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教育的逐步優化和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正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新課程標準不僅強調了閱讀能力的核心地位,還將其視為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關鍵因素。因此,如何在新課標指引下,以學生為主體,實施高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提升其能力,已經成為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閱讀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一)學生閱讀興趣不足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的目光往往被短視頻、游戲等即時娛樂所吸引。學生更愿意將時間投入能快速獲得快感的活動,而對需要耐心和深度思考的閱讀則敬而遠之。即便教師精心挑選了經典或富有啟發性的讀物,也難以激發部分學生的興趣。這種閱讀興趣的缺失,不僅影響學生的知識積累,還在無形中削弱學生對世界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
(二)閱讀理解能力薄弱
閱讀理解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環節,但許多學生卻在這一環節上栽了跟頭。學生雖然能流暢地朗讀文章,但對文章的主旨、細節、情感色彩等深層次內容的把握卻顯得力不從心。這種能力的薄弱,不僅限制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還影響了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使閱讀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獨立思維發展緩慢
在閱讀教學中,部分學生的獨立思維發展緩慢,習慣依賴教師的講解和現成的答案,而缺乏自主探索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在面對新的閱讀材料時往往無所適從,無法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受到嚴重的制約,難以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文化素養培養不足
閱讀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學習,更是文化素養的培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明顯不足。他們往往只關注文本的表層信息,而忽視了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這種片面的閱讀方式,使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貧瘠而膚淺,無法真正領略到閱讀的魅力。
二、新課標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情境化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情境化閱讀成為小學語文課堂的一大亮點。教師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閱讀情境,將學生帶入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世界。例如,利用多媒體展示與文本相符的畫面,配以悠揚的音樂,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下,對閱讀材料產生濃厚興趣。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還使學生在情境中自然地融入角色,體會文章情感,從而激發閱讀欲望。
以部編版五四制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為例,情境化閱讀的實施,始于教師對多媒體素材的精心挑選與準備。這些素材要緊密貼合課文內容,色彩鮮明,生動再現課文中的秋日美景。在閱讀正式開始之前,教師適時地展示這些畫面,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課文描繪的金色世界。隨后,播放舒緩的音樂,進一步烘托出閱讀的氛圍。但情境化閱讀的核心,并不在于畫面的展示與音樂的播放,而在于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教師要帶領學生逐句閱讀課文,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每一處細節描寫,如落葉的形狀、顏色,以及作者內心的感受。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將自己融入課文中的角色,想象自己就是那位漫步在金色水泥道上的孩童,感受那份純真與美好。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在閱讀中獲得了愉悅的體驗,還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了文章所傳達的情感。這樣的情境化閱讀,不僅讓語文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還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成長,學會了如何與文字對話,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數字化閱讀,適應時代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閱讀已經成為新課標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電子書、在線閱讀平臺等數字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豐富的閱讀材料,這不僅拓寬了閱讀視野,還提高了閱讀效率。同時,數字化閱讀平臺提供的互動功能,如評論區、在線問答等,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新課標倡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數字化閱讀正是這一趨勢的生動體現。
以部編版五四制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紙的發明》為例,當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完這篇課文后,可以布置一項線上閱讀任務。這一任務不僅僅是簡單的課后延伸,更是數字化閱讀理念的一次實踐。教師可以精心挑選一系列與紙張歷史、現代造紙工藝革新以及紙張在數字時代新應用等相關的電子書籍與在線文章,確保這些資源既緊密貼合課文主題,又能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隨后,借助電子書平臺或在線閱讀庫,將這些精選的閱讀資源推送給每一位學生。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閱讀。這樣的閱讀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字化閱讀帶來的便捷與高效,還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篩選能力。在閱讀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數字化工具,如評論區、在線問答等,與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提出疑問,共同探討。這種互動式的閱讀模式,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讓學生在相互學習中不斷成長。教師還可以組織一次線上閱讀分享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分享數字化閱讀的體驗與收獲。這樣的活動,不僅是對學生閱讀成果的肯定,還是對數字化閱讀理念的一次有力推廣。通過這一系列數字化的閱讀措施,學生不僅拓寬了閱讀視野,提高了閱讀效率,還在無形中感受到數字化閱讀的獨特魅力。新課標倡導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在數字化閱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三)跨學科閱讀,拓寬文化視野
跨學科閱讀是拓寬學生文化視野的重要方法。新課標倡導學科間的融合與滲透,閱讀教學也不例外。通過將語文與其他學科如歷史、地理、科學等相結合,讓學生在閱讀中領略不同領域的風采。這種跨學科的閱讀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學科思維能力。例如,在閱讀有關自然風光的文本時,教師可以引入地理知識,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
