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的技術創新與高質量發展,日前舉行的中產協第五屆五次理事擴大會議暨第三屆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科技發展大會圍繞高性能纖維、智能復合材料等前沿技術展開深入探討。會議通過專題報告、創新展示等形式,展現了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的轉型成果,為行業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4月23日,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第五屆五次理事擴大會議暨第三屆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科技發展大會在江蘇宿遷舉行。會上分析了國內外形勢,討論了行業當前重點任務和未來發展方向,并審議通過了理事會各項工作事項。
理事擴大會議:秉持時代擔當,以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發表致辭指出,紡織工業關系中國民生福祉、融入全球發展,是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壓艙石,是優勢產業、經典產業、支柱產業。從“大而全”到“強而韌”,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范圍經濟、規模效應、體系優勢突出。
產業用紡織品以經天緯地之材、展錦繡人間之志,延展應用場景、彰顯科技魅力,是紡織行業信心所在、未來所期。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高地、多維度應用場景的關鍵支撐、全球化分工重構的戰略支點。行業的未來發展要平衡好三個關系,即安全與發展、存量與增量、長期與短期,推進生態集約化、技術縱深化、標準體系化。
孫瑞哲對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提出建議,一要筑基強源,打造產業創新新基礎;二要培育主體,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三要貫通場景,開拓產業價值新空間;四要生態融通,構建產業開放新格局。
宿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仲小兵在致辭中提到,宿遷是長三角地區發展最快、綜合實力提升最明顯的地級市。紡織產業是宿遷的主導產業之一,而產業用紡織品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紡織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本次大會在宿遷召開,既體現了對宿遷紡織產業發展的肯定,更給予了他們對接資源共同發展的寶貴機會。仲小兵還對宿遷產業生態、發展環境進行介紹,并提到將以最優質的服務、最優良的環境,推動宿遷紡織產業再上新臺階,為全國紡織行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桂梅作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2024年度經濟運行分析及重點工作總結。她表示,2024年,行業呈恢復性增長,經濟指標回升向好,出口呈現“量增價減”趨勢,對主要市場的出口保持增長。過去一年,協會堅持黨建引領,增強行業凝聚力;聚焦頂層設計,夯實協會發展根基;完善服務體系,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強化平臺建設,激發行業發展動能;加強合作交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2025年,協會將繼續圍繞黨建引領、基礎建設、橋梁紐帶、創新驅動、標準助推、綠色發展、人才培育、國際交流等方面展開工作。
宿城區委常委、宿城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秦永輝進行了宿遷市紡織產業推介。他提到,宿城區緊跟市“首位產業”發展大勢,推動產業用紡織品項目集聚,以南京玻纖院宿遷產業園的落成為突破口,加速布局新型玻纖、濾材、光學膜材、特種纖維等業態項目落地,打造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會議期間,中國紡聯會長孫瑞哲、副會長李陵申等一行還在宿遷參觀調研了南玻院(宿遷)新材料有限公司、恒力(宿遷)工業園和江蘇先進光源技術研究院。
科技發展大會:延展應用場景,彰顯科技魅力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徐樑華在“國產高性能纖維發展現狀及下一階段規劃建議”報告中介紹了碳纖維、高性能有機纖維、高性能陶瓷纖維三種高性能纖維技術的產業現狀與未來發展。目前,中國建立起了世界最大的PAN基碳纖維產業基礎,裝備國產化問題基本解決;建立起了多元化原絲工藝;產業化體系基本健全、應用服務意識與能力不斷提高。同時也存在市場單一、需求不足等問題。他提到,應用創新是牽引纖維產業發展的關鍵,其基礎是高性能纖維的產業技術與產品質量,提質增效將支撐國產碳纖維產業技術優質提升。
紡織結構柔性復合材料是產業用紡織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產量約占產業用紡織品總產量的 20% ,產品應用涵蓋國民經濟的眾多領域。東華大學教授陳南梁作“紡織結構柔性復合材料的創新發展及應用”主題報告,重點介紹了近幾年我國在高性能原料、編織技術和裝備、高性能樹脂體系、復合工藝與裝備、應用技術以及性能研究等方面的創新發展,并展望紡織結構柔性復合材料在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新能源、大健康等國家重大需求中的應用前景。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五三研究所研究員魏化震作“復合材料在防護與特種工業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分析”主題報告。
及界面結合方式等相關參數的進一步研究,可以有效調節氣凝膠復合材料的熱導率、密度以及機械強度,實現性能的精確匹配。
