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無人智能與空天地一體化交通體系深度融合,促使低空經濟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十五五”時期,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和技術創新的強力推動之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有望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低空經濟的崛起,既是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更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新動能的內在需求。從無人機技術的持續創新,到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穩步推進,再到相關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低空經濟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和廣闊發展前景。然而,在低空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在場景應用、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之間構建高效的融合機制,成為“十五五”期間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高效益和安全可持續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議題。

一、低空經濟概述
(一)低空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低空經濟是在低空空域內(通常為1000米以下,根據實際需要可延伸至不超過3000米),以民用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為主體,以載人、載貨及其他作業等多場景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依賴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技術賦能,能輻射帶動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具有“多領域、跨行業、全鏈條”等特征的綜合經濟形態。其核心特征在于通過低空飛行活動的拓展,實現多領域、跨行業、跨場景的協同發展,形成一個完善的經濟生態系統。低空經濟是創新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其關鍵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通信、導航、控制、感知和避障等前沿技術和智能無人裝備的產品化場景化大規模應用而催生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低空經濟在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強社會保障、服務國防戰略需求、提升人民美好生活質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
(二)國內外低空經濟發展形勢
近年來,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主要發達經濟體基于通用航天時代構筑的先發優勢,在低空經濟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商業模式,其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法規和標準,為低空經濟的安全、有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日本通過政府規劃、企業參與和技術創新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制定了先進空中交通(AAM)發展路線圖,明確了2025年和2030年的發展目標。歐盟通過“地平線2020(2014—2020年)”和“地平線歐洲(2021—2027年)”兩期計劃,孵化出了多個城市空中交通相關的項目和企業。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宏大版圖中,低空經濟這一新興領域正逐漸嶄露頭角。當前,我國低空經濟已從“試點探索”邁人“關鍵推進”階段,但距離“全域協同”的成熟階段仍有一定距離。中國民航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突破5000億元,無人機運營單位總數超過2萬家,但區域發展差異顯著,核心技術與空域管理仍存短板。2025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民用航空法》修訂草案也著重保障低空經濟空域需求,從國家戰略層面為低空經濟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各省市紛紛響應,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積極推動低空經濟落地。然而,不同地區政策的側重點和實施力度存在明顯差異,且空域管理復雜、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生態不完善等問題仍然存在。
(三)我國低空經濟戰略布局與政策趨勢
從政策布局來看,我國對低空經濟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首次將“低空經濟”概念寫入國家規劃,明確提出發展交通運輸平臺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低空經濟。此后,低空經濟在國家政策層面的地位不斷提升。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其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1月1日,《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正式施行,標志著我國無人機產業進人“有法可依”的規范化發展新階段。2024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中國民用航空局四部委聯合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提出2027年和2030年兩個階段的主要目標,從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深化重點領域示范應用、推動基礎支撐體系建設、構建高效融合產業生態等五大領域提出了20項具體任務,為低空經濟未來發展提供了明確指引。