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背景分析
1.數字經濟驅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新型經濟形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時代背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體現出數字經濟的時代要求。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9月22日,第四屆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大會“跨境電商高峰會”明確指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跨境電商就是連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重要形式,在我國下一步經濟發展當中舉足輕重,是今后10—20年國際貿易的新業態,并且正在重塑全球經貿新規則。
2.數字經濟發展驅動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需求增長
當前跨境電商行業需要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是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重要載體,對提高跨境電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據《“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數據顯示,至2025年,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相關從業人數將達到7000萬人,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至2.5萬億元。未來五年,預計我國電商人才缺口達985萬人。截止到2023年年末,遼寧省共有5所本科院校和13所高職院校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年畢業生人數約為2000人,這遠遠滿足不了對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
3.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痛點
在當前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旺盛的形勢下,人才培養的痛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切實的校企合作機制。由于資源分配不均、目標不一致,加上校企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有力的長期政策支持,導致傳統校企合作僅停留在表面,如簡單的實習安排、課程設置等,缺乏深度合作,如校企人員交流、共同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
(2)課程體系不完善。跨境電子商務課程涉及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需要學生掌握跨境電商平臺操作、國際貿易、電商營銷、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然而,許多院校的課程體系由于缺乏指向性人才培養目標,導致課程設置無法聚焦和滿足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
(3)師資力量不足。由于跨境電子商務是一個新興領域,高校中具備相關背景和實踐經驗的教師數量有限,缺乏一支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的雙師型隊伍。而受限于高校對招聘教師的條件限制,往往更注重教師的學術背景和研究成果,而忽視其實踐經驗,這導致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傳授實用的知識和技能。
(4)實習實訓資源匱乏。跨境電商行業發展迅速,新的業態和模式不斷涌現,而高校現有實訓場地、設備、配套軟硬件資源往往跟不上行業的發展,導致一些高校的跨境電商專業課程實習實訓資源相對滯后,難以滿足行業需求。
(5)教材、課程及數字化資源滯后。跨境電商行業發展迅速,加之涉及多個領域,需要編寫者具備豐富的語言表達技巧和教學經驗,才能把難以成文的實踐經驗轉化為適合高職學生的教材,并把分散在跨境電商工作環節中的資源轉化為數字化資源。
(6)高校缺乏打造跨境電商IP環境。教師往往更注重理論教學和研究,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導致其在打造跨境電商IP時難以提供實用的建議和指導。加上打造跨境電商IP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難以提供足夠的資源支持。
二、產教融合協同共育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領域,黨建引領專業建設,堅持立德樹人,與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依托跨境電商企業產業供應鏈等資源優勢,整合區域經濟校、政、研、企四方資源,搭建協同育人服務體系。依托數字貿易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引入外國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以培養跨境商業精英人才為目標,積極構建跨境新商業生態系統,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構建產業與專業群、技術與課程體系、業務與實踐教學體系、企業專家與雙師隊伍建設、崗位與就業體系、國際業務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為高職跨境電商提供集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實訓基地、創新創業、科學研究、就業輸出、社會服務、產業供應鏈資源共建共享等為一體的產教融合綜合服務,實現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無縫對接,助力“一帶一路”倡議和跨境產業集聚,支撐基于數字經濟的區域經濟協同創新發展,助力中國品牌出海(見圖1)。
三、人才培養實施路徑
1.依托校政研企優勢機制對校企資源融合
課程建設緊緊圍繞遼沈地區跨境電商產業發展中對一線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點,始終秉持校企融合共育跨境電商人才,成立由專業群建設帶頭人、行業企業專家、職業教育專家、骨干教師等成員共同組成的“校政研企”跨境電商課程建設團隊,定期召開研討會,全程參與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靈活應對產業和教育變革帶來的挑戰,制定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養體系。
2.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
通過訪談、調研、觀察后總結提煉,校企雙方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結構、創新課程體系。重構教學內容知識點、能力點、素質點,充實課程思政元素,推動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生產流程、項目開發等產業需求科學對接。提高實踐教學學分占比,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踐教學比重。綜合實踐課程應在實訓實習、行業企業一線、社會實踐中完成主要選題和教學任務。在匯總多方數據基礎之上,從職業能力(VocationalAbility)、知識(Knowledge)能力和職業素養(Professional competence)三個維度把典型工作任務(場景)放在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關注工作任務與生產上下游工作任務之間的聯系,進而細化生成適配單次教學單元的細分能力指標及對應的教學內容(見表1)。
