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ew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ies -Based on Goal Setting Theory
Xiang Yushan Liu Xin
(1. School of Young Politics,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 O10051 ;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Petrochemical University,Fushun ,Liaoning 113001)
Abstract:Againstthebackdropofnationalfitnessbecominganationalstrategyitisnecessarytoexplorenewideasforpro moting physicalactivities.Goalsetting playsapromotingroleinphysicalactivities,andgoalsetting theory providesatheoretical basisfoenhancingnationalsportsactivities.Undertheframewrkofgoalsetingtheoryfactorssuchasabilitycmmitment,feedback,andsituationalresourcesinfluence goalsettingCurrentphysicalactivitypromotionplanstendtofocuson setting performance goalswhile neglecting learninggoalswhich mayleadto issues suchasadecrease in people'swillingnesstoengage inphysicalactivities,alackofattentiontoappropriatemethodsandtheexaggerationoftheachievementof goals.Toaddressthis,effctivestrategiesforpromoting physicalactivitiesundergoalsetting theoryshouldinclude guiding beginnerexercisers tosetlearning goals,guiding advancedexercisers toset performance goals,and guiding people toset goals that describe subjective feelings.
Key words: Goal Setting Theory ;Physical Activities ; Promotion Strategies
我國自2009年頒布實施《全民健身條例》以來,全民健身持續蓬勃開展,人民群眾的健身需求日益增長。新時代,全民健身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樣態實現重大飛躍。12023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公布《全民健身條例(修訂草案)》,將原“全民健身計劃\"調整為“全民健身國家戰略”2],體現出促進全民體育活動作為一項國家層面戰略的重要地位,當前有必要不斷推動體育活動促進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發展,為實現全民健身的戰略目標助力。
促進國民體育活動是世界性話題,許多西方國家嘗試通過實施公共衛生策略增加國民體育活動,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3-5],體育活動促進策略的有效性是當前函待深人探討的問題。目標設定理論作為管理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的理論,是當前世界范圍內影響愈來愈大的一種激勵理論,其在體育學界的研究也在不斷地深人。在西方國家國民體育活動促進計劃的鏡鑒下,在我國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新背景和新要求下,本文,對體育活動促進的新思路進行探討。
一、目標設定理論與體育活動促進的關系
(一)目標設定理論對體育活動促進的意義
有學者指出,實施體育與健康行為干預策略應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一定的理論框架有助于確定體育活動促進包含哪些內容,采取哪些方法,如何進行評價和改進。[7]目標設定理論由馬里蘭大學商學專家Locke和多倫多大學管理學專家Latham提出,被認為是體育活動促進和維持的重要理論依據。[8.9]如美國運動醫學院的運動測試和處方指南就指出,目標設定是體育活動促進的最有效策略之一,設定具體和有挑戰性的目標能夠有效促進體育活動。[1]
(二)目標設定理論的核心內容和理論演進
目標設定理論認為,有效的目標能夠極大地提高個體的行為表現,其兩大核心內容,一是在一定的能力、反饋、承諾和資源條件下[\"],目標難度越大,行為表現越好;二是目標越具體,行為表現越好。根據目標設定理論,個體會專注于自己所選擇的任務,為完成這個任務,個體往往會為自身的行為尋求某個方向或目標。如果目標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個體的行為動機就會被激發,個體努力的程度會較高,實現目標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毅力會較強
隨著Locke和Latham不斷深化發展他們的理論,目標被分為學習目標和績效目標兩個類型。]當然,無論是學習目標還是績效目標,都應當是具體的、有挑戰性的。但根據目標設定理論,學習目標和績效目標適用于不同的情境,所調動的個體的注意力也有所不同。績效目標是指個體要達到一定熟練程度標準的任務目標,個體的注意力集中在達到這個目標的結果,[12]這也是Locke和Latham最初提出目標設定理論時所指的目標。學習目標是指為達到一定任務目標而開發、掌握所需要策略的過程或程序目標,[13]這是目標設定理論深化發展后所補充的目標類型。在特定情境中,設定學習目標比設定績效目標帶來更優異的行為表現。[14]
二、自標設定理論在體育活動促進中的應用
(一)目標設定理論在體育活動促進中應用的影響因素
Locke和Latham提出了選擇目標類型的四個影響因素,即能力、承諾、反饋和情境資源[11,13],它們也是目標設定理論在體育活動促進中應用的影響因素。
