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Based on the Category Theory -Taking the Category of “Thought” as an Example
Wen Yip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Guangzhou,Guangzhou 510990)
Abstract:Category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rolein Cognitivelinguistics.Explo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from theperspectiveofcategorizationhelpsbetterunderstandthecognitiveprocessoftranslation,hichbringsfreshnessinthetranslation research.This paper mainlystudies theexerciserelatedwithof“Thought\"inthetextbook series NewHorizon College English printedbytheForeign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analyzingtheirtranslations withthe guidance of Category thory.The studyproposesthattherearediffrentkeypointsinthethreestagesoftranslationcategorization: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non-linguisticcategorization inthe source languagecategory,using various transformation modes between languages,and reflecting thoughtfull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ategory.
Key words: Category Theory ;Translation; College English
范疇理論自20世紀60年代發展以來,已成為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理論,被廣泛用于語言習得、詞義、句法、語用、翻譯、文學等方面的研究,在翻譯領域,不少學者用它探討翻譯的本質、標準、原則等。
一、幾個重要的概念
(一)范疇化(categorization)
分類是人類與客觀世界互動的基本行為,在語言中也有體現。分類的心理過程在認知語言學中被稱為“范疇化”1],“人類根據特定目的對某種事物進行識別、分類和理解。”[4]范疇化的產物稱為是“認知范疇”(cognitive category)。
(二)范疇(category)
范疇是范疇化的產物。[4]基于人類感知能力和認知習慣的特點,人們總是先掌握具有客觀性的概念,這些基本等級范疇是人類對事物進行分類最基本的心理等級[5],事物首先在此等級上被劃分。語言研討中討論的范疇雖不及科學分類細化和復雜,但也一樣具有層級性。它可分為基本層次范疇(basiclevelcategory)、較高層次的上位范疇(super-ordinatecategory)、較低層次的下位范疇(subordinatecategory)。研究表明,基本范疇具有客觀性,人類大部分的思維是在基本層次上進行的。例如人們首先掌握的是基本層次范疇“貓”的概念,而不是它的上位范疇“動物”或是下位范疇的“波斯貓”“布偶貓”等;在言語交際時,會說“有兩輛車相撞了”,但卻鮮少會說“兩輛交通工具撞在一起了”或是“一輛三廂轎車(Sedan)撞上了一輛旅行轎車(estatecar)”。
根據Taylor、文旭、余平等人的研究,范疇可分為語言范疇和非語言范疇兩大類。2]語言范疇指基于語言自身的屬性進行分類,如詞性上可以分為名詞、動詞等;語言形式上可以分為詞匯、語篇等;語法成分上可以分為主語、謂語等。非語言范疇是指根據外部世界中的實體或事件的范疇化,如動物、植物、家具、文化等。
(三)原型(prototype)
原型又被稱為典型,是一種心理表征,是范疇之所以為范疇的認知參照點。典型是范疇中的正式成員,反映了范疇中各成員的普遍屬性,范疇基于典型而建立。其他非典型成員與典型成員存在家族相似性,如在千變萬化的“顏色”的范疇中,基本色是典型成員,在“水果”的范疇中,人們最先想到的典型成員是蘋果、橙子、香蕉等,而不會是橄欖、葫蘆。認知范疇中的典型成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受人們熟悉程度和經驗的影響,會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
