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藏于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的琉璃三彩龍鳳紋熏爐,為仿漢代博山爐式樣,陶胎,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承三獸足。頸部兩側飾對稱橋耳,蓋與爐用槽口銜接,爐體鏤空。爐蓋鏤雕成層巒疊嶂的山峰,蟠龍蜿蜒穿行于藍色的山崖間,神態刻畫生動。爐身遍體浮雕花枝、云朵。腹部一側雕昂首展翅的飛鳳,一側雕回首凝視的蟠龍,飛鳳和蟠龍相逐游翔于以藍、綠、白三色相間裝飾的枝葉茂盛的纏枝牡丹花叢中,顯得格外醒目。這件元代熏爐通體飾孔雀藍、草綠、黃、白諸多色彩,鏤雕工藝與絢麗的色彩相結合,呈現出華麗的裝飾效果。它屬于山西獨有的陶瓷品種——琺華。

琺華又名粉花、法花、法華,誕生于山西,是元代晉南地區的工匠在燒制琉璃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琉璃新產品,屬于低溫釉陶瓷。山西是中國琉璃的故鄉,自古就有“晉地琉璃遍天下”一說。山西琉璃種類繁多,題材豐富,制作精美,除建筑的殿堂脊飾外,還廣泛地用于牌坊、照壁和塔等各類建筑,并且出現單件工藝品,如香爐、燭臺、花瓶、魚缸、花罐、神像等。無論皇宮廟宇,還是商宅權府,山西琉璃無處不在。當琉璃單調的綠色和黃色無法滿足視覺審美,與其極為相似,色彩更為豐富的琺華就出現了。琺華器的釉色以藍色和紫色為主,同時搭配白、綠、黑、黃等顏色。
在古代文獻中,琺華的最早記載見于清代的陶瓷專著《南窯筆記》:“法藍、法翠二色,舊惟成窯有,翡翠最佳。”但其中沒有準確提到“琺華”一詞,由此琺華的概念和準確名稱一直處于爭論中。坊間流傳,在晉東南方言中“法”“粉”不分,外地人以訛傳訛,誤“粉”為“琺”。實際上,“法花”二字最初出現于清末民初學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當代陶瓷專家水既生先生認為,在明代,凡和佛教有關的事物,名稱前面都冠“法”字,琺華器多為用于宗教場所,“法花”定名可能源于寺廟中制的法器和供器,故用“法花”取其華艷美麗、莊嚴法圣之意。而從“法”變為“琺”,可能源于法花釉為琉璃質釉,偏旁應從玉,所以后人又把“法花”稱為“琺花”。在古代“華”與“花”曾一度通用,但“華”字引申意義更多,自古以來就有華麗、華艷、精華之義,由此,“法花”轉變為“琺華”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琺華器的概念,一種觀點認為只要用瀝粉技術裝飾的陶胎或瓷胎皆為琺華;還有觀點認為用琺華釉燒制而成的陶瓷器均為琺華。學界現在普遍的觀點為:用陶土或高嶺土作胎,以牙硝(又稱焰硝、硝石,白色結晶狀,主要成分為氧化鉀。粉碎后即可用于配制孔雀綠、氈包青等顏色釉,以及五彩、粉彩顏料)為助熔劑(用以軟化、熔化或液化物質),胎面用瀝粉之法于器表勾勒出凸起的紋飾輪廓,然后填以藍、青、紫等顏色釉,輔以平涂、雕刻、鏤空、貼塑等技法,一次或者二次燒成的陶瓷制品。

琺華器與琉璃器都為陶胎,琉璃的胎質為黏土,其中夾有砂礫,琺華的胎較細。兩者釉的配料基本相同,只是助熔劑不同,一般琉璃的釉料助熔劑為氧化鉛,琺華的釉料助熔劑除氧化鉛外,還有牙硝。表現出的效果就是琉璃釉色彩單一,色澤較淡;琺華釉較濃,色澤較深,顏色更為豐富,除了琉璃中常見的綠色和黃色,還增加了鮮艷亮麗的藍色和紫色,偶爾也會見到黃色釉和白色釉的琺華器,素淡典雅。此外,琺華器使用牙硝替代傳統鉛釉,使得元明時期作品的釉色在經過600多年后依然保持鮮亮。


