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光明媚的4月,家住重慶市渝中區石油路街道的七旬獨居老人徐傳林在小區曬著太陽,熬過“倒春寒”的她感嘆:“前段時間我經常用電熱毯、暖風機。家里安裝了這個監測器,讓我感到安全多了。”
徐傳林所說的監測器,是街道工作人員在她家中電表旁安裝的數字化家用電氣火災監測器。監測器實時監測用電回路的電氣參數,一端連著居民家,另一端接入石油路街道智慧用電云平臺,一旦監測到用戶用電異常,就能向平臺發出預警。
石油路街道轄區老舊小區眾多,許多居民樓用電線路明顯老化。近年來,居民添置了更多電氣設備,火災隱患加大。以徐傳林老人為例,她家中有好幾個插線板串聯,各類高功率電器時常同時使用,極易引發電氣火災。
今年1月,石油路街道在轄區逐步對重點區域和獨居老人等重點人群家庭安裝數字化家用電氣火災監測器,保障群眾用電安全。“安裝數字化家用電氣火災監測器,能有效解決老舊小區電氣火災預防‘靠天吃飯’的難題,推動電氣火災事故向事前預防轉變。”石油路街道應急管理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
截至目前,石油路街道已在大坪正街、三建小區等轄區老舊小區安裝400余臺監測器,接下來還將在養老院、網吧、群租房、“密室逃脫”游戲場所等消防重點場所推廣具備自動斷路功能的多功能終端,持續保障居民和商戶用電安全。
這邊,石油路街道讓老舊小區用電更有安全保障;那頭,重慶市大足區運用數字化手段,守護群眾“腳下”安全。
“通信井蓋松動,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2月25日上午9時,大足區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信息采集員王亭鑫在巡檢時,發現棠香街道一環北路東段人行道上一通信井蓋異常,隨即拿出手機掃井蓋上的二維碼,通過“數治窨井蓋”應用管理平臺上報情況,當天下午2時,工作人員就到現場完成整改。
小小的窨井蓋,一旦破損、移位、異常打開,將對過往行人、車輛構成嚴重安全隱患。大足城區共有近5萬個窨井蓋,如果采用傳統的管理模式,可能導致窨井蓋隱患難以被及時發現和快速處理。
近年來,大足區開展“數治窨井蓋”試點區建設,為窨井蓋安裝智能物聯感知設備。“智能物聯感知設備對窨井蓋進行24小時在線監測管理,一旦感知設備發現井蓋異常,或是井內出現危險氣體超標、積水預警等問題,會第一時間將預警數據實時傳輸至應用管理平臺,啟動事件響應。”大足區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主任蔣廷婷介紹,智能監測設備感知與人工巡查相結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窨井蓋監管網絡。
“我們平時生活中發現有窨井蓋破損,也可以用手機掃描井蓋上的二維碼上報情況。只需一部手機,普通居民也能參與基層治理,幫助排除安全隱患。”大足區?棠香街道居民楊川說。
數據顯示,依靠數字化、智能化治理手段,大足區窨井蓋問題發現率由過去的25%提升至98%,窨井蓋明確權責時效由2小時縮短至1秒,窨井蓋事件從發現到處置,由過去的最長3個工作日,縮短至如今的最短30分鐘以內。
一個個隨處可見的窨井蓋有了二維碼這個“身份證”,安全隱患和維保信息“一碼可查”。同時,窨井蓋所在的道路上,也有數字化手段為安全運輸保駕護航。
近日,重慶一家運輸企業擬將位于四川省宜賓市的一批危險貨物運到重慶市長壽區。
當司機通過“渝運安”數字重大應用填寫“道路危貨運輸電子運單”時,卻得知不能進行這趟運單。
“擬派車輛許可類型與此次貨物類型不匹配,即原本只能運輸普通貨物的車輛卻被安排運輸危險貨物。”“渝運安”應用如此反饋。
運輸企業隨即更換了匹配需求的車輛,電子運單才得以生成,一個可能誕生的安全隱患,被消弭于出發之前。
2024年4月,按照重慶市數字化改革部署要求,重慶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正式上線了“渝運安”應用,在道路危險貨物運輸領域建立起全鏈條風險數字化管理模式。截至今年2月,有7500多輛運輸車、280多家運輸企業接入應用,平臺累計消除安全隱患超過7萬項。
例如,每次運輸企業在進行運輸活動前,“渝運安”都會自動校驗企業經營資質、從業人員駕駛證、車輛行駛證、罐體檢驗有效期等35項跨監管部門的高風險指標,如果有1項指標不合規,運單立即作廢。目前,“渝運安”應用累計校驗生成超過100萬單道路危貨電子運單,攔截阻止其中不合規的800多單。
讓運輸危險貨物的車輛避免“帶病上路”,助力其健康出發,是重慶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一個縮影。
公共安全是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題中之義,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三級治理中心依靠匯集了1362萬個感知設備的一體化數據底座,已具備更強的感知和預警能力,形成全市事件隱患風險‘一圖掌控’能力和‘看得見、呼得通、調得準、控得全、處得快’的城市治理新質戰斗力。”