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robe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Northern Spirit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 School of Marxism,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 O10070; 2. Baotou Normal University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 tou,Inner Mongolia O14030)
Abstract:The“Three-NorthSpirit\"embodies theidealsbeliefs,spiritualoutlook,andvaluepursuitsof Chinese Comunists,serving asanimpotantnourshment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universitiesTodeeplygrasptheessnce of the“Three-NorthSpirit\"andintegrate it into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systemofuniversities,aframework of\"value alignment-content matching-system integration\"is established.Throughanalyzing thevalue connotations and work contents of this integration,the paper outlin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ir integration.
Key words:Three-North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Practical Path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1978年以來我國為改善三北(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生態環境實施的一項建設大型人工林業的生態工程,三北人民在黨的帶領下,經過幾代人的長期奮斗,使荒漠化、土地沙化得到了有效遏制,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鑄就了偉大的“三北精神”。“三北精神”是三北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不僅體現了黨艱苦奮斗的初心,無私奉獻的丹心,更體現了三北人民鍥而不舍的決心和久久為功的恒心。“三北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價值,能為廣大青年提供豐富的精神給養,因此要深刻挖掘“三北精神”內核并將其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
一、“三北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相吻合
“三北精神”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引導大學生自覺弘揚包括“三北精神”在內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真正了解中國共產黨、熟悉黨的歷史、認識黨的使命,增加青年學生對黨的思想理論、初心使命以及道德品格的深刻理解與高度認同,進而解開大學生的思想迷霧,開拓大學生的理論視野,引導大學生的行為規范,涵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感。
(一)有助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領
“三北精神”蘊含著強大的共產黨人的意志品質、價值導向和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資源。可以結合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等多門思政課程的知識點,深人挖掘“三北精神”的精神內核與各門課程主要知識點的銜接與邏輯關系。將“三北精神”融人思政課程中,再結合專業課程設置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案與教學設計,同時配合學校黨團活動、校園文化等將“三北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打造立體化育人體系,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領作用,使愛國愛黨愛人民,敬業奉獻有擔當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的追求與行動。
(二)有利于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主線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三北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的精神標識,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內容。“三北精神”極具價值內涵,集中體現了中華兒女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愛崗敬業的情操,忠誠于黨的情感,可以提煉出涵蓋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勞動觀念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對于幫助人們抵御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文化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有利于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教育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高校青年這一群體的力量,只有不斷提升青年群體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練就過硬本領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活力。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的是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這與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高度契合,為更好地培育新時代青年提供了素材和實踐路徑。另外,當前受各種錯誤思潮及不良網絡文化的影響,出現了一些青年群體“三觀”偏離的案例,例如喪失奮斗進取意識的“佛系思想”,推崇消極懈怠思想的“擺爛文化”,這些現象與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形象背道而馳。而“三北精神”中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能夠為高校青年提供精神動力,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鼓舞他們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并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洪流中。
二、“三北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相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因此加強對高校大學生政治素質的培養、思想素質的提升極其重要。“三北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高度契合。“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需要找準融人的結合點,以有效發揮“三北精神”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激勵和推動作用。
(一)融入艱苦奮斗的責任擔當
發揚斗爭精神,堅持艱苦奮斗、攻堅克難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底色,更是支撐廣大三北人民建設萬里“綠色長城”的精神支柱。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主陣地作用,講清楚中國共產黨帶領三北人民如何發揚斗爭精神,攻堅克難、艱苦奮斗,實現重點治理地區風沙侵害的有效遏制,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雙降”,完成由“沙進人退”向“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偉大建黨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體現。
高校育人是全方位的過程,因此應在課程思政中也融人艱苦奮斗的責任擔當教育。結合不同專業特點,將發揚斗爭精神,堅持艱苦奮斗與專業課結合起來,例如:生態學相關專業可在“普通生態學”“植物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專業課中增加案例教學講授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45年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圖片、視頻、資料展示等方式,讓學生感受三北地區的生態環境變化,真正認識到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責任擔當。其他專業也可以將專業特點與“三北精神”進行有效融合,讓學生體會如何通過艱苦奮斗建立專業思維、積累專業知識、養成專業素質,真正成長為一名專業人士。
(二)融入無私奉獻的真摯情懷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三北人民以心血和汗水甚至血肉之軀筑就的綠色萬里長城,“三北精神”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三北兒女用堅定信念培育的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三北精神”中無私奉獻的真摯情懷融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設計之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可以通過防沙治沙模范人物、典型案例呈現三北人民無私奉獻的情懷。例如,面對三北地區惡劣的生產生存環境,以王有德為代表的治沙英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無私奉獻。引導大學生體悟共產黨員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真摯情懷,爭做寧愿犧牲自己也要為人民服務的時代楷模。“思想道德與法治”可以在“領悟人生真諦,把握人生方向”這一章加人教學設計,通過討論時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漢的治沙事跡,引導學生領會人生的價值;也可以在“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道德品格”一章時再次討論八步沙六老漢的治沙事跡,讓學生領會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這一人生要義,增加課程設計的連貫性與邏輯性,在學習知識點的同時增加學生對無私奉獻情懷的深刻體會,進一步加深對“三北精神”的理解并在實踐中踐行“三北精神”。
