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049(2025)03-0013-13
在國際政治的舞臺上,聲譽(reputation)作為安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戰略互動中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吸引著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在國際沖突與合作中,一個國家的聲譽往往決定了其威的可信度、談判的籌碼和聯盟的穩定性。正如謝林(ThomasSchelling)在《軍備及其影響》中所論述的,聲譽是一種戰略資產,能夠影響對手的預期和行為。作為一個概念工具,聲譽首先在安全研究中有助于解釋國家行為和預測未來行動傾向,是連接過去行為與未來互動的中介要素。其次,行為體的聲譽不僅影響其他行為體對其可信度和可靠性的判斷,還能反映其在危機中的行為模式。再次,聲譽為理解決策過程提供了依據,尤其是在危機中,國家往往會為了維護或提升聲譽而承擔高昂代價(如戰爭或制裁),以保護威鑷能力和盟友關系。最后,聲譽也是分析信號傳遞的關鍵工具,幫助研究者理解國家如何通過行動展示其決心。心理學視角的引人揭示了信號傳遞中的認知和動機偏差,使聲譽成為研究國際政治中錯誤認知與偏差的重要切人點。因此,理解聲譽的形成機制、影響因素和戰略效應,對于把握戰略互動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與早期關注聲譽的重要性相比,冷戰結束以來學術界進一步深人探析聲譽形成的多樣邏輯、聲譽的多維特性以及新空間領域中的聲譽變化等問題。因為聲譽不僅僅簡單地等同于對過去行為的記錄,它更是決策者對特定行為體的信念,而這種信念構成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①隨著研究的深人,學者們逐漸認識到聲譽的多維性和動態性。與此同時,多學科視角的引入和研究方法的創新,聲譽研究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被引入聲譽研究,豐富了對聲譽形成和作用機制的理解。另一方面,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聲譽研究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如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非國家行為體的崛起、網絡空間的興起以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②都將使聲譽研究發生重要變化。
聲譽作為影響戰略互動的重要變量,其獨特意義在于能夠解釋國家行為的一致性及其在多邊互動中的動態影響。與威攝理論主要聚焦于短期威脅的可信度不同,聲譽研究更關注國家在長期關系中如何積累國際社會的信任與認同。這種長期性使得聲譽能夠補充威理論在多邊框架下的不足,同時拓展了對國際規范、合作與沖突的理解。由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國際政治中的聲譽研究進行比較分析。首先,辨析聲譽的核心概念與類型。其次,梳理聲譽研究的學術脈絡,探討研究興起的歷史背景與流變,分析從早期簡單模型到現代復雜理論框架的演進過程。再次,深入探討聲譽研究的理論視角與基本邏輯。最后,聚焦聲譽研究實例,探討在實際進行聲譽研究時需要注意的要點,討論聲譽的理論研究可能的拓展空間,以及在經驗研究中可能涌現的新趨勢和新方法。
一、國際政治中的聲譽:概念辨析與基本類型
1.1聲譽的定義與類型
在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聲譽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卻難以捉摸的概念。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和理論框架出發,對聲譽進行了多種定義和分類,其中既包括基于歷史行為的信念,也包括觀察者的認知判斷。達福等人將聲譽定義為其他國家或領導人對某一國家的持久特征或行為傾向的信念,這些信念通?;谠搰业臍v史行為。③這個定義強調了聲譽的兩個關鍵特征:首先,聲譽是基于過去行為形成的;其次,聲譽具有預測性,能夠影響其他國家對該國未來行為的預期。例如,一個國家如果多次違約,那么它在國際借貸市場上的聲譽就會受到損害,進而影響其獲得新貸款的能力。他們強調聲譽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特征,更是一種關系性的概念,存在于觀察者的認知中。④這強調了聲譽研究中“觀察者視角”的重要性。在對國家聲譽的研究中,林民旺提出了國家聲譽的定義,并且提出崛起國可能獲得修正主義者、機會主義者和融合主義者三種聲譽。王學東從本體論和認識論角度分析了國家聲譽的性質,認為聲譽雖然是觀念性的,但具有客觀實在性。
聲譽可以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其中最常被研究的是決心聲譽和合作聲譽。決心聲譽是指其他國家對一個國家在危機中的決心的信念,即該國家的領導人在危機期間會采取哪些行動來表明他們愿意支付高昂的代價以達到目標。①休斯的研究發現擁有強硬聲譽的國家更不容易受到挑戰,因此決心聲譽可能具有威效果。②
