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參戰各方高級將領沙場殞命者屢見不鮮。在國民黨陣營中,犧牲級別最高的將領是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字藎忱)。周恩來在《追念張藎忱上將》一文中稱其為“全國軍人楷模”“抗戰軍人之魂”。
張自忠生于1891年,山東臨清人,先后在天津北洋法政學堂、濟南法政專門學校讀書。1916年,他加入馮玉祥的西北軍,先后擔任學兵連、營、團長和軍官學校校長,培養出5000多名班、排長。1927年,他升任師長。
張自忠有個不甚中聽的外號“張扒皮”,因他練兵極為嚴格,一旦違反軍紀,輕者罰跪、重者棍責,嘴邊還經常掛著一句口頭禪:“看我不扒了你的皮!”但他可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凡事以身作則:冬季強行軍訓練時,要求所有官兵全副武裝,棉褲卷到膝蓋以上,不準穿鞋襪,他本人則赤腳站在隊伍最前列;戰術訓練時,他親自劈刀、刺槍、射擊,演示規范動作,深得士兵愛戴。
中原大戰后,西北軍土崩瓦解。蔣介石以高官厚祿分化西北軍將領,吉鴻昌、梁冠英等人先后接受南京政府改編。張自忠率部撤往晉南,途中,蔣介石派人空投委任狀,任命其為23軍總指揮,結果被他一口回絕:“我們做軍人的,很要緊的是忠誠。現在西北軍失敗了,很多人都背叛了馮先生,但我張自忠不會這樣做。”
入晉后,張自忠與宋哲元聯合西北軍殘部,接受國民政府改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1931年,軍隊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張自忠任38師師長,地位僅次于軍長宋哲元。
1933年元旦,長城抗戰爆發,29軍奉命開赴前線。張自忠被任命為前線總指揮,帶領37師、38師占領喜峰口。接到任務后,他鄭重表示:“人生在世總是要死的,打日寇為國犧牲是最光榮的。只要有一兵一卒,我們決心與日寇血戰到底!”
29軍發揮西北軍近戰、夜戰、白刃戰傳統,多次重創日軍,取得舉世矚目的喜峰口大捷,張自忠因此獲得民國軍人的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勛章。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29軍雖英勇抵抗,但平津最終失守。
1937年7月28日,29軍在南苑戰役中慘敗。宋哲元當晚決定,自己和軍部先行撤往保定。為保證撤退安全,張自忠留北平與日軍交涉,作為緩沖。據29軍副軍長秦德純回憶,臨行,張將軍含淚告我:“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其悲痛情形已達極點。
由此,張自忠進入人生至暗時刻。各種輿論鋪天蓋地,紛紛指責他留下是為了逼走宋哲元,以便自己出面與日軍交涉,是出賣國家利益換取政治地位的漢奸!張自忠百口莫辯。直至多年后,隨著當事人回憶及各種檔案資料面世,這一說法才不攻自破。
短短一周,張自忠與日軍談判,獲得日軍保證“不轟炸北平城,不駐扎軍隊”;掩護進步人士及29軍余部出城,保存有生力量;掩埋戰死者,救治傷者……起到了重要的緩沖作用。
8月4日,張自忠化裝逃出北平,后輾轉來到濟南,蔣介石命人將其押往南京。10月8日,國民政府以“放棄責任,迭失守地”為由,給予張自忠“撤職查辦”處分。到南京后,張自忠兩次面見蔣介石,匯報留北平后的情況。蔣介石了解后,讓他安心休養,待身體恢復后重返部隊。張自忠極為感激,說“如果能回到部隊,一定誓死以報國家”。
隨著戰況變化,29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任總司令。為紀念29軍的光榮歷史,國民政府特將77軍、59軍、68軍的番號授予該部。每個軍番號的兩位數相加都是14,寓含“七七”之意。原38師擴編為59軍,宋哲元專門將軍長一職留給張自忠。
張自忠來到59軍,跟老部下見面來不及寒暄,便當眾表達了洗刷恥辱的必死決心:“今日回軍,就是要帶著大家找死路,看將來為國家死在什么地方。”“無論什么部隊都可以打敗仗,獨我張自忠的部隊不能打敗仗!我的冤枉,只有一拼與死,拿真實的戰績才能洗白干凈!”
