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里的“季節限定”
如今,日本的四時變化在便利店里體現得格外鮮明,冷柜里擺放著各種季節限定食品。
以制造薯片、薯條聞名的卡樂比株式會社為例。它多年來根據四季變換,持續推出限定口味的“四季巡回薯片系列”。在日本最大的土豆產地北海道,土豆的主要收獲期為8月—10月,隨后會被存儲至次年6月左右,因此每年秋季的限定款薯片最受歡迎
去年,一項面對2000人的網絡調查顯示,5 4 . 3 % 的受訪者會被便利店等商家出售的季節限定產品吸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能夠感受到特別的氛圍”“令人興奮和期待”。當然,從商業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消費者知道某款產品只在特定時期銷售時,會產生“現在不買就錯過了”的心理,進而沖動購買。不過,日本人容易被這種營銷打動,的確有特殊的理由一
一方水土養一方四季
追本溯源,日本的四季觀念來自中國。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于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由于日本的氣候條件與中國不同,七十二候的具體內容在日本經歷了本土化調整,使其更加符合日本的自然環境和物候變化。以春分為例,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由于日本很少有燕子遷徙的現象,因此更關注麻雀筑巢,加上日本春天的象征是櫻花,所以日本的春分三候是\"雀始巢、櫻始開、雷乃發聲”。1685年,學者澀川春海根據日本的風土將其改編為《本朝七十二候》。
此外,日本還在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基礎上,創造了適合本國季節特點的6個“雜節”,用來表示季節的起點、終點或特定的自然現象。我們比較熟悉的有立春前一日的“節分”,以及以春分和秋分為中心、前后各3天的\"彼岸”等。
日本人如此重視物候,是因為這里四季分明,各地的氣候差異較大。對日本人而言,四季流轉并非悄無聲息,而是清晰可見的。人們也習慣于通過四季風物確認一個季節的到來。一月還是寒冬季節,氣象臺已經發布了首次“櫻花前線”,即關于櫻花開花的信息。這個信息的更新會越來越頻繁,直到在人們的盼望中,春天的腳步真的近了,櫻花自南向北全部盛開。
根據季節更換茶具
日本人享受自然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走出家門,走進大自然,賞花、探梅、納涼;另一種是將自然融入生活之中,在生活中體現自然,將容易流逝的季節留在身邊。
日本傳統茶道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季節感。現今的茶道體系由千利休創立,他認為茶道本質就是對自然的表現,因此會通過一花、一畫、一茶、一點來體現。人們會在茶室中擺放應季花卉,并根據季節更換茶具,以茶碗、茶器的植物圖案展現季節感。配茶食用的日式點心茶果子更是將四季濃縮在方寸之間:吹彈欲破的粉色糯米皮代表春天的櫻花;透明的果凍表現夏天的清流;秋天以紅葉、柿子等為題材;冬天會呈現白雪、寒風、山茶花和初霜等意象。
日本傳統和服的設計也多以四季為主題。以和服代表性染色技法友禪染為例:春天的圖案多以梅花、櫻花表現;夏天則繪制流水、蜻蜓等清涼感的圖案;秋天的圖案常以紅葉為主,并搭配流水紋的腰帶;鮮艷的山茶花則象征冬天。而且,在和服文化中還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即圖案要先于自然的變化。例如,櫻花圖案的和服應在櫻花開放之前穿著,櫻花盛開時便不再穿。
日本文化中最能體現季節感的事物之一還有俳句。作為世界上最短的詩歌形式,俳句以季節為題材,必須在一句之中包含能體現季節的詞匯,即“季語”。這些詞語涉及年中習俗、花鳥蟲魚等,并被匯編成一本名為《歲時記》的辭書。沒有季語,就沒有俳句。
(摘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網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