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范和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提高底線思維能力、防范和化解風險挑戰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闡明了新時代新征程做好風險防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我們做好風險防范和化解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遵循。我們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決樹立底線思維,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一、準確把握底線思維的科學內涵及其蘊含的哲學邏輯
底線即最下限,標識著事情發展的最不利狀態或最低限度,是不可逾越的界限和事物發生質變的臨界點。底線思維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凡事從最壞處著眼,做足最充分準備,爭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維方法。底線思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充分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實踐論、矛盾論、兩點論等哲學觀點的創造性運用和深化發展。它既是科學的理論概念,也是重要的思維模式、工作態度。
底線思維是風險防控型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钡拙€思維以防控風險為根本指向。堅持底線思維,就是在戰略和策略上重視風險預測和評估,防范化解潛在危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防范型思維。在工作中要保持如履薄冰的態度,審慎觀察分析形勢,充分估計最壞可能性,通過提前介入,采取防范措施,確保不出現最壞的情況。把困難估計充分,不是為了營造緊張氣氛,制造悲觀失望情緒,而是為了做好各種準備,沉著應對挑戰,有效戰勝困難。有“最充分的準備”打底,如果事情真的發展到最壞地步,就能夠果斷使出已經準備好的招數去解決,堅決守住風險防控底線,促使事情局勢轉危為安。因此,防范化解風險是堅持底線思維的基本要求。
底線思維是問題導向型思維。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歷史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前進。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破解我國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解決問題是堅持底線思維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底線思維就是要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解決問題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扎實一些。只有敏銳地發現并切實解決各類實際問題,才能真正地守住底線,實現既定工作目標。
底線思維是積極進取型思維。底線思維不是消極被動、墨守成規的怠惰思維,而是積極作為、主動干事的進取思維,以取得更好結果為核心價值取向。堅持底線思維要求牢牢把握主動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已經存在和潛在的各種不利因素進行研究,全面分析預估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并主動采取各種有效的應對措施,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可能變成現實,取得最好結果,做到有守有為。
底線思維體現了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系。事物是由不同要素按一定規律構成的有機整體,既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因素。底線思維強調運用矛盾觀點分析事物和客觀形勢,通盤考慮各種因素,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在追求“好”的結果的同時,也要有“事情變壞”的思想準備,看到“不利”的一面,把預防“事情變壞”作為思考問題的基點,推動解決問題。形勢有利時,要善于發現潛伏著的不利因素,做好應對不利情況的準備;形勢不利時,善于把握蘊藏著的轉機,堅定扭轉不利局面的信心,努力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化危為機,轉危為安。
底線思維體現了質變與量變的辯證關系。底線思維是質量互變規律在思維方式中的延伸和運用,體現了適度的原則。底線是事物保持其現有質態“度”的下限,是由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一旦底線突破,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產生嚴重危害。底線思維注重對危機、風險的防范化解,就是要樹立邊界意識和度的觀念,防止出現跨越事物限度的行為,在確定性中更好地應對不確定性,確保事物質態的“度”始終在底線之上、紅線以內,堅決把量態的“度”控制在極限閾值之內。
底線思維體現了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是客觀存在的,對事物發展和人的活動具有支持或制約作用的條件也是客觀存在的。風險隱患具有某種客觀實在性,其發展遵循內在固有的客觀規律。但人在客觀規律面前并非無能為力,而是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發現和運用風險發展規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引導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只有堅持遵循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統一,才能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確保各項工作安全無虞。
二、全面理解堅持底線思維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堅持底線思維既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也是對黨的歷史經驗和革命精神的傳承,更是從實現偉大目標和客觀現實出發作出的重要戰略考量。
堅持底線思維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底線思維是一種富有哲學智慧的思維能力,是中國傳統憂患意識觀念在現代思維方法體系中的自然延伸與邏輯發展,是趨利避害、向善向好民族智慧的體現,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構成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觀念,飽含著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蘊含著從壞處著想、立于不敗的方法論要求。幾千年來,中國人在治與亂的思考和實踐中,形成了深深的憂患意識和科學的底線思維,并隨著歷史積淀成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未料勝,先料敗”,“于安思危,于治憂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這些凝聚憂患意識的傳世之言,都體現著未雨綢繆、高度警醒的敏銳和遠見。
