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為統領“三農”工作的戰略總綱,擺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位置。
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中國報道》記者就《規劃》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就《規劃》有關情況答記者問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具備了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的厚實基礎。
站在新的起點上,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制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提出明確要求,這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向全黨全社會再次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規劃》明確了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正處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這一農業農村發展中長期綱領性文件,是統領“三農”工作的戰略總綱,在農業農村領域將發揮管全局、管長遠的戰略導向作用。《規劃》對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將為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行動指南、注入強大動力。
《規劃》著眼2027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三個時間節點,分別制定路線圖和施工圖,提出農業強國建設的分階段目標。明確到2027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到2035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到本世紀中葉,農業強國全面建成。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農業強國、實現的農業現代化,既有國外一般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規劃》遵循世界農業強國建設規律,立足我國國情農情,對農業農村發展謀篇布局,繪就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藍圖。
“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守牢18.65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左右、谷物面積14.5億畝左右。”……《規劃》在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農業強國建設的核心命題。我國始終堅持把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以底線思維系統夯實產能基礎,逐步形成政策清晰、機制完備、生產穩定的長效保障格局。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糧食市場波動頻繁,極端氣候影響持續顯現,糧食供給保障面臨巨大不確定性。構建更加穩固、更加安全的糧食生產和供應體系,已成為現實所需、戰略所系。

“糧食安全始終是國之大事、國之要事,也是總書記最關注的一個事。”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隨著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用中國種已經成為一種現實。此次《規劃》再次強調糧食安全這件頭等大事,是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飯碗端得更穩更牢,是要提醒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把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扛在肩頭。
除了糧食安全,《規劃》還提出,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提升農業綜合效益;進一步深化農業對外合作,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隨著智能農機、大數據、北斗系統的應用,我國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尤其是在種業“芯片”方面取得實效。“我國基本口糧不存在問題,但在其他一些作物上,我們離國際先進水平還是有差距的。”趙皖平表示,《規劃》提出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整體躍升、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明確了我們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筑牢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基礎。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鐵丁表示,農業強國的目標是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推動農業優質化品牌化提升的核心是擺脫“低價競爭”的困境、讓農民分享品牌紅利。《規劃》明確指出,要通過“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標準化生產”四個維度,打破傳統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困局,讓農民真正成為現代化農業的價值共享者。通過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三鏈協同機制,越來越多的地方特色農產品正在完成從區域公用品牌到全球化商業品牌的蛻變。
在鐵丁看來,隨著農業強國的建設,我們將見證更多農業品牌的誕生。同時隨著農業優質化品牌化建設,也將看到三個變化:通過品牌建設,農民增收渠道拓寬,從“賺原料錢”轉向“賺品牌錢”;城鄉差距縮小,縣域產業崛起提供就近就業機會,年輕人返鄉創業成為新趨勢;文化價值激活,農業品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相融合,農民成為鄉土文化的傳承者和受益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曹斌表示,《規劃》提出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旨在破解小農戶生產中“規模小、分布散、技術弱、抗風險能力差”等現實困境。通過構建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鏈條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強化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有效聯結,建立更加高效、穩健、充滿活力的利益共享機制,使小農戶成為現代農業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由此,全面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夯實農業現代化的群眾基礎,確保在農業強國建設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

對標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提升,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把更多資源力量配置到產業就業上,切實增進民生福祉。《規劃》提到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現代生活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別。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表示,這兩方面任務聚焦農村現代化,體現“建設農業強國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可以看出,建設農業強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在時間上,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再實現農業強國,農業強國一定要在現代化的基礎上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后,二者即同步推進,合二為一。
此外,《規劃》還提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政策協同配合,建強農業強國建設人才隊伍,分類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