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細雨里的上海仿佛氤氬著某種時空交疊的魔力。當我與詞作者李老師撐著傘站在四川北路的精武總會門前時,檐角垂落的雨簾正將“”幾個鎏金大字煙染出舊膠片的質感。李老師突然笑說:“你看這青磚墻,像不像當年陳真飛身踢碎的那塊?”我們相視莞爾,兩代人關于精武的集體記憶,此刻在雨打樹葉的沙沙聲里悄然蘇醒。是啊!小時候看的那些《精武門》影視劇至今還在記憶中,我想這不僅是屬于兒時的記憶,也是真真切切存活在城市里的文化脈絡,那些光影編織的英雄夢,原是深埋在這座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基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
影視劇里的“武林圣地”具象成文化傳承的鮮活現場
進入會館,映入眼簾的是霍元甲的半身銅像,肅穆而莊嚴。精武會副會長薛海榮為我們拿出這些年出版的關于精武的書籍,其中有一本厚厚的《精武本紀》,記錄了精武會百年來發展的點點滴滴。長衫翩然的武者、練功房里的兵器,歷史的疊影一幕幕浮現。
上海精武體育會誕生于上海虹口,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民間組織,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上海精武體育會之由來,緣起1909年冬西洋大力士奧皮音的挑畔,當時此人在上海北四川路52號阿波羅影戲院表演舉重健美,蔑稱華人為“東亞病夫”,并口出狂言要與華人較量。同盟會骨干陳其美邀請武術家霍元甲赴上海灘應戰。霍元甲在報紙上昭告天下:“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愿與天下健者一試。”此言一出,洋人奧皮音等不戰而逃,國人歡欣鼓舞。陳其美等人立即決定趁此風云際會之時,創辦中國精武體操會。1910年7月7日,在陳其美、農勁蓀等倡導下,中國精武體操會正式成立,農勁蓀任會長,霍元甲任武術總教練。
1983年港劇《大俠霍元甲》在內地開播以來,精武主題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霍元甲、陳真的名字深入人心。但其實,“陳真”是一個虛構人物。影視劇里霍元甲的徒弟陳真,其原型是精武會里的幾位杰出干將。精武會創辦以來,摒除歷史上武術的門戶之見,融匯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珠江流域三大流域的248種武術套路,也正體現出上海的海納百川。
正當精武會創辦不久,即將大展宏圖之時,霍元甲卻突然撒手人寰。為延續精武事業,傳承“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武精神,百年間精武體育會在全體成員的奉獻和支持下一路披荊斬棘,成長壯大。作為最早有組織向海外傳授中華武術的體育團體,精武體育會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武林高手和普通民眾,是中國人自強不息、強身健體的精神寫照。
如今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自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自精武武術的保護單位,面對市民開設武術培訓,傳授強身健體的理念,也走進校園開展少兒培訓,繼續傳承和弘揚著中華武術精神。

回望暮色中的精武會小樓,飛檐斗拱勾勒出天際線溫柔的曲線。這個曾經在影視劇里被符號化的“武林圣地”,此刻在我心中具象成文化傳承的鮮活現場。
從當代人的視角弘揚精武精神
“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江山秀麗疊彩峰嶺,問我國家哪像染病?沖開血路,揮手上吧,要致力國家中興。豈讓國土再遭踐踏,這睡獅漸已醒。”當年隨著《大俠霍元甲》的爆火,其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也家喻戶曉,并傳唱至今。
隨著時代變遷,精武會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們感到要用新的音樂表達來弘揚新時代的精武精神。于是我和詞作者構思了男聲二重唱《精武非凡》。整首作品以誕生于上海的精武精神為內核,從當代人的視角回看家喻戶曉、傳承百年的精武精神。
