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前,全球產業競爭日趨激烈,技術更新換代迅速,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衍生出更高的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高職院校正在實現從規模發展型向內涵建設型的轉變。國家高度重視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為國家產業持續發展、穩定社會就業、滿足企業人才需求、促進高職高專優質發展指明方向的“培養具有中國特色、高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方針。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進行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創新改革,是提高思政課實效的重要抓手。
一、“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重大意義
(一)在建設特色、高水平高職技術學院的進程中,將發揮引領作用,開創高職高專改革的新局面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各行各業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高等職業院校持續不斷地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人才資源,高等職業教育也取得了空前的發展,然而,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原有的高等職業教育理論體系,包括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等,與現在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比已顯現出一定的差距,導致其難以適應新時代中國經濟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更無法滿足學生日益發展的道德情感的需要。為確保“雙高計劃”得以切實實施,必須大力推動改革創新。在“雙高計劃”的大背景下進行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改革,對建設有中國特色、高水平的高職院校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對開創新一輪高等職業院校改革將起到旗幟引領作用。
(二)對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提升有現實指導意義
“大力辦好職業院校,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職業教育二十條》突出強調了職業教育是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的一條新的路徑。在“二十條”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政課要在“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下,堅持“德技雙修、五育并舉”,教學與專業有機融合,教材內容融合,教學方法創新,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結合,德育智育齊頭并進,理論實踐協同,教學與專業有機融合,從而使思政課從“重要而不重視,必須修而不學”的尷尬局面中擺脫出來,從而使思政課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一門課,讓學生受益終生。為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以及“三全育人”體制機制建設理論研究以及構建“大思政”格局也具有極強的理論意義。
深入探討“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豐富了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內容,使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路徑更加新穎化、多元化,對推動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和“三全育人”機制的建設以及構建“大思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雙高背景下高職政治課程教學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視不夠,缺乏思想覺悟
目前能入選“高水平”的高職院校大多是理工科院校,這些高職院校往往把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放在第一位,而對思政課的開設卻存在“不重視”的現象,這僅僅是“走過場”的思政課教學,甚至存在著把思政課開設成“走過場”的誤區。不僅如此,考核教育的效果一般都能在量化打分的作用下體現出來,通過顯性打分或者其他量化的結果。一些高職院校只從完成上級下達任務的層面上開展思政課教學,致使思政課教學缺乏主動性、創新性和實效性,教學中出現了一些不適應的現象和問題。
(二)對專業發展動態不能及時跟蹤思想政治理論課
首先,我國高職院校專業豐富多樣,并且隨著市場的需求變化也還在不斷增補專業。而思政理論課教師對各專業的就業方向尚不完全了解,更談不上對開設專業的特點和今后的發展趨勢的與時俱進地把握;其次,現在思政課教師普遍教幾個不同專業的學生,而且不同專業之間不同學期都有調整,這就造成了老師對專業動態的準確把握上有一定的難度。思政課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背景,了解掌握這些專業的就業方向、行業信息。但當下的專業及行業信息變化更新速度非常快,而且還缺乏一個穩定的機制平臺讓教師能到企業和一線崗位調研實踐,教師不能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因此不能形成適合不同專業的教學標準[1]。
(三)授課內容陳舊枯燥,授課方式和手段單調落后
在教學內容上,應對熱點問題不夠,價值引領不到位,顯得過于籠統。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很多還沿用以前的模式,思政課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還不熟練,互聯網的無所不在讓學生涉獵的知識信息范圍空前廣泛,導致學生甚至會質疑或輕視教師的某些教學內容。在此情況下,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如果缺乏啟發性和說服性,則難以吸引學生融入教學中去。信息化要求教師在充分備好課的基礎上,運用信息化手段設計包括課前預習任務下達、課中提問討論、課后復習評價等教學全過程,了解并熟練掌握職教云、MOOC等教學軟件,成為課堂上答疑解惑的場所,成為學生形成良好價值觀念的場所。
(四)評價標準單一,品牌效應不強
課程的評價標準是檢驗思政課教學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推手,但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普遍采用傳統單一的考核形式,這種考核模式過分強調結果導向,而忽視了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體驗和收獲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顯然是不全面的,缺乏科學性和客觀性的,因此,對于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學生的思政課由于整體設計和品牌意識的欠缺,對本土資源的發現和挖掘還不夠充分,尚未形成明顯的特色,協同培養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效果不突出,造成教學精品創建不多、品牌效應不強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雙高背景下思想政治課改革創新的路徑
(一)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優化教學資源
