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222萬。高校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形勢愈顯嚴峻,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培養的人才能否實現完美對接,人才培養質量是關鍵,而“德”作為衡量人才質量的首要素養,一直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中之重。因此,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已從單個職業技能拓展為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大學生不僅要擁有扎實的專業能力及求職技巧,還應有堅定理想信念、良好思想政治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等。
就業指導課程作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關鍵構成部分,不能僅停留在就業技巧傳授相關層面,而要主動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點,引領大學生在職業抉擇中增進道德自覺與責任精神,實現大學就業指導課的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雙重功能。
當下,盡管“課程思政”理念漸入人心,然而在有些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里,由于教師思政素養不足、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滯后,思政元素融入依然薄弱。
目前課程多以就業形勢政策分析、面試技巧、簡歷制作、就業信息分析等技能的講授為主導,缺乏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指引,易引發課程的功利化傾向,疏忽了對大學生職業倫理及社會責任的培養。即便現有的實踐課程,有的也只是流于形式,走走過場,課程的思政育人實效不強。
這些片面教學模式難以契合新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甚至影響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與職業操守養成。
—教師思政素養不足。在實施課程思政改革階段,教師的思政素養是關鍵因素。部分教師在思政教學的培訓及理解方面存在不足,盡管大多數高校積極引導把思政元素滲透進專業課程,但一些就業指導課程教師未能充分認識到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內在聯系,不能靈活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就業指導課程中的知識模塊有機融合,仍處于傳統的職業技能教學模式里。
教師往往著重就業指導技巧的傳授和模擬訓練,忽視了對大學生思想范疇的引導。有的教師對思政元素融入缺乏系統性領會,缺少充分的思政課程教學經驗積累,造成課堂教學里的思政元素呈現較為片面單一的情形,難以實現有力的價值引領。
—教學模式方法單一。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未能充分挖掘與提升,實踐中教師往往由于時間緊張、任務繁重,難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思政教育理論研究方面,引發教學中思政元素運用在創新與實效上的缺失。在實施就業指導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進程中,教師資源匱乏成為亟須解決之事。“一本教材上到底”“一個課件用三年”,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缺乏創新和探索,造成了就業指導課程整體形式相對單一,少了必要的互動與實踐環節。
大學生在課堂中無法形成對思政元素的深度認知與思索,課后大學生在延伸學習方面也欠缺主動性,自主學習的意愿有限,妨礙了就業指導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實效。
—學生參與度不高。雖然把思政元素融入就業指導課程可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但在現實的教學活動里,部分大學生對思政內容的重視依舊不足。有的學生把該課程看成“過渡性”課程,更多聚焦于求職技巧等實用內容,甚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棄之不顧,更有甚者只是把就業指導課看作“點名到,睡大覺,看熱鬧”,此類敷衍認知和功利傾向造成其對思政內容參與程度低、認同感弱,課堂氣氛不夠活躍,互動不足。在職業規劃與社會責任等主題展開討論時,部分學生碰到抽象的思政理念時興趣寥寥,學習動力不夠,使教師無法有效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的職業觀與價值觀。
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與隱性特征,使學生短期內難以察覺對就業的直接好處,進而使他們對課程內容的關注度進一步下降,思政元素在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正向引領功能大打折扣。
基于對就業指導課程現狀的分析,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不僅應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意義,還要聚焦與就業指導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把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及倫理教育融入職業規劃模塊,讓學生在設定職業目標時把社會效益和公共責任考慮進去。在進行求職技巧教學時,可以把誠信教育及勞動法知識融合,幫助學生認識到職業選擇不只是關乎個人發展,還與社會安定和國家發展息息相關。
經由在課程各環節融入這些思政元素,教師能引導學生思索怎樣在職業生涯中實現社會價值、扛起職業責任,防止職業選擇陷入功利化傾向。
—激發教師積極性。將思政元素較好地融入大學就業指導課的實際教學中,須最大程度地激發授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針對授課教師思政素養不足的問題,高校要抓好教師日常政治理論學習,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就業指導教研室(教學部)要落實好集體備課環節,思政元素有哪些,如何融入課堂,怎樣才能取得實效,都要認真研究,敢于創新,積極探索。高校教育教學督導部門要加強教學過程督導和反饋、教師評價和結果運用,在年度考核、優秀教師評選、職稱評定時作為重要參考,并形成長效機制。多措并舉,激發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創新課程設計。把思政元素系統融入就業指導課程,構建出一套具體的課程架構,提升其更強的思想性與實踐性。借助深度剖析就業指導課程的核心要點,明確思政教育的切入環節,著重就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方面作深度探討。課程內容自原本的就業技能培訓延伸到更廣闊的社會價值觀塑造范疇,著力憑借職業規劃、面試技巧、職場適應等模塊,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在職業生涯規劃模塊,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與個人價值實現的結合,使大學生認識到職業選擇不只是個人的要求,更是與社會和國家發展緊密相關。創新的課程設計可打破就業指導課程的傳統框架,把知識傳授跟價值引領緊密結合,真正實現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結合。
—革新教學模式。為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教學方法要做深刻的革新,摒棄傳統的單一講授式教學,轉為互動體驗式、案例剖析式和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加深其思考深度。
通過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學生在實踐中不僅可錘煉求職技能,還能在具體職場環境里思考并運用職業道德、社會責任等核心思政成分。在模擬面試流程時,學生須展現其個人的職業技能,還要應對面試中可能涉及的職業道德難題,如誠信準則、責任履行、個人發展融入用人單位發展、國家需要等。
經過這些互動式教學環節,大學生思政素養會顯著提升,案例教學法的推行也會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洞察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精心挑選典型的職業道德沖突實例,促使大學生在分析研討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對社會責任、集體主義精神等層面有了更深入的認知與體悟,通過創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提升就業指導課程的實際成效,也為課程思政的推廣提供了實踐佐證。
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中,進一步激發大學生自主參與深度思索,規避思政教育陷入灌輸式及形式化誤區,仍是在實踐中需持續努力優化的方向。未來課程改革可嘗試采用更多互動式、參與性強的體驗式教學方法,如辯論、角色演繹等,讓大學生在更真實情境里體驗與領會思政元素,由此實現更良好的教育成果和育人成效。
【作者系鄭州健康學院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本文是2025年鄭州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課程思政)專項課題—教學改革背景下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嵌入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