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假期旅游業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假期5天全國國內出游3.14億人次,同比增長6.4%;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0%。總體看來,“五一”假期呈現出一些新特征,彰顯了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成效。
在大眾旅游時代,旅游需求從低層次向高品質和多樣化轉變,由側重觀光游覽向兼顧文化、教育、運動和康養等多重功能轉變,旅游休閑偏好和出游規律發生深刻變化。
“五一”期間,以興文石海地質研學游、黎平肇興“八寨一山”徒步游、廊坊溫泉康養游為代表的研學、體育和康養旅游新產品快速發展。在數字經濟、低空經濟發展等國家戰略背景下,旅游活動不再局限于傳統景區,個性化旅游需求催生復合型旅游消費場景,以《夢回圓明園》VR數字文化體驗、蜀南竹海低空觀光游、閬中古城嘉陵江水上游為代表的旅游新場景層出不窮。5月1日晚,非洲利比里亞社聯隊與遼寧東港草莓隊在貴州榕江“村超”球場展開角逐,以“村BA”“村超”“村晚”為代表的基層文化體育活動釋放巨大旅游吸引力,游客既是演員又是觀眾,“跟著賽事去旅行”成為時尚。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打造老少同樂、家庭友好的全齡友好型旅游環境成為旅游精細化服務的重要方向,郴州莽山圍繞“全齡友好”完善無障礙旅游設施,構建充滿活力的旅游景區新圖景。“五一”期間,各地以機關單位免費開放、地鐵延時運營、景區門票減免等為抓手提升服務質量,四川宜賓推出“免費吃面、免費品酒、免費充電”的硬核“寵客”服務,體現了旅游業作為新時代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的本質。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背景下,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遺產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活起來”了。餐飲、住宿、購物等旅游要素與文化融合,從標準化旅游服務升級為特色文化體驗活動。旅游項目通過創意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嵌入文創、劇場、展覽、特色書店、運動健身、文化主題餐飲等新產品新業態,實現文體旅商融合發展。
2019年以來,中央決定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等五大國家文化公園,集中打造中華文明重要標志和文化旅游重要載體,遵義會議會址、固陽秦長城、北京通州大運河、黃河乾坤灣、馬鞍山采石磯等國家文化公園標志性項目已成假日熱門景區。安徽凌家灘、山西陶寺、陜西統萬城、甘肅大地灣、河南鄭州商城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五一”期間迎來游客高峰,凸顯了游客的文化自信,創新了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和有效利用方式。
今年“五一”期間“博物館熱”持續,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等通過延長開放時間、優化服務流程、引入智慧化管理、推出沉浸式體驗等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優化游客的假期參觀體驗。全國各地推出戲劇、音樂、舞蹈等系列精品文藝演出,國家京劇院“春之聲”演出季、蘇州“首屆中國戲劇經典保留劇目展演季”、蘭州“煙火蘭州·黃河風情”群眾文藝展演、安徽“百場黃梅唱響百家景區”等好戲連臺上演,“跟著演出去旅行”成為新時尚。
“十四五”時期以來,在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的戰略背景下,全國掀起了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熱潮。各地以文化和旅游部《世界級旅游景區工作指引》《世界級旅游度假區工作指引》為指導,努力構建世界一流的旅游吸引力、旅游產業體系、旅游知名度和游客滿意度,創建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旅游名片。
今年“五一”期間,我國入境旅游市場迎來顯著增長,各地通過簽證便利化、文化體驗升級、跨境支付優化、特色線路開發等措施,吸引大量國際游客。北京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莫高窟、長城、麗江古城等具備世界遺產資源的5A級旅游景區對入境游客產生強勁旅游吸引力。近期全國優化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政策,入境游客的購物體驗顯著提升。以武漢“長江甲板聲浪派對”為代表的沉浸式文化體驗活動在全國各地涌現,標志著入境旅游產品的全面升級。
(作者系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