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襲擊珍珠港之后的幾個月里,日軍以驚人的速度席卷東南亞,其中最主要的戰斗發生在兩處:英軍駐守的新加坡圣淘沙和美軍駐守的菲律賓群島。戰場的遺跡在如今旅游業發達的東南亞地區并不容易尋找,只有熟悉戰爭歷史的有心人才會留意到那些地方。
現在的新加坡島人口密集,寸土寸金,城市建設煥然一新,留給歷史遺跡的地方不多。在新加坡島南面盡頭有座小島叫圣淘沙,來過新加坡的游客都知道圣淘沙島上的游樂園和噴水的魚尾獅雕像,但很少有人留心過還有一座西樂索炮臺(Fort Siloso)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作為戰爭紀念館。我在來新加坡之前就注意過這里,因為想要驗證一個著名的傳說:戰前駐守在島上的英軍一直認為日軍將從南面海上進攻新加坡,所以當日本陸軍從北面長驅南下的時候,“英軍炮臺的大炮只能指向南方大海,卻無法轉向內陸”。

作為英國在亞洲地區經營多年的要塞和海軍基地,新加坡扼守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圣淘沙島和新加坡島當年都配備有不同口徑的岸防重炮,最初這些重炮也的確指向南方海面,因為北面是幾百公里狹長的馬來半島,不但有密集的熱帶叢林,英國陸軍也在這里縱深布防。珍珠港事件前,英軍司令白思華中將(Arthur Ernest Percival)指揮著13萬英聯邦守軍(由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馬來人混編)。而入侵的日軍是由山下奉文中將指揮的第25軍,只有3萬多人。所以日軍戰前制訂入侵計劃的時候頗花費了一番心思。
但是駐守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英聯邦軍隊訓練不足,國籍多樣,戰術思想陳舊,沒有足夠的空中掩護,缺乏反坦克訓練。12月8日剛剛開戰,駐新加坡的英國皇家海軍主力“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出海尋敵作戰,兩天以后被日本航空兵在海上炸沉,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飛機獨力擊沉水面主力艦。因此剛剛開戰,日軍就取得了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在陸地上,日軍人數雖少卻能發揮主動性,山下奉文別出心裁地讓大批士兵騎上自行車在叢林里長途穿插,不斷迂回包圍英軍,讓英軍節節敗退,被稱為“自行車閃電戰”。
1942年1月31日,英軍在馬來半島上損兵3萬之后,全部退守到新加坡島,但是白思華錯誤預判日軍主攻方向是島東面的新加坡城,集結重兵于此。甚至在2月8日,日軍已經渡過柔佛海峽在島西面登陸之后,還不及時增援島西守軍,反而原地等待日軍在東面發動更大規模的登陸,結果坐失戰機。只能龜縮到島東一隅的新加坡城周圍,和大批平民擁擠在一起,100萬軍民被圍在一塊5公里見方的城區,日夜暴露于日軍炮火之下。


