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Valu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LIANG Chen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Province,264Oo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thedigital transformationof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incolleges,and discusses its value,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improving teaching effciency, expanding resource space,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moting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However, it is currently faced with dilemmas such as the botteneck of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the limitation of teachers' profesional abilityand the dilemmas of students'adaptability.To this end,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and advancement of teachingabilityand technology,and cultivating students'digital literacyare proposed,aiming to help collge physical education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wave and cultivate well-rounded sports talen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Digital transformation; Value dilemma;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在當今時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將高質量發展確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戰略任務,為各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與行動導向[1]。于教育領域而言,這一戰略任務的意義尤為深遠,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調。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教育改革的總體方向,將建立高質量教育體系置于核心地位。在這一體系構建中,加速智能學校建設以及推進智慧教育一體化進程,以促進體育教育發展,成為重要舉措。這不僅體現了對體育教育在整體教育格局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更彰顯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體育教育質量的決心[2]。
在此宏觀背景下,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核心在于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對教育模式、方法及流程進行重塑。從理論層面剖析,這一轉作者簡介:梁?。?992一),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籃球。
型借助數字工具,致力于實現教育模式的根本性變革與升級。傳統以教室和紙質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正逐步向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模式轉變。這種轉變涉及教學資源的數字化整合、教學互動方式的多元化拓展以及教學評價體系的精準化構建等多個方面。
當前,我國體育教育數字化轉型正處于深度探索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為體育教育帶來了教學資源豐富化、教學方法多樣化等機遇;另一方面,也面臨著技術基礎設施不完善、教育者理念更新滯后及受教育者適應困難等挑戰。鑒于此,本研究圍繞高校體育教育轉型的實際情況展開深入探究。通過系統分析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全面梳理并總結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經驗,力求探索出一條與體育教育特點相契合且能夠滿足其發展需求的創新路徑。這不僅有助于推動高校體育教育在數字化浪潮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對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體育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高校體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價值
1.1提升教學效率與精準度
從教學管理的宏觀視角來看,高校體育教學數字化轉型在提升教學效率與精準度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借助先進的教學管理軟件,高校能夠對體育課程安排、學生選課信息以及教師教學評價等關鍵要素進行高效整合與深度分析。在課程編排中,通過綜合考量場地資源的有限性、學生年級與專業的多元分布以及教師專長的差異化特點,運用復雜算法實現多因素的優化組合,從而減少排課沖突,提高場地與師資的利用率。例如,智能排課系統可根據各體育項目對場地的特殊要求、學生的課程時間分布以及教師的專業技能優勢,自動生成科學合理的課程表,確保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同時,對學生學習進度與成績的數字化跟蹤,構建了動態、精準的教學反饋機制。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挖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模式、知識掌握程度及技能提升趨勢,及時發現教學中的潛在問題。若發現某一班級學生在某項運動技能掌握上存在普遍困難,教師可迅速調整教學策略,針對性地增加練習次數、優化教學方法或提供額外輔導資源,以確保達成教學目標。
1.2拓展教學資源與空間
在教學資源整合與優化方面,數字化轉型為高校體育教學開啟了資源共享的新紀元,極大地拓展了教學資源的廣度與深度。網絡平臺作為數字化資源的匯聚地,整合了國內外海量的體育教學資源。經典的體育賽事視頻成為戰術分析教學的寶貴素材;前沿的運動訓練科研成果轉化的教學課件,則將最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方法引人課堂,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這一變革打破了傳統教學資源局限于校內教材與教師個人經驗的格局。
