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保存華南高等教育火種,以國立中山大學為代表的華南高校相繼內遷至韶關、梅州、云浮等地,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時,在風雨如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內遷華南高校教師群體努力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始終堅持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為國家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與此同時,內遷華南高校教師在物質生活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仍然認識到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性,想方設法拓寬對外交流渠道,積極參與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對接彼時國際學術前沿,有力地推動戰(zhàn)時我國高校對外學術交流的極大發(fā)展。目前,關于華南高校內遷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華南高校內遷辦學實踐與特征、內遷的歷史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以及內遷高校的個案研究等[1][2][3][4],對于華南高校在內遷時開展的對外學術交流所涉較少。內遷華南高校在中國大學辦學最為艱難的戰(zhàn)爭期間,深度參與和見證了國際學術交流,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學術外交作出積極貢獻。通過梳理抗戰(zhàn)時期內遷華南高校的對外學術交流脈絡,集中展現(xiàn)內遷華南高校中外學術交流的特征及其成效,以期發(fā)生在抗戰(zhàn)時期的這一段重要的內遷華南高校與中外學術交流活動得以彰顯,為當今我國高校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提供啟示和借鑒。
一、內遷華南高校中外學術文化交流的時代背景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日軍為了掐斷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并徹底摧毀中國,“轟炸破壞,亦以高等教育機關為主要之目標”[5],其目標區(qū)域“北至平津,南至廣州,東至上海,西至內地江西,各地學校校產、校舍及圖書儀器等設備,付諸一炬者為數(shù)甚大”[6]。自1937年8月開始,華南重鎮(zhèn)廣州連續(xù)14個月被日軍狂轟濫炸,以國立中山大學為代表的華南高校成為日軍屢次空炸的主要目標,學校師生傷亡和基礎設施損失十分慘重,華南高等教育面臨著被日軍摧毀之危險。為延續(xù)華南教育文脈,保存民族復興力量,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廣東文理學院等10余所華南高校開啟了在抗日救亡中被動選擇與主動應對的教育自救行動,先后輾轉遷徙至韶關、梅州、云浮等地辦學。
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華南高校內遷在抗戰(zhàn)形勢變化、地理環(huán)境限制、國民政府實施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下明顯體現(xiàn)出空間位移和時間階段性的特征。從空間位移來看,這次華南高校內遷總體呈現(xiàn)出由廣州淪陷區(qū)向四面輻射的橢圓形狀,西至云南、廣西,南至香港、澳門,北至韶關,東至梅州。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廣東高校主要集中在廣州地區(qū),在廣東省國民政府、國民黨省黨部、第四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等機構內遷后,西南的內陸地區(qū)以及粵北、粵東偏遠地區(qū)成為這些高校內遷的主要目的地。從時間跨度來看,全面抗戰(zhàn)時期日軍一直在擴大侵略,高校的內遷行動已無形中被迫常態(tài)化,只是因戰(zhàn)爭局勢松緊呈現(xiàn)階段性的集中內遷或分散內遷的局面,自1938年10月至1945年秋華南高校內遷出現(xiàn)了三次高潮。1938年10月,廣州淪陷,華南高校出現(xiàn)了第一次內遷高潮,部分高校西遷往云南澄江和廣西梧州、滕縣一帶,另有部分高校南遷至香港、澳門。1940年8月滇西戰(zhàn)事臨近至1941年香港淪陷的一年多時間里,外遷省外和境外的許多高校相繼遷回局勢相對趨于穩(wěn)定的粵北戰(zhàn)時省會韶關以及附近的曲江、樂昌等地,這是華南高校內遷的第二次高潮。第三次內遷高潮發(fā)生在1944年前后,日軍攻占韶關并打通粵漢鐵路,遷移至此的一些高校主體再次向粵東遷移,另一些則往西邊遷移至連縣、仁化、羅定等地。