1.能力
個體能夠實現某個目標的首要條件是其確實具備實現該目標的能力,或至少是潛在的能力。世界各國廣泛實施促進國民體育活動的策略,也是基于國民有能力提高自身體育活動水平的假設。個體實現體育活動促進目標的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和身體能力,前者是指對體育活動相關基本知識的認知,如知道什么是有氧運動,知道什么是最大心率;后者是指對體育活動相關基本技能的掌握,如會跑步、會游泳等。如果個體連這些能力都不具備,那么設定的績效目標可能就是無效的,甚至會使人們望而卻步。也就是說,只有個體具備一定的能力時,才適合設定績效目標,否則,應當先設定學習目標。
怎么樣才算是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根據Locke和Latham的觀點,個體處在學會某個體育項目的哪個階段,決定了相應的體育活動作為一項任務所具有的復雜性,也就決定了個體是否具備了與這種復雜性相匹配的能力。[15]比如,個體剛開始接觸某個體育項目,希望用它來鍛煉身體,那么他就處在學會這個體育項目的早期階段,這項任務對他來說比較復雜,他暫時不具備用它來自主進行日常體育鍛煉的能力。顯然,此時就不應該為他設定績效目標。
2.承諾
個體對績效目標是否給予承諾,決定了在所處情境下是否應設定績效目標。當前,許多國家的國民體育活動促進計劃使用的都是績效自標,從國民的實際體育活動水平來看,原本就有體育活動習慣的人們可能在國家的倡導下提高了對自身體育活動水平的要求,但那些原本沒有體育活動習慣的人,其體育活動水平并沒有大幅的提升,因為他們沒有對實現國家所提出的目標給予承諾,國家所提出的目標對他們來說并沒有那么重要。對這部分人來說,績效目標顯然是不適用的,應為他們設定學習目標。只有體育活動對個體來說已經有一定的重要性,個體才致力于實現體育活動方面的某個目標,也就是對實現目標給予“承諾”時,設定績效目標才有效。
3.反饋
個體是否能夠及時得到來自反饋機制的信息,是其能夠堅持努力實現績效目標的前提。16]在設定目標時,要考慮是否有對應的反饋機制,幫助個體在實現績效目標的過程中隨時獲取有關自身進展情況、是否可以繼續堅持既定目標、是否需要調整目標的信息。如果個體所處的情境不具有這種反饋機制的條件,就不適合設定績效目標,而應設定學習目標。否則,在設定的績效目標之下,個體就無法了解自身的努力是否偏離了目標,無法實現自我監控
4.情境資源
個體能夠在其所處情境中獲取的資源,決定了其是否能夠實現所設定的績效目標,因為資源影響著前文所述的兩個影響因素,即能力和承諾。17顯然,任何人從事體育活動都需要健身設備、場館、專業指導等資源。在目標設定理論視域下,個體在其所處情境能夠獲取的資源特別受到重視。因此,試圖設定績效目標時,必須首先考慮個體實現這個目標可能身處的環境,如慢跑常常在戶外進行,就需要考慮氣溫、濕度、空氣污染度等,考慮在各種環境條件下個體是否都能夠擁有實現目標的資源。如果在部分條件下個體不能獲取相應的資源,是否有替代性的環境或替代性的資源,如冬季在室內使用跑步機等。如果個體能夠獲取到的資源并不完備,那么先設定學習目標可能是更恰當的,否則,個體即使在短時間內為實現某個績效目標而努力,這種努力也很難長期持續。
(二)目標設定理論在體育活動促進中應用的現狀和問題
1.目標設定理論在體育活動促進中應用的現狀
目前,世界范圍內大多數國家制定的國民體育活動促進計劃都廣泛運用了目標設定的策略,其中最主要的是績效目標。如澳大利亞的“尋找你的30歲”運動鼓勵人們每天進行30分鐘的體育活動;英國的“活躍10”計劃鼓勵人們每天完成10分鐘步行。除此以外,世界衛生組織的體育活動指南也鼓勵人們一周中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體育活動或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體育活動,或等效的其他活動組合。可以看出,當前人們被鼓勵增加體育活動的時候,都是被倡導達到某種注重結果的目標。而類似于“找到能讓自己每天進行30分鐘體育活動的4個策略”“找到能讓自己每天進行15分鐘慢跑的3個機會”“找到能讓自己一周內積累150分鐘或以上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5個策略”等學習目標極少得到運用。
從前文分析的影響因素來看,適用于績效目標的情境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各個影響因素相關的條件都滿足,績效目標才是有效的。如果個體既具備實現績效目標的認知、身體能力和必要資源,又對實現績效目標給予承諾,該績效目標還有比較完善的反饋機制,那么設定一個具體的、有挑戰性的績效目標將能夠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個體不僅會采取最有效的行動策略,還會一直努力,一直堅持。18]
2.目標設定理論在體育活動促進中應用的問題
事實上,真正滿足各個影響因素條件的人畢竟只是少數,因此,世界各國實施的國民體育活動計劃其實并不適應絕大多數人,這導致了目標設定理論在體育活動促進應用現狀中存在種種問題。
首先,人們的體育活動意愿可能不升反降。在具體的績效目標之下,個體容易產生焦慮和壓力情緒。大多數國家級的體育活動促進計劃都以天、周為單位提出建議,如果原本沒有長期體育鍛煉習慣的個體真正采納這些建議,制定相應的績效目標,所制定的目標很可能對個體來說是過高的,無法實現的。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行為表現就會變差,如越來越不愿意努力,甚至停止鍛煉的腳步。19]在個體體會到自身的倦怠之后,其堅持體育活動的自我效能感會大大下降,體育活動的意愿也會隨之下降,甚至消失。可見,世界各國實施的國民體育活動計劃中所提到的各種績效目標,并不能真正激發人們的體育活動意愿。
其次,人們可能不會注重方法是否恰當。績效目標強調個體實現自標的結果,個體容易因此只注重實現目標的終點,而不把注意力放到實現目標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上,不能保證過程的正確性。過程的正確性體現在:一是體育活動的方式正確,不容易導致運動損傷或運動疾病;二是體育活動的方式適合自己,是自己最擅長的,最喜歡的。[\"]過于關注實現目標的結果,會阻礙個體在選擇體育活動方式之前多作嘗試,也會使個體因為急于求成而出現不必要的運動傷病。可見,世界各國實施的國民體育活動計劃所提到的各種績效目標雖然強調了體育活動的量,但是沒有充分關注體育活動的質。
