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人新階段,數字化轉型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供應鏈物流作為連接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關鍵樞紐,其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大宗物資作為供應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倉儲管理優化直接影響著整個供應鏈的運轉效率。因此,探討供應鏈物流數字化對大宗物資倉儲管理優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供應鏈物流數字化概述
供應鏈物流數字化是指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對供應鏈物流各環節進行集成優化,以提高供應鏈的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物流信息數字化。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實現貨物全程可視化管理、庫存實時監控、運輸過程精準預測等。(2)倉儲設施數字化。應用自動化、機器人等技術,實現貨物自動存儲、分揀、揀選等作業流程的智能化。(3)物流運營數字化。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優化運輸路線、倉儲布局、庫存管理等關鍵環節。(4)物流服務數字化。通過線上下單、無接觸配送等方式,提升客戶服務體驗。
供應鏈物流數字化轉型正在引發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深刻變革,實現了從單一企業到全鏈條的協同優化,為企業帶來了數據驅動決策、實時協同連通、智能化水平提升、靈活敏捷應變以及客戶體驗優化等諸多價值。這種轉型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也為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特點包括:(1)數據驅動決策。供應鏈物流數字化的核心是數據和信息。通過采集、整合和分析供應鏈各環節的數據,可以實現對運營狀況的全面感知和預測,支持更精準的決策。數據驅動下的供應鏈管理能夠更好地識別需求變化、優化配送路徑、控制庫存水平、協調生產計劃等,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效率。(2)實時協同與連通性。數字化供應鏈實現了各環節之間的實時信息共享和協同,打破了信息孤島。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可以實時掌握訂單狀況、庫存水平、運輸進度等關鍵信息,從而協調生產、配送、銷售等活動,提升供應鏈的整體協同能力。同時,供應鏈各環節的聯通性大幅增強,縮短了信息傳遞和響應的時間,提升了整體運營效率。(3)智能化水平提升。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帶來了智能化技術在物流環節的廣泛應用,如自動化倉儲、無人配送、智能調度等。
這些技術能夠減少人工干預,提高作業效率和精確性,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基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智能決策系統,也能實現對供應鏈各環節的智能優化和預測,提升整體響應能力和風險管控水平。(4)靈活敏捷的供應鏈。數字化賦能下的供應鏈具備更強的柔性和敏捷性,通過實時獲取和分析需求信息,供應鏈可以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產品規劃、生產和配送策略。同時,數字化手段也提高了供應鏈的可視性和透明度,有利于快速識別并應對各種風險因素,提升供應鏈的整體彈性。(5)客戶體驗優化。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最終目的是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大數據分析客戶需求和購買習慣,供應鏈可以更精準地滿足客戶需求,縮短交貨時間,提升客戶滿意度。同時,數字化還能幫助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客戶關系,如個性化推薦、自助下單等,進一步優化客戶體驗。
2.大宗物資倉儲管理概述
大宗物資通常指某些原材料、初級產品等體積大、價值量大的商品,其倉儲管理具有以下特點:(1)存儲量大。大宗物資如鋼材、煤炭、礦產品等體積龐大,倉儲規模通常都較大。(2)流動性強。大宗物資的供給和需求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庫存周轉頻率高。(3)價值量大。大宗物資單位價值較高,倉儲風險也相對較大。4)管理復雜。大宗物資種類繁多,不同品種、批次、規格的存儲管理要求各異。
二、供應鏈物流數字化對大宗物資倉儲管理優化的積極影響
在數字化的發展趨勢下,物流供應鏈對大宗物資倉儲管理產生了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提高倉儲效率和生產力
供應鏈物流數字化為倉儲管理帶來了諸多便利。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對倉儲環境、庫存狀況的實時監控成為可能,傳感器可以實時采集溫度、濕度、貨位占用等數據,通過云平臺進行集中管理和分析。倉庫管理人員可以隨時掌握倉儲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并作出應對。同時,倉儲作業的自動化程度也不斷提高,如智能化揀貨、自動化立體倉庫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減輕了人工操作的強度,提高了倉儲效率。