(三)融入鍥而不舍的頑強意志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深刻寫照。勤勞勇敢的三北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挺起脊梁,與狂風抗爭,鍥而不舍地用心血和汗水澆灌荒漠,讓沙地變林海,讓荒漠變綠洲,拓展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空間,也改變了億萬三北人民的命運。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將鍥而不舍的頑強意志融入教學設計中。例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講授“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章時,運用三北人民鍥而不舍進行生態建設的案例,要求學生結合案例討論如何鍥而不舍地建設生態文明以及如何鍥而不舍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形勢與政策”也可以運用相關案例在講授經濟社會發展專題時,用三北人民鍥而不舍的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績靠的就是鍥而不舍地接續奮斗。
這樣氣吞山河的奮斗歷程不僅僅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講述給學生,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發力。利用高校豐富的社團文化資源,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校園的思想政治理論小課堂,走進社會思想政治錘煉的大課堂。組織校園拉練與體能挑戰活動,磨煉學生的吃苦意識與鍥而不舍的頑強意志。組織學生拍攝社會實踐微電影,將三北防護林建設中的優秀事跡以舞臺情景劇的形式呈現出來,激勵高校學生從榜樣人物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四)融入久久為功的世代恒心
三北防護林工程設計的時間跨度從1978年至2050年,歷時73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建設,工期之長久、規模之巨大世所罕見。到2024年工程已經走過46年,46年來取得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靠的就是久久為功的恒心與毅力。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久久為功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也是我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制勝法寶。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融人久久為功的信念恒心,這個融入點可以在“思想道德與法治”第二章中講授堅定信仰信念信心的部分時使用,也可以在第四章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使用。特別是對某些受錯誤思潮以及不良網絡文化影響導致意志力喪失,恒心毅力缺乏,思想消極懈怠的學生,“三北精神”中久久為功的精神元素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
除了高校思政課主陣地,高校團委、社團、學生自我管理組織也應該積極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將久久為功的信念恒心融人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活動舉辦、校園品牌創建中。
三、“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理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因此,“三北精神”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是全方位、全場域的全面融合,推動全面融合的過程中提升思政課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進而提升針對性與實效性。
(一)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
實現“三北精神”融人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過程,首先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開展教學工作。深入挖掘“三北精神”立德樹人的功效,將“三北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緊密結合起來。在教學內容上注意與“三北精神”的有效銜接,實現思政課教學的守正創新。在教學設計上可以以案例教學、分組討論、課后作業等方式將“三北精神”與課程教學重難點實現有機結合,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可以以課件、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呈現三北人民防風治沙的真實場景,根據學生的課堂情況調整課程設計模塊,可以討論或現場模擬等,以提升學生對“三北精神”的感性認識,真正做到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反思上要增加“三北精神”與課程知識點契合度的反思,將契合度一般、授課效果不佳的部分進行調整與提升,探索新的融入點和切人角度,確保將“三北精神”的教學內容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幫助高校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有效善用社會大課堂上好“大思政課”
“大思政課”是當前鑄魂育人,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有效善用社會大課堂,把包括“三北精神”在內的思政課道理講深講活是實踐“大思政課”的關鍵所在。一方面,將“三北精神”教育資源共享,實現人才共育。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地區位于我國西北、華北以及東北西部地區,涉及13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可以通過不同地區高校間跨校合作、學生聯合培養實踐研學等方式實現各個地區相關教育資源共享、人才共育,通過“大思政課”弘揚“三北精神”,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加強同課異構,共研共學“三北精神”。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高校各專業各年級都可以依據教育教學規律以及學生成長規律共同開發相關實踐類課程。例如:生態環境專業學生進行三北防護林工程實地實踐調研,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搜集與采訪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事業開創者們的生平事跡,歷史學相關專業學生進行三北創業故事口述史文獻整理等,使“三北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鮮活起來,在實踐中實現學生與歷史共鳴、與人民共情。
(三)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全方位育人功能
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學生、教師以及行政人員共同參與的、滿足不同群體個性化文化需求的過程性、體驗性以及實踐性活動。校園文化活動以學生為參與主體,以不同主題為線索,以豐富多彩的組織形式,構建動態性、持續性的教育過程,使學生在參與實踐中形成認識、檢驗理論、積累經驗,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把“三北精神”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對廣大師生的文化熏陶、價值引領與教育引導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鮮活、生動、立體起來。根據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活躍、現代信息技術熟練等特點與優勢打造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守正創新。組織教師與學生成立“三北精神”宣講團進行校內外宣講,樹立校園品牌形象,廣泛宣傳“三北精神”。利用學生來自不同省市的優勢,邀請三北地區學生收集家鄉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實例,廣為人知或默默無聞的三北建設者的案例,將收集的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分類,舉辦“三北精神”主題展覽,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三北精神”的理解。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等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開展圍繞“三北精神”的情景劇展演,微電影拍攝等實踐類活動,學生獲得實踐學分的同時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解,真正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四)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思政工作者的育人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歸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前提下應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引領作用,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養與教育水平直接影響著“三北精神”在高校思政工作的融人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要加強高校思政隊伍建設提升思政工作育人水平。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與知識儲備。學懂弄通“三北精神”價值內核,可以通過集中學習、實地考察、參與學術交流等方式深化對“三北精神”的理解,提升駕馭教學內容的能力與水平,為教育教學奠定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積極推進教育實踐。將“三北精神”及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過程中,思政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與教學情況將“三北精神”引人思政課堂,提升課程可聽性,打造思政“金課”;專業課教師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讓學生在專業課中也接受到思想的洗禮、價值的引領;高校行政人員積極配合打造全方位育人立體環境,通過積極組織黨團活動,配合校園文化活動,維護校園安全和諧等方式全場域、全過程育人,培養優秀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注釋:
鄧暉,姚曉丹,陳鵬.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指明方向:教育界人士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光明日報,2016-12-09.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EB/OL].(2023-06-06)[2024-11-25].http://www.qizhi-wang.org.cn/n1/2023/0607/c422351-40008180. html.
[2]賀偉華,杜軼鑫,張宇清.弘揚“三北精神”,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N].學習時報,2023-07-31(7).
[3]高俊虎,劉永生.塞罕壩精神融人高校思政課教學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8):46-48.
[4]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1-1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朱夢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