3.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為統籌解決原有學校與企業、校內與校外多方資源,按照“現代化、智能化、產教融合”的特征,用新技術賦能加持校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升級,打造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對接的現代生產性實訓基地,構建功能集約、開放共享、高效運行的跨境電商實踐教學平臺。充分利用企業研發平臺、生產基地、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行業資質機構等,建成硬件環境共享、軟件環境先進、功能環境多元的兼具實習實訓及企業生產性為一體的綜合性實訓基地。
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劃分為兩個部分:跨境電商孵化中心、跨境直播中心。兩個部分的搭建形成數字貿易的閉環生態鏈,全生命周期跨境新商業建設可為人駐企業提供經營決策依據,保持實踐教學的領先性;而企業真實項目的實踐教學可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為創新創業運營區源源不斷提供創新創業團隊。
(1)通過跨境電商孵化中心打造校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根據院校原有實訓室基礎條件進行全面升級改造,遵循跨境電商綜合運營及崗位職能進行功能分區,主要分為跨境電商運營區、會議室、接待區、攝影攝像區等,開展一系列跨境電商綜合運營實訓、跨境物流與海外倉儲等實訓課程,幫助學生將書本上的跨境電商知識向實踐中的應用技能遷移和過渡。建成以跨境電商運營、跨文化商務溝通、境內外引流實訓,及跨境貿易創亞服務、國際化客戶溝通與聯絡服務、跨境網絡推廣服務等為一體的跨境商務服務實訓創研中心。與跨境電商企業開展長期、穩定的深度合作,遵循“互利互惠,合作雙贏”的原則,校企共建集頂崗實習、科研開發、技能培養、創新創業功能于一體的校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跟崗實訓、假期實習、頂崗實習、創新創業等實踐學習。通過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2)探索跨境電商直播賦能
打造一站式直播實踐教學中心,構建直播電商人才培養體系,將跨境直播中心打造為“內容創作 + 直播場景 + 跨境電商營銷”的一站式跨境直播實踐中心,推動跨境直/錄播產業快速發展。
跨境直播一體化實訓平臺是以“直播課程資源 + 仿真實訓”為核心搭建的雙核理實一體化學習平臺,以直播營銷的典型崗位工作任務分解為基礎,提煉直播人才培養的知識和技能要求,設計項目導向式課程和任務驅動式實訓內容,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常見的直播平臺和模式,熟悉直播活動“前-中-后”策劃的流程和步驟,掌握直播策劃、直播間搭建、宣傳引流、直播帶貨、二次傳播、粉絲維護和數據分析等技能。
4.“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構建分類培養、分層推進的教師培養體系。依托校政行機制與跨境電商企業開展教師“互聘共培計劃”,校企雙方共同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養一支能夠規劃改進跨境電商企業產品設計、數字營銷、運營管理等難題的服務型、共享型教師團隊。聘請一批行業企業領軍人才、大師名匠兼職任教。通過組織開展學術交流、進修訪學、師資培訓、掛職鍛煉、頂崗實訓等多種形式,提升專業教師在行業領域與專業前沿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從而提高實踐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
5.教學資源庫建設
借助跨境電商平臺,搭建精準服務產教融合企業的技能培訓和技術支持平臺,實現成員單位在教育鏈和產業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育人和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設備的功能特性,開發實訓項目。堅持職業能力本位,實現基本原理和生產原理融合,緊跟產業需求與教學要求持續更新教材,開發推廣新型活頁式和工作手冊式教材,提供實操性案例、圖片、PPT、視頻等相關資源,并實施動態更新教學資源,將文字與聲音、圖片、視頻、動漫等多媒體資源有機結合,提升學習者的沉浸感、參與度和資源黏合度,促進主動有效的學習。
6.融合創新衍生孵化品牌
校企雙方共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跨境新商業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共同開展跨境電商創新創業教育、校外第二課堂、創新創業訓練營、跨境電商創新創業大賽、跨境電商大創項目、師生團隊共創及項目孵化等工作,由企業導師團隊指導,致力于跨境電商教學,科研和創新創業活動的師生團隊共建創新創業項目庫、導師庫和資源庫。跨境電商企業利用產業及跨境產業供應鏈資源優勢,針對跨境電商平臺Shoppee、Lazada、Shopify不同站點、多語言系跨境電商平臺提供項目孵化與運營指導,采用行業前沿的跨境電商運營體系,結合高校學生對跨境電商創新創業的痛點,提供從基礎入門認知到店鋪決策運營的一系列進階式跨境電商專業課程,破解當前團隊孵化沒有實踐扶持的難題。
四、結語
產教融合打破了傳統職業教育脫離社會、市場、行業企業實際的弊端,真正將職業教育與產業銜接、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對接,增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依托跨境電商企業在跨境物流、海外倉儲、供應鏈金融、供應鏈貿易等領域的產業優勢及國際影響力,提供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技術資源、教學資源、項目孵化及打造品牌等資源優勢,以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理實一體的專業課程體系,校企共建一支雙師結構、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并在短期的實訓周、中期的課程教學以及長期的雙創團隊和技能大賽中形成長效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籍丹寧,李曉.自貿區背景下黑龍江省雙創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以黑龍江科技大學為例[J].對外經貿,2023(12):95-98+114.
[2]陳秋杰.中俄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研究[J].東北亞經濟研究,2023,7(6):28-40.
[3]方美玉,徐婉宸,鄭依清,等.跨境電商直播行業人才培養與亟待解決的問題[J].中國集體經濟,2023(35):123-126.
[4]程柳.跨境電商人才需求缺口大構建新型培養模式勢在必行[J].中國商界,2023(12):208-210.
[5]王曉軒,徐佳,趙凝玉.跨境B2C出口電商平臺的新渠道——以阿里速賣通為例[J].現代商業,2016(34):50-51.
作者簡介:王曉軒(1978一),漢族,遼寧沈陽人,,研究方向:高職電子商務教育、跨境電商、企業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