在創作時,我們采用流行歌曲的編配形式,主歌部分通過較為抒情的旋律敘述了精武會的前世今生,緊接著用一連串的切分節奏訴說其跌巖起伏的發展經歷,以“4”到“升5”的增二度不協和音程運用營造出緊張情緒,將歌曲推向高潮,并引出恢弘有力的副歌部分。整首作品力圖描繪出濃烈剛勁的音樂色彩,塑造出大氣坦蕩的精武形象,以較強的律動感展現百年精武文化的恢宏氣勢,體現出團結自強、攻堅克難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歌詞方面,詞作者將“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武精神轉化為“愛國忠、修身嚴、正義堅、助人暖”寫入歌詞;用“獨步龍潭,勇毅邁雄關;浪跡天涯,跋涉歷千難;逐夢揚帆,磨礪英雄膽”描繪了精武會百年間不畏艱難、披荊斬棘一路發展壯大的故事,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氣節;用“融會貫通百家拳”表現出精武會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精神境界。

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對精武精神以及海派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精武會是一個武夫云集之處,但經過一些研究,我們了解到,精武會還聚集了不少精通音樂之道的才子。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仲富蘭表示,習武健身之余,一批音樂人也開始了“問樂”活動,他們組織“中西音樂小組”“中華音樂會”“粵樂雅集”“群眾歌詠”乃至組織“精武武舞”的展演,通過創建“辛酉劇社”“精武話劇團”“中華音樂會新劇團”等,甚至“問樂”國際,與滬上西僑音樂組織也有切與交流。仲富蘭教授認為,音樂與技擊動作是緊密結合的:一方面,技擊動作是對音樂情緒的一種表現;另一方面,音樂又從情緒上和力度上渲染了技擊動作的氛圍。百年前,上海精武會的先賢是懂得武術與音樂高度融合的文化先鋒,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們的實踐夯實了海派音樂的基礎。
為了更好地弘揚精武精神,傳承“精武問樂”的傳統,在呈現《精武非凡》這個作品時,我們也力圖將音樂與武術結合。我聯系兩位歌手再次拜訪了精武會,學習中國功夫配合舞臺演唱。讓我詮異的是,來教授功夫的武術教練是一對年近古稀的雙胞胎姐妹,她們和精武會已結緣六十多年了。只見她們身形矯健,身手依舊敏捷,將各路拳法串聯一起,按照音樂律動編排起了武術動作,讓我們不禁感嘆:真是巾幗不讓須眉。此外,為了更加真實地反映精武英雄的光輝形象,制作大屏的老師運用了熾熱如火的紅色作為舞臺背景,運用變換交織的燈光特效將舞臺意境營造得熱辣滾燙,血氣十足。音樂響起,兩位歌手帥氣登場,精彩的演繹再現了精武風采,也把這股熾熱的情懷傳遞給了在座的每一位觀眾,最終作品在舞臺上得以順利呈現。
音樂創作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樂趣的過程,但很多時候音樂創作者會面缺乏創作素材的難題。記得去年5月底參加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詞曲作家領軍人才高級研修班時,授課老師告訴我們,要從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挖掘資源,從值得歌頌的英雄事跡中汲取靈感,將其融入創作之中,實現歷史和現實的輝映。
文化價值不體現在物體外觀的好壞、功能的多少、經濟價值的高低上,一種文化對于一個民族、集體和個人來說是一種精神和心靈的呼應。歌曲作為詮釋文化精神的最佳載體之一,我認為有以下優勢:文化是民族的情感依托、心靈的歸屬和精神家園,音樂是人類心靈的窗戶,通過音樂可以有效傳達文化中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核;對歌曲來說,音樂和歌詞相輔相成,可以塑造出相應的文化形象、傳遞文化思想,反映精神內涵及特定的文化背景;歌曲具有結構短小、易于傳播的特性,可以依托媒體、平臺進行播出,以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為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增添內在驅動力和凝聚力。
上海這座文化大都市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作為新時代的音樂創作者,我們可以從中深入發掘素材,發揮音樂的優勢,講好中國故事、上海精彩。《精武非凡》是一次回歸傳統又擁抱數字時代的探索實踐,還需要不斷修改提升,也希望能不斷創作,讓世界通過中國音樂武術解碼中華文化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