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千禧過后不久的上海,內環新房均價大概只有6000元左右,正迎來改革開放后真正意義上從拾回現代主義到向后現代主義文明轉變,那時到處都是工地的上海已經從“九零年代”整體普通的妝容幾何次方級別轉眼成為時尚精致的國際大都會Metropolis,新天地平地一聲驚雷,酒吧遍地開花,國內外演出層出不窮,消費娛樂場所夜夜笙歌,時裝秀場爭奇斗艷,《上海壹周》《申江服務導報》這類城市生活方式報紙期刊大行其道,當代藝術也蓬勃噴涌,這座城市飛速生長。
某天,我走回童年出生的徐匯區五原路上,情不自禁地哼出了一段旋律,想起臺灣20世紀70年代民歌時期曾有“唱自己的歌”風潮,香港也是許冠杰開啟了本土粵語歌的流行,于是就為天賜靈感的曲子填上了一串上海話的路名,變成了一首從五原路開始行走兜兜轉轉一圈又回到五原路的鄉愁之歌(是不是有關上海的第一首citywalk之歌沒有深入考證,但也算這二十年里比較早寫城市道路的曲子了)。
恰巧那時在上一個傳說中名叫“現代變奏”的搖滾論壇社區,發帖與網友們聊天時,我說起想要拍攝《五原路》音樂電影,需要很多路人群眾演員,有很多朋友報名參加,于是用家里的松下DV攝像機留下了極為珍貴的粗糙影像。
影片從五原路靠近武康路為起點開始拍起,一路上遇見很多奇奇怪怪的朋友,從白天走到黑夜,直到五原路靠近常熟路的終點,影片高潮部分用歌里唱到的路名路牌疊加循環拼貼呈現。
2010年,推出個人專輯《曾經》時,我被上海老字號永久牌自行車邀請作為代言人用唱片里的歌曲《五原路》宣傳新款同名型號腳踏車,而其中重薪編曲的副歌部分里大段的路名加上了法文原名的念白。就像在中間客串了一段朗誦的陳丹燕老師說的那樣,把這些小馬路一條條緊挨著念出來才是對這個街區的真愛。

十年后的2014年,十年前的老友和新友們相約拍了一部《五原路》十周年的紀念版音樂電影。影片開頭回顧了2004年拍攝時的演員花絮,然后鏡頭轉到正與朋友圍坐觀看花絮的女主角,她在恍惚中進入影像畫面,也走進了五原路,一路上遇到了十年前的演員和其他另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并且在五原路的終點被一個神秘女子用水晶轉石催眠醒來。這部音樂故事電影還入圍了當年的土豆映像節與美國CGIFF國際電影節,也算讓國內外觀眾感受了這條小馬路上的點滴趣事。
二十年后,也就是去年2024年的春天,我再次走在童年出生玩耍的街道上,想起這些年來點點滴滴的變化,從恬靜至繁華,從喧鬧再回到寂,腦海里突然又有了制作《五原路》全新的音樂版本以及紀念影片的念頭,于是便策劃起做一張紀念版的黑膠并制作系列音樂電影。但因為第一次接觸黑膠唱片工序,光申請出版號審批就花了大半年時間,包括邀請好友編曲、吉他、Remix和混音,找工廠壓制母盤,加上自己設計封套內頁印刷,所以直到今年初才完成了唱片成品。
說起這個黑膠封套,上面的漫畫式人物都是這兩年經常聚會交流的老師們,包括張樂平的三公子張蘇軍、四公子張慰軍,上官云珠的公子韋然,桑弧導演的公子李亦中教授,《變形金剛》導演戰車大公子、制片人顧曉東,邱岳峰大公子邱必昌,上海國際電影節排片人王佳彥老師,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還有孫孟晉、湯惟杰、甘鵬、馬良、周力老師等等,其實設計創意有點借鑒披頭士樂隊(TheBeatles)的著名專輯《Sgt.Pepper's LonelyHeart ClubBand》,把具有文化標識的人物拼貼在封面上,而至于《五原路》黑膠便是寓意上海文化的大集成。
另外除了《五原路》二十周年音樂電影第一部分已在網絡播放,以黑膠唱片封面上的老師們的形象作為元素的動畫電影也在制作中,希望能把上海文化的海納百川以及有溫度的城市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而在《五原路》黑膠發布那天,封面上的諸位老師也紛紛到場歡聚,一同暢談上海文化的璀璨精深。
