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舞蹈影像已然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其具有表達主題多元化、突破藝術傳播空間、打破藝術門類界限等重要作用。「縱觀歷史,作為綜合各種藝術門類的先進形式,舞蹈影像有著更加明確的藝術語言以表達編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在當今大力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舞蹈影像將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新一代潛力股。天津“海河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之一,也將通過舞蹈影像煥發出別樣的光芒,以另一種形態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一、舞蹈影像創作的路徑選擇
(一)舞蹈現場的記錄與復刻
縱觀歷史研究,舞蹈影像的發展可追溯至20世紀40年代。迄今為止,舞蹈影像至少出現過四種不同類型。[2]大體的創作路徑分為兩種方式,首先是在舞蹈影像發展之初,以現場作品的記錄和不同形式的再呈現為目的的“劇場影像”。它以現場作品的“復刻”為主要手段,記錄了各個藝術家的敘事風格以及舞蹈發展的主要脈絡。例如,經典作品《春之祭》記錄了各個舞蹈流派的藝術家改編版本、庫特尤斯《綠桌》的影像版本具有再現藝術表達和記錄歷史實事的雙重意義。因此,我們看到舞蹈影像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記錄與復刻。[3]
(二)“為鏡頭編舞”的舞蹈影像
隨著電影的不斷發展,誕生了“為鏡頭編舞”的創作理念,產生了多種敘事形式的鏡頭語言,并以此帶動了舞蹈影像的革新運動。諸如,薩沙body舞蹈影像對現場作品進行刪減,通過剪輯將核心表達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同時將現場作品中無法關注到的細節進行放大,使其藝術表達更加明確。由此之后,舞蹈影像逐漸演變為獨立的藝術形式,打破了以往以記錄和復刻為目的的狹隘定義。藝術家們融合鏡頭語言和舞蹈語言進行獨立創作,消解了舞蹈影像作為附屬品的身份,漸漸走向具有獨特藝術表達形式的新興藝術種類。此方式多以蒙太奇的手法對已有元素進行創新構作,將舞蹈影像作為藝術表達的最終產物;如實驗性作品Continuum利用鏡頭捕捉因舞者動作而激起的沙粒的爆發時形態,以此敘述現場作品無法表達的抽象概念;再如數字舞蹈影像REBUILDRUINS-ESCAPEpart2利用動作捕捉技術以顆粒運動代替舞者的身體運動,通過對身體的消解引發觀者對于肉體存在的思考。
誠哉斯言,舞蹈影像的發展歷史是技術與藝術不斷融合、創新的過程。因此,要想將作為文化載體的舞蹈影像與天津“海河文化”緊密關聯,就應把握二者創作融合時的路徑選擇。既要保留舞蹈影像創作的原有特點,也要將天津“海河文化”的文化張力顯現出來,亟待在實踐中探索發現。
二、舞蹈影像創作的具體內容
(一)形式與內容
通常,形式被簡要定義為內在要素的組合方式和外化,在作品中常常作為主干和線索存在。由于鏡頭語言的干預,舞蹈影像的形式更加靈活多變,同時也難以掌握。因此,如何利用鏡頭語言為舞蹈語言增光添彩,是舞蹈影像創作者思考的核心問題。其關鍵是把握肢體語言和鏡頭語言在表達上的缺陷和優勢。[4]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1.鏡像的多變表達
現代舞蹈影像一般通過鏡像的不變與萬變闡述不同的哲學概念,并以此引發多種形式的應用。如倒置、對稱、連體等多種形式,均借用相同的原理來敘述相異的概念。而鏡像的運用大大解放了戲劇性的限制,鏡像的差異使某些難以理解的荒誕表達成為恰合邏輯的存在。
2.“現場概念”的打破
通過場景的交替營造虛幻與寫實的交錯感,描述更為準確的時空概念。鏡頭打破了現場作品的“現場概念”與“在場概念”,以此獲得更加自由的敘事空間。舞蹈也不再限制于“人的在場”,反而“不在場”成為新的概念。
3.視角的多元轉化
運用鏡頭表達的準確性進行視角的切換,該手法能夠打破觀者的慣性思維,呈現多元的理解趨勢。此種運鏡方式多出現于電影、電視劇等影視拍攝中,能增強畫面吸引力。
4.線性邏輯的轉化