日本侵華戰(zhàn)爭給華南高校帶來深重災難,但高校以暫時的教育資源轉移或戰(zhàn)略性放棄為主要形式,保存了華南地區(qū)“讀書的種子”,給華南高等教育的戰(zhàn)時避難和日后恢復爭取了時間、贏得了喘息機會,使華南高等教育和華南文脈沒有因戰(zhàn)爭而中綴。各內遷華南高校在戰(zhàn)爭中雖偏居一隅,但卻為廣大師生提供了教與學以及科研的庇護空間,提供了中外學術交流與發(fā)展的良好氛圍和土壤,積聚了如王亞南、吳尚時、楊成志、鄧植儀、梁伯強等經(jīng)濟、文哲、史地、醫(yī)學領域的大師級學者,也由此催生了連接中外學者并輻射至海外的一批創(chuàng)新成果。這些學者及其成果在中國近代的中外學術交流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對近代中國學術發(fā)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內遷華南高校與中外學術交流的 特征
盡管抗戰(zhàn)時期內憂外患的艱難時勢對內遷華南高校的對外學術交流工作造成諸多不良影響,但它們的交流活動并未因此而終止,而是在顛沛流離、經(jīng)費緊缺的環(huán)境下繼續(xù)開展。總體上看,這時期的中外學術交流活動鮮明地凸現(xiàn)出以下四個特征:多樣性、互動性、選擇性和政治性。
(一)交流的多樣性內遷華南高校中外學術交流的多樣性,主要體現(xiàn)在交流的方式與內容上。(1)交換學術刊物與受贈書刊。抗戰(zhàn)時期華南高校在積極復辦和創(chuàng)辦學術刊物的同時,設法與國外學術機構交換學術刊物,以便交流與分享前沿學術信息,如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就編輯出版了一些定期學術刊物與國外學術機構進行交換[7]。除了交換學術刊物外,華南高校也接受國際學界的捐贈,如私立嶺南大學于1939年接受檀香山夏威夷大學圖書館贈書共五箱。[8(2)譯介國外學者論著。華南高校十分關注國外學術動態(tài),積極翻譯并刊發(fā)國外知名學者的學術成果,如國立中山大學吳尚時翻譯了著名地理學家M·巴臺爾和馬東男的論著,及時引介了國外地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3)出國學術考察。華南高校通過國外學術考察活動,獲取較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進而了解國外學術前沿進展,如國立中山大學楊成志獲教育部選派赴美學術進修,對人類科學、黑人、印第安人和華僑等項自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考察。(4)選派師生留學或實習。選派師生留學或實習也是華南高校進行中外學術交流的重要方式,如私立嶺南大學與美國大學關系密切,表現(xiàn)突出的師生均可赴美國留學,畢業(yè)生中成績最優(yōu)良者可前往國外工廠實習。(5)邀請國外學者講學。邀請國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不僅能拓寬師生國際學術視野,還能增強國際合作意識,因而成為高校常態(tài)性的學術交流手段,如英國都倫大學雷威克、英國文化科學訪華團李約瑟、美國國立科學院葛德石等受邀為國立中山大學各院系做講座,所講主題豐富多樣,涵蓋諸多學科專業(yè),極大地滿足了各專業(yè)學生的求知需求。內遷華南高校中外學術交流的內容涉及文學、哲學、歷史、政治、地理、數(shù)學等學科,表現(xiàn)形式可謂多種多樣,呈現(xiàn)出深層次、高水平的特點。豐厚的學術交流不僅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以滋補華南高校自身的文化血脈,而且也為推動后續(xù)高校中外學術交流的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交流的互動性
內遷華南高校中外學術交流的互動性,主要是指交流的雙向性:既“走出去”又“引進來”,形成了內外學術交流的良性互動。1940年8月,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聘任待遇暫行規(guī)程》,其中第十五條規(guī)定:“教授連續(xù)在校服務七年成績卓著者,得離校考察或研究半年或一年”9]。同年9月,國立中山大學也隨之發(fā)布類似政策《國立中山大學關于專任教授離校考察或研究頒發(fā)的布告》,規(guī)定“凡教授連續(xù)在校服務七年并成績卓著者,有離校考察、進修或研究半年或一年的機會”10]。因此,該校陸續(xù)有符合條件的教授或副教授帶薪出國進修或考察[\"],利用國外豐富的學術資源開展學術研究,從而增長自身學識和提高自己的教學與科研水平。1941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國立專科以上學校教授休假進修辦法》并通令各高校遵薦休假進修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朱之謙、楊成志、侯過等5名教授被薦入選教育部休假進修教授名單,其中楊成志由教育部選派赴美國各省及印第安人分布地從事美國同化開化研究。12」此外,華南高校師生也可以通過自費、獲取獎學金或受外國友人資助等方式出國留學,如國立中山大學文科研究所學生雷鏡鎏自費留學美國研究人類氏族科學[13],私立嶺南大學教師馮秉銓、李兆強、高兆蘭均領取哈佛大學、米西根大學獎學金并赴校留學研究無線電學、歷史學和物理學。