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高等教育領域,課程思政是指高等院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它們在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課程思政的建設在這些院校中顯得尤為關鍵。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專業課程,大學中的每門課程都蘊藏著充裕繁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且各有其教學體系和教學特點。授課教師應該根據這些課程的教學規律和專業知識體系,發掘和利用好每門課程中的思政資源,將它們自然地融入教學過程中。
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計量經濟學逐步進入中國大學課堂。目前計量經濟學已成為經管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培養經管類專業應用人才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涵蓋經濟學、統計學、數學3門學科,既要求學生掌握該3門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統計學、數學基礎;也要求學生將這3門學科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用于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領域的基礎性學科,其課程思政建設不僅關乎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更關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思政建設,強化應用型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思政建設,目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學相結合,實現知識教育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結合。本文擬以貴州商學院為例,探討應用型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及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
(一)知識點講解缺乏創新,思政元素難以融入
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內容需要用到大量數學和統計學知識,比如,進行數學推導證明、統計檢驗等,這就要求授課教師按照書本步驟進行公式推導或檢驗證明,這就造成了授課過程不夠生動有趣,缺乏創新。而對于一些較為困難的知識點講解或公式推導,學生可能存在死記硬背的情況,對知識點的理解也不夠深入,這也會使學生可能跟不上后續教學的進度,影響學習效果。同時,計量經濟學中課程中的知識點較為晦澀難懂,授課教師很難對計量經濟學中的知識點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和整合,導致在授課過程中思政元素的講授較為生硬死板,學生不能很好地接受,達不到較好的思政教學效果。
(二)學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
貴州商學院校作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開設在第五學期,需要學生預先修完宏微觀經濟學、統計學、數學等課程。計量經濟學課程講授過程中也常涉及以上課程的知識內容。比如,普通最小二乘法作為模型參數估計的方法,需要使用微積分的求導知識;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矩陣的表示以及參數估計式的推導,需要使用線性代數中矩陣的計算、逆矩陣、矩陣的秩等知識內容。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發現,部分學生對前序課程的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導致授課過程中一旦涉及上述課程的基礎知識,學生普遍反映不記得或聽不懂,這就需要授課教師重新講授,而目前本校計量經濟學理論課時僅為32學時,這又將擠占部分新課內容的講授時間,使教學進程更為緊張受約束。另外,有部分專業的計量經濟學課程開設在第三學期,學生還未學習統計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這樣未具備相應基礎理論知識就學習計量經濟學,導致計量經濟學這門課學起來難上加難。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內容中涉及大量數學推導證明、統計檢驗,比如,OLS估計量的統計特性推導,但大部分經管類的學生高中學文科,數學基礎相對較差,使得當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涉及這些數學方面的理論分析時,學生很多是一知半解的,導致對計量經濟學原理掌握不夠扎實,在解決實際經濟問題時容易出現錯誤。
(三)側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實踐內容較少
目前貴州商學院開設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學時大部分為48學時,包含32理論學時 +16 實踐學時。而計量經濟學的課程體系比較完整,具有連貫性,為了使學生在學完整門課程后能夠建立一個完整的計量經濟學理論體系,授課老師不能隨意減少授課內容,這就導致授課教師講授理論知識所需的時間遠超32學時。在這樣的課時限制下,一方面,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更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減少了講解理論知識在實際經濟案例中如何應用,同時部分課后實踐也僅僅是使用軟件完成書本的課后習題,這就導致部分學生不能將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對理論知識也理解得不夠透徹與系統;另一方面,授課教師為了保證能夠在有限的課時中完成所有教學內容,所以在講授理論知識及經濟案例時,從問題的提出、數據的收集整理、模型參數的估計、到模型的檢驗及應用整個過程,往往是授課老師主導,學生缺乏互動參與,這將導致學生對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認識不足,缺乏興趣,影響其學習計量經濟學的主觀能動性。
(四)缺少案例庫,教學案例單一
(1)案例來源不夠豐富,大多數案例多為教程配套習題;(2)許多案例年代久遠,數據沒有及時地更新;(3)案例沒有結合專業,不同的專業使用的案例應該有所區分;(4)對于目前使用的案例沒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另外部分案例背景源于國外,學生很難充分理解其背后的思政元素。并且現階段課程使用的案例較為單一,比如,目前大多數案例僅對應某一個具體的知識點,案例之間缺乏連續性。教材中缺少綜合性案例,不能讓學生完成計量經濟學建模的全部步驟。假如一個經濟學案例能夠包含計量經濟學建模的完整步驟,即經濟問題提出、樣本數據收集、模型估計、模型檢驗(多重共線性檢驗、異方差檢驗、自相關檢驗)、模型應用,那么學生僅需通過實踐操作該案例便能夠對計量經濟學建模過程有更為系統深刻的認知,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真正解決實際經濟問題所帶來的成就感,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一)整合計量經濟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思政建設中,首要任務是如何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專業知識體系之中。針對教材中的專業知識點,應深入發掘每一個知識點背后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賦予每一個知識點獨有的價值觀,并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價值觀和思維導向[1]。例如,教師在講解建立計量經濟模型時,通常不可能把所有因素都列入模型,而只能抓住主要影響因素和主要特征。這一過程體現了哲學思想中的“抓住主要矛盾”的原則,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找到重點,避免被繁雜的信息所淹沒,提高學習效率。
(二)案例融合思政元素,構建案例庫