2024年全國兩會,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明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2024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低空經濟司,統籌規劃低空經濟的發展。2025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推動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在地方層面,截至2025年1月,全國約30個省份已經將低空經濟納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二、低空經濟的發展基礎與現狀
當前,低空經濟呈現全方位、多維度的發展態勢,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全球市場規模快速擴張,技術創新持續推進,無人機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等關鍵技術不斷突破,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涵蓋物流配送、農業監測、城市空中交通等多個領域。低空經濟的產業鏈長、輻射面廣,涵蓋基礎設施、航空器制造、運營服務等多個環節,并在國民經濟細分的90多個領域內廣泛應用。在此背景下,全球多地紛紛加速出臺促進低空經濟的相關規劃,形成了低空經濟創新發展的“錦標賽”。以下從市場規模、技術創新、產業鏈以及國內外探索四個方面,概述低空經濟的發展基礎與現狀。
(一)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潛力巨大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典型代表,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中國低空經濟呈現強勁增長勢頭,中國民用航空局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將達到3.5萬億元,10年復合增長率為 8.8% 。麥肯錫研究院結合中國超大城市立體交通需求和消費升級潛力,預計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7萬億元 ~8.5 萬億元,占全球市場的 35%~40% 。
全球范圍內,低空經濟同樣呈現高速擴張態勢。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全球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美元,2035年增至3萬億美元,年均增速超過20% 。然而,美國受限于空域管理分散和傳統航空業利益糾葛,年增速預計僅維持在 10%~15%。
(二)技術創新與場景拓展
在低空技術創新方面,我國部分技術處于全球第一梯隊,低空創投領域熱度較高。在飛行器技術領域,無人機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不斷創新,多旋翼、復合翼、傾轉側翼等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技術支撐。在動力系統方面,我國在高能量密度電池領域取得顯著進展,這使得飛行器的續航時間有望大幅延長,進一步拓展了低空經濟的應用范圍與市場潛力。在無人駕駛技術、智能控制和電動能源技術上,我國技術創新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低空經濟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展,涵蓋物流配送、農業監測、城市空中交通、應急救援、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環保監測等多個領域。例如,深圳和廣州已經開始試點空中出租車服務。預計到2025年,城市空中交通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元。此外,順豐、京東、美團等企業也在加速布局無人機末端配送,海南離島免稅品的無人機運輸等案例驗證了其可行性,并顯著降低了物流成本,降幅超過 30% 。
(三)產業鏈持續完善與拓展
低空經濟的產業鏈長、輻射面廣,涵蓋了低空基礎設施建設、低空航空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低空飛行保障四大板塊。具體可以細分成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個環節,上游主要為構建中游各類低空產品的原材料與核心零部件;中游主要為低空產品的制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與綜合服務;下游主要為運營和各種應用場景,包括旅游業、物流業、文旅業、巡檢業等。目前,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已然全面跨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并在國民經濟細分的90多個領域內有所滲透,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與發展,“低空經濟 + 智慧農業”“低空經濟 + 文旅”等“低空經濟 + ”新模式將不斷涌現。
(四)國內外低空經濟創新“錦標賽”不斷加速
針對低空經濟這一新興的經濟形態,其蘊含的巨大潛力和市場前景促使國內外多地紛紛開展嘗試。國內已有30多個省份制定了低空經濟發展規劃,各地低空經濟項目密集落地。例如,貴陽貴安建立了低空經濟“一圖三清單”,儲備了低空產業項目133個,涵蓋低空裝備制造、低空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低空經濟創新應用場景等領域,總投資322.64億元。江蘇省聚焦超過20家低空經濟相關企業,2023年營收超過73億元,初步形成涵蓋研發、制造、運營全流程的產業鏈。廣東省支持深圳、廣州、珠海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著力打造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高地。上海市發布《上海市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建立起低空新型航空器研發設計、總裝制造、適航檢測、商業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
