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生產中,經常由于新車型并入、現有車型質量優化等原因,需要對工藝流程做出調整。以某涂裝車間的前處理、電泳線為例,該區域采用可自定義動作曲線的載具帶著車身在槽液中做浸入、擺動、浸出等動作,不同車型有不同的車型代碼,在車身裝載到載具上后,由系統自動對應不同的預設動作曲線。由于車身結構復雜,空腔、曲面極多,曲線中各動作的角度、速度、持續時間等對車身質量的影響極大。因新車型并入,質量優化等需求,經常需要優化動作曲線。因優化過程存在不確定性,在生產過程中如果將某一車型全部對應到未經驗證的優化后的曲線,有可能導致批量的質量問題,風險不可控。只能在停產日驗證調試曲線效果后,才能整體切換。
問題與分析
1.存在的問題
停產時調試取得的測試結果,與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得到的結果存在偏差。想要再次調試、驗證,只能等到下一個停產日,等待時間長,響應不及時。停產調試期間為了保證工藝參數,需要起動產線相應的設備,浪費了大量能源。在汽車市場瞬息萬變的今天,新車誕生周期(從項目起動到批量投產)是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以往一般換代新車誕生周期是36個月左右,現在縮短至24個月,一般生產準備(模具/工裝研制、工藝驗證、工廠建設及試生產)周期約24個月,現在縮短至15個月。縮短涂裝工藝驗證、涂裝線建設(技術改造)周期,必須提高涂裝在產品設計階段的工藝驗證水平,即同步化驗證。否則,不僅不能縮短涂裝的生產準備周期,還可能因為前期驗證不充分,造成反復而拖期[1]。
2.問題分析
通過多次觀察及驗證發現,停產調試時,雖然起動了前處理、電泳線上的相關設備,但因整個廠房內的大環境依然處于停產狀態,環境溫度不受控。前處理、電泳室體內與廠房氣壓不平衡,風向不穩定;前處理、電泳生產線內生產過程中需要滿足的風向、水流、溫度及液位等很多工藝參數,周末停產時使用幾臺調試車進行調試時,無法完全模擬生產時大批量連續進車產生的空氣渦流、液面波動等狀態。例如,根據相關研究,清洗、噴淋車身的純水溫度可以影響電泳流痕的發生比例,電泳后瀝水通道的環境溫度同樣也能影響電泳流痕的產生[2。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出現結果有偏差。
優化改進
1.調試曲線改進
因在系統中可定義車型代碼和曲線的對應關系,故定義臨時車型代碼,并將優化后的調試曲線下載到載具中,定義臨時車型代碼與調試曲線的對應關系。需要調試時,在車身落載在載具上之前,手工將某臺車身的車型代碼更改為之前設定的臨時代碼,這樣此車身在落載到載具上之后,就會根據臨時代碼自動對應到調試曲線,從而實現在大批量的生產中進行小批量的調試。生產車身和調試車身處于同一環境中,除曲線外,其他變量均一致,得到的結果準確。依據結果,調試曲線可立即投入生產,或根據結論進行下一輪優化,調試周期短。
2.具體方法
通過定義臨時車型代碼,設定臨時車型代碼與調試曲線的對應關系,在恰當時機手工更改車型代碼,從而實現在大批量的生產中,指定某一臺或幾臺車運行調試曲線。增加了調試的靈活性,大大縮短了調試周期及所需的資金。
(1)原流程生產日在用動作曲線如圖1所示,生產期間流程如圖2所示。所有車身在系統中都帶有相應的車型代碼,對應生產曲線。
停產日調試流程如圖3所示,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為根據工藝需求,編制新的曲線,將新的曲線下載到載具中。
步驟2為建立現有車型代碼與調試曲線的對應關系。
步驟3為所有車身落載到載具后將自動加載新的調試曲線,如圖4所示,完成工藝過程。
步驟4為得到結果,如結果達到預期效果,則保留此種對用關系,用于之后的大批量生產。
步驟5為如結果未達到預期效果,將車型代碼改回和原有生產曲線的對應關系。
步驟6為如需再次優化,將重復步驟1~步驟5。受車身及時間影響,將在下一個停產日進行。
(2)新流程生產日新流程如圖5所示,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為根據工藝需求,編制新的曲線,將新的曲線下載到載具中。
步驟2為定義臨時車型代碼。
步驟3(標號 ① )為建立臨時代碼與調試曲線的對應關系。
步驟4(標號 ② )為在生產過程中,車身落載到載具上之前,將某一臺車身的車型代碼通過手工方式改為臨時代碼。
步驟5(標號 ③ )為此臺車身落載到載具后將自動加載新的調試曲線,跟隨車流完成工藝過程
步驟6為將此車身代碼通過手工方式由臨時代碼改回原有代碼。
步驟7為得到結果,如結果達到預期效果,則更改對應關系將原車型代碼對應到已驗證過的調試曲線,用于之后的大批量生產。
步驟8為如需再次優化,將重復步驟1~步驟6。
結語
通過定義臨時車型及臨時車型與調試曲線的對應關系,在合適時機進行手動更改車型,使在正產生產中,同一車型在工藝流程中可以運行不同的曲線,保證了調試與生產在完全一致的工藝環境中完成,試驗過程中除曲線外,其他變量不存在差異,結果可靠。縮短了調試周期,降低了成本。此方法可廣泛地應用到類似的場景中,為快速完成調試及驗證,即同步化驗證提供了一種思路。不僅能使企業在資源利用上更高效,還能幫助企業更快的推出產品,搶占市場先機。
參考文獻:
[1]吳濤.汽車涂裝面臨的新挑戰及發展路徑[J].汽車工藝與材料,2022(1):1-6.
[2]趙海宇,楊寶祥,張海波.電泳流痕與水溫和環境溫度的研究[J].現代涂料與涂裝,2024,27(6):65-67.AUTO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