再次,人們可能會夸大自己實現目標的情況。當體育活動促進所提及的績效目標被當作硬性要求,如在升學考核中作為標準之一,就可能導致人們夸大自己實現目標的情況,在體育考試中用作弊小程序達到學校規定的晨跑要求。即使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硬性要求,人們也會因為自已所設定績效目標潛在的合理性而設法制造達到了目標的假象,尋求一種并不真實的成就感。可見,世界各國實施的國民體育活動計劃所提到的各種績效目標在推廣的時候必須要慎重,尤其在把它設定為某種硬性要求時,更要考慮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目標設定理論視域下的體育活動促進策略
當前,世界各國在鼓勵國民增加體育活動時都傾向于運用績效目標。從可行性上考慮,要在國家級的體育活動促進計劃中運用學習目標并不現實,因為諸如“每日從事60分鐘或以上中高強度體育活動”的要求固然符合絕大多數人提升和維持身心健康水平的需要,它可以作為適用于絕大多數人的一個標準,但達到這個標準可能需要設定的學習目標卻是各不相同的,不太可能設定一個基本符合絕大多數人需要的學習目標。因此,在目標設定理論視域下,為提高人們對現有的國民體育活動計劃倡議的執行力,使其真正起到促進國民體育活動的效果,還應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指導初階體育鍛煉者設定學習目標
根據目標設定理論,在個體實現績效目標的條件不完備時,應設定學習目標。和績效目標一樣,所設定的學習目標應當是具體的,有挑戰性的。2雖然績效目標和學習目標所強調的方面不同,但兩種目標本質上都是為了增加體育活動,因此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也就是說,任何學習目標,都有對應的績效目標。如“找到并學會兩種自己喜歡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項目和一年之內養成每周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習慣”是相對應的。當個體還沒有熟練掌握想要作為體育鍛煉活動內容的項目時,當個體本身對體育活動興趣不大且還沒有養成體育活動的習慣時,當個體在實現既定的績效目標過程中收到負面的反饋時,當個體所處情境不能提供充足的資源時,都是適合設定學習目標的情境。因此,在有關部門制定國民體育活動計劃的配套手冊時,在體育活動智能應用開發商設計產品時,在學校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教育時,都應對設定學習目標給予指導,尤其是對本身體育活動水平較低、對體育活動興趣不高的初階體育鍛煉者。
(二)指導進階體育鍛煉者設定績效目標
根據目標設定理論,隨著個體在能力、承諾、反饋、情境資源方面的條件越來越成熟,績效目標便越來越有效。\"個體在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常常會培養起體育活動的能力,獲得大量正面的反饋,累積各種情境資源,并因此發展自我效能感,隨之樹立起對未來設定目標的承諾的態度。研究指出,個體在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自動化地設定一些績效目標,[20]以適應初階體育鍛煉者成為進階體育鍛煉者后的需要,從而進一步增加體育活動,或者提高體育活動的質量。因此,制定指導手冊的有關部門、體育活動智能應用開發商、學校體育教育者等主體應當指導進階體育鍛煉者及時感知自身的進步,以恰當的時機在原有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引入績效目標,并保證績效目標足夠具體,足夠有挑戰性。
(三)指導人們設定描述主觀感受的目標
根據目標設定理論在體育活動促進中應用的四個影響因素,除了學習目標和績效自標以外,還可考慮設定描述個體主觀感受的目標。描述個體主觀感受的目標是指與涉及某個客觀標準的績效目標相對的目標,比如“盡我所能地快”“堅持到感覺忍受不了的時候”。這樣的目標非常模糊,個體努力達到目標的過程中,距離目標還有多遠是難以衡量的。但是,有研究發現,設定這樣的目標和設定績效目標一樣有效,[21]甚至比設定績效目標更有效。[22]首先,這種目標本身就考慮到了個體的能力,它一定是個體力所能及的。其次,這種目標是對個體主觀感覺的一種描述,它往往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表述,能較好地凸顯出個體的主體感,此時個體對目標作出的承諾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自己作出的承諾,這會促使個體產生更強的動機。再次,這種目標的反饋機制存在于個體內部,不需要任何一個外在的反饋機制來支持個體獲得自己努力的進展信息,個體能夠通過自身的感受獲取反饋信息。因此,制定指導手冊的有關部門、體育活動智能應用開發商、學校體育教育者等主體都應指導個體在一定的學習目標或績效目標以外,設定描述主觀感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吉寧,陳叢刊.新征程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 障:對《全民健身條例(修訂草案)》的思考[J].天津體 育學院學報,2023,38(4):373-379.
[2]體育總局關于征求《全民健身條例(修訂草案)》意見的 通知[EB/OL].(2023-6-02)[2024-12-3].https://www. sport. gov. cn/n323/n10516/c25661591/content. html.
[3]Gourlan M,Bernard P,Bortolon C,et al. Efficacy of theorybased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 Health psychology review,2016,10(1) :50-66.
[4] Howlett N,Trivedi D,Troop N A,et al. Are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for healthy inactive adults effective in promoting behavior change and maintenance,and which behavior change techniques are effectiv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Translational behavioral medicine,2019,9 (1):147-157.
[5]Rhodes R E,Janssen I,Bredin S S D,et al.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 impact, prevalence, correlates and interventions [J].Psychology amp; health,2017,32(8) :942-975.