南京中材標準認證有限公司標準所副所長楊劍平作“碳纖維復合材料測試評價與標準化工作情況”主題報告。圍繞碳纖維復合材料測試評價與標準化工作,面向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車、風電葉片等領域的應用,他介紹了研究團隊在材料級一元件級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宏觀力學性能評價、微觀界面性能分析、復合材料質量評估和無損檢測等,同時結合標準化發展情況,闡述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標準化發展現狀以及未來標準化研究方向等內容。
東華大學復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張輝作“結構功能一體化碳纖維復合材料設計策略”主題報告,闡明了多尺度結構與裂紋擴展的關系及對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建立了層間多相結構協同增強增韌的調控機制,并通過前驅體包覆和高溫碳化調控原子尺度碳在硅基框架中的均勻分布規律,開發了結構儲能碳纖維復合材料;解析長鏈分子配體修飾金屬納米晶體在碳纖維表面有序排列的調控機制,揭示納米銀粒子和氮化硼協同組裝的機理,建立了復合材料層間樹脂高效三維導熱通路構筑方法,明晰納米材料在雙連續增韌相結構的界面分散調控機制,同時構筑高效連續屏蔽網絡和增強增韌多相結構,實現復合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和制備。
剛性復合材料分會場:創新驅動,材料領航
在分會場,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先進材料公司副總經理阮見作“高性能纖維預制體在航天航空領域中的應用”主題報告,介紹了南京玻纖院高性能纖維預制體研制歷程和團隊取得的創新成果,分享了高性能纖維預制體在航天航空領域中的典型應用,包括預制體的作用、成型工藝方法、典型應用及效果,并對預制體未來技術發展方向和應用前景進行分析與展望。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研究員、主任陳文俊作“復合材料在電磁調控中的應用”主題報告,簡要介紹了電磁調控常用的幾種復合材料;討論了天線罩透波性能與頻率和入射角的關系以及設計不同應用場景的天線罩選擇復合材料的準則。針對電磁隱身和高功率微波防護的需求,分別設計了具有頻率選擇功能的天線罩和能量選擇天線罩,實驗結果表明基于剛性復合材料可設計出性能良好的電磁超材料。
“一代材料,一代飛機”,以高性能纖維及其織物為增強體的復合材料,以其輕質、高強度、抗腐蝕、及優異的可設計性,被譽為航空領域的結構材料翹楚,其在推動飛機輕量化、提升性能、延長使用壽命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使用量亦成為衡量航空技術先進性的重要指標之一。中航復合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低空經濟產業發展事業部/工程驗證中心部長張揚作“高性能纖維及其織物在航空結構上的應用發展”主題報告,梳理了國內外高性能航空級碳纖維、玻璃纖維及其織物的發展概況與未來趨勢等。
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崔升作“纖維復合氣凝膠材料研發與應用”主題報告。他提到,通過將高性能纖維嵌入氣凝膠基體,可顯著提高氣凝膠材料的力學性能,增強其熱穩定性,并改善在復雜工況條件下的耐久性。與此同時,通過對纖維尺寸、排布方向、含量
柔性復合材料分會場:多功能材料賦能未來空間
膜結構建筑具有結構輕盈、造型豐富、施工建造便捷等特點,廣泛應用于體育場館、交通設施、環保倉儲等大型設施。為滿足膜結構建筑對功能、安全以及美觀的要求,建筑膜材必須在材料強度、耐久性、加工性能、抗火性能、自潔性能、透光性能等方面達到規定的性能指標。同濟大學教授吳明兒作“高性能建筑膜材料與膜結構”主題報告,從膜結構性能要求、設計規范等方面,概述建筑膜材料的各項性能指標要求,并通過實際工程項目對建筑膜材料的發展進行展望。
巨化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國家氟材料工程中心主任王樹華作“氟材料在紡織相關行業的應用”主題報告。含氟新材料性能獨特,應用廣泛。中國是全球氟化工新材料的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新時期氟化工新材料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三氟氯乙烯基含氟涂料FEVE具有高耐候、物理機械性能好、易固化等特點。報告重點講述了FEVE的開發及其在織物涂層方面的應用研究情況。
上海交通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胡建輝作“建筑織物膜材力學特性及工程結構創新應用研究”主題報告。建筑織物膜材解決了工程結構面臨的大跨度、可展折、可重復、多功能等關鍵瓶頸,已應用于大跨度公共建筑(國家體育場)、平急兩用建筑(方艙醫院)、充氣式可移動機庫、極地可移動科考站、光伏建筑(光伏氣膜)等領域。報告指出,未來發展聚焦智能膜材研發、綠色低碳等方向,推動建筑膜結構向深空、極地等特殊環境的發展應用。
形狀記憶聚合物作為一種典型的智能材料,在特定的外界激勵下(如熱、電、光、磁等)能夠從預先設定的臨時形狀回復到初始形狀,在航天航空、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劉立武作“形狀記憶智能復合材料空間展開結構設計及驗證”主題報告,介紹了形狀記憶聚合物復合材料的空間展開結構設計方法,在此基礎上其團隊研制出可展開鉸鏈、桁架、豆莢桿、智能鎖緊釋放機構等空間展開結構,并進行了相關力學性能和展開功能驗證。
高性能織物基柔性復合材料的研發是突破傳統材料功能邊界、重塑未來產業生態的關鍵突破口。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馬丕波作“高性能織物基柔性復合材料制備與應用”主題報告,系統闡述織物基柔性復合材料從基礎研究到工程化應用的創新路徑。他談到,通過多尺度結構設計、跨維度功能集成和先進制造工藝的協同創新,構建了“材料一結構一功能”一體化研發體系,突破傳統柔性材料強度、耐久性與智能響應難以共融的技術瓶頸,推動紡織基材料從單一功能載體向智能系統平臺躍遷。
會議同期還進行了優勢企業創新產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