以部編版五四制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牧場之國》為例,教師應精心準備一份跨學科閱讀材料,這份材料不僅涵蓋語文文本中對荷蘭牧場寧靜、祥和的描繪,還應融入豐富的地理與歷史知識。例如,教師可以選取介紹荷蘭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地形地貌的地理文本,以及荷蘭歷史上畜牧業的發展、風車與運河的建造等歷史片段。這樣的閱讀材料,能讓學生在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深入理解其背后的自然與人文因素。在閱讀中,教師可采取引導式閱讀法,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語文文本,感受其語言魅力與情感色彩。隨后,通過提問與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荷蘭牧場之所以成為“牧場之國”的地理與歷史原因。此時,教師適時引入準備好的跨學科閱讀材料,讓學生分組閱讀、討論,并嘗試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進行關聯與整合。為了加深理解,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跨學科的活動,如繪制荷蘭地理地圖并標注重要地點、編寫荷蘭畜牧業發展簡史等。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與深入理解。總之,跨學科閱讀教學是一種富有創意與挑戰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教師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儲備與教學設計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與思維視野。
(四)家校共讀,營造良好閱讀氛圍
家校共讀是新課標視角下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閱讀活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還能在家庭中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學校可以通過定期舉辦親子閱讀會、分享會等活動,為家長提供閱讀指導策略,鼓勵家長與學生共讀一本書,分享閱讀感悟。家校共讀不僅讓學生在家也能保持閱讀習慣,還能讓家長成為學生閱讀的榜樣和引導者,共同推動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以部編版五四制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為例,該單元以“童話”為核心主題,精選了《寶葫蘆的秘密(節選)》《巨人的花園》《海的女兒》等經典篇章,旨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向家庭傳遞閱讀活動,設計一系列具體而深入的教學策略。在明確“童話”這一單元主題后,教師應鼓勵家長與學生共同挑選一本童話書進行閱讀。可以是《安徒生童話》或《格林童話》中的經典故事,還可以是現代富有教育意義的童話作品。選擇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親子互動的好機會,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與信任。在閱讀過程中,家長可引導學生關注故事中的情節發展、角色性格以及寓意所在,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促進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深入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用連貫的句子表達自己的閱讀感悟,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故事中的營養。為了深化閱讀效果,學校可以定期舉辦親子閱讀分享會。在這些活動中,家長和學生可以共同上臺,分享他們的閱讀感悟和心得。這種形式的交流,不僅能讓學生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還能讓家長成為學生閱讀的榜樣和引導者。
(五)問題導向閱讀,提升理解能力
問題導向閱讀是一種高效的教學策略,它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通過閱讀尋找答案,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在閱讀前提出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邊讀邊思考。在閱讀中,學生還可以自主提出疑問,通過小組討論或教師引導的方式尋求解答。這種閱讀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使閱讀成為一種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
以部編版五四制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呼風喚雨的世紀》為例,教師在學生閱讀前可以精心挑選幾個關鍵問題,如“呼風喚雨的世紀具體指的是哪個時代”“這個時代有哪些標志性的科技發明”“這些發明如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等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確保學生的閱讀是有目標、有方向的。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翻開書頁,邊讀邊用筆勾畫關鍵信息,嘗試從文本中尋找答案。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主提出疑問。或許學生會好奇“為什么那個時代被稱為呼風喚雨的世紀”“如果沒有這些發明,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等,這些疑問是學生深度思考的體現。接下來,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發現和疑問。在交流中,學生不僅能從同伴那里獲得新的視角和啟發,還能在爭論和探討中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教師匯總學生的疑問和討論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引導。對一些共性問題,教師可以進行深入剖析,幫助學生建立更全面的認識;對于個別學生的獨特見解,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信心。通過這樣的教學策略,閱讀不再是一項枯燥的任務,而是一種主動探索知識、享受思維樂趣的過程。
(六)批判性閱讀,促進獨立思維發展
新課標倡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閱讀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閱讀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質疑、分析和評價,不盲目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進行獨立思考。通過討論、辯論等形式,學生將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批判性閱讀不僅加深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層次,還促進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提升。
以部編版五四制語文五年級上冊中的《憶讀書》為例,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初步梳理,識別出作者的主要觀點與情感傾向。在“憶讀書”中,學生需關注作者對讀書的熱愛與收獲,同時鼓勵學生思考“這些觀點是否完全適用于自己”通過設問,激發學生的初步質疑精神。接著,深入分析文本中的具體事例與論證過程,引導學生評估其邏輯性與合理性。例如,作者提及的某些讀書經歷,學生可結合自身經驗,探討這些經歷是否具有普遍性,或是否存在其他解讀角度。這一過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學會從不同視角審視文本。隨后,組織討論與辯論活動,讓學生圍繞文本中的爭議點展開交流。在“憶讀書”的背景下,學生可探討讀書對個人成長的意義、不同書籍的價值差異等話題。通過思想的碰撞,學生將學會傾聽他人觀點,同時堅持并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深化批判性思維。最后,鼓勵學生撰寫反思日志,總結自己在批判性閱讀過程中的收獲與困惑。這不僅有助于鞏固所學知識,還能促進學生自我反思,進一步提升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通過上述策略的實施,學生在“憶讀書”的閱讀之旅中,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還在批判性閱讀的實踐中,逐步成長為具有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思考者。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標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思維能力。通過情境化閱讀、數字化閱讀、跨學科閱讀、家校共讀、問題導向閱讀和批判性閱讀等多種方式,教師可以為學生的閱讀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成長和進步。這些策略的實施不僅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還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