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價”,這個看似簡單的價格戰背后,實則暗藏著合資品牌格局的深度變革。合資品牌的反攻似乎正式打響。
2025年的汽車市場,宛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合資品牌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新年伊始,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別克、凱迪拉克、東風日產、一汽-大眾、廣汽豐田、長安福特、北京現代等合資車企新車上市發布會上的關鍵詞,莫過于“一口價”,引發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去年8月成都車展期間,上汽大眾首先發布限時一口價7.99萬元的途岳新銳Tharu XR車型,拉開“一口價”序幕。2025年,上汽大眾繼續推進一口價策略,如3月10日上市的途昂Pro,限時一口價為26.99萬-31.99萬元;上汽通用也不甘示弱,別克品牌在2025春季發布會上宣布全面推行“一口價”,旗下君威25T超享版一口價10.69萬元;豐田同樣加入了“一口價”的戰局,廣汽豐田在新春開工第一天宣布威蘭達全系一口價12.98萬元起,鋒蘭達全系一口價8.98萬元起……“一口價”,這個看似簡單的價格戰背后,實則暗藏著合資企業格局的深度變革。合資品牌的反攻似乎正式打響。
價格破冰: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出擊
中汽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達到1797萬輛,同比增長23.1%,銷量占有率65.2%。面對中國本土品牌帶來的市場壓力,“一口價”策略似乎成為了合資品牌穩定銷量和市場份額的救命稻草。
一直以來,傳統汽車銷售模式中的議價環節,讓不少消費者頭疼不已。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傳統4S店平均每單議價耗時長達3.2小時,從車型配置、裸車價格到贈品、保險等,繁瑣的談判流程讓消費者身心俱疲。而如今合資品牌推行的“一口價”模式,直接打破了這一局面。
在價格戰的大環境下,“一口價”成為合資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有力武器。當消費者在購車時看到清晰、統一的價格,無需再為價格波動和談判而煩惱,這無疑增加了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和購買意愿。同時,這種統一的價格模式也避免了不同地區、不同經銷商之間的價格差異,讓消費者感受到公平公正,減少了購車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感。
從車企自身角度出發,“一口價”策略在提升其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方面,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中,價格戰是常見的競爭手段,但過度的價格戰往往會導致市場混亂,損害品牌形象。“一口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價格體系,避免了經銷商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通過提供一個合理、穩定的價格,車企向消費者傳遞出誠信、負責的品牌形象,增強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
與此同時,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庫存積壓成為許多車企面臨的難題。通過“一口價”,車企能夠快速清理庫存,回籠資金,為后續的生產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如此前推出“一口價”的昂科威 PLUS和君越,市場銷量得到了明顯提升,去年12月,昂科威家族月銷量突破2萬輛,其中昂科威Plus同比大漲198.2%;君越月銷量突破7000輛,這說明了“一口價”策略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價格戰漩渦與品牌價值困境
但同時,在這場“一口價”的浪潮中,合資品牌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機遇與挑戰交織,共同勾勒出合資品牌未來發展的復雜圖景。
“一口價”策略給合資品牌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利潤空間的壓縮。為了吸引消費者,車企往往需要降低價格,這就導致每輛車的利潤減少。例如大眾汽車集團日前發布的2024年財報指出,中國市場激烈的價格戰對大眾集團造成了明顯影響。中國雖然仍是其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但已不再是“利潤奶牛”。2024年,大眾集團在中國合資企業中獲得的投資收益為17億歐元,同比上一年的26.21億歐元下滑了33.5%,在全球總利潤中的占比不足10%;預計2025年其利潤將進一步下滑至5億-10億歐元,降幅高達40%-70%。