[6]李存健.試析目標設定理論視聞下的體育教學[J].黑龍 江高教研究,2011(4):60-63.
[7]Prestwich A,Webb T L,Conner M. Using theory to develop and test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changes in health behaviour :evidence,issues,and recommendations[ 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2015(5) :1-5.
[8]Epton T,Currie S,Armitage C J. Unique effects of setting goals on behavior chang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17, 85(12) :1182.
[9] Anson D,Madras D. Do low step count goals inhibit walking behavi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J].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16,30(7) :676-685.
[10]Swann C, Rosenbaum S,Lawrence A,et al. Updating goalsetting theory in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a critical conceptual review[J]. Health Psychology Review,2021,15 (1) :34-50.
[11]Locke E A,Latham G P.The development of goal setting theory: A half century retrospective[J]. Motivation Science,2019,5(2) :93.
[12]Seijts G H,Latham G P, Woodwark M. Learning goals: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view[J]. New developments in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2013 :195-212.
[13]Locke E A,Latham G P. Breaking the rules: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goal-setting theory[ M]//Advances in motivation science. Elsevier,2015 :99-126.
[14] Winters D,Latham G P. The effect of learning versus outcome goals on a simple versus a complex task[J]. Group amp; Organization Management,1996,21(2) :236-250.
[15]Latham G P,Locke E A. Self-regulation through goal setting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 :212-247.
[16] Bandura A, Locke E A. Negative self-efficacy and goal effects revisited[J]. Jou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3, 88(1) :87.
[17] Latham G P. Goal-setting theory: Causal relationships,mediators,and moderators[ M]//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2016.
[18] Locke E A,Latham G P. 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motivation:A 35-year odyssey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2,57(9) :705.
[19]Latham G P,Locke E A. Enhancing the benefits and overcoming the pitfalls of goal setting[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6,35(4) :332-340.
[20] Latham G,Seijts G,Slocum J. The goal setting and goal orientation labyrinth[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16,4 (45):271-277.
[21]McEwan D,Harden S M,Zumbo B D,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multi-component goal setting interventions for changing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u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 Health psychology review,2016,10(1): 67-88.
[22] Seijts G H,Latham G P. Learning versus performance goals: When should each be us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05,19(1) :124-131.
(責任編輯 陳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