1938年1月,59軍劃歸第五戰區序列。張自忠拜見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時表示,在任何戰場皆甘心死戰,唯獨不能與40軍軍長龐炳勛處于同一戰場。原來,二人均系馮玉祥部下大將,中原大戰時,龐炳勛被蔣介石收買,派兵襲擊張自忠指揮所。二人由此結下死仇,李宗仁表示理解。
可不是冤家不聚頭,世上的事偏偏就這么巧。日軍企圖占領臨沂后南下會攻臺兒莊,守臨沂的正是龐炳勛所率部隊。在日軍猛攻下,龐部幾乎崩潰,不斷告急。這時,第五戰區除59軍已無兵可調。李宗仁對張自忠說:“你雖與他有宿怨,但他為保國家現在臨沂血戰,希望你以國事為重,捐棄前嫌,立刻率部增援臨沂。”
張自忠大義當先,堅決服從命令,率部一晝夜急行軍180華里,趕至臨沂。已處絕境之中的龐炳勛萬萬沒想到,冒死來救他的竟是老冤家,感動得痛哭流涕。
3月13日晚,張自忠率部渡過沂河,猛烈攻敵,天亮后又進行3次白刃戰,將日軍打得狼狽逃竄,將其意圖會攻臺兒莊的陰謀徹底粉碎。30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此次臨沂之役,該員(張自忠)奮勇殲敵,樹立奇功……撤職查辦處分應準撤銷,用昭激勵。張自忠用日寇鮮血向國人證明了自己不是漢奸!
因在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屢立戰功,張自忠被晉升為第33集團軍總司令,1939年5月又被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1940年5月,日軍在湖北棗陽、襄陽、宜昌等地發起進攻。張自忠得到消息后,率領33集團軍與敵決戰。他致信全軍激勵斗志: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
日軍攻勢很猛,33集團軍各處防線均告急,張自忠決定親自過襄河督戰。戰事變化迅速,5月6日,張自忠來不及等待預備隊,即率總部特務營和少數部隊渡過襄河迎擊敵人。敵眾我寡,他非常清楚可能面臨的危險。出發前,他親筆致信33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表達甘愿為國赴死的決心: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由現在起,以后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誰料,竟一語成讖。
張自忠過河后,我軍士氣大振,戰線逐漸穩定。狡猾的日軍通過電臺鎖定了他的位置,調集重兵包圍。他指揮部隊拼死抵抗,同時急電主力來援,遺憾的是各部均在激戰,未能及時取得聯系。
5月16日,情況愈發危急,張自忠當即命令非武裝人員撤出戰場,自己則繼續在宜城東北的南瓜店第一線堅守。衛兵們勸他盡快撤退,他堅決表示:當兵的臨陣退縮要殺頭,總司令遇到危險就可以逃跑嗎?中國的軍隊壞就壞在當官的太怕死了!今天有我無敵,有敵無我,勝利前進無已,敗則以死繼之。
這時,日軍攻了上來。與敵激戰中,張自忠臂、肩、胸、腹、肋、額頭、腿連中7彈,壯烈捐軀。日軍占領陣地后,發現張自忠遺體,認真清理后收斂埋葬,并豎墓碑“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得知張自忠殉國的消息后,59軍38師師長黃維綱親自率便衣隊發動夜襲,將張自忠遺骸搶回,重新入殮,運往重慶。張自忠靈柩運抵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親自率領黨政官員迎接,扶棺痛哭。國民政府追晉張自忠為陸軍上將。
5月28日,重慶各界為張自忠舉行盛大的葬禮,延安各界也為他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題詞“盡忠報國”;蔣介石為張自忠墓碑題寫“英烈千秋”,為張自忠紀念集題寫書名“勛烈常昭”。為紀念這位犧牲在抗日前線最高級別的愛國將領,北京、天津、上海、濟南等很多大城市都設立了“張自忠路”。
編輯 蘇睿 / 美編 徐雪梅 / 編審 張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