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參加工作時,長輩往往這樣告誡我們:“孩子,一定要努力,好好表現,給領導留下一個好印象。”雖然長輩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樣的建議未必是合適的,甚至可能適得其反。美國經濟學家杜森伯里把這種現象稱為“棘輪效應”。
在多數情況下,老板著不到每一位員工的工作過程,因此老板和員工之間存在一種信息不對稱。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員工可能會偷懶、磨洋工或者推卸責任,這就是典型的道德風險問題。一種方法是,為了防正員工偷懶,老板決定采取“層層加碼”的方式給員工安排任務,就是員工每一期的任務都比上一期多。
比方說,小王在醫藥公司做銷售,老板給他確定的第一個月的銷售任務是10萬元,小王不想讓老板失望,努力地完成了12萬元的銷售額。老板一看,你挺能干啊,我得給你加加擔子。于是,小王第二個月的銷售任務就從原先的10萬元變成了11萬元。如果小王繼續加油,在第二個月仍然超額完成 20 % ,那么他第三個月的銷售任務就變成了12.1萬元。總之,小王越能干,老板設置的銷售任務量就越多,小王就越需要額外努力,這就是一種棘輪效應。
如果我們把老板和員工之間的多期關系看作是一種重復博弈,研究證明:目標任務對上一期的產銷量依賴性越大,或者博弈重復的期數越多,那么棘輪效應就越明顯
其實,棘輪效應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剛性現象。企業生產有棘輪效應,個人消費也有棘輪效應。一個人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即使收入水平有所下降,消費水平也未必能隨之降低。
回到職場話題。我們已經知道了棘輪效應,那么作為一名新員工,你能做什么呢?這里有兩點建議。第一,開始工作時合理設定職業起點。因為起點越低,進步的空間越大。第二,妥善應對進步帶來的壓力。研究證明,隨著工齡的增加,員工后期進步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因此,棘輪效應給職場菜鳥的啟示是:一些短期來看值得鼓勵的行為,從長期來看反而是不利的。
棘輪效應導致員工不敢全力以赴地努力,這顯然對老板不利。那么作為老板,怎么才能既讓員工更加努力,又讓員工沒有“層層加碼”的擔憂呢?經濟學家總結了4種辦法。
第一種辦法,實行相對績效評估。棘輪效應產生的基礎,是老板將員工的考核目標建立在過去的績效之上。所以,如果員工的考核目標不再以過去的業績為基礎,棘輪效應自然就消失了。英國牛津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提出,如果一個單位的業績能夠找到外部同行的業績作為參照組,那么老板可以對員工實行“相對績效考核”。這里的“相對”,是指跟同行業類似單位進行比較。例如,一家財經類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其業務考核目標可以對標同行業優秀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如果這個編輯的業務量達到行業均值,就算合格;超出行業均值較多,就算優秀。然后根據考核結果分別確定不同金額的年終獎勵。這樣一來,就從“自己跟自己比\"變成了“自己跟同行比”,棘輪效應被競爭效應取代了。
第二種辦法,老板在員工入職時就制定一張職業成長路徑圖。比如,一個圖書策劃編輯從入職第一年到第五年每年要策劃多少個選題,出多少本書。員工達到每個階段的考核目標,就自動升職,并且享受相應的工資待遇。有了這樣一套事前定好的動態激勵機制,員工越努力,就越有可能提前完成考核任務,然后提前升職,這對員工和老板來說是一種雙贏的結果。
第三種辦法,進行內部輪崗。減少棘輪效應的關鍵,就是老板承諾不利用員工的業績信息“層層加碼”。對于大企業來說,輪崗可以讓員工避免“自己跟自己比”。比如,員工小李在銷售部門干了一年,每個季度都超額完成任務,然后調到廣告部干一年,之后再調到投資部。輪崗之后,新的崗位和原來的崗位性質不同,要求也不同,兩者沒有可比性。這樣的話,老板就無法利用員工原來的成績來“層層加碼”。因此,輪崗不僅可以讓員工對不同的工作保持一定的新鮮感,還可以避免過度勞動。
第四種辦法,采用“年功序列制”。所謂年功序列制,就是員工的工資主要取決于在本企業工作的年限。我在日本訪問時了解到,一個30歲的員工,每個月的工資大概是30萬日元,40歲的員工的工資大概是40萬日元。因為工資主要與工齡掛鉤,與自己前期的業績不是高度相關,這樣員工就不必擔心被“層層加碼”。但是,也有人會問,那這樣員工會不會偷懶呢?未必。雖然工資伴隨工齡增長,但是一旦員工離職或者被解雇,再就業時工資就可能回到起點,所以偷懶的機會成本很高。
對于職場新人來說,請記住一句話:“吃飯七分飽,干活八分力。\"再套用一句古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摘自上海三聯書店《一切皆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