合作聲譽則是指一個國家被認為在國際事務中是否傾向于合作而不是對抗。③蓋辛格和史密斯發現,具有良好合作聲譽的國家更容易在國際談判中取得有利結果,因為其承諾更容易被認為是可信的。④一些學者還關注了盟友間的合作聲譽,將聲譽研究與聯盟政治相結合。湯姆斯則將國家聲譽應用于經濟領域,提出了基于聲譽考察的債務投放合作的理論,探討了國際債務問題中的合作,即投資方基于什么樣的原因愿意借債給相關國家。
1.2聲譽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區分聲譽與可信度、可靠性、形象等相似概念,有助于深化對聲譽概念和內涵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對于分析國際關系動態、制定外交政策以及管理國家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1)聲譽與可信度(Credibility)
聲譽和可信度是國際關系研究中兩個密切相關但又有所區別的核心概念。它們的相似性表現在影響國家行為、依賴歷史表現、能體現觀察者的認知以及具有動態性等方面。然而,這兩個概念在其本質和應用上存在重要差異。首先,聲譽是一個更為廣泛的概念,而可信度更為具體,是指一個國家或領導人會履行其威脅或承諾的可能性,?主要由物質能力、被認為的利益和決心聲譽三個因素組成。③其次,在時間維度上,聲譽通常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反映了一個國家在較長時間內的行為模式,而可信度更多地關注當前情況和未來行動,雖然也受過去行為影響,但更強調當前的利益和能力。最后,聲譽的評估往往更主觀,受觀察者的認知偏見和心理因素影響較大,而可信度的評估雖然也有主觀因素,但通常會結合更多客觀指標,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等。
(2)聲譽與可靠性(Reliability)
可靠性指的是一個行為者履行其承諾和威脅的傾向,這與聲譽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重疊。然而,這兩個概念在范圍、形成機制和評估方式上存在一些重要差異。聲譽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不僅包括可靠性,還包括其他方面,如決心、實力和意圖等。相比之下,可靠性更具體地指向一個國家履行承諾的能力和意愿??死咨R提出的“聲譽網絡”概念拓展了聲譽與可靠性的關系。國家不僅關注直接互動對象的聲譽和可靠性,還會參考該對象與其他國家的互動歷史。這意味著一個國家的可靠性評估可能受到其在更廣泛網絡中行為的影響,而不僅僅是雙邊關系中的表現。
(3)聲譽與形象(Image)
聲譽與形象是兩個經常被混淆但實際上有顯著區別的概念。王建指出,形象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總體印象和地位,它可以受到國家的文化、政治制度、經濟實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①首先,形象通常是一個更為寬泛和多面的概念,涉及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整體認知。聲譽則往往更具體,關注國家在特定類型的行為或互動中的表現。其次,形象的塑造和改變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廣泛的努力。奈(JosephNye)提出的“軟實力”概念就與國家形象的塑造密切相關。②最后,形象和聲譽雖然有所區別,但相互影響。③一個國家的整體形象可能影響其他國家對其特定行為的解讀,從而影響其聲譽的形成。
二、國際政治中的聲譽研究:學術脈絡與流變
其他理論視角,例如杰維斯(RobertJervis)基于認知理論的有限理性研究。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如何通過行為建立和維護其國際聲譽,從而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和決策。
理性選擇理論成為研究聲譽的基礎框架之一。該理論假設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通過計算利益和成本來做出決策。①這一分析為后續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強調了聲譽在塑造國家行為和維護國際秩序中的重要性。杰維斯則強調國家間的互動常常受到認知偏見和信息不對稱的影響,這使得聲譽的建立和維護變得復雜,而且國家也會理性操縱自己的聲譽達到戰略欺騙目的。③杰維斯的研究為聲譽研究引人了心理學視角,豐富了對聲譽的微觀基礎的理解。斯奈德和迪辛進一步探討了聲譽在危機決策中的作用。?他們的研究表明,聲譽不僅影響國家的對外行為,也影響其對他國意圖的解讀。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覺聲譽并不能解釋所有國家和地區的行為,因此開始對聲譽的重要性提出質疑。
2.1聲譽研究興起與發展
