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元融入的小學數學課堂評價是重要的一個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予以評估,對學生大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做好檢驗;促進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系統化的思維,使整體的教學效果能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對學生實施大單元教學評價時,只有真正將目標導向、整體性、發展性的基本原則落到實處,才能使大單元融入的小學數學課堂評價真正體現出民主性、客觀性、全面性的基本原則。
一、大單元融入的小學數學課堂評價的具體原則
(一)堅持整體性原則
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說,大單元教學模式有其自身的特點。整體性是大單元教學模式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基本特征。因此,教師在以大單元為基礎,針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給予評價時,整體性是需要遵循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教師需要依托大單元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并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成效展開評價,在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知識掌握情況予以評價的基礎上,還要充分考慮學生整體學習的情況,并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評價學生的優勢及不足。教師需要在客觀、精準地評價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情況的基礎上,加大對學生的量感以及數感的關注,重視增強學生的符號意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二)堅持目標導向原則
教師在將大單元融入小學數學課堂評價中,目標導向是需要遵循的一個十分基礎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主要是將課堂教學的目標與課堂教學各個環節評價的指標相結合,使兩者能保持高度一致。教學目標主要是指教師在帶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時,期望達成的預期效果。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學流程具有較為顯著的指導作用。在設計以及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始終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教學活動,并且使其具備明確的方向。從評價指標的角度來講,主要是衡量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達成了哪些部分的教學目標、未達成哪些部分的教學目標,并依托大單元的思想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活動。教師需要將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對應到大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使兩者能真正實現相互對應。教師應對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做好檢驗,并提供一系列針對性的教學保障措施,從而提升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在構建小學數學教學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地融合大單元思想,充分發揮教學目標所具有的導向作用,確保每部分的教學都能有明確的針對性,從而保證整體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堅持發展性原則
小學數學教學是一個長周期的過程,不僅會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重要影響,還會對學生的長遠發展產生影響。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在評價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時,一方面要依托大單元教學的情況展開評價,另一方面還要將發展性的基本原則落到實處,將眼光放長遠,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要充分結合單元教學主題,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習能力、知識儲備等方面的情況做好評價;還要結合學生的未來發展,盡可能地多給予學生一些肯定以及鼓勵,引導學生不斷地挑戰自我,不斷地向前發展。并且,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彌補存在的短板,將發展性的基本原則落到實處。在以大單元為基礎評價學生的小學數學學習情況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可持續發展基本需求的關注,為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大單元融入的小學數學課堂評價的具體實施措施
(一)合理設置評價目標
在落實小學數學大單元課程評價活動的過程中,明確大單元小學數學課堂評價的目標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活動的開展情況以及教學目標的設計情況,從更加具體的角度出發確定評價的目標。在實際設計大單元評價目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確保教學活動能全過程地體現評價的任務,而且評價的深度需要真正做到不斷拓展,逐步實現評價活動的開展目標。
例如,在為學生介紹“圓”有關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要依托大單元的教學要求,做好教學活動和教學目標的設計工作,明確小學數學課堂評價的基本目標,并且將評價目標落實到教學活動中。具體操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教學目標必須明確。學生需要對“圓”這一概念有清晰的了解,并且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掌握“圓”的性質。學生要能了解“圓”的直徑、圓的半徑以及圓心等方面內容的具體定義,并在把握圓心、半徑、直徑之間內在關聯的基礎上,嘗試對“圓”的畫法進行探索;進一步探索圓的面積以及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簡單地完成圓的面積以及周長的計算。在課堂總結中,學生的分析能力、觀察能力、綜合運算能力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第二,在對學生實施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需結合學生的評價結果,做好學生個性化教學評價檔案的構建。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施評價時,教師可以融合一些基礎性的課堂練習,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討論情況以及對學生實施提問的情況,把握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他們借助公式完成計算的能力情況,還要針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做好評價。在對學生的作業實施批改時,教師需要了解他們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發展情況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在針對學生實施大單元測試的過程中,使用的試卷也為大單元試卷,教師在完成了本單元基礎的教學任務后,能通過大單元測試的方式準確地把握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大單元測試的題目應嘗試將本單元的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實際,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后續更好地學習提供必要的幫助。