(四)原型和范疇的關系
原型和范疇的概念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基本的認知能力。含有典型的基本層次范疇是人們對事物進行分類的工具。原型是范疇的基礎,具有的典型屬性;范疇是憑借原型特征建立起來的,范疇邊界模糊,但具有層級性,基本層次范疇的研究只有包含原型所時才是最全面最有價值的。
二、范疇理論下的翻譯過程
根據文旭、余平、司衛國等人的研究,翻譯是一項以范疇轉換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各階段的過程包括:對源語的范疇化一范疇轉換一目的語的范疇化。從內容看,范疇轉換包括語言范疇和非語言范疇的轉換。從模式看,范疇轉換包括范疇替換、范疇整合、再范疇化以及跨范疇化等。4從翻譯結果看,源語范疇和目標語范疇存在三種范疇關系:范疇對等、范疇錯位和范疇空缺。學生在翻譯時,首先會分析源語的形式和意義,把源語進行最小單位的范疇化,之后再一一替換為目的語范疇。學生是翻譯技能的學習主體,研究他們的翻譯過程能促進技能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與“思想”相關的翻譯研究
外研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思想”一詞多次出現,下文將用《讀寫教程》三四版的一二冊中與“思想”一詞相關的翻譯練習,對其翻譯過程進行仔細分析。
(一)注意源語非語言范疇方面的范疇化
該教材第三版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中英翻譯出現“戰略構想”這個詞語,學生往往把它譯為“strat-egy thought”。這是因為,在源語范疇化的過程中,學生把“戰略”和“構想”認為是兩個不同類的東西,把它們分成兩個范疇,“戰略”對應“strat-egy”,“構想”對應“thought”,但這樣的翻譯沒有實現范疇對等。
從源語范疇化中,學生能準確地認定“戰略構想”的名詞、賓語等語言屬性的范疇。從非語言范疇化角度看,他們把“戰略”和“構想”視為兩種東西,認為它們分屬于不同范疇,而實際上,“戰略”是一種從全局考慮,謀劃實現全局目標的規劃。它跟“想法、計劃、謀劃、規劃”有家庭相似性,屬于同一個概念范疇。目的語當中,“idea,thought,intention,plan,strategy”等也屬于同一個范疇。所以,中文“戰略構想”的翻譯只需進行一次范疇轉換即可。
對源語范疇化的階段,學生在語言范疇方面的表現要比在非語言范疇方面的表現要好。需要教師在非語言方面的范疇化給予更多的指導。如果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構想”這個詞沒必要翻譯,學生多半是一知半解的。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原型范疇理論,具體形象地把兩個詞相同的范疇概念告訴學生,可以通過羅列具有家庭相似性的其他范疇成員或通過語料庫直接明了搜索結果加強學生的印象。如在香港理工大學的翻譯者學習語料庫中,檢索“戰略構想”,只得出五個結果,輸人“構想”得出703個結果。輸人“思想”,得出3679個結果,可見“思想”一詞作為范疇典型成員,使用更加頻繁。翻譯中出現原型時,比較容易進行范疇化以及進行范疇轉換,但是出現范疇的非典型成員時,則要特別小心,以避免出現范疇化的重復、遺漏等問題
(二)注重范疇轉換方式
在第三版第二冊第三單元的翻譯練習中,出現了“儒家倫理思想”這一短語,在對源語范疇化的過程中,識解為“儒家的”(形容詞)、“倫理方面的”(形容詞)、“思想”(名詞),無論是語言范疇還是非語言范疇看,源語范疇化的兩個方面均是準確的——絕大部分的同學在這源語范疇化過程均表現得很好。在接下來的翻譯中,他們對這三個范疇一一進行范疇轉換,很多學生把它譯成了“Confucianethicalthoughts”。可以看出學生在范疇轉換時,把“儒家的”(形容詞)對應目的語范疇中的“Confu-cian”,“倫理方面的”(形容詞)替換為“ethical”,“思想”(名詞)替換為“thoughts”,將三個范疇均直接明了地進行范疇替換,但是這種“簡單粗暴”的范疇替換卻沒有帶來翻譯中期待的范疇對等。
范疇轉換中,學生往往只用范疇替換這一種模式,找到目的語中對應的詞匯直接翻譯,而忽略了目的語范疇中非語言形式對應的重要性。
“道德”在目的語中常用的“ethic”或“moral”來表示,在“思想”范疇中,“thought”是基本層次的范疇,而“ethics”意指辨別對錯的觀念,是“thought”的下位范疇。在“倫理思想”的翻譯中,僅使用下位范疇“ethics/moral\"便能明確地表達源語的內容。同樣的,在第四版第二冊第五單元“中庸思想”的翻譯中,“Doctrine”也是“thought”的下位范疇,用它去翻譯“中庸思想”(DoctrineoftheMean)能更加具體、準確地把原語的范疇表達出來。