[14]在華南高校師生逐步走出國門的同時,國外學術文化引進來也得到華南高校的重視。國外知名學者受邀來華南高校講學,如英國賈慧宜、雷威克,美國葛德石等為華南高校學生講演戰(zhàn)時英美大學生之生活與思想、英文作文法、英國詩學、地理系與地質系之新發(fā)展、中國在航空時代之地位等報告,英國文化考察專員蒲樂道還專門赴國立中山大學進行文化合作。15」華南高校教師群體中有不少留學歸國的學子,如楊遵儀、石兆棠、盧鶴發(fā)、胡世華等教授,他們以華南教育為歸國第一站,給華南高校學生帶來了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的思想文化,以教育的方式投身抗戰(zhàn),對華南高等教育的學術交流發(fā)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內遷華南高校與國外學術交流的路徑是一個雙向的、動態(tài)的、互動的過程,它們不是一味地被動接收國外學術文化,而是主動走出去與國際學術界進行互動,在與國外專家學者對話交流的過程中積極汲取國外的新思想和新觀點。
(三)交流的選擇性
內遷華南高校對外學術交流的對象隨戰(zhàn)勢發(fā)生轉變,最終形成以英美等同盟國為主的交流新格局。中日兩國之間的交流是古已有之,但近代日本崛起后侵略中國,致使兩國關系陷人極不正常的狀態(tài),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也由此中斷。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世界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中、英、美等國結成反法西斯同盟。英、美等同盟國除了對華實施軍事和經(jīng)濟援助外,還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援華活動,形成了以派遣留學生、互換教授與交換學術資料為主體的文化交流局面。[6抗戰(zhàn)期間華南高校的對外學術交流主要是在盟國間進行,彼時英美國家已成為華南高校對外學術交流的主陣地,如私立嶺南大學7名教師于1939年赴美留學,植物學教授容啟東1944年受邀赴美講學(后因拒絕到中訓團受訓而放棄出國)。國立中山大學和私立嶺南大學在1937-1943年間赴英美留學的學生分別有42人和35人。[17華南高校留學生主要集中于英美兩國,其留學國家的選擇也與學術中心變遷息息相關,美國學術革命使其在“1930年代后迅速崛起,取代德國成為世界高教與科研中心”18],不但涌現(xiàn)出許多知名學府,擁有一大批杰出的學者教授,而且學校設施先進、圖書設備齊全。此外,美國在經(jīng)濟與軍事上處于領先優(yōu)勢,其資本國力較為強大,因此,戰(zhàn)時赴美成為華南高校師生的首選。英國在經(jīng)濟上雖有衰落,但培根的科學方法觀、牛頓的地心吸力學說、達爾文的種源論等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仍然吸引著華南高校師生遠渡重洋求學。抗戰(zhàn)的爆發(fā),嚴重影響了華南高校對外學術交流的正常發(fā)展,使華南高校的對外學術交流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即只選擇向英美國家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借鑒“他山之石”巧琢“己身之玉”,為華南高校學術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續(xù)航的強勁動力。
(四)交流的政治性
內遷華南高校對外學術交流的政治性,主要是指交流的功能突出政治性特征。抗戰(zhàn)時期華南高校與英美國家的學術交流不只是單純學術文化方面的互動,而是伴隨著國家利益的需要展開的。中國因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及其背后潛藏的巨大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利益,成為英美國家爭相“拉攏”的對象。因此,英國文化委員會、美國國務院文化關系司啟動對華文化援助計劃,分別選派李約瑟、葛德石赴華從事文化交流活動,李約瑟于1943年訪問考察了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和東吳大學,葛德石于1944年訪問考察了國立中山大學。由于兩者均屬國家政府資助派遣,因此他們的文化交流活動有著抹不掉的政治烙印。尤其是葛德石訪華的主要任務是與中國的教育機構、文化機構、學術機構甚至政治機構密切聯(lián)絡并建立良好關系,而且這些關系應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為加強政治理念傳播的目標而服務。19]由此可見,葛德石來華南高校講學實際上是借機宣傳美國政治理念。這種冠名為“互惠性”的學術文化交流模式將對華文化交往的重心直接上升為國家使命,轉向對外輸出代表國家意志的文化價值觀,無疑是一種國家性質的政府行為。正所謂弱國無外交,在學術文化交流中,戰(zhàn)時中美兩國屬于非對等國家行為體,美國是先進的一方,具有主動的、進攻性的特征,目的為改造對方使其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中國是落后的一方,具有被動的、防衛(wèi)性的特征,目的為尋求擺脫困境、振衰起頹的出路。面對這場中外學術文化交流的新格局,中國在與美國的學術文化交往中,始終處于從屬地位。彼時中美學術交流已提升到官方化的層面,具有強烈而嚴峻的政治性質,一切都以實現(xiàn)國家利益為首要任務。
