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技術發展與政策導向變化為教育領域變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新時期下大學生思想多元化和需求個性化,進一步凸顯了教育領域變革的迫切性。傳統的大水漫灌思政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和社會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亟待向精準滴灌的模式轉變。新時期的高校思政教育應當以數據為驅動,以差異化供給為核心,以協同管理為支撐,以科學評估為保障,從粗放的單向灌輸轉變為精細的雙向互動,從封閉的校園走向開放的生態。這一轉變不僅是對時代需求的回應,更是對培養能夠擔當大任的人才的民族復興使命的踐行。
一、思政精準育人中公共關系構建相關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精準育人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精準育人是一種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校園行為數據、網絡社交數據進行分析,構建學生的網絡畫像,精準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分析結果,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在此過程中,技術賦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教育互動性與實效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高校公共關系的本質
高校內的公共關系是高校通過與多邊關系展開溝通并主動進行關系管理,塑造良好形象、協調利益關系、獲取公眾信任的一種公眾性活動。公共關系的構建關系到校內關系的協調,促進師生、院系、職能部門之間形成共識,形成上下貫通的育人理念。影響著學校對外部資源的整合,推動校企、校地、家校協同育人網絡的構建。良好的公共關系能夠提高學校的危機輿情應對能力,在突發事件下維護學校聲譽,塑造良好的高校形象,通過傳播思政課程,擴大思政教育成果,提高高校的社會認可度,增強公眾對高校的信任。
(三)思政教育精準育人中公共關系的具體內容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精準育人工作中,公共關系并非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是貫穿于資源整合、傳播溝通、危機管理的全過程。校企協同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精準育人公共關系管理中資源整合的重要形式,通過與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市場化要素豐富思政教育場景,比如,騰訊牽頭的“防沉迷機制”的建設,能夠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解決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存在的網絡沉迷問題。傳播溝通是公共關系管理的重要內容,高??梢越柚旅襟w平臺,依據算法識別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定向推送多種形式和風格的教育內容。輿情引導是公共關系構建的重要手段,通過監測網絡輿論熱點,及時通過輔導員、學生干部進行正向引導,防正思想偏差擴散。
(四)思想政治精準育人與公共關系的聯系
高校的思想政治精準育人與公共關系構建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二者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公共關系通過構建和諧的高校關系為精準育人創設良好的環境,精準育人則通過取得的思想教育成果反哺高校公共關系的建設。在手段上,思政精準育人與公共關系構建形成良性互補,精準育人下的精準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夠為高校的公共關系決策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撐,精準育人的評估結果能夠為公共關系策略的調整提供反饋。而公共關系構建過程中的傳播和溝通能夠助力精準育人內容的擴散,擴大教育成效。
二、數字賦能對高校思政精準育人中公共關系構建的價值
(一)破除思政精準育人中公共關系構建的信息不對稱