計量經濟學授課過程必須與案例相結合,并且課程的思政建設也離不開案例。選取案例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1)選取時代感強、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的案例。例如,在講解計量經濟學模型應用的經濟預測方面時,可選取中國GDP預測的案例,通過比較中國與國外主要國家的GDP增長情況,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不同國家經濟增長的差異和特點,增強他們對國際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再比如講授一元線性回歸模型時,選取凱恩斯消費函數為例,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通常小于1,意味著并非所有的收入增加都會轉化為消費,使學生意識到儲蓄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形成正確的消費觀;(2)豐富和優化計量經濟學案例庫,在教授不同專業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時,選取更貼合該專業的案例進行講解,讓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深入融合。例如,授課教師在給投資學專業學生上課時可選取某上市公司股價數據作為案例建立相關模型,學生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投資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從而培養他們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感,引導學生理性投資。在給保險學專業學生上課時可選取與政策性農業保險相關的案例,以說明國家在保障農民收益、穩定農村社會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3)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向學生布置與計量經濟學知識點相關的論文閱讀任務,讓學生了解本課程領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拓寬學生的眼界[2]。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在傳統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授課教師往往重理論而輕實踐,所以在講授基礎理論知識時,往往是授課老師主導,學生的參與度較低。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該轉變角色,讓學生成為課程教學的主角,而授課教師轉變為課程教學的引路人[3]。教師在講解完軟件的基本操作后,應讓學生獨立完成相關例題的軟件操作,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如基本假定不滿足、模型設定不合理等情況,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尋找修正模型的方法,提醒學生注意模型的檢驗和修正不存在共通模式,在模型檢驗和修正的每個階段都需要進行大量的判斷,而且不同的人所使用的檢驗與修正方法也不盡相同。條條大道通羅馬,每個人成功的道路各有不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不畏困難,勇于創新的精神[4。
此外實踐教學中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以解決實際經濟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調研等方式收集數據,加深他們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認識。在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學術誠信的重要性,避免數據造假、人為篩選數據等情況發生,確保他們在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生涯中能夠遵循誠信原則,為社會貢獻高質量的研究成果[5]。
在課堂之外,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互聯網+” 等創新創業大賽和各類科研活動,將計量經濟學課程中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熱點和民生問題相結合,引導學生探索人民群眾真正關心的問題,如住房、醫療、養老、生育等問題,將研究做在中國大地上,使學生將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體現出新時代青年的擔當和作為。
(四)創新計量經濟學課程考核制度
目前對于計量經濟學課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平時成績 + 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一般包括出勤以及平時作業成績,期末考試內容一般僅包括基本原理知識,并未涉及實驗及軟件操作。由于考試內容大多是基本概念、公式計算等理論內容,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知識的應用就沒那么重視,也就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并且在該考核方式下未能對授課過程中思政教育的效果進行評價。因此計量經濟學的考核制度應體現全過程、全方面的特點。(1)課程的考核制度應該轉變為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減少期末考試成績的占比,增加實踐成績的占比。比如,以小組形式進行課程論文的寫作及匯報,既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應用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隊合作意識等;(2)以產出為導向,鼓勵學生運用在計量經濟學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論文寫作,參加“挑戰杯”“互聯網 $+^{\mathfrak{n}}$ 等創新創業大賽,通過此類活動獲得的產出,可以進行相應的成績加分;(3)在考核方式中融入對思政教育效果的考核,比如,平時成績中包含學生課堂表現情況,期末考試試卷中的案例分析題加入融入思政元素的論述題目,學生可以根據案例進行開放性回答等。
結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樞紐,其專業課程的思政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計量經濟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通過對該門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元素與計量經濟學的專業知識進行深度融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重目標。授課教師通過深入挖掘計量經濟學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倫理價值與社會意義,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不僅使原本可能顯得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而且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質量。通過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思政建設,旨在培養出既具有扎實專業技能,又具有深厚愛國情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本文系貴州商學院2024年度校級教改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gt;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4XJJG2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位雪麗.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教改路徑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22):206-208.
[2]趙茜宇.認識論視域下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優化探究[J].高教學刊,2024,10(28):184-188.
[3]吳錯,盧昱霏,史柯.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研究[J].高教學刊,2024,10(17):171-175.
[4]王立勇.“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3,(05):48-52.
[5]董珍,余冬根.《計量經濟學》教學設計及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2,(03):217-220.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