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事上的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增強了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回憶起這場勝利,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戰役最高指揮官李宗仁慨然而嘆:若無滕縣之死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臺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川軍122師在師長王銘章指揮下,死守滕縣四晝夜,以重大犧牲奠定了臺兒莊大捷的基礎。
日寇的鐵蹄雖未踏進四川,但四川軍民為抗戰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涌現出許多抗戰英雄。王銘章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1893年,王銘章生于四川新都一個商人家庭。他自幼好學,讀小學時家道中落,父母相繼去世,在叔祖父資助下得以繼續學業。1914年從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他到川軍第一師見習,因表現突出,很快升任排長、連長。
隨后,王銘章在軍閥混戰中屢立戰功,32歲任川軍13師師長,8年后任川陜邊區左縱隊司令。1935年7月,他到峨眉山軍訓團受訓,被授予少將軍銜,畢業后任川軍41軍122師師長。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王銘章率先請纓出川抗日,該師所在的41軍編入22集團軍序列。他專門請下屬主要軍官吃飯,以堅定部下抗日的決心。席間,王銘章舉杯對大家說:我們一起吃國家俸祿多年,國家養兵千日,如今要用兵一時,到那時,你死我亡都不能退卻!
1937年9月12日,122師舉行誓師大會,王銘章慷慨陳詞:今天我們出川抗日,是為挽救國家危亡、為民族生存而戰,愿與諸君共赴時艱,不成功,便成仁。他還號召全體官兵受命不辱,臨難不茍,受傷不退,被俘不屈。
臨行前,王銘章專程回了趟老家交代后事:“此次出征,我很可能為國戰死。如果真的為國而死,這是我的夙愿。”接著,他囑托家人要和睦相處,好好養育兒女,并在遺囑中對家產做了明確安排:余誓當以死報國,將積年薪俸所得,酌以贍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余以建立公益事業。了卻心事后,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抗日征途。
民國以來,四川各路軍閥戰爭不斷,川軍裝備慘得可憐:步槍基本為川造,質量差,不堪用;每師的輕重機槍多則十幾挺,少則幾挺,僅有幾門迫擊炮;戰斗力強的部隊配備大刀,以彌補火力不足。士兵行裝極為單薄,每人僅粗布單衣兩套(褲子為短褲)、綁腿一副、單被一床、小竹席一張、斗笠一頂,赤腳穿草鞋。
22集團軍出川前,曾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申請補充武器裝備,未果。好男兒,保家國,全憑一腔熱血。王銘章帶領頭戴斗笠、身背大刀的袍澤,徒步北出劍門,向著抗日最前線出發。
歷經27天跋涉,122師從四川德陽一步步走到陜西寶雞。隨著戰況變化,22集團軍被劃歸第二戰區戰斗序列。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急電,要求川軍從風陵渡過黃河迅速進入山西。當時,氣溫驟降,前來歡迎的山西民眾見川軍將士赤腳穿草鞋,極為心痛。當地鄉紳組織百姓踴躍捐獻衣物、鞋襪,稍解燃眉之急。
娘子關戰事吃緊,王銘章奉命急速增援。這時,日軍突襲娘子關守軍側后,太原告急,王銘章又率部轉入娘子關西南地區進行阻擊防御,與裝備精良的日寇血戰。因敵我實力過于懸殊,幾場血戰下來,122師損失慘重,但成功掩護了友軍撤退至壽陽。
