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Pathways of Ethnic Fitness Aerobics in Northwest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e, Sports,and Tourism
LI Weixuan1GUO Wei2* 1.GraduateDepartment,Xi'anPhysicalEducation University;2.InternationalExchangeCenter,Xi'anPhysical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ShaanxiProvince,71o399 China
[Abstract] Inthecontext ofthedeep integrationofculture,sports,and tourismethnicfitnessaerobics inthe northwest China,as thecrystallzation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thnic culture and sports fitness,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enges for development.This study deeply analyzes the pathways for itsspread and development, andsystematicallexplores theinteral driving mechanisms,futuredevelopmenttrends,and existing obstacles,proposes aseriesof targe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Thestudy findsthatpolicysupport,the growing demand for sports andfitness consumption in society,and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inheritance of ethnic culture together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fitnessaerobics in northwest China.However,its development currently faces difcultiessuchas ashortageof profesional teachers,limited popularization scope,insuficient brand influence,and lack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Therefore,this paper propos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broadening talent training channels,increasing projectpublicityefforts,promotingin-depth integrationof theindustry,andstrengtheningrg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These strategies aim to provide a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feasible practical guidance for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ethnic fitnessaerobics in northwest China,and contribut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ethnic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ommon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of all ethnic groups. [Keywords] Ethnic fitness aerobics;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Tourism; Cultural spread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增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明確指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育規模龐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體育總局關于體育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指導意見指出,要豐富各族群眾體育健身活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健身操作為一種結合民族文化和體育健身的活動形式,不僅能夠有效提升人們的體質健康,還能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在文體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西北地區作為我國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區域,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資源,為民族健身操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獨特的優勢。
基于此,本文將深人探討文體旅深度融合背景下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傳播與發展路徑。首先,分析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內在機理和發展趨勢,闡述其在體育健身、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其次,探討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傳播與發展存在的問題,研究如何通過文化、體育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促進民族健身操的創新和發展,提高其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最后,提出具體的傳播與發展策略,包括拓寬人才培養途徑、提高項目宣傳力度、促進產業深度融合、加強區域合作交流等,為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傳播與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推動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繁榮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1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發展的內在機理
1.1群眾體育賽事與文旅深度融合