思政教育精準育人的公共關系構建涉及多方主體,而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使精準教育準確識別不同主體的利益點,消除信息不對稱。以校園大數據平臺收集學生、家長、企業、政府等主體的行為數據,分析不同主體的思政教育需求,比如,學生需要的“思辨力”、企業需要的“職業倫理”、政府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等。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從社交媒體中獲取與高校有關的輿論熱點,如宿舍、食堂的建設、評獎評優管理等,提前預警潛在的公關危機,積極回應輿情,化解信任危機。數據驅動的精準識別能夠有效地化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動高校公共關系管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判”轉變,提升公共關系管理的科學性與前瞻性[1]。
(二)提高思政精準育人中公共關系構建的傳播溝通智能化
如何利用傳播溝通構建良好的公共關系,是高效思政精準育人中公共關系構建的重點工作。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傳播溝通的智能化,對受眾進行精準分層,基于不同用戶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生成不同的標簽,實現差異化內容推送。在學校的信息發布平臺部署AI客服機器人,及時解答關于招生、校招等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人工智能還具備強大的語言儲備,能夠顯著改善國際學生家長的溝通體驗。
(三)構建高校思政精準育人的協同育人體系
數字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校企思政資源的精準匹配,依托數字技術搭建產教融合云平臺,促進企業技術資源和高校理論成果的共享。不同高校之間也可以借助數字技術搭建跨區域協同網絡,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思政教育資源聯盟”,實現校際優質課程、實踐基地等資源的可信共享。
(四)打造高校思政精準育人的優秀品牌
數字技術彌補了以往思政教育成果難以量化的短板,實現思政精準育人成果的可視化。同時,借助數字技術設計虛擬學校形象,創建高校思政品牌虛擬代言人,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傳播價值觀。數字化的敘事手段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具象化、生動化,能夠在更大的社會范圍內形成對高校思政品牌的價值認同。數字賦能不僅僅升級了技術手段,更在于其對高校公共關系生態的重塑。思政精準育人中的公共關系構建打破了以往的高校中心模式,向多元主體共生網絡化模式轉變,在智能化工具的支撐下縮短信息傳播路徑,實現傳播的快速響應和高效傳達。數字賦能的終極目標,是構建一個“數據驅動、關系互聯、價值共生”的思政教育公共關系新生態,為培養時代新人提供堅實的環境支撐。
三、高校思政精準育人中公共關系構建存在的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育人自標需要依托良好的公共關系生態。但就當前的情況來看,一部分高校思政公共關系的構建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信息孤島問題
思政精準育人并非一個簡單的教學任務,亦非一個學校部門能夠完成的工作,需要學工部、教務處和后勤管理等多個部門的密切配合。但當前一些高校中,各部門的數據共享和統一管理工作不到位,各部門數據分散存儲,缺乏統一平臺整合。同時,在新的育人形式下,高校應該打通校內校外的信息通道,為校內外資源整合奠定基礎,但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系統中都缺少外部主體信息,企業與家長等相關方的數據未納入分析框架,導致思政精準育人工作無法精準配備各方需求[2]。出現這一問題,首先是由于硬件限制,學校各部門的技術標準不統一,使用的數據接口和存儲協議不同,跨系統數據調用困難;其次是對隱私保護與數據共享的邊界的討論遲遲沒有結果,出于對師生隱私的顧慮,高校在數據開放共享時往往持謹慎態度,阻礙數據價值釋放。
(二)思政精準育人設計同質化
思政精準育人需要依托優秀的傳播內容設計來實現,但當前仍有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內容設計過度集中于政策文件解讀和理論灌輸,尚未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分類推送,傳播內容缺少吸引力。在推送渠道上,過度依賴傳統媒介,忽視數字時代學生、家長頻繁使用的新媒體平臺。這一問題的形成仍然在于對學生的興趣偏好、認知習慣缺少深入認識,對新技術的應用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家長等主體參與度低,削弱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三)思想精準育人協同機制薄弱
實現高校思政精準育人,構建良好的公共關系,需要家長和企業的深度參與,但當前大多數的校企合作都停留在表層,企業僅僅通過提供實習機會和教育資金來參與高校的思政教育,校企合作遠遠沒有滲透到課程共建、師資共享等深度協同層面。家長群體甚至沒有被納入思政育人體系,家校溝通局限于成績通報,缺乏價值觀協同引導,受參與渠道的限制,大多數的家長認為思政教育與家庭無關。家庭和企業的缺位導致了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分散化、重復化,難以形成“全員育人”合力,精準育人的社會支持基礎薄弱。