主要發達經濟體在低空經濟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商業模式。日本通過政府規劃和企業參與推動低空經濟的發展。歐洲各國則走協同發展之路,通過合作實現空域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
三、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制度創新滯后于技術發展速度,法規體系有待健全完善
我國多地積極推進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目前初步形成了0—120米主要用于民用消費場景如無人機群表演、航拍;120米—300米主要用于商業使用場景如物流配送、巡航檢查;300米—1000米主要用于通航運輸場景如空中交通、觀光旅游;1000米—3000米主要用于以新能源飛機為載體的更遠距離的通航運輸場景的工作。整體而言,全國低空經濟發展還面臨空域資源緊張、各地空域劃設執行力度不一、協調性不足,以及低空飛行報批流程較為繁瑣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低空經濟政策法規體系也亟待完善升級。現行法規滯后于技術迭代速度,在安全監管、空域準入等關鍵領域缺乏統一標準,導致無人機運營、城市空中交通等新興業態面臨合規風險。監管體系有待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以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效能。更需注意的是,現行制度還需構建起安全與發展的動態平衡機制,統籌低空數據安全等監管和引導技術攻關,拓展產業可持續發展空間。
(二)低空軟硬融合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低空經濟的關鍵支撐,但目前我國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不利于低空經濟發展潛能的充分釋放。從硬件上來講,最為重要的就是起降機場的建設。根據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AOPA)的數據,截至2023年年底,國內頒證通用航空機場數量較少,并且對于重點空域的覆蓋并不充分。在垂直起降機場的規劃和布局上,我國也仍處于起步階段。從軟件上來講,我國空域管理系統、低空導航、低空監測等方面亟待加強。低空空域離地面較近,城市地貌復雜、空域情況多變,管理難度大,但由于導航、監測、感知等能力的不足以及各地區規劃管理需健全,需建設統一協調、科學有效的空域管理系統,影響了低空經濟發展的安全性和秩序性。這也使得高質量產業數據集的系統性缺失尤為突出,城市三維地理信息、空域動態流量等關鍵數據分散,缺乏統一標準與共享機制,降低了智能航路規劃、風險預警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效率。
此外,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相對滯后,企業難以形成技術協同效應。全行業仍需構建開放式的技術場景化驗證體系,低空通信協議、空域數字孿生等戰略領域的技術迭代速度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影響了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三)應用場景開放不足,戰略性高價值場景挖掘不夠
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的培育面臨三大現實瓶頸:應用領域集中化、戰略場景建設滯后、場景開放程度不足。當前發展呈現明顯的結構性失衡,大多數市場主體扎堆于物流配送、農業植保等傳統領域。在城市立體交通、邊境智能巡檢等高價值戰略性場景仍處于零星試點階段,跨部門協同的頂層設計還需加強,同時未形成可推廣的商業模式,難以滿足國家空域資源高效利用的戰略需求。
場景開放機制的短板一定程度制約了發展空間。部分地方政府對低空場景開發仍持保守態度,應急救援、生態監測等公共領域的準入規則需要進一步清晰。同時,部門間的制度銜接有待加強,空域使用規則與城市管理標準仍需有效貫通,無人機城市配送、低空醫療救援等跨領域場景長期難以突破局部試驗。這種狀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場景創新迭代,進而影響低空經濟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應用生態。
(四)技術創新投入大但創新效益有待提升
我國低空經濟技術創新體系需構建多元化、高效化的研發生態。在技術路線方面,以eVTOL為例,其研發呈現“廣而不精”的局面。企業多涉獵多旋翼型、升力 + 巡航型、矢量推力型三種主流技術路線,但普遍缺乏技術深耕,路線搖擺不定,尚未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技術體系。與此同時,技術創新效率的下降正制約著企業的盈利能力。
當前行業研發投人產出比持續降低,一些企業陷入“引進一落后一再引進”的惡性循環。動力電池能量密度、飛控系統可靠性等關鍵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顯著差距,導致產品商業化進程緩慢。且盈利模式創新探索滯后于技術創新,大多數企業依賴政府補貼運營,尚未建立起可持續的盈利機制。企業創新能力的不足影響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從技術層面看,當前航空電池僅能滿足短距離航行需求,長續航技術受能量密度等因素限制有待成熟,企業需要足夠的創新突破能力來解決這些問題。此外,巔覆性技術的孵化能力不足也限制了我國低空經濟的發展。

(五)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不深,產業良性生態有待健全
低空經濟產業生態尚未形成有機聯動的協作網絡,各環節間的協同效應未能充分釋放。目前其產業鏈條中存在明顯的協同壁壘,從核心技術研發到終端場景應用的信息傳導機制尚未貫通,技術接口與產品標準的兼容性問題較為突出,導致系統集成與場景落地面臨現實阻礙。企業間的戰略合作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共享研發資源、共建技術平臺的實踐仍處于探索階段。知識產權界定模糊、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企業間的信任壁壘,導致創新資源難以在產業鏈中高效流動。
(六)低空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但多樣化消費需求有待激發
目前我國低空經濟市場消費潛力有待進一步激發。由于低空經濟發展歷程較短,公眾對于低空經濟的認知度不足,消費者參與低空經濟消費的意愿較低。同時,公眾參與低空經濟的渠道較少,城市先進空中交通、無人機航拍等服務的定價較高,“低空經濟
