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的紙質圖書借閱量逐年下滑,盡管每日到館的讀者數量眾多,然而實際借書的人數卻相對較少,學生們多數是為了各種備考而頻繁光顧,使閱覽區逐漸轉變為同學們的自習場所。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升館藏借閱率,讓學生走進圖書館,多讀書、讀好書,有效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從“閱讀打卡”“共讀一本書”活動來對大學生閱讀展開嘗試和探索,經過一年的實踐,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館藏書目和課程的結合將閱讀帶入了課堂,讓學生在課程學習的同時,去閱讀指定書目,這對于促進館藏書目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后期閱讀推廣工作提供了經驗和指導。
一、關于閱讀的活動有序開展和線上平臺的有效利用
(一)圖書館與學生處、團委聯合開展長期性“閱讀打卡”活動,培養讀者閱讀習慣
好的習慣需要培養,也需要堅持,對于閱讀同樣如此。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既需要個人的主動性,也需要外在環境、氛圍的營造。聯合學生處和團委開展長期的閱讀打卡活動,讓學生的閱讀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對于每月借書前30名的學生贈送小禮品。
活動以學生在服務號指定單元填寫個人信息、圖書信息和讀書感受方式參與閱讀打卡。月初對照借閱系統,對參與閱讀打卡的同學進行統計,核算積分。團委老師根據提交讀者積分數據在PU口袋上給學生計入第二課堂積分,每名學生每月最高不超過10分[。
活動開展一年以來,共472人參加,其中,2023年10月份參與學生人數最多,123人。從2024年上半年數據和2023年下半年數據對比情況來看,學生在下半年參與的人數多出近一倍,由此可見,學生起初對于該活動還較為關注、積極性高,隨著活動的持續,學生的參與趨于平穩,每月在50人左右。從借閱數據來看,2022年9月—2023年6月和2023年9月—2024年6月借書同比增長兩倍多,借閱量顯著提高,對閱讀的推動起到積極作用,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完成了學生的“第二課堂”積分[2]。
(二)定期舉辦“共讀一本書”讀書分享會活動
1.成立讀書社團,學期內每兩周舉辦一期讀書會
成立讀書社團,借助學生的力量開始舉辦讀書會。從2023年9月份開始舉辦第一期讀書分享會,截至2024年10月底共舉辦16期,每期參與學生30人左右。讀書會的初衷是讓學生不僅走進閱讀,愛上閱讀,而且能夠與共讀此書的人一起交流、探討、創建一個思想碰撞的空間,形成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布置會場時,會準備零食和水果,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老師們精選各類適合學生分享的好書
老師們從選書、讀書、準備活動內容、設置問題、活動現場氛圍的調節都做著精心的準備和安排,在書單選擇上,涉獵文學、教育、心理、勵志等各類優質圖書,以便適應不同需求的學生。2023年第二期讀書會的主題是探討正念,涉及心理學領域。在參與活動的學生中,有的對心理方面有濃厚興趣,而有的則因生活中遇到的迷茫、困擾,希望通過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去排解一些自己的疑難[3]。
3.選用學生和老師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活動
2024年上半年在原來模塊的基礎上,啟用學生當主持人。學生讀過的書,提出的問題,和同學之間的溝通能夠更暢通。從主持的效果看,整體氛圍比較活躍,學生面對學生,更易引起討論。隨著活動期數的增加,活動參與人數逐漸增多,從2024年3月份開始,每期基本能按照報名要求的人數來參加活動。由老師主持到老師和學生相結合主持的方式,圍繞書的內容展開話題,同學們可讀書中精彩的章節、可談讀后的感受、思考。讀書社團在每期舉辦的一個多小時分享活動中,既拉近了和讀者的距離,也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交流的快樂[]。
4.收集學生意見