國家和地方政府為推動群眾體育賽事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這些政策為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相關政策大力鼓勵舉辦各種民族體育賽事,并將民族健身操列入其中,這一舉措吸引了大批群眾的熱情參與。通過這些賽事,民族健身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時,賽事與文化旅游活動的有機結合,也為國民健身操愛好者們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例如,由國家體育總局、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辦的第一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西北賽區)民族廣場舞比賽,憑借其精彩的表演和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看。賽事的舉辦不僅讓游客領略到了民族健身操的獨特風采,也帶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實現了體育賽事與文旅產業的互利共贏[1。賽事期間,當地的酒店、餐飲、交通等行業迎來了消費高峰,旅游收入顯著增長。同時,民族健身操借助賽事平臺,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關注這一運動項目。
此外,西北地區政府積極支持民族健身操的推廣和普及工作,鼓勵學校、社區等場所開展民族健身操活動。政府通過提供資金、場地等方面的支持,為民族健身操在更廣泛人群中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學校教育領域,部分地區將民族健身操納人體育課程體系,通過系統的教學,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和體育健身的興趣,為民族健身操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學校配備專業的體育教師,按照教學大綱開展民族健身操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身體,還能深人了解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1.2人民日益增長的健身消費需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對健身消費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民族健身操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健身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它既能滿足人們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需求,又能讓參與者在運動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2]
民族健身操的動作融合了各民族舞蹈的優美姿態和健身運動的功能性,參與者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仿佛置身于民族文化的海洋,領略到不同民族的獨特風情。在音樂選擇上,民族健身操多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音樂,這些音樂節奏明快、旋律優美,為健身過程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運動,參與者身心得到了全面的放松和愉悅。
同時,城市中與民族健身操相關的產品和服務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健身俱樂部紛紛推出民族健身操課程,吸引了大量會員報名參與。此外,民族健身操培訓、比賽組織、服裝道具銷售等相關產業也逐漸興起,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這種社會需求的增長為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強勁動力。
1.3 西北地區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
西北地區擁有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舞蹈藝術和體育傳統[3]。民族健身操將這些民族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健身運動中,成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4]
通過學習和參與民族健身操,人們對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有了更深人的了解,同時增強了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民族健身操的開展也為民族文化創新提供了契機。在編排和推廣過程中,創作者不斷融入現代元素和時尚理念,使民族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例如,部分民族健身操在動作設計上融合了現代舞的元素,并在音樂選擇上融入了流行音樂的韻律,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從而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有的民族健身操在動作設計上結合了現代舞蹈的元素,使動作更加富有節奏感和時尚感;在音樂選擇上,融人了流行音樂的節奏,使音樂更加貼合現代人的審美。這種創新不僅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精髓,還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進一步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傳播與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與各領域的融合不斷深化。民族健身操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體育項目,在\"體育+”模式下展現出多維度的發展趨勢,其在健身、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價值日益凸顯,如圖1所示,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共同促進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傳播與發展。

2.1“體育 + 健康”:健身功能日益突出
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推動下,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對健身方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健身操通過科學的動作編排和合理的運動強度設計,能夠全面鍛煉參與者的各個身體部位,提高身體素質。其動作融合了民族舞蹈的優美姿態和健身運動的功能性,在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身體柔韌性、改善心肺功能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5]
隨著大眾對健康知識的探索逐步加深,民族健身操所具備的健身功能勢必將獲得更廣泛的認可與應用。展望未來,針對不同人群的特質和多樣的健康需求,預計會催生出一系列更具個性化的民族健身操課程體系與訓練策略。以老年人為例,專為他們設計的舒緩型民族健身操,其動作編排注重緩慢與柔和,有助于提升老年人關節的靈活性、增強平衡能力,從而有效降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跌倒的風險。而對于工作節奏快、壓力大的上班族而言,減壓型民族健身操則聚焦于放松身心、緩解壓力。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動作有助于上班族釋放工作帶來的緊張感,增強身體應對壓力的能力,能夠使上班族在忙碌的工作間隙實現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放松,達到恢復精力的效果。
2.2“體育
文化”:民族色彩有所加強
