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三月頭,周日的下午,我在,做“滬港雙城音樂故事”的分享會。開場前,正設備調試,一位聽眾走上前來,說:“方大同走了,我們可以放一首方大同的歌追思嗎?他也有上海香港的雙城故事.\"
是啊,方大同以“香港歌手”身份出道,但他一直都會說:上海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小時候在上海度過了一段不算短的綺麗童年時光,他在這里讀小學、學中文、交朋友、看電視里的國產電視劇,和大家一起聽當時流行的金曲。那段經歷對方大同的影響甚深,后來做歌手后,上海元素多次出現在他風格突出又多元的音樂創作里,他甚至把上海話寫成歌曲《XZMHXDXH》,“玩抽象”,反復唱: “鞋子沒壞,鞋帶先壞”,會聽上海話的人秒懂其中奧意。因此種種,上海老百姓一直對方大同有份“自己人”般的偏愛。
我最后一次見到方大同,也是在上海。那是2017年的歲末,很多明星來上海都吃大閘蟹打卡,方大同邀請我在內幾位媒體同行晚餐,是約在一間樸素的素食餐廳。他對音樂和素食,都是“長期主義”。那天,他將旗下工作室“賦音樂”簽下的新人王詩安推薦給大家。都有中西文化背景,他們站在一起,很像兄妹。王詩安亦跟上海有不解之緣,她的父母是上海的戲曲演員,她在遙遠的荷蘭出生長大,曾回國參加《中國夢之聲》,成績是四十名開外,一般來說這樣的成績不常有唱片公司垂青,但方大同不以這樣的標準看人看事情,他欣賞且提攜之。
方大同曾有一張名為《橙月》的唱片,是在紹興路52號的梧桐樹下取景,我剛巧住過紹興路16號金谷邨。方大同說:方媽媽開設的兒童教育工作室也曾租在紹興路。更巧的是,王詩安的外祖母是昆曲名旦王芝泉,上海昆劇團在紹興路9號,王詩安小時候寒暑假會回上海,常來昆劇團,在紹興路一帶玩耍。他們打趣:沒準,小時候就在紹興路上遇到過…·說笑間仿佛曾在一個童話世界里擦肩而過。而這回,卻是悲傷的告別。方大同走,看新聞,王詩安去大理送別情深義重的方大同,真真切切,依依不舍,含著淚水的相遇之情、知遇之恩。

也是在那天的晚上,方大同特別推薦給我們他在做的“艾美夢游”系列繪本。艾美,是方大同創造的卡通少女形象,繪本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向讀者尤其是小讀者傳播“真善美”,傳遞友愛世人、愛護地球的理念。樂壇里當紅歌手出書不新鮮,但跨界做繪本圖書,是很理想主義的行為,方大同一直是個理想主義者。當時,艾美繪本書剛出三本,之后這些年,方大同做音樂的同時,做繪本一直沒有間斷,至今已累計到90余本的龐大數量。這次方大同離世方知,賈靜雯的女兒就是艾美夢游繪本的忠實讀者。讀艾美繪本的小孩,隨著歲月陸續在長大,真善美的種子,不斷種在一個個小讀者的心田,生根發芽。

那一晚的美好回憶,帶著素食餐廳淡淡的香氣,帶著與方大同交流后的喜愛與欣賞,定格在了2017年的年尾。遺憾那天之后再沒見過,感概2020年后時間的鐘表好像被撥快了,2025年,突然卻要和他道別—敬重、不舍。
這是個不斷告別的年代。我在《上海電視周刊》工作二十多年,這本創刊四十余年的雜志也在前年底與相伴多年的讀者告別,停刊了。這些年里,因工作,采訪接觸過方大同許多次,這個時間段也正好重合了方大同的出道、走紅、漸隱……回想起來,方大同有上海情結,我們是上海媒體,常常聊關于上海的話題。他并不是滔滔不絕那類采訪對象,但他真誠,常常像在說童年故事,說著說著自己也笑起來……這段日子,我去翻閱自己所寫的方大同的采訪文章,文字背后,好像還能看到方大同當時的表情,他的笑臉。
在夏威夷出生的方大同,是在五歲那年跟著父母突然來了上海,就讀天山一小。環境突然變化,一開始,同學們還以為他不愛說話,其實是他當時聽不懂中文,更不會說。他是很刻苦認真的,那時教育并不像今天這樣卷,但方大同白天上天山一小,晚上回家還讀函授課程,很快學會中文讀寫說,跟上學校進度;另一方面,英語世界的資訊他亦源源不斷接受,與在上海吸收學習的許多本土文化知識交融、生長,讓他成為獨特的方大同。
后來,在他做了歌手之后,我們在他寫的唱的《小方》里,聽到“謝謝你,給我的愛,今生今世難忘懷”,那是20世紀90年代在上海,大街小巷都在放李春波的《小芳》,他刻在腦海的旋律。金曲獎上,他拿下最佳男歌手獎,那張獲獎唱片名為《JTW西游記》,靈感亦來自電視劇《西游記》,那是童年在上海,寒暑假里電視機里一直在放的“古怪驚奇”。