國際政治中的聲譽研究起源于冷戰時期對美蘇核對峙的分析。在充滿不確定性和潛在沖突的冷戰時代,學者們開始認識到聲譽在國家行為和國際關系中的關鍵作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作為兩個超級大國,不斷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和對抗。在這一背景下,雙方都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建立和維護自己的國際聲譽,以影響對方的決策和行為。例如,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美國通過堅定的立場和果斷的行動,不僅解決了危機,還提升了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聲譽。
國際政治中的聲譽研究自冷戰時期開始,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理論焦點和代表性學者。
(1)第一波研究:聲譽的重視(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第一波研究強調聲譽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主要基于理性選擇理論框架,同時也包含了
(2)第二波研究:聲譽的質疑(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
隨著冷戰結束,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聲譽研究也有了新的進展。第二波研究主要對聲譽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質疑,這些學者認為,國際行為體不會像人一樣擁有聲譽,過去的行為也不會對當前可信度造成影響。
霍普夫通過研究美國在第三世界的威政策,質疑了聲譽在這些地區的作用。①他發現,在許多情況下,美國的威失敗并不是因為缺乏聲譽,而是因為對當地情況的誤判。這項研究挑戰了聲譽的普遍適用性,強調了理解具體情境的重要性。默瑟提出,國際行為體并不能真正獲得聲譽,觀察者在評估他人的當前可信度時也不依賴于其過去的行為,尤其是受歸因機制影響盟友間是無法形成決心聲譽的。②這一階段的研究對第一波研究中聲譽的重要性提出了重大挑戰,促使學者們重新思考聲譽的形成和影響機制。
(3)第三波研究:聲譽的復興(21世紀初以來)
進人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學科之間交流的廣度與深度也大幅增加。國際關系研究中引人了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論,特別是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見解。聲譽研究也迎來了第三波發展浪潮,這些研究在吸收前人批評的基礎上,重新審視了聲譽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
米洛的兩部作品是這一階段的重要代表作。③她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領導人心理因素,解釋了為什么不同決策者可能對同一國家的聲譽有不同評估以及領導人在國際沖突中的心理因素。她的研究深化了對領導人心理與聲譽管理行為之間關系的理解。
凱特澤的研究雖然聚焦于“決心”,但其對決心的探索對聲譽研究具有重要間接意義。④他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決心不僅是一種行為特征,也是一種心理特質。他的研究揭示了領導人個人特質(如風險偏好和時間偏好)如何影響其在國際沖突中展現決心的方式,而決心的展現方式往往會塑造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聲譽。通過將心理特質與國際決策行為聯系起來,凱特澤的研究為理解聲譽形成提供了微觀行為基礎。
國內學者的研究也在聲譽類型、特性和經驗影響上有所深化。林民旺提出了“修正主義者、機會主義者和融合主義者”三種國家聲譽類型,試圖從動態視角分析崛起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聲譽變化。這種分類不僅從定義和框架層面完善了聲譽的內涵,也為研究崛起國家的行為提供了一個分析工具。此外,王學東從哲學層面探討了聲譽的本質及其作用條件,為聲譽研究提供了哲學基礎。同時,他提出了聲譽在外交政策中發揮作用的條件(如行為體有多重選擇、聲譽可用于預測行為等),為分析聲譽的適用性提供了理論指導。尹繼武通過實證研究揭示了聲譽在崛起國外交中的特殊意義,例如中國通過積極的外交姿態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以此緩解國際社會對其崛起的擔憂,為研究崛起國的外交行為提供了非物質性的視角。③
2.2聲譽研究新趨勢
隨著研究的深人,聲譽研究的視角也不斷拓展。除了傳統的理性選擇和心理學視角,學者們也開始引人行為經濟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理論和方法。例如,廷利和沃爾特使用實驗方法研究了重復博弈對聲譽建立的影響。研究表明,行為者在重復互動中會戰略性地建立聲譽,以影響未來的互動結果。