民族健身操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傳播與發展過程中,其文化色彩將進一步加強。一方面,創作者將更加深入地挖掘各民族的文化內涵,將更多獨特的民族文化元素融人民族健身操的動作、音樂、服飾等方面。在動作設計上,借鑒民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動作和手勢,這些動作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寓意,能夠生動地展現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音樂選擇上,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音樂,這些音樂旋律優美、節奏獨特,能夠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參與者在運動中仿佛置身于民族文化的世界;在服飾設計上,融入民族傳統服飾的元素,如色彩、圖案、款式等,使參與者在運動中能夠更好地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4,6]
另一方面,開展民族健身操活動,能夠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不同民族的人們在共同參與民族健身操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欣賞,增進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一些跨民族的民族健身操交流活動吸引了來自不同民族的參與者,他們共同分享和交流民族健身操的經驗和文化,促進了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繁榮發展。
2.3“體育 + 旅游”:經濟發展趨勢明顯
西北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民族健身操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將民族健身操納入旅游項目,能為游客提供獨特的旅游體驗,豐富旅游產品的內涵。例如,一些旅游景區定期舉辦民族健身操表演和體驗活動,游客不僅能欣賞到精彩表演,還能親身參與,感受民族健身操的魅力[7-8]
這種融合發展模式不僅能吸引更多游客,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對當地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因民族健身操旅游項目的開展,旅游景區周邊的酒店、餐飲、購物等行業均將受益。酒店人住率將提高,餐飲企業營業額將提升,購物場所銷售額也將有所增長。同時,民族健身操相關產品,如服裝、道具等的銷售,也將成為旅游經濟領域新的增長點。未來,隨著文化、體育與旅游融合的持續深人,“體育 + 旅游\"模式將為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創造更多經濟效益。景區可與當地民族健身操培訓機構合作,推出民族健身操培訓旅游套餐,游客在旅游的同時,還能學習民族健身操技能,帶走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操服裝和道具,實現旅游與文化、體育的深度融合。
3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發展存在的問題
3.1師資力量薄弱,隊伍培訓缺乏
目前,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專業民族健身操教師數量不足。許多從事民族健身操教學的教師缺乏系統專業培訓,對民族健身操的理論知識、動作規范、教學方法等掌握不夠全面深人。這會導致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影響學生和參與者對民族健身操的學習效果和興趣[9]
民族健身操教師隊伍的培訓體系不完善,培訓機會較少。教師難以持續發展專業和提升技能,無法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這也限制了民族健身操在學校、社區等場所的推廣普及,不利于民族健身操的長遠發展。
3.2普及程度不高,傳播途徑有限
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在許多地區,民族健身操尚未得到廣泛認知和推廣。除少數大城市和民族體育活動較為活躍的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群眾對民族健身操了解甚少,參與度較低[0]
傳播途徑有限是導致民族健身操普及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民族健身操的宣傳主要依靠傳統宣傳方式,如海報、傳單、社區活動等,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當下,民族健身操在新媒體平臺運用上存在嚴重短板,信息傳播范圍受限,難以吸引更多潛在參與者的關注。從合作視角看,民族健身操與其他領域的合作寥寥無幾,缺乏有力的傳播渠道與推廣平臺,極大地阻礙了其傳播速度與覆蓋范圍。相比傳統宣傳途徑,新媒體平臺具有傳播迅速、覆蓋面廣的顯著優勢。然而,目前民族健身操在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力度遠遠不夠,未能充分釋放新媒體平臺的巨大潛能。此外,由于民族健身操與其他領域的合作稀缺,無法借助其他領域的豐富資源與多元渠道進行推廣,這無疑進一步壓縮了其傳播空間,限制了其在更廣泛人群中的傳播。
3.3品牌效應不足,產業聯動性差
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和活動,品牌知名度較低。與一些知名體育賽事和健身品牌相比,民族健身操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難以吸引大量參與者、贊助商和媒體關注[7-8]
產業聯動性差也是民族健身操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民族健身操相關產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合作,如健身培訓、賽事組織、服裝道具生產銷售等環節各自為政,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這導致資源浪費,產業發展效率低下,無法充分發揮民族健身操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3.4 區域協同欠缺,政策導向較少
西北地區各地區之間在民族健身操的發展上缺乏有效的協同合作機制。不同地區之間信息交流不暢,資源共享不足,各自為政的發展模式限制了民族健身操的整體發展規模和影響力。在區域合作方面,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難以形成合力推動民族健身操的傳播與發展。
一些地區在舉辦民族健身操賽事時,未與其他地區進行溝通和協作,導致賽事內容和形式相似,缺乏特色和創新性。同時,由于各地區之間資源共享不足,一些地區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但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而另一些地區有資金和技術,但缺乏文化資源,無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動民族健身操的發展。
此外,政府在民族健身操發展方面的政策導向相對較少,對民族健身操的扶持力度不夠。在資金投入、場地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足,影響了民族健身操的發展速度和質量。缺乏明確的政策引導,也使得社會力量參與民族健身操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制約了民族健身操產業的發展。政府對民族健身操的資金投人較少,導致一些地區無法舉辦高質量的賽事和培訓活動;場地設施建設滯后,無法滿足群眾需求。同時,由于缺乏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對民族健身操產業的投資意愿不強,限制了產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4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發展對策與建議
