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著黑色衛衣,戴著黑框眼鏡,蓄著絡腮胡,祝銘明看起來像個“科技宅男”。
祝銘明又有別于人們刻板印象中的“科技宅男”。他愛玩、愛笑,就連其創辦的Rokid公司的價值觀,第一條也是“玩樂精神”。他形容公司是動物園,稱自己是猴子,還笑瞇瞇地對《環球人物》記者解釋說,他喜歡猴子的靈性,“調皮、好玩”。
今年2月,祝銘明發布了一款“好玩”的產品。在登臺發言時,他戴了一副名為Rokid Glasses(樂奇)的智能眼鏡,看似普通的透明鏡片,卻可以顯示字幕。“我的發言稿就在我的眼鏡里,翻頁通過手上的戒指完成,所以沒稿子,很輕松!”這一幕迅速引發全網關注。許多人突然發現,原來眼鏡已經如此智能:旅行時,它可以實時翻譯,讓你輕松與外國人交流;逛博物館時,文物會在眼前“活”起來;它還可以快速捕捉人臉信息,讓你再也不用擔心臉盲……
“你體驗了我們的產品嗎?”一見面,祝銘明率先向《環球人物》記者發問。不論是客戶、投資人,還是媒體人,來到他的公司都得先體驗產品。如果你不僅體驗了,還能提出建設性意見,他的話匣子便會瞬間打開。
兩年前,祝銘明想集中公司所有資源去做Rokid Glasses。在他的設想中,這將是一款足夠酷的產品。
“酷”對祝銘明來說很重要。生活中,他騎哈雷摩托,養紐芬蘭犬,會彈吉他,喜歡做木工,還曾在公司慶典上扮成《加勒比海盜》中的杰克船長。
但團隊認為,推出Rokid Glasses的時機還不成熟,考慮到技術、市場等層面的因素,應先推出一款面向消費、辦公、娛樂等場景的輕量級眼鏡產品Rokid AR Lite。在周例會上,大家提出這個想法,被祝銘明斃掉。第二周例會,大家又提出來,又被祝銘明斃掉。第三次被斃時,大家的情緒有些失控,但沒在會上繼續爭執,而是偷偷做出產品原型,在第四周的例會上直接戴到了祝銘明頭上。
“忘掉自己的意見和立場,站在用戶的角度,客觀地面對產品給我帶來的感性體驗,那一刻,我知道團隊是對的。”祝銘明當即放下固執,果斷改變主意,支持團隊先把Rokid AR Lite做出來。“這也是我們公司的一種文化——用產品說話。”最終,市場的反應證明,這條路走對了。去年,祝銘明戴著這款眼鏡,將爆火的游戲《黑神話:悟空》玩通關。在他看來,創業就像打游戲,永遠會有新問題冒出來,“訂單很火爆,產能跟不上;等產能成熟時,也許銷售又不一定跟得上。但只要堅持用產品說話,我們就會在打怪升級中不斷成長。”

這款產品為Rokid Glasses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為了做好Rokid Glasses,團隊前后做了幾十個版本的方案,哪怕多一顆螺絲,祝銘明都無法接受。“多一顆螺絲,產品就變重2至3克。對這副眼鏡來講,重量是致命的。要想讓用戶每天戴,就必須將重量控制住。在我們公司,產品高于0.5克的重量變化都必須向我直接匯報。”
眼鏡爆火后這些天,祝銘明和團隊每天都在這樣打磨細節,Rokid Glasses遲遲沒有正式上市。他說,自己的管理風格一向如此,“非常固執、非常堅定、非常果斷”。
采訪開始前一刻,祝銘明還沉浸在代碼的世界中。1989年,他寫下人生中的第一行代碼,此后36年不曾間斷。如今,他仍堅持每天花2小時寫代碼,并匿名提交到開放源代碼社區GitHub上。這些代碼和公司完全無關,只是他的個人興趣。
正因這份熱愛,祝銘明在創業時的“嗅覺”往往比常人更敏銳。在山寨手機大行其道的年代,他便判斷未來的手機系統一定是操作便捷、能夠跨平臺使用的。
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拿到計算機博士學位后,他回到中國,于2007年開始第一次創業,創辦了主做手機操作系統的猛犸科技。