此外,研究者也開始關注聲譽的多層次性。盧普頓的研究連接了領導人層面和國家層面的聲譽研究,也開拓了領導人更替如何影響國家聲譽的視角。?多層次分析的興起,推動了對國家、領導人和國際組織間聲譽關系的深入探討,為理解聲譽在不同層面間的互動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向。
總的來說,聲譽研究從最初的理性選擇理論框架,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多學科、多方法、多層次的研究領域。這一發展過程不僅反映了學術界對聲譽這一復雜概念理解的深化,也展示了國際關系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盡管對聲譽的重要性仍存在爭議,但學者們已經在理論和方法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三、國際政治中的聲譽:理論視角與影響過程
3.1聲譽研究的理論視角
聲譽研究主要建立在三種研究視角之上:理性主義視角、建構主義視角和心理學視角。這些視角提供了不同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聲譽在國際政治中的形成、作用和影響。
首先,理性主義視角假定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通過計算利益和成本來做出決策。①這一路徑強調聲譽的戰略價值,認為國家會通過有意識地管理其聲譽來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謝林提出,聲譽是一種戰略資產,國家會通過在某些情況下展示決心來建立聲譽,以影響未來的互動。費倫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路,提出了“觀眾成本理論”。②他認為,民主國家的領導人通過公開做出承諾,可以增加不履行承諾的國內政治成本,從而提高承諾的可信度。這一理論解釋了為什么國家有時會選擇公開而非私下做出承諾。在這一視角下,聲譽被視為一種可以通過戰略行為來塑造和管理的資源。國家會權衡維護聲譽的短期成本和長期收益,并據此做出決策。例如,一個國家可能會在一個看似不那么重要的爭端中表現出強硬態度,以建立其在更重要問題上的威慨聲譽。
其次,建構主義視角認為國際關系中的行為體不僅僅是理性的決策者,他們的行為還受到社會結構、規范和身份的影響。③凱克和西金克在其關于國際規范動力學的研究中,進一步闡述了規范如何塑造國家行為和身份。④他們認為,國家遵守某些規范可能是為了獲得或維護特定的聲譽,這種聲譽反過來又會影響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史密特在其著作中探討了國際社會的基本制度如何影響國家的身份和行為。③國家的聲譽不僅僅是其行為的結果,更是其在國際社會中角色和身份的反映。阿德勒(EmanualAdler)和巴內特(Michael Bar-nett)提出的“安全共同體”概念也對理解聲譽形成有重要啟示。他們認為,國家間的共同身份和價值觀可以創造出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互動模式,這種模式會影響國家如何解讀彼此的行為和意圖,從而影響聲譽的形成。?約翰斯頓的研究則聚焦于國際制度如何通過社會化過程影響國家的身份和利益。通過參與國際制度,國家可能會逐漸改變其自我認知和行為模式,這種變化會影響其在國際社會中的聲譽。?綜上所述,建構主義視角強調,聲譽不僅僅是一種戰略資產,更是一種社會現實。國家的身份、角色期望和國際規范都會影響聲譽的形成和解讀。
最后,社會心理學視角在解釋觀察者對國家行為的認知、情緒與信念更新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補充。前述聲譽重要性質疑的研究中,默瑟運用歸因理論推斷出,盟友間是無法形成決心聲譽的,因為其傾向于外群體(out-group)的情境歸因。鑒于此,盟友與對手間的情境與性情歸因方式,是影響觀察者是否形成聲譽的重要心理機制。進而,聲譽推斷過程中其他相關心理要素也有重要影響。首先,觀察者的認知偏差和動機偏差在聲譽推斷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觀念的先驗性使觀察者傾向于將新信息納人既有世界觀,而不是完全根據事實調整信念。①例如,公眾對領導人的外交行為解讀,常常被其既有印象所塑造。其次,情緒在信念形成和更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個體往往更傾向于接受積極信息而非消極信息,這種傾向可能影響領導人對其聲譽的關注程度以及對聲譽相關反饋的處理方式。②例如,領導人在面對情報顧問的反饋時,可能更容易接受那些符合他們自我形象的正面評價,而忽視或弱化負面評價。③此外,觀察者的心理需求,例如避免認知失調的壓力,也可能塑造其對信號的解讀。④例如,赫魯曉夫在古巴導彈危機前將肯尼迪視為軟弱的原因,可能與赫魯曉夫自身的困境有關。他在蘇聯導彈力量相對劣勢的情況下,傾向于相信肯尼迪會作出妥協,以緩解其心理壓力。最后,社會心理學還關注個體差異在聲譽推斷中的作用。研究表明,領導人的人格特質、傾向性以及情緒狀態,會顯著影響他們對聲譽的關注程度及其行為選擇。③例如,自戀型領導人更傾向于維護“面子”,而年齡增長可能降低領導人對聲譽損失的敏感性?。此外,鷹派和鴿派在聲譽關注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前者更擔心因不一致而損害聲譽,而后者更害怕因過度好戰而失去聲譽。?總的來說,社會心理學視角通過對認知偏差、情緒、心理動機以及個體差異的分析,不僅揭示了觀察者如何處理信號及其背后的心理機制,還強調了這些因素如何推動或阻礙聲譽的形成及演變。