偏偏新加坡島上的淡水主要依靠柔佛海峽對面的水庫供應,而島上有限的水源又集中在島中央的水庫,兩處都被日軍占領,新加坡城里兵力再多,一旦斷水斷電也無法支撐。新加坡戰役僅僅打了一周,2月15日白思華向日軍投降,新加坡陷落。其實白思華根本不知道,日軍當時也已是強弩之末,彈藥糧草將盡,英軍只要能多守幾天,日軍的攻勢也難以為繼,山下奉文在停火談判中的蠻橫態度也是硬裝出來訛詐英國人的。
當年新加坡島上的15英寸大炮炮臺已經完全拆除,讓位給不斷擴展的現代化都市,圣淘沙島上的西樂索炮臺是唯一按戰時原貌保留到今天的炮臺,改造成戰爭紀念館向游客展示當年的樣子。在露天炮臺的水泥基座上,仍有當年6英寸的海岸炮,鋼鐵炮架可以沿著圓形軌道360度轉動方向。實際上當年所有炮臺都有這種炮身轉動結構,“大炮只能指向南方海面”的說法純屬誤傳。墻上的說明牌還專門提到,當年大炮不僅調轉炮口向北面的新加坡島上轟擊,以火力支援守軍,甚至還擊沉過一艘企圖偷越新加坡島和圣淘沙島之間狹窄水面,準備從新加坡島南面登陸的日軍運兵船。
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位于呂宋島中部的西海岸,面對馬尼拉灣,當年美軍的蘇比克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就在附近。馬尼拉灣北面有一座巴丹半島,巴丹半島盡頭的科雷希多島(Corregidor Island)正好坐鎮馬尼拉灣的入口中間。所以美軍戰前的整體作戰計劃就是,一旦守不住廣闊的呂宋島,就把兵力撤進巴丹半島死守;巴丹半島一旦失守,科雷希多島就是最后的防御要塞。只要守住馬尼拉灣入口,日軍就不能使用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與此相比,馬尼拉城本身的得失倒不那么重要。
1941年12月8日凌晨,駐守菲律賓的美軍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收到珍珠港遇襲的警報,之后他緊急下令起飛了呂宋島上的34架B-17空中堡壘轟炸機和91架P-40戰斗機,一為防止日軍空襲,讓空軍力量不至于被炸毀在地面上。二是便于一接到出擊命令,就可以在空中編隊飛向臺灣,搶先襲擊日軍的空軍基地和登陸艦隊。這本來是很好的防御措施,可是麥克阿瑟的指揮部遲遲沒有下達空軍出擊的命令,事后麥克阿瑟聲稱自己從未收到出擊的請求。
而日軍原本計劃的空襲時間正是美軍升空之后,但是陰差陽錯,臺灣上空大霧,飛機無法起飛。而美軍飛機在空中盤旋備戰了好幾個小時,燃油將盡也沒等來預料中的日軍空襲,陸續降落休息。中午時分,飛機全部降落整整齊齊排在停機坪上的時候,被姍姍來遲的日軍轟炸機逮個正著。結果一天之內,駐菲美軍就只剩下12架B-17轟炸機和22架P-40戰斗機,半是運氣太差,半是因為指揮部門反應遲鈍,開戰第一天貌似強大的駐菲律賓美國空軍就損失過半,喪失了制空權。
日軍登陸呂宋島的地點雖然沒有出乎美軍戰前的預料,但美菲部隊沒能在日軍登陸當天將他們趕下海去,之后在更廣闊的陸地戰線,就更難以抵擋日軍迂回進攻的嫻熟戰術。12月24日麥克阿瑟決定按戰前預案撤進巴丹半島,在狹窄地形上固守,同時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以避免更多的平民傷亡。同時,以麥克阿瑟和菲律賓總統奎松為首的軍政高層搬進科雷希多島上的馬林塔隧道(Malinta Tunnel),以這里作為指揮機構和菲律賓政府的總部。

1942年3月23日羅斯福總統命令麥克阿瑟乘魚雷快艇趁夜色撤出菲律賓,去澳大利亞就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最高司令,由溫賴特中將接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繼續抵抗。麥克阿瑟在走前留下了“我會回來”的著名承諾。

直至5月8日溫賴特中將下令菲律賓各地的美軍投降,整個菲律賓防御戰打了5個月。菲律賓防御戰雖然失敗了,但嚴重拖延了日軍在整個太平洋地區攻城略地的時間計劃,日軍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即便是打了勝仗,還是招致日軍高層的嚴重不滿,戰后立即被轉入預備役束之高閣,直到戰后1946年以戰犯罪被盟軍槍決。
今天從馬尼拉港可以坐觀光船登上科雷希多島,島上有一座太平洋戰爭紀念博物館(Pacific War Memorial Museum)。馬林塔隧道和周圍美軍兵營仍然保留了1941年的原樣。島中央是馬林塔山,隧道就是在山腹中開鑿出來的,主干道253米長,中間有24條橫向的短隧道,每條長度在50米上下。在菲律賓戰役期間,這里充當了政府、軍事指揮部、醫院、彈藥庫、兵營和補給中心的角色。如今,這里有各種蠟像復原戰時的場景,當隧道頂的燈光暗淡下來,配以槍炮音響,游客能真切地感受到戰時緊張壓抑的氣氛。隧道外面的戰爭紀念公園面積很大,其中麥克阿瑟的銅像還在那里。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