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5日,由中國外文局、清華大學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共同主辦,以“為全球治理貢獻亞洲智慧”為主題的2025“思想亞洲”論壇在新加坡開幕。來自中國、新加坡、日本、印度、泰國、阿塞拜疆、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多個國家的近40位知名專家學者從亞洲視角出發,深入探討如何在全球不確定中尋找共識,推動多邊合作與制度性建設。
首屆“思想亞洲”論壇于2022年11月在新加坡舉辦。在本屆論壇開幕致辭環節,致辭嘉賓一致高度肯定了“思想亞洲”論壇在推動亞洲智庫對話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曹忠明在致辭中指出,歷經4年發展,“思想亞洲”論壇已成為亞洲智庫與媒體交流的重要平臺。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思想的作用愈發重要。中國始終秉持 “世界好,亞洲才能好;亞洲好,世界才能好”理念,積極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亞洲各國應以互信為基礎、開放為導向、共贏為目標、創新為動力,通過凝聚各方智慧,為亞洲發展提供更多思想支撐,為全球治理貢獻更多亞洲方案。
清華大學校長李路明表示,“思想亞洲”論壇匯聚亞洲多國專家學者,圍繞全球治理展開深入對話,是凝聚亞洲智慧、貢獻亞洲方案的重要平臺。亞洲各國山水相連、人文相親,有著相似的歷史境遇、相同的夢想追求。在全球不穩定因素增多的當下,悠久的歷史文化賦予亞洲各國應對挑戰的智慧。高校是人類文明的守護者,在培育國際化人才、推動社會進步和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指出,當前亞洲和世界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和平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作為亞洲大家庭的一員,中國堅定致力于維護有利于地區和平發展的良好環境,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地區智庫肩負著獨特而重要的使命,期待以“思想亞洲”論壇為契機,推動亞洲智庫以前瞻性政策建議,促進地區各國加強政治互信、利益融合,以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探索多邊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進路徑,助力構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共生的亞洲家園。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恩斯特·庫珀斯在致辭中表示,在充滿挑戰與機遇的當下,高等教育機構作為人類文明的守衛者,肩負著推動全球發展的重要責任。科學傳播對于澄清誤解、推動理性共識具有重要意義,聯合培養與國際合作將有助于高等教育機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貢獻亞洲智慧。“思想亞洲”論壇為各方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平臺,有助于深化對話與合作,凝聚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共識。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正面臨多邊貿易體系遭破壞、全球氣候治理受挫、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乏力、人工智能與加密貨幣發展亟待監管、地緣沖突持續升級等諸多嚴峻挑戰。在本屆“思想亞洲”論壇主旨演講環節,演講嘉賓普遍認為,在當前全球復雜形勢下,亞洲國家經濟活躍、歷史悠久、文化相通,理應攜手共同應對挑戰,以亞洲智慧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中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面對變局,亞洲國家應攜手應對,建設命運共同體,這是對本地區人民福祉的保障,也將為全球和平發展注入穩定力量。亞洲體量龐大、發展迅速,在全球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全球治理失衡之際,亞洲更需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價值觀,推進區域團結與制度建設。亞洲國家應加強經貿和金融合作,深化區域自由貿易進程,拓展數字經濟協作空間,加快構建金融安全機制,為共同應對挑戰、實現包容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新加坡政府前政務部長曾仕生指出,在全球動蕩中,亞洲各國應依循亞洲智慧,先自省修身,以內聚力量應對挑戰。亞洲文化強調鄰里關系與合作精神,應通過加強區域協作共同應對不確定未來,新加坡愿與各國攜手,以亞洲智慧共尋發展之道。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席瑞德表示,科技的迅猛發展正深刻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全球治理體系也走到了升級迭代的交叉路口。亞洲有潛力逐步承擔起全球增長引擎的角色,這需要持續深化改革、減少壁壘。亞洲各國應在貿易、投資和金融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以務實態度加強伙伴關系,共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重塑與前行。