3.2聲譽影響國際政治的過程
第一,聲譽是否影響國際政治。一些學者認為聲譽在國際關系中至關重要,因為它能夠影響國家間的互動和信任。例如,謝林提出,通過展示明確的威脅和堅定的意圖,國家可以有效地威對手。杰維斯指出,信號傳遞和誤解的問題是導致國際沖突的重要原因,聲譽具有“粘性”,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另一些學者質疑聲譽的重要性,認為國家更多地依賴當前的能力和利益來做出決策。默瑟對聲譽是否具有普遍影響力提出質疑,認為聲譽的作用在許多情況下被高估,因為決策者往往更關注當前局勢,而非對方過去的行為。唐世平提出的“聲譽崇拜”概念也與傳統“決心聲譽”概念形成了鮮明對比。決心聲譽研究通常認為,決心聲譽是國家威和維持國際地位的重要工具,而“聲譽崇拜”則從心理學視角指出,國家可能因高估聲譽價值而采取激進行動,導致不必要的沖突升級,揭示了國家對決心聲譽過度關注可能帶來的負面后果。①
隨著研究的發展進程,學者們又重新審視了聲譽的作用,認為聲譽在特定情境下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當國家需要展示決心或合作意愿時。②薩托利提出了一個關于國際爭端中溝通的理論,強調了建立誠實溝通聲譽的長期好處,以及這如何影響未來的國際互動。③她進一步詳細分析了國家如何通過建立誠實溝通的信譽來增強其威的可信度,強調了在和平時期建立外交信譽的重要性,以及這如何影響未來沖突中的威效果。①尹繼武在實證中驗證了聲譽是國家用來預測和解釋其他國家未來行為的重要依據,中國在外交政策中表達誠意信號,部分目的是建立和維護良好的國際聲譽。
第二,信號傳遞的作用。理性選擇理論認為,昂貴的信號(如軍事動員)可以有效地傳達決心。③例如,費倫提出的“自縛雙手”概念指出,國家在傳遞決心時,會通過承擔高昂的成本來增強其威脅的可信度。?然而,心理學視角強調信號在傳遞過程中的認知偏見和誤解。杰維斯指出,國家間的誤解和誤判是導致國際沖突的重要原因。個體在處理信息時會受到已有信念和期望的影響,從而影響對信息的解讀。麥克德莫特(RoseMcDermott)的研究表明,情緒狀態如恐懼和憤怒可以顯著影響個體對風險和信息的處理,導致過度反應或錯誤判斷。③
第三,決心展示的中介。理性選擇理論強調通過高成本行為來展示決心,因為低成本行為可能被認為是不可信的。這種理論假設,國家通過昂貴的信號(如軍事動員)來傳達其決心,從而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心理學視角則關注領導人個人特質和國內政治壓力對決心展示的影響。例如,凱特澤提出的“決心”概念,認為決心不僅僅是國家的行為,還涉及國家領導人展示決心的方式。他的研究揭示了領導人特質、國內政治壓力和國際環境如何共同作用,影響決心的傳遞和解讀。米洛通過實證研究展示了領導人的個人特質和國內政治環境如何影響決心的展示和聲譽的形成。麥克馬納斯探討了國家領導人如何通過聲明來表達決心,以及這些聲明如何在國際沖突中獲得可信度,分析了影響決心聲明可信度的多個因素,包括國內政治環境和領導人特征等。②
四、國際政治中的聲譽研究:應用實例與操作方法
4.1 動態聲譽的理論研究
杰克遜在著作《競爭對手的聲譽:美朝關系中的強制與可信度》中,提出了一個基于聲譽邏輯的國家間互動模式框架 一國過去的言語和行為,影響其他國家對其未來的預期。①這個框架不僅豐富了學術界對聲譽動態的理解,還為實際的外交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
首先,作者區分了聲譽(reputation)和可信度(credibility)兩個概念。聲譽爭論的焦點在于可信度是否以及何時是聲譽的函數。在危機情境下,杰克遜強調,一國的威脅、信號和行動會對對手國家的認知產生深遠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限于當前危機,還會延伸到未來的危機中。例如,在某一地區危機中,一個大國的行動不僅影響對手國家對當前局勢的判斷,還會影響對手國家對未來該大國行為的預期。②這種長期影響突顯了聲譽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
杰克遜的研究詳細討論了聲譽研究中的兩種主要類型:決心聲譽(reputationforresolve)與誠實聲譽(reputationforhonesty)。這兩種觀點雖然都關注國家行為對其國際形象的影響,但它們的側重點和推論卻有顯著差異。決心聲譽理論主要關注一個國家在面對挑戰時表現出的堅定性和意志力。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一個國家如果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出退讓或妥協,將會增加未來遭受侵略的風險。其邏輯基礎在于,當一個國家選擇退讓時,它向潛在的挑戰者傳遞了一個信號:使用武力或施加壓力的成本是較低的,甚至可能是微不足道的。這種認知會鼓勵其他國家在未來采取更加激進或挑的行為。誠實聲譽理論則將焦點放在了國家行為的一致性上,而非行為的具體內容。誠實聲譽理論認為,影響一個國家可信度的關鍵因素是其言行是否一致,而不是其采取的具體行動是強硬還是溫和。顯然這兩種理論觀點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