3年后,阿里巴巴拋來橄欖枝,不僅收購了猛犸科技,還將祝銘明招至麾下。祝銘明開始負責神秘的M工作室,帶頭做一些前沿探索。
不久后,祝銘明萌生了第二次創業的念頭。起因是2012年谷歌發布了初代AR(增強現實)眼鏡,他在發布會現場感覺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判斷:未來,眼鏡一定會成為最好的智能載體。“舉個例子,我要翻譯一張菜單,目前最簡單的操作是掏出手機、解鎖,再找到一個具有翻譯功能的應用程序,打開它……前面這一系列操作是無效的。而有了智能眼鏡,你只需拿著菜單看一下就能翻譯,這種體驗太自然了。”2014年,Rokid成立。
然而,過往的經驗不能照搬到這次創業中。在創辦猛犸科技時,60%的代碼由祝銘明自己完成,操作系統的內核更是幾乎都由他完成。“在做一個小工作室的時候,我親力親為是好事。但作為一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來講,我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如果過度重視一件事情,就容易忽視其他事情。”

前不久,祝銘明回了一趟江西老家,見到一些童年玩伴。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勾起一段有趣回憶:小時候,祝銘明的很多玩具是自己踩著凳子用機床做的。
祝銘明的父親是老師,母親是工程師。他兒時常被母親帶到工廠車間,深受母親影響,養成了一個“想到什么就自己動手造出來”的習慣。初中迷上電腦游戲時,他也琢磨著如何“造”游戲,于是學習編程。
“父母給了我很多支持。在浙江大學讀書時,我總去機房寫代碼,后來我父母干脆給我買了一臺電腦,要知道那可是20世紀90年代……”祝銘明說,當時為了購置一些正版軟件,同時不給家里再添負擔,他便開始接寫程序的活來賺錢。從那時起,他就意識到浙江對創業者而言是個好地方。“從科研到工程再到市場化,浙江有一條比較清晰的路徑。你只要有好的想法、好的成果,總有機會找到用武之地。”
但“好想法”在實踐的過程中也難免走彎路。2016年,Rokid推出第一代產品Rokid Alien(若琪·外星人),即便放到現在,它也是陪伴機器人里非常酷的產品,語音交互、視覺交互走在行業前面。工程師們很有成就感,可市場不買賬,最終只賣出幾千臺。祝銘明直言:“公司成立的頭7年,我們都在放飛自我,追求技術領先。”
一天,父親給祝銘明打來電話:“鍵盤的任意鍵在哪兒?”父親想要玩電腦游戲,屏幕上提示“按任意鍵開始”,但他在鍵盤上翻來覆去找,也沒找到“任意鍵”。這件事讓祝銘明受到極大震撼。原來,在自己看來極其簡單的問題,對其他人來說或許是個天大的難題。技術要領先,但更關鍵的是技術必須服務于人。
“我希望任何一個沒有科技背景的人戴上我們的眼鏡后,能夠在沒有別人指導的情況下完成至少前10個操作。當人們忘掉它的智能,戴上之后天然地接受它、使用它,它才算一個令人滿意的產品。”祝銘明滿含期待地說。
填平人與技術之間的鴻溝,讓人與技術更自然地融合,這是一個宏大的目標,也注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好在祝銘明足夠固執,有的是耐心和定力。
編輯 田亮 / 美編 徐雪梅 / 編審 張建魁
祝銘明
江西鷹潭人,Rokid (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2007年創辦猛犸科技,2010年任阿里巴巴M工作室負責人,2014年創辦Rokid。公司旗下智能眼鏡受到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