筆者認真對每期讀者意見進行整理、歸類。意見中有對活動的感受、知道活動的來源、希望分享的書目。同學們在談到參會感受時有的是對讀書會的鼓勵,如“很有意義,希望繼續辦下去”“深刻了解本書內容,感觸很深”“增加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的是一些中肯的意見,如“老師提出的問題,可以留點時間讓同學們進行思考、交流”“可以介紹下書的內容和背景”“多宣傳,讓同學們提前閱讀此書”“能夠分享的內容更深刻些”“想看一些關于書的圖片和視頻”等。在學生意見中發現多數學生是在PU口袋上直接報名,對活動詳情不太了解,因此,主持人在準備活動內容時考慮要更全面,讀過書和沒讀過書的學生需要設置不同的問題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參與到活動的交流和討論中。讀者在分享會上提到的書自信息會被及時收集,一方面可以作為讀書會的參考書目;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來補充圖書館的館藏資源。
老師們從個人的認知、學生的意見和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新狀況進行討論、調整、總結。截至2023年年底,讀書分享會基本已形成一個輪廓,每位老師已經有了整體思路和自己的風格。
(三)將閱讀融入教學中,以作業促使學生閱讀
1.課程要求需要閱讀指定圖書完成相關作業
開展思政實踐課程時,其中一項活動是要求學生閱讀指定書目,并將讀后感寫到思政實踐報告冊。每年下半年開展活動時參與學生人數在6000人左右,占學校一半學生。為方便學生借閱、查找資料,老師提出圖書館配合推薦一些好書,筆者提供了所做的6期館藏好書推薦書單共計71種圖書,其中《巨人的隕落》《鄉土中國》《烏合之眾》等書在2021—2023學年連續3年進入借閱量前100榜單。
2.館藏薦書成為多數學生閱讀的首選
從數據和學生閱讀的便捷性來看,多數學生會選擇到圖書館去借老師指定的書單。后期工作中需要針對課程的需要和老師的要求來推薦更多種類的圖書,在推薦書的針對性和質量上逐步提升,滿足課程需要和學生的需求。
(四)線上發布內容,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1.借助服務號平臺發布相關閱讀內容
在每月月初公布閱讀打卡獲獎名單時,會把搜集到的關于讀書的內容和優秀作品中經典句子和段落附在文章中,通過的服務號發布出去。同學們在關注領獎信息時,也讀到了關于閱讀的相關文字,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引導學生去閱讀,去感受文字之美。
2.讀書群的有效利用
建立校內QQ讀書群,群里有120多人,同學們可在群中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也可將閱讀目標和計劃與大家分享。如在閱讀中給自己定目標,列計劃、每天讀多少頁,回顧讀書筆記、書中精華。此群還會分享讀書會的預告書目,感興趣某一期書目的同學可以積極準備、參加[5]。
讀書是一個長期,甚至是比較“苦”的過程,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學一起線上共同分享、交流,能夠相互影響、共同進步。
二、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
(一)講書主持人人員不足
讀書會若要長期堅持,就需要熱愛閱讀,能講、愛講、堅持講的人。目前館里參與讀書會活動的老師是兩位,2024年上半年有3名學生參與進來。學期內每兩周舉辦一期,一學期在7期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師和學生儲備的書目不能滿足讀書會長期舉辦的需要,這就要去尋找熱愛閱讀并愿意做這件事的學生進行培養,對學生在內容把握和節奏上進行引導、審核。老師也要對閱讀非常熱衷,能夠結合學生的興趣,找尋更多優質的、適合分享的書目。除了熱愛,還要靜下心來去讀書,從往期主持經驗來看,準備讀書會的書目資料,讀一遍肯定不夠,有時候要讀2—3遍,書中重要的內容還需要再讀,還要提煉觀點、提出問題、列出大綱,整體上是非常費時費力的一件事,找到愿意又符合這些要求的師生是有很大難度的[]。
(二)學生興趣減退,部分不明活動細節
1.學生不了解活動具體安排,無法深入進行溝通、交流
讀書會每期都會讓參與的學生填寫意見征集表,有讓學生填寫從哪里知道這個活動,有圖書館服務號、海報、科大高新社小管公眾號和其他4項。據統計,在2024年10月13日這期參與活動的學生中, 80% 的學生是在PU口袋上直接報名,既不清楚要讀什么書,也不了解活動要求,該期的讀書會基本以誦讀為主,無法與同學們對書內容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好的書籍需要讀者反復閱讀和深入思考,才能夠去理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有些作品是傾注作者十數年甚至一生的心血寫成。