122師奉命駐扎趙城、洪洞一帶,全師人馬僅余二分之一,兩個旅僅編成6個營。經過短暫休整,王銘章率部反攻平遙,一度收復平遙縣城。
川軍倉促出川,沿途沒有兵站補給,無械彈無糧草無衣履無醫藥,成為名副其實的“四無”部隊。他們屢次向國民政府申請補給,均未得到回應,撤退途中,恰遇晉綏軍的軍火庫,便破門而入,大肆搶掠。
閻錫山極為惱怒,稱川軍是“抗日不足,擾民有余”的“土匪軍”,堅決要求將其調走。軍委會擬將川軍調入程潛第一戰區,程潛對川軍作風有所耳聞,嚴詞拒絕。蔣介石因此大怒:把他們調回去,讓他們回四川稱王稱帝吧。最終,在白崇禧建議下,22集團軍劃入李宗仁第五戰區序列。
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副總司令孫震向李宗仁表示,一、二戰區不要我們,川軍無處容身,報國無門。您此番相助,我們必定感恩戴德,絕對服從命令。
李宗仁撥給川軍500條新槍和一批彈藥,將其作為第五戰區預備隊。出川以來,川軍裝備、人員幾乎未得到任何補充,41軍雖名為兩個師,實則每師只剩一個旅的兵力。因此,全軍上下對李宗仁極為感激。
1938年3月,日軍迅速南下,企圖進攻徐州的門戶臺兒莊。此時,滕縣縣城危在旦夕,一旦有失,徐州難保。李宗仁電令22集團軍:滕縣為津浦路北段要點,關系全局,應竭力死守,以待增援。
3月10日,122師進駐滕縣。王銘章深知這一仗兇多吉少,在民族存亡之際,沉著地向部下表達了死守滕縣的決心:以川軍的薄弱兵力和簡陋裝備擔當保衛徐州第一線的重大任務,力量不足不言而喻。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20年內戰的罪愆。
3日后,王銘章親自巡視滕縣外圍陣地,激勵官兵斗志:要頑強抵抗,勇敢殺敵,我們川軍要打出成績,為四川人民爭光。讓日本人知道我們川軍不是好惹的。
3月15日,在日軍猛攻之下,外圍陣地很快失守。滕縣城內守軍只有10個連和少量警察部隊。為補充兵力,王銘章把后勤人員都派到一線充當戰斗員,他自己也換下筆挺的將軍裝束,身著戰斗服,手提駁殼槍,親臨戰場。
誰都清楚,援軍如果不能迅速到達,僅憑這點兵力,滕縣城防恐怕堅持不了一天。王銘章向集團軍總部建議,出城機動作戰,以待援兵。孫震回電稱:委員長要求我們死守滕縣,等待湯恩伯軍團前來解圍……
身后就是徐州,王銘章深知責任重大,當即下令:死守滕縣,城存與存,城亡與亡。16日上午,日軍5000余人迫近滕縣,以密集炮火轟擊城墻,并派出12架飛機進行轟炸。兩小時內,滕縣共落炮彈3000余發。隨后,日軍步兵在坦克掩護下發動進攻,王銘章指揮守軍拼死反擊,多次打退日軍,但傷亡慘重。
次日凌晨,日軍繼續猛攻,炮彈“密如急雨”。滕縣東、南城墻均被打出多處缺口,日軍蜂擁而入,守軍憑借大刀和手榴彈與敵人死戰。得知城破后,王銘章命人毀掉電臺,親率警衛排到城中心指揮巷戰。下午5時許,王銘章腹部中彈,血流如注。衛兵李少坤立刻用云南白藥為其止血,“但藥迅速被血水沖走,根本止不住,連續倒了3瓶,都灌不進去”。奄奄一息的王銘章說,不要管我,快去打敵人,而后壯烈殉國。之后,滕縣很快失守,戰斗持續至3月18日中午,守軍大部陣亡。
滕縣保衛戰雖以失敗告終,但川軍以劣勢裝備與日軍精銳血戰四晝夜,并予其以重大殺傷,成功遲滯日軍南下,為中國援軍集結贏得了寶貴時間,從而奠定了臺兒莊大捷的基礎。
1938年4月6日,國民政府追授王銘章為陸軍上將。6月2日,王銘章遺體運抵武漢,各界群眾公祭3日。毛澤東派董必武、吳玉章等人參加了公祭,并贈送挽聯:“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8月30日,王銘章靈柩運抵家鄉新都縣。
王銘章殉國后,家人遵其遺愿,以國民政府頒發的國葬費4萬元,加上部分家產及社會捐助,以“銘章”為名開辦了一所中學,校址即現在的四川省重點高中——新都一中。
編輯 蘇睿 / 美編 苑立榮/ 編審 張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