以浙江海洋大學引入國際知名健身教練的線上體能訓練課程為例[3],該課程憑借國際化的訓練理念與多樣化的訓練方法,為學生提供了多元的學習視角。通過學習不同風格的體能訓練模式,學生不僅拓寬了視野,更深入理解了體能訓練的科學性與趣味性。這種資源的拓展使學生接觸到全球領先的體育教學理念與方法,促進了知識的跨文化交流與融合,豐富了教學內容的結構層次,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體育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1.3 創新體育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創新方面,數字化技術為高校體育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機遇,推動教學方法實現了質的飛躍。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使一些在傳統教學環境下難以開展的高難度、高風險或受場地器材限制的體育項目得以在虛擬環境中安全、高效地開展教學。例如,通過構建虛擬滑雪場景,借助虛擬現實設備,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不同雪道與復雜氣候條件下的滑行體驗,反復練習技巧,不受地理與季節因素的制約。這種沉浸式的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
并且,智能教學輔助設備如運動手環、姿態糾正儀等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實現了教學過程從傳統的單向傳授向互動式、個性化精準指導的轉變。運動手環實時監測學生的運動數據,包括心率、運動軌跡、運動強度等關鍵指標,為教師提供了客觀、準確的學生運動狀態信息。姿態糾正儀則通過高精度傳感器,及時捕捉學生的動作姿態,并與標準動作模型進行對比,為學生提供即時的動作糾正建議。這種基于實時數據反饋的教學模式,能夠根據每個學生的獨特需求和實際表現,量身定制教學方案,使教學更加精準、有效,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1.4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從學生學習體驗與全面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數字化轉型為高校體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個性化成長。在線學習平臺作為數字化學習的核心載體,為學生提供了隨時隨地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的便捷通道。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與需求,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對瑜伽感興趣的學生能夠在眾多瑜伽課程中,依據自身的身體條件、學習目標以及興趣偏好,精準選擇不同流派、不同難度級別的課程進行深度學習,實現學習路徑的個性化定制。
同時,數字化學習社區與互動平臺的蓬勃發展,打破了學習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為學生與教師、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搭建了廣闊的橋梁。在這些平臺上,學生可以分享學習心得、交流訓練經驗,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創新思維與學習動力。例如,學生在學習籃球戰術時,可在互動平臺上與同學討論不同戰術的應用場景、優缺點,共同分析比賽案例,從而加深對籃球戰術的理解與掌握。此外,通過參與團隊項目的線上討論與協作,學生能夠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與社交能力,提升溝通協調能力與領導才能。這種全方位的發展助力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實現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提升,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體育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2高校體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困境
2.1基礎設施技術瓶頸
在教育領域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高校必須建立強大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框架,包括提供寬帶網絡、計算機設備、教學平臺,并整合5G技術和各種數字工具[4]。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是高校體育教學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當前,終端設備有舒適度和性能方面的局限,在使用該設備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體驗感。盡管5G技術作為通信領域的重要基石已逐步得到推廣,但其實際應用仍處在探索的初級階段,亟須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同時,高校體育教學所依賴的數字設備在計算處理能力和數據存儲容量方面尚有提升空間,以滿足大規模用戶并發使用需求以及實現精確的數據采集。展望未來,這些設備需具備在數字空間內同時支撐萬名用戶的能力,確保能夠準確記錄學生的體育活動數據,并在網絡負載增大時依然保持連接的流暢性。此外,數字技術在體育運動的物理與虛擬領域之間的融合面臨著嚴峻挑戰,尤其是多維度建模技術的缺失,成為跨時空維度應用發展的瓶頸。另外,對于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或學校而言,由于設施和技術條件的限制,難以有效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教學,進而阻礙了高校體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2.2 教師專業能力有限
在高校體育課程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教師的數字專業素養和教學風格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5]。然而,這些因素往往成為實現數字化轉型的主要障礙,其根源可以歸結為個人技能、態度以及教育體系內的系統性限制。
首先,教師數字專業素養不高。部分教師缺乏對數字技術的有效掌握,難以將數字工具和平臺融入日常教學。一些教師對新技術的采用持保留態度,不愿意改變現有的教學方式。沒有充分認識到終身學習和技能更新的必要性,導致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其次,教學風格與數字化轉型存在沖突。許多教師習慣于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方法,強調教師主導和學生被動接受。然而,數字化轉型要求轉向更加引導性、促進性和互動性的教學模式,即一種開放、靈活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這種轉變對于習慣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最后,教師存在心理障礙。面對數字化帶來的教育變革,教師可能會感到不安和困惑,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新的教學方法,或無法滿足學生及學校的期望。這種心理障礙會阻礙他們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影響教學實踐的有效性。
2.3 學生適應能力挑戰
數字賦能理念的實施要求學生掌握一定技能并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以便更好地適應數字化學習環境與方式[。然而,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部分學生可能對數字技術缺乏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習慣成為其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理解內容、積極參與及取得學術成果的關鍵因素。
第一,就學生的接受能力而言,在推進數字轉型的過程中,學生的接受水平至關重要。部分學生可能對數字技術不夠熟悉或操作不熟練,面對全新的學習環境和工具時會感到陌生。特別是在數字鴻溝背景下,學生接觸多樣化學習資源與方式時,需具備強大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然而,一些學生可能會因數字鴻溝和技術障礙而難以有效篩選數字學習資源,進而可能導致學生對數字化學習方式失去信心,并對在線學習平臺和工具產生抵觸情緒。