為了解決這一理論矛盾,杰克遜的聲譽框架重新整合了這兩種類型的聲譽,考慮了國家行為的歷史模式及其對未來互動的影響。具體來說:如果A國有對B國退讓的歷史,那么B國會相信A國的威脅,但未來B國會更傾向于挑戰A國;如果A國有對B國虛張聲勢的歷史,那么B國不會相信A國的威脅,未來B國也會更傾向于挑戰A國;如果A國有對B國堅定立場的歷史,那么B國則會相信A國的威脅,但未來B國不會傾向于挑戰A國。這個綜合框架試圖捕捉國際關系中聲譽動態的復雜性,它不僅考慮了國家過去行為的性質(退讓、虛張聲勢或堅定),還考慮了這些行為對未來互動的雙重影響:一方面是對威脅可信度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對未來挑戰傾向的影響。③

此外,作者還提到了兩種競爭性解釋:第一種是當下算計論(currentcalculustheory),是實施威脅的物質能力和所涉國家利益的函數,認為只有當力量平衡有利于威脅國家并且重大安全利益受到威脅時,威脅才是可信的④;第二種是恒定算計論(constantcalculustheory),可以追溯到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理論,認為敵對國家的威脅總是可信的,因為聲譽并不存在。作者對比了自己的理論框架與這兩種競爭性假設,說明了當兩個國家具體互動時,比較動態聲譽理論和其他理論的解釋力。

作者選取了美國與其對手在危機中互動的系列案例對上述理論進行檢驗。得出了在競爭條件下,虛張聲勢會削弱威脅的可信度,而誠實信號則可以保持可信度的結論。①雖然退讓是誠實信號,會增強退讓一方未來的可信度,但同時會形成優柔寡斷的聲譽,使其他國家在未來更有可能發起挑戰,
動態聲譽理論在問題提出、理論生成和案例研究等方面,帶來了一些啟示與思考。第一,從特定經驗現象出發提出問題。在探討不對稱競爭中弱國挑戰強國的原因,以及危機反復發生的機制時,作者通過聚焦于具體的歷史現象,成功解答了一些現有理論難以解釋的實證難題,②不僅能夠彌補現有理論的不足,還為新的理論框架提供了堅實的實證基礎,更準確地捕捉國際關系的復雜動態。第二,將聲譽作為自變量,探究聲譽如何對戰略行為產生影響。通過設定不同的預設條件(如一國的退讓、虛張聲勢或堅定立場),成功地將難以量化的聲譽概念轉化為可操作和可測量的變量。這種方法不僅使得研究更加系統化和科學化,還為探討非物質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將已有解釋納入理論框架。當下算計論認為當且僅當它們有足夠的權力支持并服務于明確的利益時,威脅才是可信的。但恒定算計論認為對手的威脅幾乎總是可信的。兩種理論都提出了有利于威脅被認為可信的條件,但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單一地解釋威脅可信度。③動態聲譽理論將威脅是否可信的兩種影響因素都納入理論框架。通過引人條件性因素,將既有的對立的理論邏輯整合在一個理論框架下的方式,將對研究者有所啟發。第四,在案例研究中比較各類理論的解釋力。每個案例都包含了歷史背景、地緣政治背景、雙方反應和理論分析等多個維度,并嘗試用競爭性假說來解釋同一歷史現象。這種全面而深人的案例分析不僅驗證了作者提出的理論框架的獨特性和有效性,還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分析視角。
4.2 國際政治中聲譽研究的方法要點
在應用聲譽概念進行國際關系研究時,研究者需要注意以下四個關鍵要點:
第一,明確界定“聲譽”概念。聲譽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包括決心聲譽、誠實聲譽、能力聲譽等不同方面。研究者必須清晰地闡明所關注的聲譽類型,并提供明確的操作化定義。并通過具體的指標來衡量,如過去危機中的表現、軍事行動的果斷程度等。
第二,充分考慮歷史語境對聲譽形成和影響的重要性。聲譽并非憑空產生,而是植根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地緣政治環境和文化因素之中。因此,研究者需要深人分析相關國家或行為體的互動歷史、地區特征和文化傳統。此外,研究者還應該關注重大歷史事件對國家聲譽的塑造作用,如何在長期互動中積累和改變,以及不同歷史階段聲譽的作用是否存在差異
第三,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據研究問題和可獲得的數據來選擇合適的方法,或采用混合方法以獲得更全面的理解。定性方法(如案例研究、過程追蹤)可以深人探討聲譽形成和影響的具體機制,定量方法(如統計分析、實驗研究)則可以檢驗聲譽影響的普遍性和規律性。例如,研究者可以通過深人的案例研究來分析某個國家在特定危機中如何維護或重建其聲譽。
第四,采用動態視角分析聲譽的變化。聲譽不是靜態的,而是隨時間和事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研究者應該關注聲譽如何隨時間推移而變化,以及不同事件如何影響聲譽的形成和轉變。例如,可以研究一個國家的聲譽如何在多次國際危機中演變,或者某個重大事件(如重大軍事行動或外交政策調整)如何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國際聲譽。這種動態分析可以揭示聲譽演變的規律,為預測未來國際關系走向提供依據。