堅持底線思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底線思維是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保障,也是重要的思想方法、領導方法、工作方法。中國共產黨是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歷經磨難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的。正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心存憂患、肩扛重擔,才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強烈的憂患意識貫穿我們黨的整個奮斗歷程中。在不同歷史時期,黨堅持把防范化解風險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毛澤東同志多次要求全黨“把估計放在最困難的基礎上”。在黨的七大上,他提出全黨要“準備吃虧”,強調“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全黨,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范和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堅持底線思維,是我們黨歷經百年發展總結形成的高超智慧和先進經驗。
堅持底線思維是解決現實難題,推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迫切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呈現勃勃生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展現出光明前景。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升級,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S時可能發生。在這種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的重要時期,需要樹牢底線思維,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堅持底線思維是黨員干部必備的能力素質。堅持底線思維是由黨性和黨的宗旨決定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憂黨、憂國、憂民意識,是一種情懷、責任和擔當。毛澤東同志指出,許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們的高級負責干部要有這種精神準備,準備對付非常的困難,對付非常的不利情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領導干部要提高底線思維能力,自覺運用底線思維分析研究工作中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新時代新征程,面對復雜的形勢和艱巨的任務,要謀劃和推進黨的各項工作,科學把握和有效應對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必須樹立底線思維,增強駕馭風險的能力。提高底線思維能力,是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和嶄新課題,也是領導干部能力提升的重要內容和職責要求,是檢驗新時代領導干部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
三、切實踐行堅持底線思維的實踐要求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底線思維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面理解底線思維所蘊含的道理、學理和哲理,深刻領悟貫穿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實際工作中自覺踐行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積極擔當作為,敏銳洞察和防范化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隱患,不斷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
增強憂患意識,做好風險監測預警。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在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風險意識的基礎上做好預判。要前瞻分析,主動思考,深入研判底線之所在,腦子里要有一幅全景圖,對潛在的風險有科學預判,包括風險的種類、量度、危害,以及風險應變策略,知道風險點在哪里,導火索是什么,表現形式是什么,發展趨勢會怎樣。明確哪些是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哪些是必須實現的基本目標,不斷深化對風險的系統性認識和全局性把握,尤其是在工作處于順勢、上升勢頭的情況下,更要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前進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預先估計事情可能的發展前景,預先看到事情發展可能遇到的困難,預先防止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預先做好充分應對準備,為各項工作提前裝上“安全閥”“制動器”和“保險杠”,防患于未然。
健全風險防控體系,切實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加強制度建設,提高制度供給水平,用科學完備的制度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制、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防控協同機制、風險防控責任機制、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制定風險防控應急預案,將憂患意識具體化,將風險管控流程化。開展底線思維能力提升專題培訓,加強“平戰結合”組織演練,提高風險化解實戰能力,做到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
增強責任意識,穩妥審慎防范化解風險。黨員干部要認真落實風險防控工作責任制,增強使命感和自覺性,把自己職責范圍內的風險防控好,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前瞻做好風險應對準備,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策,包括物質、條件、組織、思想等方面的充足準備,確保在風險潛伏期、醞釀期、爆發期、擴散期與平息期都能有的放矢、從容應對。加強對風險的評估和動態監測,強化對各種風險源的調查研判,透過復雜現象把握事物本質,推進風險識別工作科學化、精細化。發現風險之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找準原因,抓住關鍵,果斷決策,盡快行動,抓早抓小,將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防止小事件演變為大危機。風險平息后,要舉一反三,補齊短板,加固底板,堵塞漏洞,形成長效工作機制。
發揚斗爭精神,敢于亮劍應對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領導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運用好底線思維,成功實現風險向機遇的轉化,要求黨員、干部永葆斗爭精神,主動出擊,直面問題和矛盾,敢于動真碰硬,敢于斗爭并取得勝利,與存在的困難斗,與舊的思維習慣斗,與工作惰性斗,與可能導致底線失守的一切因素作斗爭,并在斗爭實踐中積極進取,用好底線之上的廣袤空間和戰略縱深,追求事業目標高線,推動工作上臺階、上水平。
(作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兼秘書長)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