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是中國創新藥的“DeepSeek”的康方生物,2025年4月28日收盤跌11.02%,盤中一度跌去16.53%。
下跌發生在康方生物宣布兩項重大利好之后。4月25日,該公司先后宣布兩項重要的新藥獲批信息:一款藥首次在美國獲批上市;另一款是用于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依沃西(Ivonescimab)在中國獲批。
導致康方生物下跌的正是這款擴大了適應征的依沃西,其與全球最當紅的腫瘤治療藥物帕博利珠單抗(俗稱K藥)有一項頭對頭試驗,中期數據最近披露,對患者總生存期(OS)沒有達到預期。
持有該藥海外權益的美股上市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因這一信息,在4月25日股價下跌36%。這一事件在醫藥和投資界引發巨大震動,市場對依沃西的未來充滿了復雜的情緒。
4月28日上午,康方生物召開電話會,2000多名投資者涌入直播間。該股全天交易額近48億港元,逼近港股市值最高的騰訊控股,半天成交額一度超越騰訊。
依沃西的冰火兩重天,首先源自中美兩國審批機制的側重點不同。
在中國,依沃西獲批主要基于其在無進展生存期(PFS)上的優良表現。康方生物2024年9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依沃西組的中位PFS達到11.14個月,而K藥組僅為5.82個月,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低了49%。中位PFS,可以理解為一半的患者無進展生存,或者存活的時間會超過這個時間。
這一數據在國內外腫瘤治療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中國,PFS常被視為衡量藥物療效的關鍵指標之一。因此,投資界將依沃西視為擊敗K藥的“大殺器”。
在4月以來的全球關稅戰中,以授權給海外合作方為主要出海模式的康方生物,股價一度由70多元/股升至105元/股。因為,高盛曾預測依沃西年銷售額峰值可達530億美元,是K藥的1倍。
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審批腫瘤藥物時,“金標準”則是OS,因為OS直接反映了患者的生存獲益。在39%數據成熟度下進行的OS中期分析中,依沃西相比帕博利珠單抗的死亡風險降低了22.3%(HR=0.777),但未能跨越預設的統計學顯著性門檻(α=0.0001)。這一結果使得Summit的投資者對其在美國市場的前景產生了疑慮。
Summit的股價幾乎完全由相關臨床試驗數據支撐。一位國際投資機構醫藥投資分析人員告訴《財經》,“Summit本身沒有商業化能力”,這家公司的操盤者習慣的成功路徑是,收購一個潛在first-in-class(首創)藥物在海外的權益,然后在美國融資用于臨床試驗,成功后把藥物賣給跨國藥企。
這就是為何依沃西中期OS數據公布后,Summit的股價在一個交易日內跌超36%。而康方生物則不同。

一位中資機構港股投資分析人員分析,康方生物此次在一個交易日內的大量成交及股價下行,“更像利好出盡后的獲利回吐,估值貴了”。
康方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夏瑜在4月28日的電話會上沒有花時間對上述數據做解讀,而是透露了一個更為重要的信息,該試驗的設計目標就不是OS,而是主攻PFS。
只是在中國監管部門審批過程中,監管希望看到病人真正的臨床生存獲益,因此,也作了OS中期分析。
這是一項基于成本與效率的試驗設計。因為獲取OS數據需要比PFS更長的時間、更多的入組,也就要投入更高的成本。但要回歸商業本質,用最小成本讓藥物獲批上市才是更優解。
“看來他們一開始就想好了,用PFS沖上市,之后OS就看看。只要和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溝通好,CDE認可,那沒有問題。”前述國際投資機構醫藥投資分析人員對《財經》分析。
依沃西想要全面實現海外銷售,真正實現投資機構對它的市場預期,就得獲得美國FDA認可,因而最終還是得靠OS數據。
依沃西OS中期數據“未達統計學顯著差異”,對投資者是個“驚嚇”。曾經,致力研發抗新冠病毒藥物的開拓藥業,股價一步步由80多港元/股的高點滑落到不足1港元/股,就是從一次試驗中期分析“未達統計學顯著差異”開始的。
但是,在花了一個周末“學習”之后,受訪的三位投資機構研究人員,其中兩位對《財經》表示,0.777的HR值,“可以接受”,并仍期待最終OS呈現出較好結果。另一位稱,結果不夠“驚艷”,就是低于預期的結果,股價下跌并不意外。
不“驚艷”,這其中涉及復雜的統計學分析數據設計,簡單來說,統計學中只能設定一個確定的顯著性水平,即ahpha,這是一個確定的數值,當PFS和OS共用同一alpha,分配給PFS的多了,OS的就少了,也就意味著OS達到“顯著差異”的條件變得更為苛刻。