動中的重要因素。聲譽研究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解釋國家行為的長期性。聲譽研究強調國家行為的歷史延續性及其對未來互動的影響。通過理解聲譽,國際關系理論能夠更好地解釋為何國家在某些情況下堅持兌現承諾或維持威脅。其次,聲譽研究對威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在解決“可信度問題”上。聲譽良好的國家更容易被認為是愿意兌現承諾或實施威脅的,從而增強了其威的有效性。最后,國際關系研究長期以來以物質因素為主導(如軍事、經濟等),聲譽研究使學者們更加關注非物質因素在國家行為中的作用。它促使學者們認識到,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不僅僅取決于其物質力量,還包括其在外交承諾、國際信任和威攝能力等方面的聲譽積累。這拓展了國際關系理論的研究范疇,使其能夠更全面地解釋國家間的互動邏輯。
盡管聲譽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認可,但仍存在一些爭議,例如對于聲譽的重要性,有學者認為聲譽的實際作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國際環境和內部政策的雙重制約。再如,對聲譽的形成也有不同的理論解釋,默瑟提出了決心聲譽形成的歸因理論,認為其形成必須建立在性情歸因,而不是情境歸因之上。①唐世平則認為,僅靠簡單的心理歸因并不能很好的解釋其互動性,決心聲譽無法形成的根本理由在于國際無政府狀態的結構特征。②
聲譽研究的復雜性和多面性也為學者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空間,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聲譽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展望。
首先,明確聲譽議題的學科定位與邏輯鏈條至關重要。聲譽在國際沖突與合作中的作用機制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需要更精確地定位聲譽在不同國際互動環節中的具體作用,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預測聲譽的戰略效應。唐世平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路,他
五結語
聲譽是安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戰略互將聲譽視為影響國家決心可信性的因子之一,并探討了聲譽與其他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杰維斯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了聲譽議題的知識樹,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系統的理論框架。①這些對既有知識的梳理和整合,對于研究者掌握理論譜系的脈絡主線,進而進行理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的研究可以在這些基礎上,進一步探索聲譽在不同類型的國際互動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如在危機談判、軍事威、經濟制裁等場景中,聲譽如何影響決策者的行為以及其他國家如何對其行為進行反應。
其次,應用新方法是提煉新假說的重要路徑。實驗法作為國際政治心理學的主流研究工具之一,為聲譽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②前沿研究主要采取了兩類實驗方法邏輯:一是模擬精英決策環境,二是探索大眾認知方式。這些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夠在控制條件下觀察聲譽因素的影響,從而提出和驗證新的理論假說
再次,推進聲譽研究的類型區分與邏輯辨析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F有研究已經識別出多種類型的聲譽,如決心聲譽、誠實聲譽、能力聲譽等。③然而,這些不同類型聲譽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相對重要性仍需進一步探討。未來的研究可以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更細致地區分不同類型的聲譽,明確它們的定義和測量方法;二是探討不同類型聲譽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轉化機制;三是研究不同類型聲譽在不同國際關系情境中的相對重要性。通過這些研究,可以構建更加精細和有解釋力的聲譽解釋框架。