此外,數字化還有助于優化倉儲布局和作業流程。基于對訂單、貨量的精準預測,結合倉儲資源的實時監控,倉庫管理系統可以智能調度倉儲資源,合理安排貨物的收發、存儲等環節,減少不必要的搬運和庫存。這不僅提高了倉儲運營效率,也降低了運營成本。
2.提升供應鏈協同能力
供應鏈物流數字化為上下游企業的協同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信息共享平臺,上游供應商、倉儲企業和下游客戶可以實時交換訂單、庫存、物流等關鍵信息,實現供應鏈各方的高度協同。這有助于降低信息隔閡,消除供需脫節,縮短產品從原料采購到最終交付的周期。
例如,倉儲企業可以及時了解下游客戶的實際需求,根據訂單情況合理安排采購和生產計劃,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積壓或缺貨。同時,上游供應商也可以實時獲知下游需求變化,及時調整供給。這種上下游的無縫對接不僅提高了供應鏈各方的響應速度,也降低了資金和庫存的占用。
3.增強倉儲風險管控能力
大宗商品的倉儲往往面臨諸如貨損、偷盜、自然災害等風險,會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數字化倉儲管理有助于增強企業對這些風險的防范和應急處理能力。
物聯網技術可以對倉儲環境進行全方位監控,及時發現各類隱患。例如,可通過攝像頭和傳感器實時監控庫內的溫濕度、煙霧、水浸等異常情況,一旦發現問題可立即采取措施。同時,基于大數據分析,倉儲管理系統也能夠識別出貨損、盜竊等異常情況,幫助企業找出根源,制定預防措施。
此外,數字化還能提升應急響應能力。一旦發生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倉儲管理系統可以迅速調配備用電源、消防設備等應急資源,同時協調上下游企業快速調度替代貨源,將損失降到最低。總之,數字化使大宗商品倉儲管理更加智能化和精細化,大幅提高了風險管控水平。
4.提升客戶服務體驗
對大宗商品客戶而言,及時、準確地獲取貨物信息,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數字化倉儲管理能夠有效解決這一痛點。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企業可以實時跟蹤貨物的收發、在途、庫存狀況,并通過Web端或手機App 等渠道,向客戶提供全程物流信息查詢。這不僅提升了客戶的信息獲取效率,也增強了客戶的信任度。
同時,數字化還有助于優化客戶服務流程。倉儲管理系統能夠自動接收、分析客戶訂單,智能安排揀貨、發貨等作業,大幅縮短客戶等待時間。此外,系統還可以根據客戶的歷史需求特點,主動推薦適合的商品和服務,提高客戶黏性。總之,數字化讓大宗商品倉儲管理更加貼近客戶需求,顯著提升了客戶體驗。
三、供應鏈物流數字化對大宗物資倉儲管理優化的負面影響
雖然供應鏈物流數字化對大宗物資倉儲管理具有積極影響,但是隨著深入發展,有關負面影響也需要進一步慎重考慮。因此,本文進一步梳理了供應鏈物流數字化對大宗物資倉儲管理優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1.數字化轉型成本高昂
實現供應鏈物流數字化需要企業投人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首先,企業需要購置物聯網設備、倉儲管理系統等基礎設施,以及后續的系統維護和升級。這些硬件和軟件投入往往非常可觀,尤其對中小型企業來說,可能會造成沉重的財務負擔。
同時,數字化轉型還需要企業培養大量的數字化人才,包括IT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系統管理員等。這些專業人才不僅工資水平較高,還需要持續進行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增加了企業的人力成本投入。
此外,在數字化過程中,企業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完成系統集成、數據遷移等工作,這無疑會影響原有的倉儲作業,給企業的日常經營帶來暫時性的負擔。
2.信息安全風險加大
供應鏈物流數字化過程中,海量的業務和用戶數據將被集中管理和共享,不僅提高了數據泄露、篡改等信息安全風險,還可能引發供應鏈各方之間的信任危機。
一方面,網絡攻擊和黑客入侵給數字化系統構成了重大安全隱患。一旦關鍵數據遭到竊取或破壞,不僅會給企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可能引發供應鏈癱瘓。同時,一些企業還可能出于商業競爭的考慮,故意泄露對手的商業機密,進一步惡化了信任環境。
另一方面,企業間數據共享也可能引發隱私和商業機密泄露的風險。在供應鏈協同中,上下游企業需要大量共享訂單、庫存、財務等關鍵信息,這些數據一旦泄露都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即便是內部倉儲作業人員也可能非法獲取和濫用敏感信息。
總之,供應鏈數字化給信息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不僅可能危及企業自身,也可能破壞整個供應鏈的合作基礎。
3.技術升級迭代快、適應能力差
數字化技術呈現高度動態變化的特點,各類新技術層出不窮,給企業的技術升級和人員培訓帶來了持續性壓力。一方面,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關鍵技術正在快速演進,這要求企業必須不斷更新硬件設備、升級管理系統,以保持技術的先進性和適用性。但是對大多數倉儲企業來說,短期內難以頻繁更換龐大的設備和系統,這可能導致其技術水平逐漸落后。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也對員工的專業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倉儲作業人員需要快速掌握各類智能設備的操作,倉儲管理人員也需要具備數據分析、系統開發等IT技能。但是,目前大宗物資行業的數字化人才嚴重缺乏,普通員工的適應能力也相對較弱,這極大地限制了數字化轉型的推進速度。可以說,數字化技術的高速迭代,給大宗物資企業帶來了持續的升級壓力和人才挑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4.就業結構性變化帶來社會壓力