三、內遷華南高校與中外學術交流的成效
抗戰(zhàn)時期內遷華南高校在遷移過程中開展的中外學術交流活動維系了華南高等教育對外交流合作的紐帶,不但在戰(zhàn)亂狀態(tài)中促進華南高校教師提升自身專業(yè)化水平,助力他們更好地投入本專業(yè)領域潛心鉆研學問,而且促使華南高校學術跟上國際學術發(fā)展步伐,獲取國際學術前沿熱點。此外,教師的學術交流成果能夠直接或間接地促進高校和社會的發(fā)展。
(一)以交流為翼,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深化教師專業(yè)領域研究
內遷華南高校教師大多數(shù)是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立足于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自覺扛起學術報國和文化傳承的責任,利用出國進修的機會大量汲取西方的先進思想、理論和經(jīng)驗,深人拓寬自己的學術視野,同時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研究自身專業(yè)領域,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和科研成果產出。如1943年赴美學術進修的楊成志,在與美國優(yōu)秀人類學家的交往中深受影響,其在回憶中提到“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館長韋斯勒讓我在那里進行了三個月的研究,給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條件”,“我還同有名的人類學家克魯伯和羅威一起合影”[20],“我以紐約自然博物院人類學部為調研重點,參加了人類學界座談會,訪問了大學人類民族科學的教研人員,注意了人類學界主辦的各種性質的文化人類學、民族學、語言、考古、民俗、社會、心理、地理學專刊”[21]。這種深度的學術思想自由的交流和碰撞使楊成志取得了許多高質量科研成果。他在進修期間先后在國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語言科學在中國》《臺灣人民》和《廣西部族》等論文,在早期國際學術(尤其是人類學、民族學)交流中起到了良好的溝通作用。楊成志回國后融貫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風格,不但撰寫和發(fā)表了許多重要論著,如《種族平等的科學基礎(訪美觀感之一)》《美國印第安人考察》《當代美國人類學的動向》等,而且還翻譯了現(xiàn)代人類學泰斗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主任鮑亞士教授的著作《人類學與現(xiàn)代學》,提出運用人類學的觀點,對種族是否純粹、平等的問題,文化和教育等現(xiàn)代生活中的許多重要問題予以新的估量和批判。內遷華南高校教師赴國外訪學的經(jīng)歷,使他們身更為廣闊的專業(yè)領域,讓他們通過走訪交流、實地考察、座談研討等形式,在學術視野、研究角度等方面有效地拓展了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二)以交流為窗,促進學術與國際接軌,接觸學術前沿陣地
內遷華南高校教師在抗戰(zhàn)時期國際學術交流日益困難的情況下,仍注重對國外專業(yè)理論的引進、學習和反思,譯介并傳播大量的專業(yè)著作對高校乃至我國學術界與國際學術前沿接軌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如國立中山大學吳尚時于1940年翻譯國際地理學界備受推崇的M·巴臺爾的專著《江河之水文》,這是在我國翻譯出版的第一部水文地理學的專著,至今仍被視為水文地理學的經(jīng)典。[22]他在國立中山大學屢屢遷徙逃避戰(zhàn)火的數(shù)年間(1939-1944年),與羅開富、羅來興等翻譯法國地理學家馬東男的《自然地理學》,共46萬字[23],其中《石灰?guī)r地形》《冰川地形》和《自然地理學·氣候篇》相繼發(fā)表或出版,彌補了我國近代地理學相關領域的不足。這些譯介著作涵蓋了水文、地形和氣候等歐美地理學思想內容,歐美地理學新知識、新思想、新觀點的引入為內遷華南高校師生開展地理科學實踐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彼時吳尚時關注馬東男和布朗夏爾涉及各種地貌形態(tài)的塑造過程和影響因素的復雜作用的論戰(zhàn),深人廣泛閱讀和了解論戰(zhàn)雙方的大量著作和論文,對地理學有了更深刻的領悟和廣博融會的見解,在地理學領域取得了許多重量級成果。如他用英法文撰寫的許多涉及地形學、水文地理、區(qū)域地理的論文皆流布海外,與何大章合著的粵省第一部氣候專論《廣東省之氣候》(1944年)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哈佛大學圖書館所收藏和保存[24],而他本人也斐聲海外,不僅在美國地理學界享有很高聲譽,被美國《地理學者傳記研究》列為世界性地理學家[25],甚至在法國亦受到不少人推崇。