,2022(2):2742.
[17]陸長瑋.中國區際價值鏈協作的網絡特征與空間格局及其演變:基于增加值分解和復雜網絡的分析[J].地理科學,2022(2):256263.
[18]JOHNSON"R"C,"NOGUERA"G."Accounting"for"intermediates:"production"sharing"and"trade"in"value"added[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2,86(2):"224236.
[19]谷方杰,沙秀娟,張文鋒.國內價值鏈對接全球價值鏈:中國省域出口增加值獲取路徑分析[J].中國軟科學,2022(3):164172.
[20]黎峰.進口貿易、本土關聯與國內價值鏈重塑[J].中國工業經濟,2017(9):2543.
[21]LEIFELD"P,"CRANMER"Snbsp;J,"DESMARAIS"B"A."Temporal"exponential"random"graph"models"with"btergm:"estimation"and"bootstrap"confidence"intervals[J].Journal"of"Statistical"Software,2018,83(6):136.
[22]ROBINS"G,"PATTISON"P,"KALISH"Y,"et"al."An"introduction"to"exponential"random"graph"(p*)"models"for"social"networks[J].Social"Networks,2007,29(2):"173191.
[23]劉林青,閆小斐,楊理斯,等.國際貿易依賴網絡的演化及內生機制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21(2):98116.
[24]龐瑞芝,李倩楠.超大規模市場、數字技術與新質生產力[J].學術界,2024(4):2540.
[25]呂延方,方若楠,王冬.全球數字服務貿易網絡的拓撲結構特征及影響機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10):128147.
[26]王群勇,王俊楠,汪青青.中國省際貿易網絡演化機制研究[J].財經科學,2023(5):124137.
[27]方福前.中國居民消費潛力及增長點分析:基于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J].經濟學動態,2021(2):5064.
[28]顏色,郭凱明,杭靜.中國人口紅利與產業結構轉型[J].管理世界,2022(4):1533.
[29]李勤昌,劉明霞,焦亞南.技術創新、出口本國增加值與全球競爭力:來自中國制造業的證據[J].宏觀經濟研究,2019(1):110124.[ZK)]
[本刊相關文獻鏈接]
[1]高錄問,干春暉,余紅心.全球生產網絡演化內生機制與中國角色[J].當代經濟科學,2025(1):6073.
[2]王宇,束容與.平臺經濟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24(5):7588.
[3]肖挺,熊心如.進口競爭下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的抉擇:兼論“服務化悖論”問題[J].當代經濟科學,2024(3):125136.
[4]杜傳忠,管海鋒.國內大循環視域下的生產性服務業效率、投入結構與制造業附加值提升[J].當代經濟科學,2022(1):2538.
[5]唐曉華,景文治,張英慧.人工智能賦能下關鍵技術突破、產業鏈技術共生與經濟“脫虛向實”[J].當代經濟科學,2021(5):4458.
[6]丁從明,毛健,王聰.內循環格局下方言多樣性與專業分工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21(4):104118.
[7]陳勁,陽鎮,尹西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科技創新戰略[J].當代經濟科學,2021(1):19
編輯:鄭雅妮,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