供應鏈物流數字化的推進,必然會引發大宗物資行業的就業結構性變化。一方面,智能化設備的廣泛應用會取代大量的倉儲作業人員,如叉車司機、貨品分揀工等。
另一方面,新興的數字化管理崗位,如系統分析師、物聯網工程師等,也對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供應鏈物流數字化下大宗物資倉儲管理的優化策略
綜合考量供應鏈物流數字化對大宗物資倉儲管理的影響,本文進一步提出了供應鏈物流數字化時代下大宗物資倉儲管理的優化策略。
1.打造數字化倉儲管理系統
(1)構建企業級數據中臺
建立統一的數據中臺,打通各部門、各環節的信息孤島,實現全流程數據的采集、整合和共享。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隱藏在數據背后的價值,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2)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倉儲全流程可視化
部署RFID、條碼等自動識別技術,將貨物信息、設備信息、環境信息等實時傳輸至數據中心。同時,利用視頻監控、溫濕度傳感器等,實現對倉儲全流程的實時可視化管理。
(3)構建智能倉儲管理系統
依托數字化基礎設施,開發智能倉儲管理系統。系統可通過機器學習、優化算法等技術,實現庫存預測、配送優化、設備維護等智能決策,提高倉儲管理的精準性和效率。
(4)支持移動化作業
開發移動應用程序,實現對倉儲作業的實時監控和指揮。作業人員可通過移動設備進行貨物接收、存儲、揀選、發貨等操作,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人工作業錯誤。
2.推進倉儲設備的智能化升級
(1)采用自動化貨架系統
利用AGV(自動引導車)、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實現貨架的自動存取、搬運,大幅提高作業效率,降低安全隱患。同時,結合WMS(倉庫管理系統)數據,優化貨架布局,提升空間利用率。
(2)應用智能分揀系統
利用機器視覺、機器人等技術,實現貨物的自動識別、分揀和打包。這不僅提高了分揀效率,還能降低人工操作錯誤,提高了整體作業準確性。
(3)部署智能倉儲設備管理系統
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采集設備運行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設備故障,并自動安排維護保養。這不僅提高了設備運行效率,還降低了設備維護成本。
3.構建供應鏈協同管理體系
(1)實現上下游供應鏈協同
將數字化倉儲管理系統與供應商、客戶的系統對接,實現訂單、庫存、配送等信息的實時共享和協同。這不僅提升了供應鏈協同效率,還能降低各方的庫存成本。
(2)推動跨倉協同配送
基于對全網倉儲資源的可視化管理,開發倉儲資源調配系統。根據訂單需求,自動調配不同倉庫的貨物,實現跨倉協同配送,提高整體配送效率。
(3)構建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
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結合歷史數據和外部環境信息,建立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實現對供應鏈各環節潛在風險的識別和預警,提高了供應鏈的柔性和抗風險能力。
4.培養數字化人才隊伍
(1)完善數字化技能培訓體系
針對倉儲管理人員、物流操作工等不同崗位,建立系統的數字化技能培訓體系。包括數據分析、信息系統操作、自動化設備維護等,提升員工的數字化應用能力。
(2)建立數字化人才激勵機制
設立數字化技能等級評定,將數字化技能與崗位晉升、績效考核等掛鉤,為員工提供晉升通道,激發其數字化學習熱情。
(3)引進專業數字化人才
針對數字化系統開發、大數據分析等專業技能,積極引進高端數字化人才。同時,可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培養定制化的數字化人才。
5.構建數字化倉儲管理生態圈
(1)打造供應鏈數字化服務平臺
依托自身的數字化倉儲管理經驗,構建面向中小企業的供應鏈數字化服務平臺。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數字化倉儲管理解決方案。
(2)聯手上下游企業推動生態建設
與供應商、客戶等上下游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建設數字化供應鏈生態圈。發揮各方優勢,推動供應鏈上下游協同創新。
(3)探索數字化倉儲管理解決方案輸出
將自身數字化倉儲管理的成功實踐,輸出至行業內其他企業。通過提供咨詢服務、技術支持等方式,助力行業數字化轉型。
參考文獻:
[1]楊云飛.大宗貨物電子倉單登記平臺標準化建設勢在必行[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4(6):33-34.
[2]江育俊.基于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化創新的供應體系應用和研究[J].中國信息界,2024(4):19-20.
[3]王迪,劉偉華,石曉冉,等.物流服務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模式選擇研究:合作研發還是數據賦能?[J].工程管理科技前沿,2023,42(1):44-52.
[4]孫潔,宋博.數字化流通供應鏈網絡價值提升——基于多元參與者的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23(2):116-119.
[5]劉雙,胡梓錫,劉宇峰,等.物聯網技術在大宗倉儲物資存管供應和貨位籌劃智能化管理中的運用探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17):199-200.
作者簡介:孔維城(1983.8一),男,湖北洪湖人,本科,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倉儲管理,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