除此之外,吳尚時亦想方設法邀請外國學者到訪介紹西方地理學發(fā)展狀況。他于1944年致函美國訪華代表團的葛德石,促成美國訪華代表團抵達坪石進行學術交流。葛德石(曾任國際地理聯(lián)合會主席)受邀指導理學院地理研究,在學院做了題為《地理學與地質學之新發(fā)展》和《中國在航空時代之地位》等學術報告,并參觀地理系和兩廣地質調查所。[26]在葛德石訪學交流過程中,吳尚時贈送他文集一冊,內有《南岳之地形》《坪石紅盆地》《粵北侵蝕面及橫谷》《粵北紅色巖系》等論文。[27]內遷華南高校教師博聞強記,通曉英、法、德等多種語言,一直致力于中西交流工作。他們在從事論著的同時,翻譯西方名著,不但讓自己的科研成果“走出去”,也把國外前沿內容“引進來”,對近代高校學術對外交流與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
(三)以交流為橋,服務學校和社會,拓寬專業(yè)研究價值
內遷華南高校薈聚了一大批具有深厚社會科學理論功底和扎實社會實地研究經(jīng)驗的知名學者,他們不僅在課堂上傳授西方理論及方法,還將這些理論和方法與中國國情和現(xiàn)實社會相結合,積極地推動學校與社會的變革和進步。如王亞南(和郭大力)系統(tǒng)翻譯出版西方經(jīng)濟學和馬克思《資本論》等著作之后,來到國立中山大學(1940-1944年)的講臺上向廣大青年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研究成果以課程形式直接惠及學生。他在《中國經(jīng)濟史》《經(jīng)濟思想史》和《高等經(jīng)濟學》三門課程中運用《資本論》的基本觀點講述中國經(jīng)濟問題,深受學生的熱烈歡迎,連設在湖南省南部(靠近坪石)的農學院農業(yè)經(jīng)濟系的學生也前來聽講。[28]以王亞南為中心的華南高校師生在坪石時期的國立中山大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的學術社群,并創(chuàng)辦了《經(jīng)濟科學》雜志,“內容豐富,言論精警,極得經(jīng)濟學界人士之歡迎”[29]。由此可見,高校是對外學術交流的直接受益對象,教師的專業(yè)領域得以發(fā)展,其科研的進步對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大有裸益。此外,內遷華南高校教師的學術交流成果為社會不同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作出重要貢獻,實現(xiàn)了對外學術交流的社會價值。王亞南學術生涯的代表作一《中國經(jīng)濟原論》是在國立中山大學進行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產物,在書中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采用《資本論》的結構、體系和范疇,對舊中國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深刻揭露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部的諸多矛盾。這部被學界譽為“中國式的《資本論》”科學系統(tǒng)地論證了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觀點,正確解答了彼時經(jīng)濟學界和歷史學界兩大陣地論戰(zhàn)中提出的舊中國社會性質問題。1943年,李約瑟訪問國立中山大學時與王亞南兩度長談,并在臨分手時提出“中國官僚政治”這個問題,要王亞南從歷史與社會方面作扼要的解釋。31」這番交流促使王亞南涉足中國官僚政治領域,并撰寫出《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初版后三十多年仍屢次在國內外再版和重印,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人。他“這種把地主經(jīng)濟封建生產方式作為一個整體,從經(jīng)濟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思想等幾個方面,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宏觀與微觀結合的研究,來解釋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長期爭論的‘停滯發(fā)展’問題,被稱為是‘對30年代以來討論’的小結,這在解放前的中國經(jīng)濟史學界是一個突出的科學研究成果,它的理論貢獻具有深遠意義,并為國際史學界所矚目”[32]抗戰(zhàn)時期內遷華南高校教師的對外學術交流活動不僅對學校有直接的增益作用,還以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為出發(fā)點,真正彰顯了學術科研的社會價值。
四、小結