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發展對策與建議如圖2所示。
4.1 拓寬人才培養途徑
加強民族健身操教師隊伍培訓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推動民族健身操發展的關鍵。應建立完善的教師培訓體系,定期組織專業培訓課程,邀請民族健身操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授課,內容涵蓋民族健身操的理論知識、動作規范、教學方法及創編技巧等方面。通過系統的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與高校體育專業合作,開設民族健身操相關課程,培養專業的民族健身操人才。在課程設置上,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教學經驗。同時,鼓勵高校學生參與民族健身操的創編和推廣活動,為民族健身操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2提高項目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進行民族健身操的宣傳推廣。制作高質量的宣傳視頻、圖文資料等,展示民族健身操的獨特魅力和健身效果,吸引更多人的關注。通過線上互動活動,如線上比賽、打卡挑戰等,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和黏性[10]。
此外,應舉辦民族健身操主題活動,如民族健身操文化節、公益推廣活動等。在活動中,邀請專業團隊進行表演,設置體驗環節,讓群眾親身感受民族健身操的樂趣。同時,加強與媒體的合作,對活動進行廣泛報道,提高民族健身操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4.3促進產業深度融合
注重民族健身操的文化創新,將民族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民族健身操賽事品牌。在賽事策劃、組織和推廣過程中,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和贊助商。通過舉辦高水平的賽事,提升民族健身操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7-8]。
加強民族健身操相關產業之間的合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健身培訓機構、賽事組織方、服裝道具生產企業等應加強溝通與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例如,健身培訓機構可以與服裝道具生產企業合作,推出定制化的產品;賽事組織方可以與贊助商合作,提高賽事的商業價值。通過產業深度融合,推動民族健身操產業的發展。
4.4加強區域合作交流
建立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各地區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定期舉辦區域交流活動,如民族健身操研討會、交流比賽等,促進各地區之間的經驗分享和技術交流,共同推動民族健身操的發展[1]。
政府應加大對民族健身操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關的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場地設施建設,為民族健身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民族健身操的發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引導企業、社會組織等參與民族健身操的推廣和產業發展。
5結語
在文體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傳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分析其發展的內在機理、傳播與發展趨勢,以及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與建議。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充分發揮政策支持、社會需求和民族文化傳承的優勢,克服師資、普及、品牌和區域協同等方面的困難。通過拓寬人才培養途徑、提高項目宣傳力度、促進產業深度融合、加強區域合作交流等措施,推動西北地區民族健身操的繁榮發展。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人們的身體素質,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還能促進文體旅產業的協同發展,為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進步作出積極貢獻。同時,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民族健身操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中的推廣策略,以及如何更好地實現民族健身操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為民族健身操的發展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王偉,謝智學.21世紀以來我國民族健身操的發展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1(3):84-89.
[2]普衛霞.民族健身操的項目特征及價值功能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6):62-63.
[3]潘巧燕.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健身操的價值與創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33):216-219.
[4]馬靜,劉伶燕,呂夢瑤,等.中國民族健身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研究分析[J].體育風尚,2020(8):199,201.
[5]李少婷.民族健身操的價值及發展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15(10):115.
[6]馬靜,王博,朱彬.民族健身操自選套路中國民族元素運用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一一以第十一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運會為例[C]//陜西省體育科學學會.第二屆陜西省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專題四),2024:132-142.
[7]周倩,楊乙元,趙紅麗,等.貴州民族體育旅游產業與民族健身操賽事協同創新發展模式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22):43-44.
[8]周倩,楊乙元,趙紅麗,等.貴州民族體育旅游產業與民族健身操賽事協同創新發展舉措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20):60-61.
[9]篤川.甘肅省普通高校開展民族健身操可行性分析[J].體育風尚,2020(12):279-280.
[10]王雙.淺析民族健身操的推廣路徑[J].體育風尚,2018(3):87.
[11]楊海蘭,李雪梅.云南省高校民族健身操推廣路徑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3(1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