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緊扣學生專業,對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實現思政課堂與課堂思政的雙向互動”。學校在宏觀層面一定要樹立起“大思政”的格局,在全校教職工中要形成一種強大的育人合力。加強頂層設計,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出臺若干配套方案,努力做到“多方聯動”;另一方面,凝練特色,將思政課教學融入學校建設的各個環節,真正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充分利用具有示范作用、可推廣可復制、最終實現思政課與課程思政課齊頭并進效果的“雙高計劃”專業群資源的教學優勢,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成果的形成[2]。
(二)重構教學理念滿足學生需求服務專業建設
以“滿足學生就業需求、服務專業建設”為導向,順應思政課教育規律,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學理念。當下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具有鮮明個性,并重視自我意識的表達,在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兼職等方面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和熱情。但在思政課學習中卻出現了極大的反差,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比較慵懶散漫,回答問題時也是空話,互動也顯得敷衍應付,放棄了很多展現自我的機會。此現象之所以產生,是因為課外活動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很強的誘惑力,對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很強的喚醒效應。因此,怎樣才能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呢?首先,精選貼近學生生活、易于共情的教學案例,在全面把握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范圍的基礎上,全面了解學生的需求點,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其次,學情分析準確,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做到了在此基礎上振聾發聘,在教學設計上做到了有的放矢;最后,思政課的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長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特別是在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中展現出專業優勢,讓學生樹立自信,在專業中獲得感覺。
(三)以“三育”改革為重點構建立體化育人體系的“四維課堂”
加強教師改革、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結合重點、難點、熱點,突出價值引領和思想引領。積極推進各項改革,在各門課程中發現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積極踐行“課程思政”,以“課程思政”為核心,構建“四維課堂”的立體體系。(1)充分利用好思政理論課等課程課堂主陣地的作用,把第一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發揮到極致;(2)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為第二課堂的主陣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發揮第三課堂工作的實踐性和育人作用;(4)利用好新的網絡媒體,發揮好第四課堂的網絡思政育人作用[3]。
(四)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教學模式上,高職高專要結合專業特點,重新構建教學內容,對教學方式運用情境教學、體驗式教學、研究式學習等方法,精心進行項目化處理和設計;在教學實踐的方法設計上,可采取集體與個人相結合的方式,創設豐富獨特的實踐課程,通過辯論、小組討論、自主學習、志愿服務、參觀考察、節假日調研、展覽展演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實踐。此外,產教融合,拓展實踐教學基地。首先,共建共享“思政課 + 思課”資源,可采取“課堂 + 課外”的模式;其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校內校外相結合,把蘊藏在本地和企業的德育資源挖掘利用起來,引導校企共建德育實踐基地,把思政課的實踐基地做大做強。
1.利用“互聯網 +” 優勢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利用“互聯網+” 的優勢,打造數字化教學中心。在教學模式上,高職院校應結合專業特色,將教學內容重構,精心進行項目化處理和設計,在教法中使用情境化教學、體驗式教學、研究型學習等方法;在教學實踐的方法設計上,可采用集體和個人相結合,通過辯論、小組討論、自主學習、志愿服務、參觀考察、假期調研、展覽演出等形式,打造豐富獨特的實踐課程。
2.產教融合,拓展實踐教學基地
首先,可采取“課堂 + 課外”的模式,實現“思政課程 + 課程思政”資源共建共享。比如,可利用高水平專業群的實訓資源,把思政課堂搬到實訓室和實訓項目中,讓學生在進行技能訓練的同時也感受到道德品質、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在行業中的體現;其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挖掘和利用地方、企業中蘊藏的德育資源,引導校企共建德育實踐基地,拓展思政課實踐基地,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3.改革考核評價機制,細化教學目標
改革傳統的“終結式理論考察”考核模式,更加重視學習過程的態度、行為、習慣和平時價值觀的表現。(1)加大對學習過程的考核,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增加了考分比重;(2)細化過程考核方案,對每一階段的教學內容進行考核,根據教學內容對小組任務和個人作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配,明確規定動作,做到學生“跳一跳,摘一桃”;(3)分數的評定是民主公正的,是學生話語權的充分體現,是對學生的充分尊重。建立“四個并重”的考核評價體系,即教師評優、學生互評、學習知識與能力提升、個人學習與團隊合作、過程參與考核結束“四個并重”,做到思政課與高職高專教育目標的高度統一,使思政課“重點課程”真正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4)在知識范圍之外,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成長、幫助學生奉獻愛心、奉獻智慧。主動靠近學生,密切結合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幫助學生從大學生活開始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建立大我,明確人生目標。
結語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是“雙高計劃”背景下的一項全局性、系統性、動態發展的工程,能夠有效解決當前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學中供需失衡的現實問題,因此要以辯證的思維和發展的眼光,與時俱進,遵循高職高專教育規律,不斷推進教學改革的不斷創新。
本文系2023年度湖北省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課題《“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鄂SZLM2023Y01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J].教育科學論壇,2019,(15):6-9.
[2]韓戰強,李鵬偉,劉長春,等,“雙高計劃”背景下教師隊伍綜合能力提升研究[J].河南農業,2019,(33):7-8.
[3]周建松.以“雙高計劃”引領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現代教育管理,2019,(09):91-95.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