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遞增,“就業難”問題備受社會關注。在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當下,如何構建精準的就業服務機制,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成為應用型高校就業工作的關鍵課題。本文以新質生產力為背景,剖析應用型高校就業育人工作的現存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創新路徑,旨在為高校就業育人提供有益參考,助力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一、新質生產力應用型高校就業育人的價值內涵與現實意義
(一)價值內涵
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浪潮中,應用型高校就業育人工作聚焦于培養學生與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相適配的知識技能體系。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學生通過系統學習機器學習算法、深度學習框架等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數據處理、模型訓練等實踐技能,能夠精準對接人工智能相關崗位需求。與傳統教育模式培養的學生相比,他們在就業市場中更具競爭優勢,更易進入字節跳動、百度等對人工智能技術要求較高的企業。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創新,這要求高校在就業育人過程中高度重視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高校可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創新創業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其創新能力,進而增強就業競爭力。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催生出諸多新興職業,如區塊鏈工程師、基因編輯技術員、虛擬現實設計師等。應用型高校就業育人能夠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這些新興職業,并為其提供進入相應職業領域所需的知識技能培訓。同時,新質生產力也促使傳統職業發生深刻變革,應用型高校就業育人可幫助學生把握這些職業動態變化,培養跨學科知識與綜合素養,為學生的職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機。高校可依據新質生產力的需求,靈活調整專業設置、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創新改進教學方法。當高校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輸送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時,其社會聲譽也將顯著提升。
(二)現實意義
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對具備新知識、新技術、新能力的人才需求極為迫切。應用型高校借助新質生產力賦能就業育人,緊密結合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為相關產業輸送大量合格的應用型人才,能夠有效緩解人才短缺的困境。
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日益嚴苛。應用型高校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等措施,確保學生具備新質生產力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鑒于新質生產力創新迭代迅速的特點,在就業育人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與應用能力,有助于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當產業環境和技術發生變化時,他們能夠迅速適應新的工作要求。例如,在生物技術領域,基因編輯技術不斷更新,接受新質生產力理念和相關技能培訓的學生,能夠及時跟進學習新的基因編輯工具和方法,在職業發展中保持競爭力,實現從初級生物技術人員向高級研發人員的持續成長。
二、當前應用型高校就業育人存在的不足
(一)理念狹隘,缺乏協同性
部分應用型高校對就業育人的理解存在偏差,將其簡單等同于就業指導,工作重點僅局限于畢業生求職技巧培訓和就業信息提供,忽視了就業育人是貫穿學生整個大學生涯的系統性工程。在大一、大二階段,職業規劃教育開展不足,導致學生對未來職業方向缺乏清晰認知。
高校內部各部門在就業育人工作中協同合作不夠緊密。教學部門往往更關注課程教學和學術研究,對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的課程改革積極性不高;學生管理部門側重于學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在將就業觀念融入學生日常管理方面缺乏主動性;就業指導部門雖負責就業相關工作,但缺乏與其他部門的有效溝通機制,難以形成就業育人工作合力。
(二)課程內容不完善,教學方法單一
就業市場瞬息萬變,新職業不斷涌現,傳統職業要求也在持續更新。然而,部分應用型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內容更新滯后,仍以傳統職業領域為主,對區塊鏈工程師、大數據分析師、電競運營等新興職業涉及較少,導致課程時效性差,學生對新興職業的認知和準備不足。此外,課程針對性不強,未能充分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和需求。
(三)師資隊伍建設滯后,培訓體系不完善
部分就業指導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和專業的職業咨詢背景。在講解求職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如企業招聘流程、不同行業用人標準時,由于缺乏親身體驗,難以給出準確實用的建議。同時,學校對就業指導教師的培訓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培訓體系,教師無法及時學習最新的就業政策、市場動態和教學方法,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四)校企合作層次淺,穩定性差
許多應用型高校雖與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但部分實習崗位質量有待提高。一些企業將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安排學生從事數據錄入、文件整理等簡單輔助性工作,學生難以接觸企業核心業務和關鍵技術,無法有效提升專業技能。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實習基地建設和企業宣講會等方面,而深度合作形式,如訂單式培養、產學研聯合創新等開展得不夠廣泛。
校企合作還易受企業經營狀況、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當企業經營困難或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可能會減少甚至終止與高校的合作。例如,某行業出現經濟下行趨勢時,該行業企業可能取消與高校簽訂的實習協議或人才培養計劃,給學生實習和就業安排帶來不利影響。