,的新業態模式單一,較難滿足民眾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消費需求,使得民眾對低空經濟的參與不足。
四、“十五五”時期推動我國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以敏捷治理、智慧治理之道,推進制度創新建設
通過敏捷治理和智慧治理理念,大力推進低空空域開放,進一步健全完善低空治理體系,用制度邏輯加強協同發展。
中央空管委研究擬通過部分授權的方式支持六個試點城市600米以下的空域,并批準當地政府開展eVTOL試點,這為低空空域的開放邁出了重要一步。“十五五”期間,應繼續通過敏捷治理和前瞻性治理手段,加快低空空域的穩定有序和全面開放,并推動各地區低空空域之間的互聯互通,通過建立統一的標準和監管機制,確保各地之間的空域協調與資源共享,為低空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空域基礎。
在政策法規制定層面,政府不僅要以適應性和敏捷性治理為指導理念,讓政策法規及時反映、適應最新的發展狀況,也要采取前瞻性治理,提前預判低空經濟發展進程中可能產生的法律層面的問題,預先做好立法準備,提前預防潛在問題。最后,在制定政策法規時需以前瞻性和系統性思維進行頂層設計,不僅要協調各地方之間的制度,還要注重軍民協同、國內外協同,構建安全、高效、可持續的低空經濟生態系統。
(二)打造創新發展高地,提高低空創新公共產品供給
重點加強低空智能網聯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低空軟硬件融合的智能化、綠色化、高效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構建低空監測平臺和共性技術平臺,并開放共享低空開源數據集。
一是實施“低空創新公地建設工程”。系統化構建“硬聯通一軟協同一數共享”三位一體的基礎設施體系。硬件層面,編制《低空智能網聯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建設覆蓋城市群、交通走廊的低空通信導航網絡,部署5G-A通感基站、北斗增強系統等新型設施,三年內實現重點空域連續覆蓋;制定通用機場分級建設標準,設立專項建設基金,通過政企共建模式新增百余個垂直起降點,構建“樞紐機場 + 起降平臺 + 空中驛站”三級網絡。軟件系統層面,搭建全國統一的低空智聯管理平臺,集成空域數字孿生、動態路由規劃、風險預警等功能模塊,打通相關系統數據壁壘,建立空域資源“分鐘級”動態釋放機制。二是推進低空產業可信數據空間建設,建設國家級低空開源數據集,制定地理信息、空域流量等多類數據標準,依托區塊鏈技術構建跨區域數據共享池,設立數據貢獻積分兌換機制,引導企業開放脫敏數據。同步建設低空經濟共性技術開源平臺,聚焦導航避障、能源動力等重大領域,建立“軍方原始技術一科研院所二次開發一企業工程轉化”的分級研發體系,每年發布20項以上開源技術包。成立低空創新公地委員會,設立公共創新基金,對關鍵戰略基建項目給予研發補貼,通過“賽馬制”方式在長三角、大灣區等地開展智能網聯基礎設施集成示范,形成可復制的創新公地建設模式。
(三)開發建設戰略性場景,實現生態聯動創新領航
建設和開發高價值戰略性場景并提供優質場景供給,建設高質量低空場景數據集,實施低空經濟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的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場景生態建設和跨場景聯動。
政府可以通過戰略性場景牽引、數據底座支撐、示范工程突破、生態體系聯動的路徑,構建全鏈條場景驅動低空創新體系。一方面,重點圍繞應急救援、智慧物流、立體交通等高價值戰略性場景,制定分級分類建設方案,建立動態更新的場景機會清單和能力圖譜,引導企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另一方面,同步建設高質量低空場景數據集,依托區塊鏈技術搭建多源異構的數據共享平臺,構建涵蓋空域管理、飛行器運行和環境感知的標準數據池,為場景開發提供全要素支撐。實施“低空經濟三新應用示范行動”,通過揭榜掛帥、場景保險等機制,在試點城市開展新能源飛行器、數字孿生空管等百項示范工程,形成可復制的場景解決方案。著力推動跨場景生態融合,建立低空經濟創新聯盟,打通“應急救援一醫療運輸”“物流配送一農業植保”等場景的數據接口和業務鏈條,探索“空天地一體化”應用模式,配套場景安全評估和倫理審查機制,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低空經濟創新發展生態。
(四)構建創新發展聯合體,以根技術引領應用躍遷
以低空經濟創新發展聯合體和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為抓手,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健全和完善低空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提升低空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建立低空無人智能創新和智能管控系統,夯實低空產業基礎技術,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示范應用和迭代躍遷,實現創新和應用互促并進。
低空經濟技術創新的系統性提升,需建立多維度協同推進機制,以產業創新聯合體和產教融合平臺為支撐點,推動形成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跨領域創新聯合體,在“十五五”期間布局建設 5~10 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集中突破高精度導航定位、智能集群控制等關鍵根技術,構建完整的技術專利池和標準體系。
在此基礎上,同步深化產教融合機制,依托重點高校建設低空技術研究院,推行“產業教授 + 學術導師”雙軌培養模式,系統開發智能管控模塊,每年定向輸送具備工程化能力的技術人才。在技術轉化層面,建立覆蓋研發全周期的分級認證體系,對通過中期驗證的技術給予場景開放補貼,通過在試點城市劃定特許測試空域,加速新能源動力、自主避障等技術的百萬公里級場景驗證。
配套構建開源技術生態,建立行業級技術共享社區,開放基礎性技術標準和城市三維地理信息數據庫,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共建技術驗證平臺。支持央地合作設立低空技術產業轉化基金,實施首臺套裝備“保費補貼+ 政府采購”組合激勵,依托物流配送、應急救援等高價值場景開展特許經營試點,形成技術場景化應用收益反哺研發投入的良性循環,切實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持續盈利能力。
(五)多元主體共建產業生態,金融賦能產業創新
聚焦低空經濟產業生態,構建“多元共治、全鏈貫通、綠色高質”體系,依托生態聯盟破解技術壁壘,貫通研發應用鏈條,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配套專屬金融工具,深化軍民協同與雙向技術轉化,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創新生態。