舞蹈影像的特性逆轉了現場作品的線性邏輯,削弱了敘事性表達,呈現出點性集中的概念表達。從編舞角度來看,編排不必遵循硬性的敘事規定,只需把握核心觀念即可;恰合邏輯卻非合理的點性邏輯產生了戲劇性的碰撞,以此構建了新的概念。
此外,不僅要把握以上幾種常見的鏡頭語言,還應做到取其優勢、避其短板,將二者整合為敘事形式的統一體,并以此作為內容表達的核心形式,捕捉常規敘事模式下不易察覺但具有哲思意味的細節。
(二)技術手段
主要指在整個舞蹈影像創作期,為達到預期效果所運用的各種技術手段。其在作品中承擔著重要的過渡作用,包含如何把握聲音、畫面、動作與材料的應用關系,讓隱喻的語境清晰化。
1.空間的再創造、搭建與分割
相比于現場舞蹈作品,舞蹈影像在空間選擇上有著較大的自由。因此,空間不再只是身體的載體,特定空間的布局可以被賦予象征意義,作為表意的材料來使用。著名實驗舞蹈團隊作品《影子箱子》利用數字影像技術投射光影,所創造的虛擬背景完成了人的心理狀態、社會關系的隱喻表達。空間的分割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現實空間的分割,即通過對現實材料的處理形成割裂的現實空間;另外一種是利用多屏幕展示與屏幕分割技術,對已完成的錄像作品進行虛擬分割。具有現實空間分割感的影像作品如Stilllifeinscheme,利用透視效果塑造了多個空間,完美掌握了多個空間的互通關系,以此隱喻人與人的關系。
2.鏡頭語言的處理和應用
鏡頭能夠調整作品最終的呈現效果,著重描繪隱喻表達的部分,調整敘事的結構和節奏,使表意更加清晰。在這一環節,包含鏡頭的微觀捕捉和動機發展。微觀捕捉是利用特寫鏡頭捕捉材料或動作的細節,將重要的視覺元素進行放大或重復處理,展示敘事結構的重要線索,增加表意的深度和多元性。
3.舞蹈影像的后期處理
應用影像的后期處理技術能達到豐富畫面、加強表意的效果。如顏色調整、圖像疊加、動態模糊、時間截停等技術進行影像的二度創作,通過對畫面質感的調整賦予影像更加深刻的象征意義和美學價值。如舞蹈影像PIXEL應用實時動作捕捉技術和交互技術,調整舞者的運動形態和速度,創造出夢幻的視覺效果。
簡而言之,技術手段是將抽象轉化為具象的關鍵一步,決定著形式與內容的再創造和新詮釋。它不僅革新了舞蹈藝術的呈現方式,更拓展了舞蹈的傳播渠道,使舞蹈藝術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實踐創作的初步設想
天津“海河文化”與舞蹈影像的結合是以文化為核心,將天津“海河文化”以數字化的舞蹈語言表達出來。這就要求在分析天津“海河文化”特性的基礎上,將文化元素融入舞蹈藝術創作中,再加之鏡頭語言,通過舞蹈影像的技術加工,最后呈現出“文化+舞蹈 + 影像”的多元融合。
(一)天津“海河文化”的元素挖掘
縱觀國內關于天津地區“海河文化”的研究,其主要從自然與人文兩方面進行闡述。大體上將從古至今的“河緣文化”歸納概括為農耕文化、運河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四部分,并由此展開論述。其中關于海洋文化的研究有2012年康健東老師編寫的《海洋藝術》,從海洋繪畫與雕塑、海洋音樂、海洋建筑、海洋影視四個角度闡述其關于海洋藝術的觀點。此外,喬曉光老師的《村莊里的藝術——村社傳統田野手記》將20多年田野民族、藝術考察的親歷、親聞、親見濃縮成19篇文章,講述村莊里的藝術,為我們理解村莊、理解民族自身的歷史與現實、理解民族活態的生存藝術史,提供了一個真實而有溫度的通道。因此,貼近生活、體味生活永遠是藝術創作的最初起點,應立足文獻、走進田間地野感受天津“海河文化”的風土人情。譬如,走在天津海河邊感受海風拂過面龐;跑在海河公路上呼吸海水與樹木交織的味道;躺在海河邊的沙石上聆聽孩子們嬉戲時爽朗的笑聲。在觸覺、聽覺、嗅覺中獲得靈感,在走訪、探尋中挖掘、提煉。
(二)舞蹈語言與鏡頭語言的創作
靈感獲得只是舞蹈編導創作開始的預備拍,但把理想轉為現實才是一切具體實踐的開端。[5]作為一個舞編學者,在創作時首先要明確中心思想,即編創主題應圍繞天津“海河文化”展開。天津“海河文化”見證了天津從直活寨到近代工商業和港口貿易城市的崛起,是天津城市的靈魂與象征。因此,要把握好天津“海河文化”的橫縱向,找準創作切入口。其次要選取典型主題,將具有代表性的語言符號從文化中提煉出來,即意象的構造。由意象描繪意境,通過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創作手法,為作品賦予靈魂。最后,在保證舞種風格特點時應加之編導的個性風格,讓作品以新的面孔展現在大眾視野。