三、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就業育人的路徑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契合新質生產力需求
在專業設置方面,應用型高校應緊密跟蹤新質生產力涉及的產業領域,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方面,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如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高校可開設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或在車輛工程專業中增設新能源汽車方向的課程模塊。
在課程體系方面,增加跨學科課程至關重要。新質生產力往往需要多學科知識融合,以智能制造為例,課程內容除傳統機械工程知識外,還應融入計算機科學、自動化技術、材料科學等相關內容,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注重課程內容更新。新質生產力相關技術更新換代迅速,高校應將最新技術成果和行業動態納入課程。如在大數據專業課程中,及時更新數據挖掘算法、大數據可視化工具等內容,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涵蓋實驗課程、實習基地實習、企業項目實踐、學科競賽等。以虛擬現實(VR)技術專業為例,高校可與VR企業合作建立實驗室,讓學生在實驗室內進行內容創作、設備調試等實驗操作,或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參與實際項目開發,如為房地產企業制作看房應用程序。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虛擬現實設計競賽等學科競賽,通過競賽提升實踐創新能力。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新質生產力素養
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引進具有新質生產力相關行業經驗的教師,如為區塊鏈專業引進在區塊鏈技術研發公司工作過的工程師,他們能將實際開發經驗和行業應用案例帶入課堂。同時,注重本校教師培養,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培訓和學術研討會。組織教師參加人工智能領域培訓,學習最新深度學習算法、人工智能倫理等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建立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制度。安排教師到新質生產力相關企業掛職鍛煉,時間為半年至一年。如讓電子信息專業教師到半導體芯片制造企業掛職,深入了解芯片制造工藝、生產流程管理等實際工作內容,以便回校后更好地指導學生。
打造跨學科教師團隊。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就業育人需要跨學科知識支持。以基因編輯技術為例,需要生物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教師共同合作。通過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共同開展課程設計、教學研究和實踐指導。生物學教師講解基因編輯原理,化學教師介紹基因編輯過程中的化學試劑和反應,計算機科學教師教授基因編輯相關的數據分析和軟件工具。
(三)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就業育人渠道
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開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合作。高校和企業可聯合開展科研項目,共同攻克新質生產力領域的技術難題。如高校和新能源企業合作開展高效太陽能電池研發項目,高校提供科研人才和實驗室資源,企業提供資金和應用場景,學生參與項目研究,既能提高科研能力,又能增強對企業實際需求的了解。
推行現代學徒制。企業技術骨干和高校教師共同擔任學生導師,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到企業進行實踐操作,跟隨企業導師學習實際工作技能。以數控加工專業為例,企業導師在車間現場指導學生操作數控機床,傳授數控編程技巧和加工工藝優化方法,使學生在實踐中成長為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術人才。
拓展校企合作范圍。打破地域限制,與國內外新質生產力發展前沿地區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對于人工智能專業,高校可與硅谷的人工智能企業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理念。同時拓寬合作行業領域,不僅與傳統制造業企業合作,還與新興的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等企業開展合作。如與數字創意企業合作,培養數字內容創作、數字營銷等方面的人才。
(四)完善就業服務平臺,精準對接新質生產力崗位
整合與優化就業信息。高校就業服務平臺應加強對新質生產力領域就業信息的收集和整合,與行業協會、專業招聘網站、新質生產力企業等建立廣泛信息合作渠道,以獲取全面的招聘信息。如與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合作,及時獲取聯盟內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按照專業、崗位類型、技術要求等進行精準分類,方便學生查找。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就業信息推送,通過分析學生專業、學習成績、實踐經歷、興趣愛好等數據,推送符合其個人特點的就業崗位。對于計算機專業且在軟件開發方向有較多實踐經驗的學生,平臺推送軟件工程師、算法開發員等相關崗位信息。
加強就業指導與跟蹤服務。開展針對新質生產力崗位的求職技巧培訓,新質生產力崗位對求職者創新能力、跨學科知識運用能力要求較高,就業指導課程應加強這些方面的培訓。在面試技巧培訓中,增加如何展示自己的跨學科項目經驗、創新思維成果等內容。
建立畢業生就業跟蹤服務機制。對進入新質生產力領域工作的畢業生進行長期跟蹤,了解他們在工作中的發展情況、崗位需求變化等,為學校調整就業育人策略提供參考。如通過跟蹤發現,某生物制藥企業對畢業生的藥物研發數據分析能力有更高要求,學校可針對性地加強相關課程的教學。
結語: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實現高質量就業相輔相成、相互依托。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應用型高校的教育模式和就業育人策略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機遇。各應用型院校應不斷創新和完善教育策略,培養更多適應未來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從而為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