對于部分處于退出中國市場邊緣的合資品牌而言,如采用“一口價”策略后,銷量仍不及預期,其盈利能力將受到嚴重影響,并使得企業在后續的研發、生產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投入受到限制,將加快退出中國市場的步伐。
另外,過度依賴價格策略可能會稀釋品牌價值。品牌價值是企業長期積累的無形資產,它代表著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和認可。如果“一口價”設定過高,可能會讓消費者覺得品牌缺乏誠意,價格不親民,從而降低品牌的吸引力;而如果“一口價”設定過低,又可能會讓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品牌價值產生質疑,認為品牌檔次不高,影響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高端形象。例如,一些原本定位中高端的合資品牌,若一口價策略實施不當,可能會模糊其品牌定位,使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變得混亂。長此以往,品牌價值將受到嚴重損害,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也將逐漸下降。
除此之外,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市場需求、成本、競品價格等因素不斷變化。一口價模式下,車企難以根據實時市場動態及時調整價格。例如,當原材料成本下降或競爭對手推出更具性價比的車型時,合資品牌可能因一口價策略而無法迅速做出價格反應,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同時,當市場需求不如預期時,庫存積壓的風險可能會增加。特別是對于一些換代車型或滯銷車型,庫存積壓可能會導致資金占用成本增加,甚至可能需要車企采取其他更激進的措施來處理庫存,如延長優惠政策、增加促銷活動等,這會進一步影響品牌形象和利潤空間。
整體而言,合資品牌在“一口價”策略及系列應對措施下,雖面臨諸多挑戰,但也展現出積極變革的態勢。從短期來看,“一口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銷量和市場份額,為企業調整和轉型爭取了時間。
從中國市場到世界工廠
但長期來看,對于合資品牌而言,通過本土化策略和合作共贏的模式,更好地利用中國本土的資源和優勢,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將戰略目標從“中國市場”重新定義為“世界工廠”,或許是一條不錯的前進道路。
為了應對價格戰帶來的利潤壓力,合資品牌開始在技術合作、供應鏈本土化等方面進行體系化降本深入變革。如大眾集團在大眾安徽基地,2024年的重心即系統性降本,其將整車平臺成本最多壓縮40%,將開發周期最多縮短30%。同時,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大眾集團調整了產品銷售組合與定價策略,發起了集團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新產品攻勢。其次是技術合作與本地化。在中國,大眾集團與小鵬汽車聯合開發CEA架構的項目將繼續推進,同時組建本地化供應鏈。戰略重組、新技術方面的投入為大眾集團未來發展開拓了更大的空間。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認為,大眾集團目前已經跟上了“中國速度”。
而合資雙方合作共贏的“雙向賦能”效應正在顯現:大眾汽車將在中國開發的智能駕駛技術應用于歐洲車型,中國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快速發展,為大眾提供了豐富的技術實踐經驗和創新思路;本田把雅閣插混版的中國市場反饋納入全球產品迭代體系,實現用戶需求響應速度的快速提升,通過對中國市場用戶反饋的快速收集和分析,本田能夠及時調整全球車型的設計和配置,更好地滿足不同地區消費者的需求……
中汽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總出口量為585.9萬輛。同期,合資品牌在出口方面也成績斐然。其中,悅達起亞出口量近乎翻倍,從8.6萬輛增長到17萬輛;福特中國全年出口近17萬輛,同比增長超60%。2024年合資品牌出口量占中國汽車總出口量的28%,新能源車在合資品牌出口量中的占比達15%。合資品牌通過精準把握海外市場需求,在車型設計、續航里程等方面優化產品,成功拓展了海外市場版圖。
從價格破冰到技術破局,從模式革新到全球突圍,合資品牌的反攻之路充滿挑戰卻又飽含希望。“一口價”策略不是簡單的市場份額爭奪,而是合資品牌對汽車產業話語權的重新定義的第一步;然而“一口價”只是這場深入變革中的“滄海一粟”,最終書寫智能電動時代新傳奇的,是將全球技術儲備與本土創新活力的深度融合者。未來,合資品牌與中國本土品牌的競爭與合作將持續深化,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