因此,OS中期分析“不顯著”,可能是康方生物在試驗設計之初,就預想到的一個結果。而且,在其他類似試驗中,“做OS中期分析可能也會分配低一些,給最后的OS更多一點。”前述國際投資機構醫藥投資分析人員介紹。
簡單說就是,依沃西在中國做的這項K藥頭對頭試驗,雖然OS中期分析數據不算特別好,但仍讓人寄望最終會做出符合統計學差異的結果。
現在,投資人擔憂的還是依沃西海外的臨床試驗,最終在OS數據能否勝出。“在美國的頭對頭難度確實很大。”前述中資機構港股投資分析人員告訴《財經》。
依沃西出海究竟“身價”幾何?這才是投資者們關注的核心問題。
在海外,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已經獲批,但對下一步的商業化安排,康方生物相關人士回應《財經》稱,“目前沒有收到口徑。”該藥在國內商業化的合作方是正大天晴。
“可能也在等賣身。”前述國際投資機構醫藥投資分析人員對《財經》說。
2024年,剛剛宣布實現盈利一年的康方生物重新轉虧。
考慮到康方生物2024年21.24億元的總營收、5億元的虧損,80多港元/股的單價、近800億港元的市值,確實“貴了”。
財報顯示,2024年,康方生物收入為21.24億元,同比下降53.08%;錄得毛利18.35億元,同比下降58.23%;年內虧損5.01億元。
由盈轉虧主要源于對外授權收入的減少。2023年,康方生物總收入為45.26億元,年度盈利19.42億元。其中,源于Summit的商業授權收入就占了29.23億元,依沃西海外授權高達50億美元的交易總額,也刷新了當年中國創新藥企對外授權交易紀錄。2024年康方生物與Summit再簽署了補充許可協議,在原有的合作協議下,拓展依沃西的許可市場范圍,但全年授權收入降至1.22億元。
作為全球首個“腫瘤免疫+抗血管生成”協同抗腫瘤機制的雙抗新藥,依沃西在中國于2024年5月上市。康方生物在這份財報中并未詳細披露各項產品的銷售額,對比2024年上半年銷售收入9.4億元來看,下半年的銷售收入約為11億元,這或許意味著去年5月底首批發貨的依沃西的銷售增長有限。而在2024年上半年康方生物的收入中,依沃西約占1.03億元,考慮到這一年該藥上市銷售僅一個月,它的主要收入來源,可能仍是授權費用。
對一家未盈利的創新藥企而言,靠授權費掙錢這條路徑,是習慣了美國市場未盈利藥企模式的國際投資者們非常熟悉的路徑。只是,經歷了2024年5月和當下的大跌,“貴了”的康方生物還得拿點別的出來。

在上述電話會上,夏瑜提出,“不要忽略我們康方有很多其他的寶貝,應該是和AK112-303(依沃西)一樣非常有意義的東西。”
2025年4月25日,康方生物宣布,抗腫瘤藥物PD-1派安普利單抗首次獲批在美上市。用夏瑜的話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FDA對海外產品的要求非常嚴苛。”
“光是臨床醫院,FDA到中國查了五家醫院,查了我們的生產,查了我們的所有的sponser(贊助者)、我們用的CRM公司、影像公司、CRO公司,非常的嚴苛。”夏瑜回憶,在臨床試驗中,也是“非常艱難地完成了海外鼻咽癌病人的入組,獲得FDA的認可”。
同時,夏瑜還提到了近期獲批用于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治療的一款新藥,這也是其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首個獲批上市的一類新藥,同時亦是該公司獲批的第二款非腫瘤新藥。
籠統地看康方生物2024年的銷售數據,這一年,其創新藥的銷售收入同比上漲24.88%,達到20.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然而,康方生物當前近800億元的市值,很大部分建立在其頻頻報喜的研發數據之上。康方生物完美符合了人們最初對未盈利創新藥企的所有想象——做出first-in-class藥物、依靠研發數據授權出海、獲取全球市場收益。因此,每一次試驗數據披露,都背負著“驚艷結果”的期待,都可能帶來股價的大起大落。
康方生物自身的銷售風格,決定了它純靠自己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大的銷售增長。康方生物的臨床試驗,必須不斷做下去,做出結果,再由跨國藥企的收購來一錘定音。用一位醫藥銷售人士的話說,“走新銷售路線,靠產品說話。好處是成本大幅減少,壞處是推廣難度大點。”
夏瑜在2024年業績公布后的電話會上表示:“現在不適合給出銷售指引,原因是我們的放量是無限的,到年底不知道會放量到什么樣,但是數據一定好看,我現在是有信心的。”
夏瑜的信心可能源自兩款雙抗產品2025年開始納入醫保,以及即將到來的更多醫保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