2.圖書館服務號發布的活動預告,閱讀量較少
圖書館服務號提前兩周發布讀書分享會活動預告,告知讀者共讀書籍、內容介紹和活動要求。2023年9月13日第一期活動預告閱讀量在233,2024年第一期活動預告閱讀量只有 56 參與閱讀打卡的學生也是在2023年下半年參與人數較多,2024上半年減少近一半。活動剛開始,同學們參與的熱情高漲,服務號的閱讀量、參與閱讀打卡的人數和借書人數都有明顯增加,隨著活動的持續,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相較于活動初期有所減退。
3.活動宣傳方式有待拓寬
拓寬學生參與活動范圍,需要后期繼續加大宣傳力度,讓學生多渠道獲取活動詳情。除在線上平臺發布活動的內容外,還可做一些相關海報,放在圖書館大廳顯著位置,讓每天到圖書館借閱、自習的學生能夠很便捷地看到活動相關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三)館藏推薦書單數量少,無法滿足多數學生需求
在思政課程布置的作業中要求學生去讀書,時間一般較為集中,人數又較多,目前館藏的書單是86種,平均每種5冊,總計約400多冊書,一般需要完成這項作業的學生是6000人,短時間內滿足6000人的借閱需求,是遠遠不夠的,就需要繼續有針對性地做一些符合專業需求的館藏好書書單,能夠及時進行補充,擴大書單的種類和針對性,滿足更多學生到圖書館借閱圖書的需求。建立閱讀體系,能夠做成一套學院學生由淺入深的書單,給閱讀的學生更多、更好的選擇。
(四)加強深度閱讀和系統閱讀內容的引入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一直在做讓更多學生去閱讀、愛上閱讀的工作,還有一部分學生已經讀的書比較多、比較深,如每年的閱讀達人,年借書量在100冊以上,可以給他們提供相關閱讀內容的指導,如系統閱讀,對一個專業領域的書讀哪些書,該如何去讀,讓學生能深度閱讀和系統閱讀的引導下不斷提升閱讀能力,為學業和科研做好充足的準備。
結語
以上是在大學生閱讀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讀書會和閱讀打卡已開展一年多,無論從借閱數據,還是學生反饋,對閱讀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值得肯定。在活動開展過程中也出現學生對活動的新鮮感減少,熱情降低,需要再調整、總結,根據實際的變動采取策略讓活動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標。閱讀與課程的融合,圖書館更多的是配合、保持和思政課老師溝通,推薦更適合課程需求的書單,滿足學生的集中使用需求。
本文系2024年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關于第三批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與實踐項目課題《議題設置理論視域下陜西民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力的建構》(項自編號:2023WSYJ10023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孫杰,吳芳.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延伸服務路徑設計以沈陽理工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4,42(06):34-39+59
[2]高霏霏,梁美宏.文化數字化視域下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服務路徑探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4,42(06):20-27.
[3]徐琰.數字時代高校圖書館閱讀現狀及推廣路徑—基于大學生閱讀傾向的調查研究[J].傳媒論壇,2024,7(14):107-109.
[4]李繼紅,卓如,徐在文.大學生社團“閱讀 $+^{\mathfrak{n}}$ 活動的育人價值與品牌機制思考[J].圖書館界,2023,(05):33-37.
[5]吳寶鎖,鄧昌海.大學生深度閱讀的教育探微[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01):46-48.
[6]陳一菲.培養大學生閱讀習慣是高校圖書館的責任[J].圖書館學刊,2016,38(11):112-114.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