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樣板城市,臺州市提出“三高三新”目標,即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高能級城市、促進高水平共富,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再創新輝煌再上新臺階。與國內高能級城市相比,臺州城市精細化管理在管理價值取向、體制機制規劃、風貌功能打造、精細化長效管控、智慧化轉型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本文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臺州實踐出發,在分析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具體優化策略,以期能夠在更高層面、更深層次解決城市精細化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老大難”問題,從而為國內其他地區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樣板,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管理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一、引言
城市精細化管理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實現途徑,也是完善中國式現代化市域治理體系的題中之義。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往往采用大規模開發的方式,管理方式較為粗放,存在竭澤而漁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等現象,弊端明顯,不利于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城市發展模式逐步轉向優化城市品質、提升發展質量和以精細化管理為主的存量提質改造階段。盡管不同城市在城市規模、發展模式和面臨的問題上存在不同之處,但在價值理念、規劃思路和實踐方案等方面具有相當程度的共性,值得進一步探究。
城市是在多元化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可以視為一個整體性的生態系統,是不同群體、不同組織、不同關系達成平衡與融合的狀態,目標是為了維護城市的持續運行和科學治理。精細化管理的研究源于古典管理學家泰勒,在實踐中各地各部門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千差萬別,學者們傾向于該概念由行政學和政府行政的范式演變而來。對于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價值理念,學者們普遍認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但針對不同發展階段和發展定位,城市價值理念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化,這體現了精細化管理的科學理性。如旅游型城市更加傾向于風貌和品牌打造,資源型城市更加突出生態環境修復,首都和中心城市更加注重戰略定位和經濟輻射效應,以滿足不同的城市發展需求。
二、背景:現代化新征程上的現實困境
在城市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城市精細化管理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共性問題,如價值內涵體現弱化、體制規劃不夠超前、城市風貌功能缺失、市容市貌管控“老大難”問題突出,技術治理能力有限等。這些問題既有歷史欠賬,又反映了目前的城市管理水平無法滿足現代化新征程上日益強調的系統化、精細化、智慧化等要求。在全新的發展階段,亟需重新審視城市精細化管理中的困境和問題,系統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這對于提升城市能級、提高城市品質尤為重要。
(一)價值內涵體現弱化
政府主導的社會服務職能需要滿足被服務的客體,即社會組織和公民的利益、需求、行為和過程,社會服務的價值內涵兩大取向是以人為本和需求導向。以往城市建設管理的通病在于,過于強調城市擴大占地規模和建設基礎設施,而忽視了城市本應承擔的服務功能,因此導致城市價值內涵體現弱化。城市精細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表明,城市規模和經濟社會活動逐漸呈現多元化的特征,這樣的特征決定了傳統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管控治理模式必然面臨低效的局面。通過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內涵,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城市運行活力,建立服務型政府為導向的城市治理新范式,是精細化管理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現代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體制規劃不夠超前
城市精細化管理體制需要滿足不同政府層級間的責權利分配,也需要合理劃分部門間職能。城市運行涉及的問題往往千頭萬緒,既涉及規劃建設、機構改革、舊城改造等歷史遺留問題,又有日常管理層面的問題。總體來看,體制規劃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一是橫向不統一。如城市建設更新涉及多個單位,需要統一決策規劃和執行,但往往缺乏強有力的統籌協調機構;二是縱向不一致。如市政、園林、停車等領域,市級部門和縣區級部門存在錯位,導致出現政令不通暢、政策不統一等問題;三是管理權限模糊。一個城市往往有多家供水供氣和市政相關企業,雖然由政府部門監管,但運營權相對獨立,如何厘清監管和主管之間的關系,需要統籌規劃合理區分。這三類問題導致城市運行協調中溝通成本過高,治理效率低下。
(三)城市風貌功能缺失
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對城市風貌的系統規劃和有效引導,當前城市風貌普遍存在貪大崇新、規劃無序和照搬照抄的現象,城市個性缺失,部分城市還存在縣市區規劃不統一、各自為政的現象。城市形象風貌展現不夠豐滿,主要體現在:一是城市總體布局過于分散,城市框架擴大的同時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難以形成一體化局面;二是城市特色元素體現少。城市建設規劃管理部門和文旅部門溝通脫節,重方案輕要素導致“千城一面”;三是城市“綠化、美化、亮化”等景觀在不同階段沒有明確建設重點,往往到節假日臨時突擊,存在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四是市民休閑綠地空間較少。公園綠地覆蓋率總體偏低,城市慢行系統打造不夠完善,城市休閑空間總體偏少。城市風貌塑造和功能完善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訴求,也是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能級的重要渠道。
(四)市容秩序管控困難
市容秩序管控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傳統項目”,日常管理難度較高,原因在于以往碎片化分散管理難以把控復雜多變的事件動態,直接影響城市的環境品質。本文參考了來源于臺州市統計局的市容環境秩序滿意度調查數據樣本,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城市觀感不夠亮麗。市政和園林養護投入較低,交通標線和停車位設置不夠合理,戶外廣告缺乏特色,公廁日常保潔存在盲區等;二是出行便捷度不足。短板主要體現在公共交通分擔率低、步行騎行體驗差、斷頭路等方面;三是市容市貌日常管控易反彈,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農貿市場周邊等地薄弱環節較多;四是群眾關心的“老大難”問題,如共享單車亂停放、噪音擾民、焚燒秸稈等。除了加強日常巡查,亟需出臺長效管理機制。
(五)技術治理能力有限