若以今天的標準來說,當時的方大同可算是個“富二代”了,他從美國來,家里住古北大房子,還有很多當時同學們沒有的玩具。但他富足的是精神,生活上,在上海過得很“上海”,套用現在語言來說就是“接地氣”。他和同學們一起上課玩耍,下課玩耍,天性好玩,人卻不調皮,最有別于一般小朋友的是,他不吃麥當勞肯德基這些當時小朋友們愛吃的“洋快餐”,他只吃素食,這在當時,尤其是小孩子中間是非常少見的。許多年之后,搬去廣州又在香港生活多年的方大同,能脫口而出在上海吃的美食:“烤麩、馬蘭頭、湯團、葵白炒青椒、餛飩”,皆是素食里的上海回味。
20世紀90年代,正是“出國潮”,但方大同的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其實亦為理想主義者行為。方大同的母親,是為兒童教育工作回到中國,方大同跟隨母親走遍五湖四海、東西南北。開始音樂創作后,他為母親所做的教材編寫了大量的曲子,還為英文教材錄音,做了很多很多歌手以外的(教育相關)工作。方大同在音樂上是一個天才,天才靠直覺做事。沒系統學過樂理的他,所做的選擇,寫的歌,都跟隨內心。
我回看自己寫過的文章,又看到在上海遇見的、我眼里的方大同:
“他沒有天才常有的桀驁乖張,安安靜靜,獨守本我,鋒芒都在他的音樂里,不隨波逐流,不妥協半步。”那是2011年采訪后寫他的文章。
“錄音室是他平時最愛待、一待很長時間的地方。錄音期間,一天24小時,常常會連續待上十七八個小時,有時候,待著待著忘記了時間,要方媽媽來催。”這是2013年他簽約唱片公司時的采訪文章。那天,唱片公司特將記者會現場布置成錄音棚的樣子,那是方大同最喜歡的環境。
“這些年,世界真的變得很危險。很多不好的事,環境越來越糟糕,我想呼吁大家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地球。”這段話出現在2014年唱片《危險世界》發布之后的采訪文章里。方大同通過音樂在“大聲疾呼”,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當時未能有他那么深的感受,十一年之后再看,對照很多現實,感受很不同。
我的記憶里還有一件事,關于方大同在一個池塘呼救落水同學的童年往事,很戲劇性,記得和他聊過,但一開始未能在文章里找到,網上也找不到任何蹤跡,還問了當時的一些宣傳人員,都說沒印象,簡直要讓我懷疑是否真的進入了“平行世界”。還好,最終找到了這個故事的記錄。
方大同童年在上海,某天,和同學們在公園里玩,同學看到面前有一片“草坪”,想走上去,方大同著急地制止,奈何當時他中文不好,表達不出,沒能讓同學會意,同學在他的“呼叫”聲中踏上了“草地”,結果瞬間掉進了水里!原來那“草地”不是草地,而是一片浮萍!方大同大聲疾呼想表達的是:“這不是草地,這是浮萍!下面是水塘!危險!危險!”還好及時找到救援人員,有驚無險……但這件事也促使方大同努力學中文,他不想這樣“危險”的事再發生。
一番往事回憶,又讓我聯系到他2014年說的那番話,關于“危險世界、拯救環境”的迫切提醒。近年他還說“時間不等人”。他一直努力地用音樂作品、圖書,用一切身體力行的方式,做著理想主義者“拯救世界”的行動,就像當年那個小男孩大呼:危險!危險!大家聽不懂,或是一時不能會意,一心想救人的孩子,非常著急——“時間不等人”。
這個從夏威夷到上海、廣州、香港、臺北、大理的男孩,且歌且行,一直是有救水救火之心的赤子少年。有人懂,有人不懂,或當時未懂,后來方覺知。他走了,他的音樂,在這個世界傳播,不會消失;他的好,更是經過時間的檢驗,會愈發感知的“好”。
——從“第二故鄉”上海,到紛繁的大千世界,理想主義者留給世界的回聲不絕:愛與和平,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