要注意的是,在“倫理思想”范疇中,“ethics”或“moral”當它們意為“行為或是非的標準”時,意義是一樣的,這是它們的家族相似性,但是它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從語言范疇看,“moral”一詞常作定語,從非語言范疇看,它常用描述良好的行為,說明它們的寓義和教育意義。而“ethnics”一詞卻沒有這些下層范疇的含義。所以,在源語“儒家倫理思想”中的“倫理思想”譯為“ethnics”而不是“moral”,能更全面準確地表達源語的范疇。
范疇轉換中,除了范疇替換,還有范疇整合、再范疇化、跨范疇化的模式。在翻譯的范疇轉換中,“儒家倫理思想”這一短語譯為“Confucianethics”,其中“儒家”的翻譯,使用了范疇替換的方式,“倫理”“思想”兩詞則需要進行范疇整合和選擇,以找到層次合適的目的語范疇。在教學中,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目的語的語言內容,在翻譯時,不能生搬硬套,一方面要考慮擬用詞的形式和所表達的意義,另一方面要考慮它與所修飾詞之間的內涵關系。
(三)注意目的語中范疇的層次和原型
教程第四版的一、二冊中與思想相關的翻譯練習還有如下兩個:一是在第一冊第一單元中,原句是“《論語》收錄了孔子的思想。”一是在第二冊第一單元中,原句是“漢字··始終起著交流思想、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源語中,這兩個“思想”的語言范疇是名詞,從非語言范疇看,它是思維活動的一種,是一種觀點或是觀念體系。“觀念、想法、理念、思維、心思…………”是它的范疇成員,彼此間有家庭相似性。“認識”是它的上位范疇,“儒家思想、中庸思想”等是它的下位范疇。
在目的語中,“thought”這詞不僅可以指“想”的內容,如“心思、思想”;還可以指“想”的過程、能力、程度、形式等,如“思考”“思維”“沉思”“關心”等。“thought”這詞體現了“思量”這個行為的林林總總,是“思想”這一范疇中的原型,具有范疇中各成員的普遍屬性。所以“孔子的思想”譯為“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思想交流”可以譯為“exchangeof thoughts”。
在英語的“思想”的范疇中,thought,belief,plan,ideas,opinion,thinking,intention,ideology...雖然屬于同一個范疇,但成員之間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如“i-dea”一詞,它跟“thought”有家族相似性,但它倆也有不同的地方,當意指思想這種行為(thinking)的內容時,它們是一樣的。此外,thought還可以指思想行為(thinking)的過程、能力、方式;而idea不具備這些屬性。“思想交流”中的“思想”指的是思想行為(thinking)的過程,因此它可以譯為“exchangeofthoughts”,也可以譯為“exchangeofideas”;在“孔子的思想”這一詞中,“思想”指的不僅是思想行為(thinking)的內容,還應包含孔子思考的方式、能力等,所以“孔子的思想”如果譯為“theideasofConfu-cius”是不全面的。
對翻譯結果進行范疇化的反思能夠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對于語言學習尤其重要。在對自的語的范疇化中,須關注擬用詞的層次,原型范疇和其他成員的關系。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進行近義詞的聯想和對比,幫助學生更明確英文的語言范疇。
四、結語
在翻譯教學中,要實現范疇對等的翻譯效果,教師應當在根據翻譯過程的不同階段有所側重地進行引導,如在最開始的源語范疇化階段,要同時關注語言范疇方面和非語言范疇方面。
參考文獻:
[1]F.Ungerer,amp;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 Taylor, 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theory [M] . Oxford : Clarendon Press,1995.
[3]文旭.語言的認知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4]文旭,余平,司衛國.翻譯的范疇轉換及其認知闡釋[J]中國翻譯,2019(3):33-43.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及形成過程[J].外國語,2019(3):29-36.
[6]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7]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3.
(責任編輯 陳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