中國外交部原部長助理胡正躍表示,新加坡在推動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中新合作也是中國—東盟合作的縮影。中國和東盟同為東亞合作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區域合作已成為本地區繁榮穩定的重要力量。中國將繼續擴大改革開放,深化與周邊國家的全方位合作,通過自身高質量發展為區域提供持續紅利,在全球治理中體現亞洲擔當、貢獻亞洲智慧。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總秘書、教育部原副部長張盛聞表示,面對全球經濟體系陷入緊張與撕裂的危局,中國展現出有備而來的對策與布局,包括強化本土科技體系、推動內循環、深化南南合作等。他認為,亞洲不應是被大國操縱的棋盤,而是塑造全球和平格局的智慧起點。亞洲國家應把握戰略主動權,構建以亞洲標準、亞洲節奏為核心的區域性增長模式,共同塑造亞洲版全球治理新秩序。
阿塞拜疆國際關系分析中心主任法里德·沙菲耶夫表示,面對當前復雜局勢,亞洲國家應以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和多邊對話,共同構建包容、互信與可持續的區域秩序,為全球治理注入穩定與合作的力量。在與中國的合作中,阿塞拜疆積極參與“數字絲綢之路”和“中間走廊”等倡議,推動跨境物流、數字基礎設施和區域安全的深度融合,展現了亞洲國家通過互聯互通實現共同發展的巨大潛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何淑儀指出,全球治理面臨著生成式AI崛起帶來的新挑戰。隨著AI技術的迅猛發展,學術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雖然AI提升了研究效率,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需要學術界以更負責任的態度應對。亞洲學術界應加強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合作,深入理解AI對社會和個人行為的深遠影響以應對虛假信息和偏見。
值此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區安全局勢復雜演變之際,本屆論壇特別對話環節邀請著名歷史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原所長王賡武與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董強,圍繞“全球治理”展開深入探討。兩位專家一致認為,在全球治理面臨挑戰的當下,亞洲智慧應在開放與尊重的基礎上,為構建更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文化文明力量。
王賡武指出,以亞洲智慧完善全球治理兼具現實意義和挑戰性,建議深入理解亞洲智慧的價值在于其開放性與適應性,以開放態度吸收有益思想和新技術,尊重不同文明,摒棄極端觀點,為全球治理貢獻平衡方案。
董強以文化交流實踐為切入點,援引儒家思想助力新加坡國家構建的案例,指出傳統智慧能夠轉化為現代治理資源,亞洲智慧的優勢在于能夠隨變而變,積極應對挑戰。

本屆論壇上,與會專家還圍繞“交流與互鑒:多元共存的亞洲文明”“安全與穩定:世界變局中的亞洲未來”“發展與共享:全球復蘇的亞洲智慧”等主題展開了專題討論。
在“交流與互鑒:多元共存的亞洲文明”專題討論中,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技術霸權上升的形勢,亞洲國家應加強合作,在多元共存中凝聚共識、共謀發展。中國和東盟跨越語言、宗教、制度與文化差異,展現了“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為區域合作提供了經驗。亞洲正由被動接受全球秩序轉向積極塑造新秩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打破了西方中心主義,強調文明平等與合作共贏,契合亞洲的發展愿景。
在“安全與穩定:世界變局中的亞洲未來”專題討論中,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面對全球不確定性上升的趨勢,亞洲國家亟須以合作促安全、以發展謀穩定。應進一步深化經濟合作,提升經濟相互依存度,同時加強政治互信與戰略協調。有專家提出,“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亞洲事務理應由亞洲國家主導解決。亞洲需要通過緊密的團結與全方位的合作,不斷強化自身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從而迎接更加自主、穩固且充滿希望的未來。
在“發展與共享:全球復蘇的亞洲智慧”專題討論中,與會專家圍繞亞洲國家如何推動再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展開深入交換意見。他們普遍認為,在當前全球化遭遇逆流、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亞洲國家積極推動再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展現出前所未有的主動性與韌性。以中國—東盟為核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RCEP等機制有效促進了貿易便利化與產業協同,增強了區域自主發展能力。在科技領域,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合作日益緊密,中國與東盟在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普惠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未來,亞洲國家應進一步強化戰略互信,提升制度創新與治理能力,以“亞洲智慧”和“亞洲方案”引領再全球化進程,構建更加包容、平衡、共贏的新型國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