隨著城市規模和人口規模急劇增長與城市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不斷加劇,城市精細化管理難度加大,傳統的治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需求,數字化治理成為新的增長極。城市居民對城市的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提出了更高期望,而當前的數字化應用在逐漸完善的同時仍存在提升空間。隨著數字化改革浪潮,各地陸續新建城市數字化管理系統,如何與上下級系統對接融合以及如何實現新老系統交替切換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在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AI等新技術的同時,容易忽視對數字化專業人才和專業團隊的培育。此外,城市運行普遍缺乏整體性全域性思維,智慧化運行保障能力還不夠成熟,城市精細化管理在全域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保障能力亟需提高。
三、對策:精細化管理路徑與思路
精細化管理是城市保持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針對城市精細化管理國內外已有不少發展模式和管理經驗參考,其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展,目的都是讓城市管理更加精細化、智能化、常態化,管理形態的差異蘊含了多樣化的價值理念。從擴張式發展到精細化管理的巨大轉變,首先要改變價值取向,錨定新的價值目標,并從時間、空間、技術等層面予以實施。本文將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發展趨勢劃分為四大維度(如下圖所示),即價值維度、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和技術維度,并從四大維度的視角研究優化策略。
城市精細化管理四大維度圖
(一)價值維度——以人為本優化頂層設計
新公共服務理論指出,政府角色的定位是服務提供者,而不是掌舵者和劃槳者。從價值維度上來看,城市精細化管理需要以人為本,優化頂層設計,這也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體現。制度設計首先要體現對人的關懷,傾聽采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從而為市民生活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保障;其次,鼓勵多方參與。建立多元化主體參與機制,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最后,倡導市民監督。通過市長熱線、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引導形成監督合力,拓寬問題發現渠道。
(二)時間維度——提前謀劃打造長效機制
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體現了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和執政能力,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從時間維度上來看,要考慮城市發展定位和歷史沿革因素,提前謀劃打造長效機制,動態調整精細化管理舉措。完善城市精細化管理長效機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打造高能級城市的具體實踐,同時還是提高市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的客觀需要。構建長效管理機制,應以“大城管”格局為抓手,進一步明確城市管理主體職責,建立健全責任體系,完善考評綜合機制。同時強化部門協調聯動,推進管理重心下移,以推動城市管理制度化、科學化、精細化、長效化。從管理時效性來看,隨著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政府部門處理相關事件的時限不斷縮短,這也體現了精細化管理更為高效的要求。
(三)空間維度——扮靚顏值提升城市風貌
城市精細化管理對城市規劃、建設、有機更新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以優化空間布局和扮靚城市顏值等舉措擦亮城市招牌,打造新時代城市精細化管理“重要窗口”。
從空間維度上來看,首先,優化城市的功能布局。針對存在的問題應進行再規劃、再設計,并在新建項目中有效改進問題。優化城市的功能布局往往涉及建設、規劃、城管、交通、文旅等多個相關部門,需要協同參與。盡可能滿足城市功能的需要,如公廁、公園綠道、醫院、社區等布局合理,以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其次,要提升城市顏值和形象,設置旅游打卡點、城市客廳、網紅街區等地標,凸顯城市特色風貌。此外,為歷史街區制定精細化空間特色城市設計指引,以引導城市精細化管理。
(四)技術維度——數智融合提高管理水平
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要以智慧化水平提升精細度和管理效率,堅持從群眾切身利益和關鍵需求入手,打造實用、管用、好用的場景應用,以滿足城市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推動城市管理模式、流程和理念上的創新。首先,通過多級聯動的網格化平臺重塑城市治理體系,完善發現和處置問題機制;其次,通過建立核心業務和重大任務執行鏈,實現部門履職整體智治、高效協同;再次,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完善城市各領域行業應用;最后,通過分析排水、燃氣、交通、環境等方面的數據,全方位監測城市運行和安全。通過以上舉措,推動數智融合的數字化改革,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從事后應對處置向提前防范、從零散碎片化管理向全過程管理、從經驗決策向精準決策的深刻轉變。
結語:
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的城市生活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城市精細化管理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高能級城市、促進高水平共富意義重大。本文從多個維度分析了臺州市的城市精細化管理實踐,這樣的實踐可以看作是一次城市精細化管理轉型的地方探索,深化了對于城市精細化管理框架、脈絡以及實踐細節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在城市管理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創新。
首先,堅守人民為先的價值取向。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人民對于美好城市的期望日益增長,對城市管理的要求逐步提高。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永葆服務為民的底色,堅持走群眾路線,發動群眾,問計于民,接受群眾、企業、基層對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的評價和檢驗。
其次,堅持系統思維的參與機制。提前謀劃思考、全局性規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將城市精細化管理事業與“三高三新”戰略謀局緊密契合,更加注重從全局角度謀劃問題,以區域發展和行業發展帶動城市發展,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統籌協調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以整合資源、調動力量,從而形成合力。
最后,堅定改革創新的發展理念。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推動改革創新,保持先行示范的理念,在改革創新中打造精細化管理城市樣板,以激發城市精細化管理向精細化治理轉變的內生動力。在管理中服務民生、強調需求對接、體現公平正義,從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