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打工人生活的關鍵詞不再是“卷”或“去曠野躺平”,而是悄悄變成了“養生”。“保溫杯泡枸杞”早已過時,無窮無盡的“健博會”正在上演。
初入“養門”,最需要的是儀式感。中醫市集?去!養生冰美式、枸杞gelato(意大利式冰激凌)、藥膳炸雞?一個不落地打卡!打工人養生主打“古法續命”,市面上的養生招數必須挨個兒試,養生熱點絕對手拿把掐。
坐我對面工位的小伙兒,畢業兩年,醫保卡里的錢就花光了。我尋思:他看著挺壯實,咋老往醫院跑?原來,他的錢都花艾灸上了。公司附近哪有理療館、每個師傅擅長什么項目,他都門兒清。更令人震驚的是,他還總去療養院、泡溫泉,把康復科當成健身房,最近竟琢磨出養生新賽道,去醫院眼科做眼部SPA……
我把他的事例發到朋友圈,本想分享個趣事,結果炸出一大撥養生的“00后”。我妹,4A廣告公司創意文案,熬最狠的夜,養最貴的生。她管晚上11點叫“廣告人的小黃昏”,一邊成宿成宿地拼報告,一邊敷最貴的面膜、吃最新的保健品。枸杞水自不必說,你還能在她抽屜里翻出紅豆薏仁水、黑豆茶、茯苓茶、酸棗仁百合茶、姜花茶、琵琶花茶……小小一個工位被她搞成了實體版《本草綱目》。
一個朋友更夸張,堪稱“當代神農”。脆皮打工人當慣了牛馬,周末只想癱著。他倒好,一到周末就帶上父母遍尋名醫、廣抓中藥,這周拜訪在村里種草藥的李老師,下周去尋神秘傳承人劉師傅,連深山老林里的“大師”也不放過。口服的、擦拭的,甚至需要動刀子的,他都試過,仿佛在商場拆盲盒拆紅眼的我。
時間一久,大家總揶揄他,看著也沒啥變化。他表面上“是、是”地應和著,但周末一到,他的尋醫之旅又會雷打不動地啟程。后來我懂了,有人養寵物,有人買衣服,養生就是他的愛好,也是打工人學會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編輯 蘇睿 / 美編 苑立榮 / 編審 許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