抗戰(zhàn)時期的華南高校內遷,是一場保衛(wèi)華南高等教育命脈的大遷移。在國內外環(huán)境均復雜多變的形勢下,內遷華南高校教師群體在顛沛流離中努力適應相對落后的環(huán)境,以積極態(tài)度展開形式多樣、影響廣泛的對外學術交流活動,以堅忍不拔的學術精神和艱苦卓絕的付出創(chuàng)造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專著和譯著,有力地推動戰(zhàn)時高校學術及中國學術的向前發(fā)展。內遷華南高校在戰(zhàn)時的中外學術交流不僅發(fā)揮著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提升教師學術素養(yǎng)的作用,而且在戰(zhàn)亂中依然建立了與國際學術界的良性互動,使我國學術能夠接觸國際學術界的前沿成果。此外,教師在實現(xiàn)自身學術成長與專業(yè)發(fā)展的同時亦反哺高校和社會,不僅使高校教學與科研事業(yè)有所進步,而且以學術交流研究成果經(jīng)世濟民、回報社會。
參考文獻:
[1]廖益,張玉龍,童順平.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內遷華南高校在粵北的辦學實踐及其特征[J].高教探索,2022(1) :115-121.
[2]童順平,張玉龍.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內遷華南高校歷史地位探[J].南方論刊,2023(4):46-48.
[3]陳文林.抗戰(zhàn)時期高校內遷韶關對粵北社會發(fā)展的影響[J].韶關學院學報,2021(7):1-4.
[4]王麗.抗戰(zhàn)時期內遷韶關高校的黨建工作——以坪石時期的中山大學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2022(2):16-20.
[5]顧毓秀.抗戰(zhàn)以來我國文化教育之損失[J].時事月報,1938(5):34.
[6]張在軍.西北聯(lián)大[N].青島日報,2018一02-23.
[7][11]呂雅璐.抗戰(zhàn)烽火中的中山大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209,212.
[8][14]廣東省檔案館.嶺南大學歷史檔案文獻選編(1937-1945)[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2:133,154.
[9]宋恩榮,章咸.中華民國教育法規(guī)選編(1912-1949)[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691.
[10]中山大學檔案館.國立中山大學關于專任教授離校考察或研究辦法的布告[B].關聯(lián)號:020-009-0013-053.
[12]朱師遜.教育部核定三十二年度休假進修教授[J].高等教育季刊,1943(4):162-163.
[13]中山大學檔案館.國立中山大學關于雷鏡鎏擬赴美國自費留學的呈[B].關聯(lián)號: 020-002- 0425-096.
[15]梁山,李堅,張克謨.中山大學校史(1924-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10.
[16]行政院新聞局.國際文化合作[M].南京:行政院新聞局出版發(fā)行,1947:3-9.
[17]楊莉.全面抗戰(zhàn)時期出國留學生群體特征之轉變——基于戰(zhàn)時留學生數(shù)據(jù)庫的比較分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2(3):71-83.
[18]陳果夫.中國教育改革之途徑[M].南京:正中書局,1944:21.
[19]朱艷美,張藜.1940年代美國葛德石來華使命與歷史作用的探析—兼與李約瑟來華的比較研究[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9(4):457-467.
[20][21]劉昭瑞.楊成志自述(代前言)[Z].//楊成志文集[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272,3.
[22][23][27]司徒尚紀.吳尚時[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123,126,136.
[24]司徒尚紀.吳尚時與近代地理學在華南[J].嶺南文史,1992(1):29-33.
[25][26]張雷.葛德石與中國近代地理學[J]地理學報,2009(10):1077-1092.
[28]陳其人,王亞南在中山大學及其百科全書[J].中國經(jīng)濟問題,2009(3):66-80.
[29]經(jīng)濟科學創(chuàng)刊號出版[N].國立中山大學日報,1942-02-18.
[30]林堅.王亞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壯麗人生[J].中國高等教育,2021(20):10-12.
[31]張興國,張興祥.王亞南兩部論著與“李約瑟難題”[N].北京日報,2004-04-19.
[32]王亞南.王亞南文集(第一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4.
(責任編輯 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