最后,提及《五原路》副歌部分里連在一起的小馬路,其實2004年寫的時候還真的在上海地圖上用鉛筆畫過路線,從五原路開始,經過許多條小馬路,最終還是走回到了五原路。

就比如歌中開篇出行的五原路,原先法文名叫做趙主教路(RouteMgrMaresca),后來用內蒙的“五原”改了路名,在常熟路口本來有座神學院,拆掉后是聽不到贊美詩和禱告的了;以烏魯木齊路為界的東段以前是著名的菜場,里面的小販藏龍臥虎,連劃黃鱔的阿姨都可能是曾經的大腕;往西走則雅致靜謐得多,老家252弄大通別墅里越劇名伶袁雪芬的舊宅就在隔壁,現今《藝術世界》雜志社也在弄堂深處辦公;再過去是永福路口的自由公寓,新中國成立前住的德國人居多;昆曲大師俞振飛住過258弄,漫畫家張樂平故居離得也不遠,小時候住宿過的宋慶齡幼兒園后來是中國福利會和兒童時代雜志社。
五原路轉出來的永福路原先叫做古神父路(RoutePereHuc),52號的西班牙花園洋房是上海電影集團的辦公地,對面曾經有好幾家知名的酒吧,包括經常組織地下電聲舞曲派對的Shelter;復興西路口是著名的良友公寓,走過去151號是德國駐滬領事館,對面英國領事館舊址的雍福會已是出名較早的頂級私人餐飲會所。復興西路的法文名是白賽仲路(RouteGustaredeBoisenzon),兩家爵士樂酒吧CottonClub和JZClub(現已搬遷)都坐落其上,上海越劇院也在10弄當中。

武康路就是《色·戒》里王佳芝要去的福開森路(RouteFerguson),淮海路口那座像艘巨輪般的武康大樓原是匈牙利名設計師鄔達克的杰作“諾曼底公寓”,老上海電影界的鄭君里、王人美、秦怡、趙丹和孫道臨王文娟夫婦是有名的住戶,現在成了打卡圣地;武康路393號黃興故居現在是旅游咨詢中心和老房子藝術中心,而113號歐式花園別墅是巴金故居,愛書的讀者們紛至沓來。
走到原先叫巨潑來斯路(RouteDupleix)的安福路,藝術氣氛愈發濃烈起來,因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就位于此處,對面曾經的馬里昂巴咖啡館是城中著名的文藝聚會場所,往東面走有幾家西式餐飲和酒吧生意尤其興旺。安福路盡頭的常熟路之前難得是用中國人名字命名,稱做善鐘路(Route de Say Zoong),淮海路口的淮海大樓原名恩派亞大樓(EmpireMaison),以卷廊式的歐洲古典建筑設計聞名,我是因為上高中時去住在這棟樓里的物理老師家聽課得以領略這座公寓里流線型悠長走廊的雅趣的;隔壁靠近延慶路的209號是荷蘭式ArtDeco的瑞華公寓,原名賽華公寓(SavoyApts)。
淮海路的前身霞飛路(AvenueJoffre)自然廣為人知,如同種滿法國梧桐的東方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印象最深的還是20世紀80年代領事館區門口排著長龍的記憶,包括1469號的美國駐滬總領事館,1431號法國領事館官邸,1375號啟華大廈里的奧地利、巴西、墨西哥、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新西蘭等領事館。小辰光喜歡在外婆家麥琪里弄堂白相(玩),本來以為是叫“木齊里”,后來才發現因為烏魯木齊中路原來是麥琪路(Route Alfread Magy)。舊名西愛咸斯路(RouteHervedeSieyes)的永嘉路聽起來就很文藝,中國中學對面383號的上海電影譯制廠現在的主人是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執法總隊,鄰近還有371號的田漢故居和345號的上?;鼊F。