最后,探索新興領域的研究是推動聲譽研究發展的重要路徑。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國際關系的變化,聲譽研究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其中,網絡空間中的聲譽和決心研究是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領域。在網絡時代,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在虛擬空間中的行為和聲譽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在網絡空間中建立和維護聲譽,網絡行為如何影響現實世界中的聲譽,以及網絡空間中的聲譽如何影響國家間的互動,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綜上所述,聲譽研究在國際關系學科中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明確學科定位、應用新方法、推進類型區分、深化心理學視角、探索新興領域等方式,研究者可以不斷推動聲譽研究的發展,提升對國際政治中這一重要非物質性因素的理解。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深入理解聲譽的作用機制將有助于各國更好地制定外交政策,維護國家利益,同時促進國際社會的穩定與和平。
責任編輯 鄧文科
Abstract:Reputation is a crucial concept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and a keyfactor in strategic interactions.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ecurity studies, reputation shapes a state's deterrence credibility and commitment reliability, and influences bargaining power in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alliance relationships.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reputation traces back to the Cold War era and has evolved. There are the distinct phases including an initial emphasis on its importance, subsequent skepticism, and a recent resurgence. Reputation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various types, including reputations for resolve, reputations for cooperation, as wellas state and leader's reputations. Contemporary scholarship ha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dynamic nature and historical dependence of reputation-how it is accumulated, altered,and afected by exogenous shocks over time.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on reputation have incorporated insights from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enhancing their explanatory power and ad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non-material factor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By examin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reputation and integrating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the research on reputation offers critical theoretical insights to strategic bargaining among states and even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Key words:reputation; deterrence; credibility; resolve; strategic interact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