琺華器的制作工藝中,最核心的技法是“瀝粉堆金”。瀝粉之法是古代塑像或壁畫常用的技法之一,用前部有硬管的囊袋將圖案用泥漿勾勒成凸起的線條紋飾。制作琺華器時,工匠先用瀝粉之法勾勒出紋飾的輪廓,比如蓮花的層疊、云龍的翻卷等,使這些紋飾從胎體上隆起;再填入彩釉進行燒制,從而使紋飾呈現出立體浮雕的效果。這不僅考驗工匠的手藝,還需要他們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
然而,琺華器的燒制過程對火候的控制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釉色不均勻或胎體開裂。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工藝,使得琺華器成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琺華器的制作在清代中期逐漸停止,技藝近乎失傳。直到近年來,一批工匠藝人經過不懈努力,才成功復燒出琺華器。由于其制作歷史較短,產地有限,佳作稀少,現存的琺華器愈發珍貴。北京故宮博物院、山西、江西等地的博物館有少量收藏,更多琺華器被國外博物館或私人收藏家珍藏。
琺華器的歷史可追溯至元代,最初作為建筑構件出現在寺廟、宮殿的飛檐翹角之上。山西大同九龍壁上的琉璃巨龍,便是琺華與琉璃工藝結合的杰作。這些建筑構件以鮮艷的釉色和立體的紋飾,裝點著晉地的廟宇殿堂,成為黃土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至明代中期,琺華器逐漸從建筑領域走入日常生活,制作一般生活用具如盤、碗、碟、文房用品等,宗教供具如佛像、道像、香爐、香筒等陳設品,雖然多是小件器皿,但方寸間自有乾坤,常見的紋飾有山水、人物、亭榭樓閣、動物、植物等等。運城博物館的霽藍釉三彩琺華人物故事罐釉色晶瑩剔透,紋飾立體生動,盡顯明人生活美學的高雅與精致。山西博物院藏的琺華胡人伎樂俑,衣袂翩躚間茄紫與嬌黃交織,人物神態栩栩如生;以仙佛神像為題材的琺華作品,人物的裸露部分大都露素胎,僅刷一層白粉,與服飾的釉色形成鮮明對比,比如同樣是山西博物院藏的三彩琺華塑送子觀音坐像,觀音寶相低眉含笑,蛤蜊光(在外界侵蝕和本身變化的作用下,產生于釉面的一種彩色膜狀物)在釉面隱現。
明代不同窯口的琺華器各具特色:蒲州窯(今永濟)的琺華器以釉色純正、紋飾精美著稱;永樂年間平陽窯(今臨汾)以釉色獨特而聞名。平陽窯的琺華器多用于宗教造像,其釉色沉穩莊重,與神佛題材相得益彰。霍州窯胎骨細膩,以小件生活器為主,釉色清新淡雅,紋飾簡潔大方;汾陽山泉鎮的琺華器,質地較為粗糙。琺華器在西安、河南也有少量生產,釉色相近,但因為采用了瓷胎,所以更加鮮亮,缺少晉南琺華器的渾厚古意。宣德年間,景德鎮以瓷胎仿晉南陶胎琺華,釉質如琉璃通透,人物毫發畢現,與山西的琺華,南北輝映,各領風騷。嘉靖、萬歷年間,蒲州(今永濟)、絳州(今新絳)窯口專攻神佛造像,這些宗教題材的琺華器,不僅是信仰的載體,更是藝術的結晶,反映了琺華工藝的精進,也體現了明代社會文化的變遷。
誕生于山西的琺華器,深植于粗獷豪邁的北方沃土,繼承發揚了各代琉璃的審美,獨創了工藝繁復的琺華釉,將那個時代的審美與文化內涵刻畫在陶瓷上。其造型莊重大方,色彩濃艷深邃,紋飾獨具立體感,為琉璃的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被譽為“山西三寶”之一,久負盛名。
(責編:李玉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