在對學生實施項目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小組,以本單元教學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計算學校內部圓形升旗臺的面積、學校校園中圓形花壇的面積。在評價學生項目完成情況的基礎上,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綜合應用“圓”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借助動畫以及實物等方式,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中所呈現的圓的概念,對“圓”形成更深刻的了解。同時,教師可以激發學生探索“圓”的知識的欲望,結合上述基礎,進一步針對“圓”有關的圓心、直徑、半徑等方面的概念進行詳細的講解;利用課件、板書等有關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帶領學生推導計算圓的面積、圓的周長的公式,配合一些練習題,引導學生通過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結合課本中涉及的知識做好學生的知識拓展,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在依托大單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教師需要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給予更多的關注,并結合多樣化的評價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
(二)合理設置評價任務
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設計評價任務時,需要充分考慮大單元的教學內容以及評價過程中需要達成的目標。在針對評價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反饋的過程中,教師則要有意識地選擇多種不同的評價方式,并且所選擇的每一種評價方式都需要具備明確的評價目標。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一些能體現出針對性特點的練習題,借此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數學技能掌握情況,促使學生對以往學過的與長方體以及正方體有關的知識做好復習,使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思維的寬度和深度都能得到提升。教師可結合一些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對長方體以及正方體的表面積進行計算。學生需要了解包括長方體以及正方體的定義、表面積及體積的計算等幾個方面,還要了解長方體、正方體和其他立體圖形之間所具有的異同點。在對長方體以及正方體的基礎性質有了一定基礎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習過的與長方體、正方體有關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學生通過學習長方體以及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逐漸掌握類比、歸納、轉化等有關的數學思維方法。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與現實生活有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分析,并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對學生實施教學評價時,教師需要有意識地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鼓勵學生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形成知識探究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除此之外,學生還要探究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從而對現實生活及數學知識之間的緊密關聯有更深刻的認知,同時更深入地了解數學學科學習所具有的價值。
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將一些合作任務下發給學生,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學生可在小組內部針對長方體以及正方體兩種立體圖形的應用以及性質實施進行介紹,針對性地為學生設計作業的內容。在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解以及掌握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長方體及正方體有關的知識內容,嘗試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寫出自己的思考過程以及問題的解決過程。這樣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的有關技能以及知識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在評價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評價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情況,并對學生之間個體的差異進行精準的評價;在教學評價中也需要體現出差異化的特點,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評價任務,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能真正得到滿足。
(三)合理選擇評價工具
在大單元活動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在后續評價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需要合理地選擇評價的工具。教師可在評價環節中有意識地融合多種評價工具,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成果以及學習表現予以精確的評估,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把握,并且盡可能地獲得評價方面的反饋。教師還要結合評價的結果,對實際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計劃做好調整,結合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學情,保證評價工具選擇的合理性。
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這一單元時,由于本單元的知識點比較簡單,教師在評測方式的選擇方面可以選擇較為基礎的評測方式。教師可借助填空題以及選擇題等方式,評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隨著學生學習深度的進一步增加,知識學習難度也逐漸增加,教師在評測方式選擇的方面就需要體現一定的差異性。知識的難度和評測方式的復雜性要體現出正向相關的關系,教師要提前構建好評價的目標,包括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情況、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情況等幾個方面。
評價目標不同,所選擇的評價工具也不同。針對學習基礎相對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基礎的評測方式;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評測方式的選擇方面需要體現出一定的挑戰性。教師可結合課堂小測驗的方式對學生的課堂知識掌握情況予以評價。通過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課后學習態度以及知識的掌握效果,評價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通過大單元測試的方式對學生單元知識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充分考量學生的數學能力。結合同伴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針對自我的學習情況做好反思,在合理選擇評價工具的基礎上,教師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并結合教學工作的開展,做好評價工具的調整。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大單元融入的課堂評價模式,通過將不同的評價方法融入其中,包括采用實際操作、紙筆測試、作業評價、課堂觀察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能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一步加深,對數學操作的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及知識學習效果的評價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充分考慮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學習情況、課堂合作情況等方面的表現,從整體的角度出發,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亮點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了解學生在知識掌握方面的薄弱點,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除此之外,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表現,及時評價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的不足給予必要的指導,針對學生的錯誤認知做好糾正,結合學生的個性為學生構建輔導方案,使學生的學習效果能真正在較大程度上得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