接下去太原路(臺拉斯脫路RouteReneDelastre)一路上的洋房別墅和小樓邪氣(十分)精致;建國西路(福履理路RouteJFrelupt)上,我和曾經就讀的建襄小學同學們一起在“建業里”捉迷藏;岳陽路(祁齊路RouteGhisi)有中科院、中國畫院和上海京劇院,其與桃江路、汾陽路的交匯處則是普希金銅像所在的三角花園;肇嘉浜路(法界徐家匯路RoutedeZikawei)中間是兒時放課后玩耍的草地;對高安路(高恩路RouteA.Cohen)回憶的是在徐匯區少年宮學畫畫間隙翻小人書;康平路(麥尼尼路Rue Marcel Magniny)是中學同學們嬉戲的游樂場;宛平路(汶林路RouteJWinling)路口衡山公園門前,周末有許多賣粘紙(貼紙)和捏糖人的小販;衡山路(貝當路AvenuePetain)的衡山賓館(畢卡第公寓)、衡山電影院以及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的百代小紅樓、油畫墻和《音像世界》雜志社都曾是羅曼蒂克的代名詞;余慶路(愛棠路RouteEdan)沿街都是南歐風格的房子;廣元路(臺斯德朗路Route Picard Destelan)藏在衡山路背后,有大學師兄最愛的新利查西菜館;到了天平路(姚主教路Route Mgr.Prosper Paris)有導演費穆住過的弄堂,當然還有推崇文藝的母校南洋模范中學;華山路(海格路AvenueHaig)上的枕流公寓(BrooksideApartments)是周璇舊居;巨鹿路(巨籟達路RouteRatard)最出名的當然是徐志摩、陸小曼、泰戈爾、胡蝶、周建人等住過的四明村,和如今上海作協的所在地,火柴大王劉鴻聲胞弟劉吉聲的愛神花園;富民路(古拔路Route Courbet)和新樂路(亨利路Route P.Henry)短而怡人;襄陽南路(拉都路Route TenantdelaTour)最別致的是東正教圣母大堂;南昌路(環龍路RouteVallon)原法國夜總會的科學會堂是《建國大業》的取景點;陜西南路(亞爾培路AvenueduRoi Albert)有張愛玲的舊居;長樂路(蒲石路Rue Bourgeat)除了各式潮牌服裝店外,還有我的童年最愛,連環畫的發源地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華亭路(麥陽路RouteMayen)有過比七浦路和襄陽路嗲太多的外貿服裝市場,弄堂里還有最早販賣打口唱片的據點之一;延慶路(格羅希路RoutedeGrouchy)雖短,但沿馬路小屋的每座門廊都非常裝置藝術;東湖路(杜美路RouteDoumer)上杜月笙的杜公館改為了東湖賓館;汾陽路(畢勛路RoutePichon)音樂學院門口擺過各種唱片攤位;永康路(雷米路RouteRemi)是老外曾經聚集的酒吧街;嘉善路(甘世東路RueGastonKahn)上以前的小市場里有各種玩具兵人;茂名南路(邁爾西愛路RouteC.Mercier)的國泰電影院(CATHAYTHEATRE)和新中國第一個國賓館錦江飯店(原華懋公寓)都是老克勒的首選;瑞金路(圣母院路RoutedesSoeurs)上開過很火的福爾摩斯主題咖啡館;番禺路(哥倫比亞路AvenueColumbia)上有母校交通大學,老圖書館樓是郭達克的經典設計;新華路(安和寺路AvenueAmherst)上曾作為英國、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駐滬領事館的新華別墅(又名外國弄堂)也是,郭達克特意把它設計成馬蹄形;而延安路(福煦路AvenueFoch)原來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旁邊的弄堂中,也有一代打口唱片青年的逝水年華。從延安路轉到鎮寧路再到武康路最后回到五原路,這樣一路兜兜轉轉,從起點又回到終點。
就像陳丹燕老師在《永不拓寬的街道》書里《五原路的景象》中寫的,“五原路是我小時候長大的地方,我并不肯定是否我喜愛它,就像歌里和詩里說的那樣,一看到自己的故鄉,就想到了天堂”,也許生于斯長于斯的鄉愁情節才是藝術創作最好的靈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