(四)思政精準育人效果評價失真
如何衡量思政精準育人的教育成果及其中公共關系構建的成效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F行的評價體系以活動的組織數量、學生參加人數、傳播內容瀏覽量等淺層數據作為評價指標,而忽視思政精準育人中公共關系構建的真正目標,即學生的價值觀內化程度、行為轉化效果等。學生的真實意見缺少有效的渠道進行反饋,公眾意見收集手段老套、滯后,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當下的動態,無法及時察覺學生的支持意向和抵觸情緒,精準育人策略不能得到有效的調整。評價失真正在嚴重高校公共關系構建的實際成效的評估,阻礙著育人策略的動態優化,學校的思政精準育人面臨著陷入“形式主義”的巨大風險[3]。
四、高校思想政治精準育人中的公共關系構建的數字賦能策略
(一)建設思政大數據平臺
首先,在高校內推動統一數據標準與接口,建立校級思政數據平臺,覆蓋學校管理、教學、就業、心理、后勤等多個部門,制定統一的數據編碼標準,打破教務系統、學工系統和企業合作平臺之間的壁壘;其次,通過引入隱私計算技術,解除師生的個人信息安全焦慮,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實現跨主體數據協同。以數據信息的貫通實現學生、家庭、企業和社會數據的全域融合,支撐精準思政策略制定。
(二)推動內容生產分層與傳播渠道拓展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開發對思政內容進行優化設計,將政策文件轉化為短視頻腳本、互動問答、游戲化劇情等多元形式,結合學生興趣標簽定制傳播內容。根據大數據選擇不同用戶群體的傳播內容分發渠道,基于用戶畫像匹配傳播渠道。針對大學生群體可以通過虛擬偶像直播、微信小程序闖關問答游戲等趣味性較強的渠道;針對家長群體,可以通過企業微信、家校群、公眾號等推送,在確保內容傳達到位的前提下,盡量控制家長的閱讀時長。提升思政內容傳播的滲透率與互動率[4]。
(三)強化思政精準育人公共關系構建的協同機制
區塊鏈是一種具有明顯去中心化、透明、安全的新型工具,在聯通多方主體的工作中具有強大作用。搭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思政育人聯盟,將政府、高校、社會、企業、家庭節點納入鏈上,記錄各方貢獻,并生成智能激勵性合約,對各方貢獻分配激勵。加快開發思政資源庫,并借助人工智能實現資源的精準分配,并從資源庫獲取信息分析企業需求,優化高校課程目標。協同機制與平臺的構建,能夠有效降低協同成本,增強企業、家庭參與思政育人的可持續性。
(四)完善思政精準育人中構建公共關系成果評價體系
數字技術為實現對隱性價值的量化和評估提供了可能,情感識別與分析技術,能夠以用戶的面部表情、語言表達和文本交互信息分析用戶的真實態度和情感,以此確定學生、家長和企業管理人員對思政內容的認同度。比如,通過眼動追蹤技術,可以分析學生在參觀思政教育基地時在哪一塊內容投入了更多的視線。在社交平臺交流中,通過LDA主題查詢、收集關鍵字,挖掘學生發言中的價值觀傾向。在高校思政課堂和思政教育活動中,以數字孿生系統,收集學生的行為數據和輿情數據,并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技術,搭建價值觀傳播路徑動態模型,為育人策略的調整提供參考。比如,針對集體認同弱的班級,自動推送團隊協作類實踐活動。
結語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高校教育領域改革提供了強大工具,針對思政精準育人中的公共關系構建,要利用好大數據貫通多方主體的信息,以智能算法精準分析需求,并通過協同網絡的搭建重構思政育人生態。將數字技術與育人規律深度融合,突破當前思政精準育人中公共關系構建的困境,才能實現“精準滴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培養時代新人提供堅實支撐。
參考文獻:
[1]韓林原.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精準育人路徑探微[J].大眾文藝,2025,(03):156-158.
[2]江南.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準化:過程、價值與原則[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9(04):92-96.
[3]丁蕾.基于公共關系原理的高職“雙元”育人話語體系構建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10):69-71.
[4]李書寒.高校思政教育的傳播和影響力研究一一公共關系學視角[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37(07):141-144.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