天馬行空的想象要通過身體語言轉化成客觀實在,這對編導而言尤為考驗。加人鏡頭語言不僅要注重趣味中心、燈光與色彩風格、鏡頭角度和位置、鏡框等影像藝術中的重要因素,而且要在制作中選取多樣的運鏡方式,通過不同的鏡頭拍攝方式形成不同的影像藝術表達特點,營造不同的氛圍,這正與舞蹈創作的藝術追求不謀而合。[6]
(三)“雙語”的融合與成像
在“雙語”創作完成后,舞蹈影像的制作將進入合成收尾工作。首先是拍攝點的選擇,應圍繞城市特色且滿足藝術創作條件的地點來展開,例如胡同、古街、古風貌建筑等。其次是展開實地拍攝,此時不僅要把握中心思想、形象塑造等普遍性創作要求,還應考慮拍攝環境、運鏡視角等影像制作要求,如運用先進的拍攝和剪輯技術、拍攝腳本撰寫等。在完成拍攝工作后,剪輯將發揮最大價值。它能夠將拍攝的大量素材進行選擇、取舍和重新組合,使影片在結構上更加完整、節奏上更加緊湊,并且能夠深化主題、突出人物性格,增強觀眾的情感連接。[7]通過合理的剪輯,還可以讓舞蹈影像深化主題、增強節奏,從而更好地傳達信息和觸動人心。至此,舞蹈影像應運而生。
(四)實踐創作模擬- 以西碼頭百忍京秧歌高蹺為例
西碼頭百忍京秧歌高蹺是天津頗負盛名的高蹺老會之一,亦是天津海河文化之瑰寶。該舞蹈表演角色豐富、道具多樣,且融入了傳統戲曲臉譜等多元素文化。究其獨特之處,在于鑼鼓點和練法非同尋常。因此,在影像創作中不僅要立足京秧歌高蹺的文化內容,還要善用其獨特形式。[8]如:將鑼鼓點作為影像的音樂旋律貫穿其中,以運鏡手法突出秧歌練法及外象特征。此外,京秧歌高蹺是以《水滸傳》中的經典故事為演繹題材,情節性與表演性兼備,是其流傳至今、家喻戶曉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在內容創作中要將經典故事作為影像腳本構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物出發剖析人物特性,為影像內容注人文化靈魂。總之,在其創作中要通過田野調查、文獻調查等多渠道、多角度的調查路徑,來把握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原則,做到在內容上渲染主題、升華主旨,在形式上生動多樣、別出心裁。[9]
綜上所述,舞蹈影像技術是藝術與新媒體技術的跨界融合,本身存在一定的跨學科難度,而舞蹈影像的應用需要準確挖掘天津“海河文化”的獨特標識,并將其與舞蹈影像技術相結合,同時還需兼備舞蹈藝術的創作要求。
結束語
現如今,舞蹈影像技術在國內外的研究探索中均對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新動力,對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尚缺少對特定地區的文化傳播研究,缺乏塑造地區獨特標識,導致傳播力度不足、打造地區名片力度不強的問題。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應順應發展潮流,結合地區特色并把握文化發展要求進行舞蹈影像的應用探索。其中,如何深人挖掘地區文化特色元素,增強地區傳統文化吸引力,從而讓地區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是最函須的嘗試。
參考文獻:
[1]陶穎欣.瑪雅·德倫“為鏡頭編舞”在舞蹈影像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3
[2]唐紫萱.DV8肢體劇場舞蹈影像中的身體語言探究:以《生命的代價》為例[J].藝術評鑒,2023(24):159-164.
[3]朱立人.西方芭蕾舞史綱:舞蹈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4]朱佳祺.中國舞蹈影像創作實踐研究:1992—2023[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24.
[5]李夢婷.文化強國視聞下粵西地區涉海舞蹈編創探究[D].湛江:廣東海洋大學,2022
[6]陶爽.電影鏡頭語言中的影像藝術分析[J].藝術教育,2024(11):192-195.
[7]劉小芳.剪輯技術的運用效果與藝術追求[J].新聞采編,2024(4):67-69.
[8」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9]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