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到20日,約有43場馬拉松比賽在全國展開,但最引人矚目的賽事發生在北京—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開跑。
其間,全網關注熱點如下:1.冠軍是“天工Ultra”,成績2小時40分42秒;2.什么?春晚明星宇樹機器人“死機癱倒”?創始人王興興下場辟謠說壓根沒參賽;3.每個選手人均配備至少3名工作人員:引導方向的,攙扶的,更換電池的—總之,新工種誕生了。
一片嬉笑怒罵中,夾雜著人們好奇和焦慮的復雜情感,說實話和1818年那時候沒什么根本區別。那年,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創作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人造人”題材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其主角由當時科技制造,并由此引發恐慌。也許自第一臺機器誕生以來,人類就把這種復雜的情感模式固定下來了。某種程度上,現代文明的進程,也可歸結為人類摸索如何與機器相處的歷程。
2021年我們做過一期名曰《AI,自由,機器人》的封面報道。當時我們頗具前沿洞察力的記者判斷,人工智能的發展必將推動機器人行業再次興盛。手術機器人、可展開較復雜操作的制造車間機器人,都是我們封面報道的主角。時隔4年,果不其然,機器人行業的確因人工智能令人矚目的發展產生了質變,一個新的概念誕生了—具身智能。
什么是具身智能?它和傳統意義上的人形機器人有什么區別?我也去請教了DeepSeek,它(這次)是這么回答的:具身智能其核心思想是注重身體和環境的交互,以及與身體形態和感知運動能力相關的具身性,和傳統的人型機器人最大的不同,是可以借助AI算法而不是靜態數據集訓練來形成與環境的互動。
事實上,這3年來,新概念之下的機器人行業引發了資本和創業的熱潮,緊接著是針對生成式AI的投資熱。2023年至今,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投資事件累計130件起,投資規模平均每年約55億元人民幣。今年3月,成立僅一個月的它石智航以1.2億美元創下具身智能領域天使輪融資紀錄。
與此同時,履歷中包括華為、蔚來、百度、京東、大疆等大廠資深經歷的創業者紛紛下場創業—2023年至今,中國誕生了58家人形機器人公司,這里面還不包括具身智能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
相關的人才需求同步上漲。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后一個月,機器人算法工程師的招聘同比增長29.7%,需求從人工智能擴展到了工業自動化、大型設備制造、電子技術、汽車等領域。
那么,我們就此進入向往已久也焦慮已久的機器人新時代了嗎?我們的記者采訪了多名業內人士,他們的判斷反而和社會輿論所表達的樂觀情緒相反。正因為具身智能的關鍵在于機器人與環境的交互,其技術更新就需要從感知智能延伸到行為智能,大模型助推了機器人常識推理能力的提升,但與其動作執行能力仍處于分離模式,協調不足。業內普遍評估,現在機器人行業正處于革新的關鍵轉型期,短期內有望實現工業領域的規模化應用,但要真正進入到人類現實生活之中,仍需較長時間的發展。
技術行業的革命性浪潮方興未艾,但未來處于可預測的狀態。相形之下,2025年4月,現實社會上演的是一出空前跌宕起伏的無劇本表演,主角是美國第47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關于他是如何在幾十天內使全球經濟深陷“刺激2025”劇情的—請把手中雜志反轉過來,讀一下我們制作的另一組封面故事。雙封面的設置,也許會促使你重新思考我們渴求的究竟是什么技術,以及我們身處怎樣一種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