第二,就學生的學習習慣而言,許多學生習慣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師主導、課堂互動及面對面的學習交流。相比之下,數字化學習倡導更多獨立、個性化的學習機會,要求學生展現出更高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協作性。這種學習模式的轉變可能使學生在適應數字化學習時遇到困難,進而影響其學習體驗和學術成果。與傳統學習方式相比,學生可能會認為數字化學習的效果不如預期。
3高校體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對策
3.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在當代數字化環境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加快高校體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途徑。通過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高??梢誀I造更有利的數字教育環境,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全面提升。
第一,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高校應優先加大對網絡基礎設施的投資。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基礎,穩定的網絡和充足的帶寬對于支持師生的在線活動至關重要,包括教學、學習和交流。高校可以通過增加網絡傳輸設備的數量和提高其質量,提升網絡連接體驗,確保教學過程不受網絡延遲和技術故障的影響。
第二,提供充分的計算設備支持。數字化轉型要求師生能夠無障礙地使用計算設備進行教學和學習。
為此,學校應為計算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提供足夠支持。高校可以增撥資源用于采購和維護這些計算設備,以滿足數字化學習的需求。
第三,強化外部合作。高校還可以通過與外部實體(如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技術公司和專業組織)的合作來推動基礎設施發展計劃。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使高校能夠借鑒成功經驗,加快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目標。
3.2教學能力與技術融合共進
高校體育教學的數字化轉型需要整合優勢,以提升教育的整體價值。數字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促進了教師與數字工具之間協作共同體的建立,從而推動了人機協同教育的發展。
第一,支持個性化教學。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教師提供精準教材識別、科學教學方法及協作式教學支持,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偏好實施個性化教學。通過大數據分析,全面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行為,從而定制教學路徑。
第二,深化數字工具與體育教育融合。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對體育人才需求的增加,數字工具與體育教育的深度融合變得至關重要。應加強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特點的課程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創造靈活且適應性強的學習環境。
第三,推動多樣化教學模式。探索精準教學、情境教學、協作學習和混合教學等新模式,豐富教育方式。例如,情境教學讓學生在模擬環境中練習技能,協作學習促進學生間的互動,混合教學結合線上線下資源,提供更靈活的學習體驗。
第四,提升教師數字教學能力。培養具備精英教學、培訓和研究能力的教師隊伍,提升其數字教學能力,推動人機協同教育的發展,高效培養高素質體育人才。
3.3學生數字素養培育
在高校體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學生作為核心受眾,其數字素養的培育以及學習習慣的重塑直接關系到數字化教學的成效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數字素養培育方面,高校應構建一套系統且全面的數字素養教育體系。開設專門的數字技術應用課程,課程內容應廣泛涵蓋基礎數字工具的操作技能,如熟練使用常見的體育數據記錄軟件、運動分析應用等;掌握數據處理與分析方法,包括數據的收集整理、統計分析以及從海量數據中提煉有價值的信息;同時,高度重視信息安全防范知識的傳授,確保學生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能夠安全、合法地獲取與運用信息。例如,教導學生如何運用運動數據分析軟件評估自身訓練效果,以及如何在多元數字平臺中篩選優質體育學習資源。
在學習習慣的引導上,助力學生構建適應性學習策略至關重要。鼓勵學生利用數字化平臺自主規劃學習,根據自身運動水平與目標設定學習進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線上體育學習社區,在互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與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組織線上體育項目研討小組,讓學生在其中分享訓練心得、探討競賽策略,通過思想碰撞提升學習效果。
4結語
在我國教育持續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已成為關鍵環節。這一變革不僅深刻影響著學生的體質健康與全面發展,而且作為提升教育質量、培育現代復合型人才的關鍵驅動力,其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加速推進高校體育的數字化轉型,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促進身心健康、掌握現代社會成功所必需的綜合技能體系的堅實基礎。這一過程不僅代表著技術層面的顯著進步,更象征著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的根本性革新,為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參考文獻
[1王艷如.基于二十大精神的體育事業發展與等位要素的關系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29):4-7.
[2]潘飛洋,陳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背景下我國高校線上體育教學回顧與展望[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中國班迪協會,廣東省體能協會.第十屆中國體能訓練科學大會論文集(上).太原理工大學體育學院,2023:402-407.
[3]魏汝領,刁學慧,劉宇晨.數字賦能海洋智慧體育創新教學與實踐研究——以浙江海洋大學為例[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4,41(4):87-93.
[4]徐滎,邵海亭,蒲畢文.數字化賦能大學體育高質量發展內涵、困境及路徑[J].高教探索,2024(4):117-121.
[5]宋時佳,曹旭,韓春濤.教育數字化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數字化路徑探索[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4,43(6):142-144.
[6]張宇超,薛筱茜,張一帆,等.AI助力的數字化教育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4(5):118-122.
[7]陳麗,沈輝,吳畏.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數字化現狀與建設路徑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