針對低空經濟產業生態培育,需要加快構建“多元共治、全鏈貫通、綠色高質”的協同發展體系。一是成立低空經濟產業生態聯盟,編制產業鏈全景圖譜與標準兼容性指南,重點破解飛行器制造、空管系統等領域的技術接口壁壘。二是支持建設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打造共享試驗空域、仿真測試平臺及產業鏈數據中臺,實現研發設計一生產制造一場景應用的全流程數據貫通。探索在京津冀、粵港澳等區域設立融通發展示范區,推行“鏈主企業+ 專精特新 + 科研院所”的創新聯合體模式,建立知識產權組合式授權機制,形成“基礎專利共享、衍生收益分成”的創新激勵體系。三是發揮科技金融賦能作用,配套設立百億元產業母基金,開發“研發貸”“場景險”等專屬金融工具,對概念驗證和中試項目提供風險補償、對成熟技術給予財稅金融梯度支持。強化軍民協同路徑,推動相關單位開放多類低空技術接口,建立雙向技術轉化通道。
(六)提升低空消費信任度,激發激活低空消費藍海
從多樣性和滿意度兩方面入手,多渠道多舉措激發低空經濟需求和市場活力,特別是著重在多樣性和滿意度兩方面雙管齊下,開拓低空消費市場。在企業和行業層面,要細致挖掘人民多樣化需求,讓“低空經濟 + ”進一步滿足其豐富多彩的需求,激發民眾消費熱情和消費意愿。在政府層面,要通過多措并舉引導企業去開拓更多業務范圍,借助多元渠道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在滿意度方面,重點在于提升公眾對于低空經濟的認知度、認可度和接受度。各級政府可以通過新聞報道、綜藝節目、自媒體平臺等方式多維度為民眾提供了解低空經濟的渠道,并可以通過展覽、講座等方式讓民眾近距離接觸無人機、eVTOL等低空經濟載體,進一步加深其認識,推動形成全民參與、共同支持低空技術安全創新、產業培育和場景消費的健康可持續生態。
(尹西明系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與科技協同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濟涵系北京理工大學國際組織創新學院本科生;王新宇系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本科生;王羽系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研究員,低空經濟創新發展聯合體執行主席)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Low-Altitude Economy during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Yin Ximing Zhang JihanWang Xinyu Wang Yu
Abstract: Amid the global wave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as a strategic emerging economic form, is becoming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China'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marks a critical leapfrog stage for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transitioning from regional pilot programs to nationwide scalability. Driven by the deepening of national airspace management reforms, accelerated deployment of new infrastructure, and continue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policies,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is now presented with trip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e release of policy dividends, accelerated technological iteration, and surging market demand.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rends, and strategic policy frameworks of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technologyindustry integration. It further examines its foundational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challenges, proposing strategic insi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highlights that the growth of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not only requires breakthroughs and innovations in cuting-edge technologies but also demands deep integration across scenario applications and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to establish systematic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constructing eficient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is poised to achieve transformative breakthroughs on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jecting new momentum in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Low-altitude Economy; Context-driven Innovation; Technology-industry Integr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